‘壹’ 新中国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陈依弥: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
看下这篇文章
作为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陈依弥不但是位贤妻,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她的丈夫和爱子讲述了她的生前往事。
33年前,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郊万国公墓里,竖起了一方中国人的墓碑。这位中国人就是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我的妻子陈依弥。
☆“三八线”上缔结爱情
1955年,我因工作关系赴朝,在开往平壤的列车上,我第一次见到温和热情的陈依弥,她是当时同行同事中的惟一的女性。我们一见如故,爱情的种子在板门店“三八线”上发芽, 1956年,我们结婚了。
婚后的第二年,我同依弥来到锡兰(斯里兰卡在1972年前叫锡兰)工作。我们夫妇是第一批踏上锡兰国土的中国外交官。我们参加了全部建馆工作。当时我们还只是二十级和十八级的科员(她比我高两级),但工作任务却很艰巨。她在调研室承担着繁重的翻译和资料工作。我除调查研究工作外,还充当政务参赞姚登山的翻译,负责新闻公报,帮助跑外勤。
工作虽忙,但在任四年,我们一直生活得很愉快,很充实。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几乎跑遍了整个锡兰岛。
☆与斯国总理成了忘年交
1961年,我和依弥分别带着一双儿女回国。回国期间,依弥曾作为翻译和生活秘书陪同宋庆龄副主席访问锡兰。访问期间,多次同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班夫人)接触,为我们后来同班夫人及其家族的友好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
1971年初,我和依弥再次来到锡兰大使馆工作。我担任研究室主任,她负责办公室礼宾、文书和高级翻译工作,兼管处理军援事务。斯里兰卡军方戏称她为“女武官”。我们配合默契,共同交了很多朋友,特别是班夫人家族成员都和我们感情很好。
班夫人第二次出任总理时,身体不太好。应她的要求,我国政府派了包括针灸、心脏和神经三方面专家的医疗组到斯里兰卡为她治病。依弥因为是女外交官,英文又比较好,办事较方便,当时便充当了联络兼翻译。
由于依弥认真负责,对班夫人精心照顾,很快便成了班夫人的“忘年之交”以及“身份显赫”的女友,经常出入于总理府和总理官邸。班夫人几乎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一样,有时情不自禁地向她吐露家庭乃至政府工作方面的烦恼和打算。班夫人还特地向门卫交代,陈女士去她那里,无需事先约会,凭身份证便可随时进入。
☆18年后爱妻长眠异国
1974年国庆节后,我们回国休假。这是我们参加工作20多年后第一个长假。我们一家五人团圆欢聚,并第一次合影留念。这时候,我们的“官阶”不高,我只是个三等秘书,她也只是个二等秘书。但我们都感到满足和充实。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这竟是我们一家最后一次团聚。12月12日,在我们结束休假返馆前夕,依弥忽然得了重感冒。考虑到使馆年终总结需要我们赶回,机票已买好,我希望最好行期不变。她虽然有些勉强,但还是准备迁就我。13日早晨,她虽然感到体弱和不适,仍决定跟我一起走。结果一路病情发展,15日到科伦坡后,转为心肌炎。我一夜守候着她,班夫人还派了自己的私人医生来会诊,结果仍抢救无效,16日清晨5时零5分,也即回到使馆18个小时后依弥与世长辞,与我永别。
作为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陈依弥不但是位贤妻,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她的丈夫和爱子讲述了她的生前往事。
33年前,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郊万国公墓里,竖起了一方中国人的墓碑。这位中国人就是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我的妻子陈依弥。
☆“三八线”上缔结爱情
1955年,我因工作关系赴朝,在开往平壤的列车上,我第一次见到温和热情的陈依弥,她是当时同行同事中的惟一的女性。我们一见如故,爱情的种子在板门店“三八线”上发芽, 1956年,我们结婚了。
婚后的第二年,我同依弥来到锡兰(斯里兰卡在1972年前叫锡兰)工作。我们夫妇是第一批踏上锡兰国土的中国外交官。我们参加了全部建馆工作。当时我们还只是二十级和十八级的科员(她比我高两级),但工作任务却很艰巨。她在调研室承担着繁重的翻译和资料工作。我除调查研究工作外,还充当政务参赞姚登山的翻译,负责新闻公报,帮助跑外勤。
工作虽忙,但在任四年,我们一直生活得很愉快,很充实。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几乎跑遍了整个锡兰岛。
☆与斯国总理成了忘年交
1961年,我和依弥分别带着一双儿女回国。回国期间,依弥曾作为翻译和生活秘书陪同宋庆龄副主席访问锡兰。访问期间,多次同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班夫人)接触,为我们后来同班夫人及其家族的友好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
1971年初,我和依弥再次来到锡兰大使馆工作。我担任研究室主任,她负责办公室礼宾、文书和高级翻译工作,兼管处理军援事务。斯里兰卡军方戏称她为“女武官”。我们配合默契,共同交了很多朋友,特别是班夫人家族成员都和我们感情很好。
班夫人第二次出任总理时,身体不太好。应她的要求,我国政府派了包括针灸、心脏和神经三方面专家的医疗组到斯里兰卡为她治病。依弥因为是女外交官,英文又比较好,办事较方便,当时便充当了联络兼翻译。
