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韩国美女吃中国粽子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韩国美女吃中国粽子

发布时间: 2022-02-13 20:28:47

1. 思密达粽子是什么韩国新出的粽子吗

思密达粽子只是韩国人对粽子的一种爱称而已,源自网上非常火的一个图片贴“韩国美女留学生教你吃粽子思密达”,里面那个韩国美女倒是挺漂亮的,不过看完特别想扁她!竟然敢教中国人吃粽子!?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啥时候要个韩国小丫头来教育咱们啊!不服啊!楼主如果是中国人,看了那帖子肯定嘴也气歪了!再说了,咱们中国粽子多有名啊,北方有好吃的河南龙舟粽,南方有浙江嘉兴粽子。棒子有吗!切~

2. 我们中国的在朝鲜半岛的大韩民族吃粽子么

当然吃

海外华人都吃

不但吃粽子,还赛龙舟

3. 韩国人会包粽子么

不会

韩国的端午祭跟中国是两套程序,虽然节日都是五月初五,但他们并不吃粽子划龙舟,祭奠屈原。他们荡秋千,出游,还有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

他们申遗的端午祭跟咱们的端午节也没太大关系,除了日子,什么都不一样的

4. 粽子门的思密达粽子门-反思

思密达粽子门 与中韩两国在端午节问题上的较量相比,更引人忧虑的是国内民众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疏远。虽然端午节已经被列为我国的法定节日,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节日内涵的了解现状却十分引人担忧。之所以对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不重视,除了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和精力有限之外,现代传统节日商业味儿越来越浓,也是造成人们对传统节日感情越来越淡漠的重要原因。
民俗专家就此事表态,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讲究的礼数也很多,比如插艾叶、佩香囊、包粽子……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这些传统风俗在年轻人的观念中逐渐淡化,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显得不够热情,在他们看来,端午节老祖宗传下来的旧风俗,并不能吸引自己。相反,这些风俗礼节在韩国、日本等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亚洲国家。
今年是我国端午申遗成功后的首个节日。近日,网络上一则《韩国美女留学生教你吃粽子思密达》的图片帖再次引发中韩端午之战。帖子一经登出,立即引起诸多网友的口诛笔伐。我们发现,国人心中浓浓的端午情结被唤醒,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国人吃粽子不重礼仪,很多网友在冷静下来后,开始进一步关注怎样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竟然在这一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之一的端午节吃粽子礼仪上输了异邦,这不能不发人深省,我鲁国平觉得,中国人首先不要在人家一教育以及批评自己情况下就不问青红皂白跳将起来,其习惯和脾气实在很不好,这同时也充分暴露了中国人内心的浮躁心态,正好印证了其与内心缺乏信仰有关,而欠缺礼仪只不过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外在表象。
事实上,我们不少人一提到礼仪肯定会联想到孔孟之道的封建礼教,号称礼仪大国的中国人们当然不会陌生,但和害人的维护等级制以及奴化教育的封建礼教以及礼仪不同的是,提倡现代社会承传适当的传统礼仪绝对不是多此一举或者画蛇添足,比如,韩美女教我们中国人吃粽子礼仪,说实话这方面我们还真是有所欠缺,特别是到了现代利益为上的市场经济社会,大家过端午吃粽子感觉越来越没有“文化”、没有“内涵”了,甚至感觉不到传统文化习俗背后必须的纪念意义、民族信仰以及深重民族感情了,原因何在?
原来,我鲁国平以为就是中国人从以前的封建礼仪或礼教太繁琐太沉重,一下子矫枉过正,到了今天则不再重视任何礼仪了,结果虽然口耳相传以及习惯使一些传统习俗行为保留下来,但由于缺失礼仪的提醒以及固定、塑造,逐渐使其背后的精神所蕴所含流失成为必然。比如现代人过春节年味越来越淡了。传统的舞龙灯、迎财神、祭祖、亲友拜年等礼仪活动大量减少就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同样礼仪,信仰以及感情之表象,信仰以及感情则为礼仪之灵魂,它们互为表里才能够使一项传统文化习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位名叫“裴正熙”的自称在北京某大学留学的韩国人说,看到很多北京人吃粽子“就像吃大米饭和咸菜一样,一点也不尊重先人屈原”,相反在韩国,吃粽子时需要“做完仪容”“换上韩服”“净手”等一系列步骤,其虔诚态度不可相提并论。就说得很有几分道理。是的,国人之所以随便吃粽子正因为他们认为就是简单地吃一种美食甚至东西而已,已经把传统文化习俗背后的精神内涵忘得干干净净。更加把端午节以及粽子身上凝聚着的屈老夫子爱国主义思想和国人对民族的深厚感情之信仰抛到九霄云外。
其次尽管爱国和爱民族的感情及其信仰不是强制教育教化就能够开花结果的,这需要人们从内心自然和真正地感受到这个国家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温情、幸福和安全感。这方面政府和社会需要做的还很多。然而,韩美女教吃粽子礼仪,先要反思的绝对是中国网民,也不是有些人口诛笔伐、唱几句高调便可以让端午节以及吃粽子等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焕发出精神光华,甚至发扬光大的。-------转自网易博客作者鲁国平 在“粽子门”中,自称韩国留学生的美女教中国人如何吃粽子,让中韩的端午争端再次在网友舆论中升级,而实际上,韩国端午祭并没有吃粽子的传统。
在回龙观居住的韩国人闵圣恩称,他们在韩国时并没有过端午祭的隆重庆祝活动,也没有吃粽子的习惯,仅听说古代的先人会用菖蒲草磨成的汁水洗发。“来中国之前,我根本没有见过粽子。”闵圣恩说。正在韩国首尔留学的中国学生梁尹金也表示,韩国并没有为了端午而放假的习惯,“我特别想念家乡的粽子,这里根本没有。” 中国韩国人会副会长朴济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韩国端午并不吃粽子,也没有龙舟比赛。“在韩国,端午节并不是法定节假日,只有江陵地区比较重视,有传统的端午祭。”但朴会长表示,韩国人吃用小米、粟米加香菜、葱等煎成的车轮饼和菖蒲糕,喝自酿的米酒,仪式包括寻找山神、祭祀山神和城隍神的祭典。