由于依弥认真负责,对班夫人精心照顾,很快便成了班夫人的“忘年之交”以及“身份显赫”的女友,经常出入于总理府和总理官邸。班夫人几乎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一样,有时情不自禁地向她吐露家庭乃至政府工作方面的烦恼和打算。班夫人还特地向门卫交代,陈女士去她那里,无需事先约会,凭身份证便可随时进入。
☆18年后爱妻长眠异国
1974年国庆节后,我们回国休假。这是我们参加工作20多年后第一个长假。我们一家五人团圆欢聚,并第一次合影留念。这时候,我们的“官阶”不高,我只是个三等秘书,她也只是个二等秘书。但我们都感到满足和充实。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这竟是我们一家最后一次团聚。12月12日,在我们结束休假返馆前夕,依弥忽然得了重感冒。考虑到使馆年终总结需要我们赶回,机票已买好,我希望最好行期不变。她虽然有些勉强,但还是准备迁就我。13日早晨,她虽然感到体弱和不适,仍决定跟我一起走。结果一路病情发展,15日到科伦坡后,转为心肌炎。我一夜守候着她,班夫人还派了自己的私人医生来会诊,结果仍抢救无效,16日清晨5时零5分,也即回到使馆18个小时后依弥与世长辞,与我永别。
☆陈依弥个人经历
●1928年,出生于上海
●1946年秋,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1950年、1962年,两次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6年,入党,同年与王嵎生结婚
●70年代,任外交部办公厅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
●1974年,在斯里兰卡病逝
☆母亲教会我许多本领
我的母亲陈依弥个子不高,笑口常开。那时,我年少轻狂。在我的眼里,她也就是中国外交部的一个普通翻译。在《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的大型画册中,她也占有一席之地。她不幸英年早逝,留下很多令人钦佩的往事。
文革开始时,我刚上小学三年级,整日无所事事,经常同一帮小伙伴逃学。一次,母亲又逮到我逃学。这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她一边哭一边说:“这就是你送给妈妈的礼物吗?”正是母亲这句饱含着泪水的话打动了我的心。从那时起,我决心努力学习,不让她失望。可是,我对母亲的看法依然没有变。我喜欢的数理化她样样不会。
对母亲的看法在我17岁时发生了变化。那年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我擦干泪水,骤然发现她生前干了那么多事。在我面临生活的艰辛时才感受到她教会了我那么多的本领。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奉献。我母亲195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她很快便进入了外交部。当年朝鲜战争爆发,她被派往前线为志愿军做翻译。有人问她为什么放着小姐不做,冒险上前线。她的回答很简单:祖国需要我。
她先后两次入朝工作,两次参加日内瓦会议,两次在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工作。那个年代,所有谈判和文件都要用手工速记,用打字机打。她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有时我在她办公室睡醒一觉后,发现她还在工作。当她确信所有文件完成无误后我们才能离开。这时末班车已经开走了,我只好和她步行七八里回家,那时我只有五六岁。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谦虚谨慎。在我整理她的遗物时,看到她与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女士,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一起的许多照片。她替宋庆龄副主席做翻译时,还兼她的生活秘书。这时我才明白,她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翻译,但她从来不张扬这些事。
我从她那里懂得了爱。我母亲是长女。她对弟妹的关心,对父母的孝敬,在家里是有目共睹的。我的外祖父家并不富裕,孩子又多。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母亲总是躲到一边。等老人孩子吃完了,如果还有剩的,她才吃上几口。她的爱心不仅仅局限在小家庭里。记得她的一位同事曾希望搞到一本英文字典,可经济上又很拮据。她毫不犹豫地花了自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送给她。
我的母亲是一个教育大师。她从来不强迫我做什么。记得在幼儿园时我就常和父母一起做饭。一次我回家早,我自作主张做烙饼。一开始便把糖放在面里揉合,做成甜饼。做好第一个后,突然意识到没放盐。于是赶紧加盐。结果剩下的全都是甜咸混合的怪味饼。可是母亲回来后,却一个劲儿地说,她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饼。她吃了一块又一块。
她鼓励我学习进取。按她的话说:“只要是合理,我们一定尽力支持。”八岁那年,我认识了磁铁。因为我对磁铁充满了好奇,她带我跑遍了北京城,一个一个售货员问。从早走到晚,就是为了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每当家里要做大一点的决策时,她总是要听听我的意见。还要我给出意见的理由。这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做重大决定前必须要做充分的思考。
母亲所给予我的,是我永远无法回报的。她以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来源:世界新闻报)
‘贰’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拜托各位大神
近代 袁晓园。1901年5月,袁晓园生于江苏武进一个翰墨艺文之家,伯父袁励准曾为帝师,现悬挂于北京中南海的“新华门”匾额,即出自其手书。父亲袁励衡是民国初年的银行家,曾主持过交通银行。胞妹袁静、外甥女琼瑶则以小说驰名。 袁晓园天资聪颖,自幼便能吟诗作画,15岁时即帮父亲处理银行事务,得到父亲赞许。1919年,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袁晓园向家里宣布:“你们关了我18年,现在我要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心走出封建家庭的袁晓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为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的秘书,从名门闺秀步入政坛。期间她拜着名画家林风眠为师,继续学习书画,并有小成。 1930年,高鲁被派往日内瓦任中华民国政府驻外公使,袁晓园自荐担任其秘书,希望高鲁能带她出国。执着的袁晓园最后得以成行,但不是担任秘书,而是求学,而且费用自理。袁晓园开了一个茶会,靠到场的朋友支援登上了开往法兰西的海轮。也就是在这条船上,袁晓园结识赴法学习军事的叶南。叶南是国民党元老、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叶楚伧的公子,这次邂逅使他最终与袁晓园喜结姻缘。 袁晓园选择巴黎普鲁士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归国后被蔡廷锴委任为厦门市税务营业局副局长,成为中国第一任女税务官。一年后,袁晓园重返巴黎学习国际关系,学成后在外交部任专员。三十年代中期,袁被委任为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在领事馆任职六年,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她不遗余力奔走呼吁,动员华侨为抗战捐款、购买军火转运回国。每遇当地政府无理扣压军用物资,她都据理力争,其无所畏惧的气势和锋利的外交辞令常使对方折服。袁晓园回忆那段经历时曾说:“那时候,当地政府常有人在背地议论我,说中国这位女领事真兇。” 在印6年之后,叶南被委任为驻法武官,袁晓园随夫赴法。在法国,袁晓园受到戴高乐总统的接见,并曾被邀请与戴高乐总统一同步入凯旋门。 1947年,叶南奉调回国,这时袁晓园也被选为“国大”代表。她和叶南从民族大义出发,联名发出给国民党政府的公开信,呼吁国共合作,实现中国统一。蒋介石却以“附匪有据”的罪名宣布开除叶、袁两人党籍并加以通缉。叶袁夫妇在发表了脱离国民党的告示之后,取道香港去了美国。 1985年,满头华发的袁晓园走进北京美国驻华使馆,负责接待的文化参赞对前来咨询“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的她十分惊讶。参赞说:“总是有人来咨询怎样获得美国国籍,你是第一位向我询问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的人!”袁晓园回国定居后,祖国和人民给予她极高的荣誉和尊敬,她连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民革中央监委、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并受聘为七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代仓颉”情系汉字 赴美国后,袁晓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负责处理中文文字事务。长时间的翻译工作使她对祖国的文字有了深刻的感受,她一方面为祖国的文字自豪,“每次翻译文件,英文的、法文的、俄文的、西文的,总是厚厚一册,最薄的肯定是中文。”另一方面,袁晓园也深知,中国汉字笔画多,一字一音,要使汉字成为国际通用文字,必须进行改革,实现汉字现代化。 袁晓园潜心研究,终于推出一套“双拼带调兼表意”的袁氏拼音方案,即《汉字现代化方案(草案)》。1974年,她应邀回国参加建国25周年庆典,将方案呈交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指示将袁氏方案付印、分寄各大专院校及有关单位,并安排她到各有关院校演讲介绍。这一方案以后曾在北京一些幼儿园试验,取得理想效果。着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力为袁晓园的新方案题字:“羡君造字胜仓颉,笔走龙蛇似画图,海内传卢千百辈,匠心能得及君无。” 1980年,袁晓园联合海内外学者发起成立了汉字现代化研究会,数年后又发展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定期出版会刊《汉字文化》,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规模空前的汉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故国情谊浓似酒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坚冰。袁晓园随即于次年组织了40多名旅美各界人士访华,成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从美国进入中国大陆的访问团。自此以后,袁晓园数十次来往于美中之间,尽其所能为中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1983年,袁晓园在《人民日报》上倡议:在北京开辟“国际友谊林”,供各国驻华使节和夫人,及其他来华的外国人植树。1984年,她以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副会长的名义,邀请了一批美国儿童画家到北京,与中国小画家们共同开了一个联合画展。