5. 济州岛新濠林慧:为啥韩国的端午节不吃粽子,话说端午节不吃粽子不划龙舟还叫五端午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老外不需要组织、参与。

6. 中韩思密达粽子门怎么回事

对于中韩之间的文化之争,一直使中国人十分愤慨,而留学生之间似乎也有着明暗相间的斗争,今年端午是我国端午申遗成功后的首个节日,然而最近一则《韩国美女留学生教你吃粽子》论坛贴又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曾经的中韩端午之争再起,引发网民口水大战,此事件又被称为“思密达粽子门”。

在这篇名为“韩国美女留学生教你吃粽子思密达”帖子中,一位自称北京某大学韩国留学生先是摆出各种不雅造型举例说明北京人不懂如何吃粽子,然后又穿上韩服教中国人吃粽子时候要先注意礼仪,讲究卫生等等。

由于端午即将到来,这篇有争议性帖子迅速被转载到各大论坛,引起了网民极大的愤怒。针对韩国留学生的说法,有网友表示,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且端午申遗成功 已经毫无争辩的告诉世界,端午节是属于中国的。而粽子作为端午节传统食品,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所以韩国人根本没有资格说这话。此种说法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但是也有网友表示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在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上,韩国显然走在了我们前面。

针对粽子引发的争端,民俗专家王至松表示:“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是不争的事实,而粽子是端午节传统食品。在我国,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到了唐宋,端午吃粽子更是成为了民间普遍的习俗。现如今,粽子更是称为广大人民所喜好的食品。但对于粽子的吃法,我认为除了在正式场合上要遵守一定用餐礼仪外,没必要有太多限制。因为继承传统文化不光是摆样子,最重要的是要注重节日的内涵,增强对民族传统的认同。”

对于“思密达粽子门”引发的争论, 王至松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而且现代传统节日商业味儿越来越浓,导致人们对于端午等传统节日越来越不重视。同时他也强调,目前有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传播。例如前段时间着名的粽子生产企业三全集团就将粽子文化与传统叫卖文化相结合,在北京、上海、郑州、成都和武汉五地开展别具特色的粽子叫卖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更唤起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答案来源:留学专搜

7. 韩国竟抢走中国的端午!!愤怒!请找出我们中国端午的根据,谢谢!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干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 粽子门女主角哪个学校

思密达粽子门事件真相,纯属有人恶意炒作。

此女乃是美空网的会员Rita,雷芳芳。 雷可儿Rita 广西桂林。

2010年6月,网络上一则《韩国美女留学生教你吃粽子思密达》的图片帖再次引发中韩端午之战。图片帖中,这位名叫“裴正熙”的韩国人自称在北京某大学留学,先是摆出各种不雅造型举例说明北京人不懂如何吃粽子,称很多北京人吃粽子“就像吃大米饭和咸菜一样,一点也不尊重先人屈原”,而在韩国,吃粽子时需要“做完仪容”“换上韩服”“净手”等一系列步骤,教中国人吃粽子时候要先注意礼仪,讲究卫生等等。一场由吃粽子引发的口水战不断升级,网友称此事件为“思密达粽子门”。

“思密达粽子门”中,自称韩国留学生的美女教中国人如何吃粽子,让中韩的端午争端再次在网友舆论中升级,而实际上,韩国端午祭并没有吃粽子的传统。

9. 中国人为啥喜欢过韩国节日呢 为什么吃人家发明的粽子

真的想用韩国话骂你 但是我又不屑用垃圾民簇的语言 一个曾经中国的小县城 一个专供宠妓的小地方 你以为天天靠岔腿就能岔出个端午文话来 问问题要有点水准 要让人觉得你最起码完全的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别让人以为你是从韩国哪个吃不起肉的穷地方冲出来的 你记住中国人永远是韩国人的爷爷!土货崽 我代表新疆全体人民先鄙视你!楼下的继续跟上!支持的就猛顶

10. 请问这个韩国美女叫什么

这个韩国女孩叫什么不知道,这美女长得很漂亮,看着也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韩国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