后来又把中国儿童的绘画作品送到美国展览,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赞赏。回国后,袁晓园在北京开办了“晓园中医院”,并在友谊宾馆开设“中医国际门诊部”,为外宾及侨胞治病。 袁晓园还利用自己与国民党的渊源,大力宣传两岸统一。1981年,她在天安门广场寄语在台的“国大”代表们:“故国情谊浓似酒,江山万里待人归”她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应对中国的统一负起历史重任,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她向海外华人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呼吁大家发扬中国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爱国老人的赤子情怀,历久弥坚。 “吐丝园主”“偏不老” 袁晓园有两枚闲章,一曰“吐丝园主”,一曰“偏不老”。“吐丝园”是她晚年定居南京吟诗作画的居室,她在《述怀》诗中写道:“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老人晚年情怀,于此可见一斑。 1998年中国遭遇百年未见的洪灾,已近百岁的袁晓园偕同家人买来矿泉水和毛巾,冒着酷暑走上江堤,慰问抗洪战士,并以手书条幅“枕戈待旦守护堤坝,披星戴月保卫人民”相赠;她到聋哑学校看望聋哑儿童,到监狱给服刑人员作报告,到“肾友会”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给贫困山区的妇女儿童捐款捐画;非典肆虐期间,她还到医院慰问抗非典一线医务人员。袁晓园多次参加慈善义卖,其手书“仁者无敌”可谓名副其实。 “偏不老”章是朋友为袁老刻制的,袁晓园非常喜欢。她说:“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虽老而不服老,只以欣逢盛世,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欢欣鼓舞,因而吟诗作画,逸兴盎然,不觉老之已至,故曰偏不老。” 袁晓园晚年与姨侄一家生活,尽享天伦。她除了看电视、读报纸外,舞姿依然潇洒,即使打麻将也不输给小辈。练字作画是每日必修的功课,袁晓园的外甥兼私人秘书严敬告诉记者:“这次入院,老人仍然非常乐观,念叨着还要去香港办画展,要创作关于“东方明珠”诗画。她说最后一站还要去联合国,作为一个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联合国汇报,她这一百年没白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严敬拿出袁老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所作的诗给记者看,诗云:“巨龙腾飞惊世界,国际声望震云天。百岁老人逢盛世,真想再活一百年。”
‘叁’ 中国着名的女外交官有谁
王海容 陈依弥 郭嵩焘
‘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冯嫽
武帝时随解忧公主出嫁乌孙的冯嫽,就是出使西域的第一位女使者,她回国后,汉宣帝亲自接见她,正式任命她为再次出使乌孙的使者。冯嫽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央政府派遣的女性特命全权大使,这在世界史上也属首创。
‘伍’ 因高超技能,谁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
我们汉武帝上台后,对匈奴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于是霍去病、卫青、李广活跃在了历史的舞台上,那么,我的疑问是,汉武帝对匈奴反击的时候,为啥没有其它部落来帮助匈奴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汉武帝一边打击匈奴,一边与周边部族签订协议,利用和亲来联姻其他部族,瓦解匈奴。比如乌孙。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了乌孙的国王。
后来有诗称赞她:“锦车出塞送迎忙,专对长才属女郎,读史漫夸苏武节,须眉巾帼并流芳。”
冯嫽,一个婢女,最终因高超的谈判技巧,而青史留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
‘陆’ 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有历史可考究的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乃是西汉时期的女子-----冯嫽。
该女子事迹如下:
汉武帝时,为集中力量打击匈奴侵扰,对西域的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公主随带了侍女冯嫽同去乌孙。
冯嫽生性聪慧,知书达理,与公主相互慰勉,立志安居乌孙,不负使命。她常驰马牧场,出入毡帐,只几年时间,便已通晓了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不久冯嫽遵朝廷之命,以使节身份代表公主访问邻近各国。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宣扬汉朝教化。各国君臣见汉朝以女子为使,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交谈时连翻译都不用,惊奇之余,啧啧夸赞,尊称她为冯夫人。对此《汉书·西域传》有载:“初,楚公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尝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乌孙右大将爱冯嫽多才多艺,聪慧漂亮,求为妻室。冯嫽从两国友好大局出发,欣然同意,自此,汉朝与乌孙友情日增。到了汉宣帝执政之际,乌孙发生内乱。朝廷原本想让外甥元贵靡继承王位,不料北山大将乌就屠杀死国王,自立为王。宣帝得报后,急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一万五千兵马进驻敦煌,准备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虑及汉军道远兵疲,胜负难料,建议朝廷派使与乌就屠谈判,劝其让位。他知冯嫽善办外交,推荐由她当此重任。
值此危难之时,冯嫽欣然受任,她与乌就屠本就熟识,开门见山说:“将军夺了王位,似是可喜,然喜中不可无忧。如今汉朝大军已至敦煌,将军区区兵力,岂不是以羊群搏猛虎?”
乌就屠听了甚为惶恐,沉吟不语。冯嫽晓之以理:“汉与乌孙亲如一家,若两国开仗,百姓遭殃,将军也必身败名裂,望三思而行。”乌就屠自知远不是汉军对手,终于让步说:“愿听夫人劝告,让位于元贵靡,但求汉朝给个封号。”冯嫽爽快答应,又悉心劝慰了一番。
宣帝得悉冯嫽出使告成,十分高兴,他对冯嫽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诏令回国。冯嫽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时,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闻讯,不期而集,争睹女使者的风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当日,宣帝在宫中召见,冯嫽奏告了劝导乌就屠经过,建议给予封号以安其心。宣帝盛赞其远见卓识,欣然采纳,并封她为正使,竺次、甘延寿为副使,再次出使乌孙。
冯嫽驷马锦车,手持汉节,召乌就屠至赤谷城中,宣读诏书,封元贵靡为大昆弥(王号),乌就屠为小昆弥。靠着她奔走斡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汉与乌孙的一场杀伐!
又过了两年,元贵靡病故,其子星靡即位。时解忧公主年近七十,奏请朝廷准允后,带着冯嫽一同返回故国。哪知星靡生性懦弱,治国无方,局势又起动荡。冯嫽身在长安,心挂乌孙,上书宣帝请求再为汉使。宣帝准奏,选派骑兵一队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
‘柒’ 中国女外交官——傅莹
你好!
傅莹,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中国职业外交官。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是继龚澎、王海容之后,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副部级外交官。以善于沟通着称。2013年3月4日任十二 届 全 国 人 大 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中文名: 傅莹
外文名: Ying Fu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内蒙古通辽
出生日期: 1953年1月
职业: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毕业院校: 北京外国语学院
信仰: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主要成就: 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
全国 人 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罗马尼亚语
父亲: 阿民
‘捌’ 颜值与双商都在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是谁,有何卓越才能
颜值与双商都在线,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外交家是冯嫽,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在男权社会里闯出了一片天地,冯嫽虽然是女儿身,但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用自己的才智还有三寸不烂之舌,为国家免去了很多战争。
冯嫽一开始只是想帮助公主完成和亲的使命,但是后来却凭着她过人的胆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像那些封建王朝的男人们证明了女人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他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看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1位女外交官。
‘玖’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外交官是谁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这其实也是一种外交。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有名的女外交官实不为过。吐蕃是现在的西藏,那里的人们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单峰胳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就是今曰的拉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向唐廷求婚。唐太宗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并赐婚,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唐太宗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