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生有那些
1903年,居里夫人(MadameCurie,1867-1934)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共同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居里是首位诺贝尔奖女性得主,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是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先驱。玛丽·居里1867年11月生于波兰华沙一个教师家庭。她16岁时以金奖从中学毕业,但因为当时俄国沙皇统治下的华沙不允许女子入大学,加上家庭经济困难,玛丽只好去做乡村家庭教师,后在家人帮助下赴巴黎大学求学。189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数学系。在巴黎她与皮埃尔相识、相爱,结为伉俪。1904年皮埃尔在一场车祸中去世,玛丽接替丈夫的教职,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被移葬先贤祠。
【 2 】
2
1905年,贝尔塔·冯·苏特纳(BerthavonSuttner,1843年6月9日-1914年6月21日)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她生于布拉格,逝于维也纳,是一位奥地利小说家和激进的和平主义者。苏特纳1889年发表了她的小说《DieWaffennieder》(放下武器!),此后成为奥地利和平运动的象征;她于1891年创立奥地利和平主义组织。虽然她与诺贝尔生前只有短暂交往,但普遍认为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指明在诺贝尔奖中加入和平奖项主要是受到她的影响。在今天奥地利欧元的2元硬币上可以看到她的头像。
【 3 】
3
1909年,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夫因其中创作上的杰出贡献,及其“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二战爆发后,塞尔玛·拉格洛夫把自己的诺贝尔奖章送给芬兰政府,为后者筹钱进行苏芬战争。芬兰政府非常感动,但把奖章归还了她。1940年3月16日,塞尔玛·拉格洛夫在庄园因脑溢血而去世。在去世前不久,她还通过瑞典皇室,向德国纳粹政权交涉,从集中营里救出了犹太女作家、后来于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奈莉·萨克斯女士及其母亲。从1991年开始,她的肖像出现在瑞典货币20克朗钞票上。
【 4 】
4
1911年,居里夫人再次获颁诺贝尔化学奖。她也是唯一一位多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得主。除获诺贝尔奖外,她的各种荣誉称号有:会员56个,会长2个,院士19个,院长1个,博士20个,教授1个,荣誉市民3个;另外获得奖金10项,奖章16枚。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着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 5 】
5
玛丽亚·格拉齐亚·科西马·黛莱达(MariaGraziaCosimaDeledda,1871年9月27日-1936年8月15日),意大利萨丁岛自然主义流派作家,1926年凭作品《邪恶之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黛莱达的小说分为两类:“一是以亲切无饰、清澈鲜明之笔传达了撒丁岛的风土人情,使世人认识撒丁岛;一是深入的内心刻画、凄婉默然的诗意抒写着人的感情与宗教精神的抵牾;这些作品总是蒙上了一道宿命的光影,具有一种《圣经》上的涵义。”
【 6 】
6
西格丽德·温塞特(SigridUndset,1882年5月20日-1949年6月10日)是一位挪威语小说家,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温塞特获奖后,将奖金全部捐赠给社会福利机构。在她领到奖金,离开斯德哥尔摩之前,已将奖金的一半筹备设立了一个基金会,以基金的利息来帮助智能不全的残疾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温塞特出生于丹麦凯隆堡,当她两岁的时候,全家移居挪威。1940年,温塞特因为反对纳粹德国和其威瑟堡行动而从挪威流亡到美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重返挪威。
【 7 】
7
劳拉·简·亚当斯(LauraJaneAddams,1860年9月6日-1935年5月21日),美国芝加哥赫尔宫协会的创始人。她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而获得1931年诺贝尔和平奖,她也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女性。
【 8 】
8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Joliot-Curie,1897年9月12日-1956年3月17日),法国物理学家,与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一道因为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伊雷娜是着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的长女,母女二人并成为唯一一对皆曾获诺贝尔奖的母女档。伊雷娜的一对儿女,皮埃尔·约里奥和伊琳·朗之万-约里奥也是着名科学家。
【 9 】
9
赛珍珠(Pearl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美国作家。1932年借其小说《大地》(TheGoodEarth),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1
B. 诺奖女诗人作品
这位获奖女诗人的代表作有诗集《头生子》还有获得美国国家书评奖的《阿喀琉斯的胜利》,随后相继出版了《7个时期》,还有《新生》。
C. 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有哪些
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大家知道有哪些?接下来我搜集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有哪些,欢迎查看,向他们学习。
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有哪些
1、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 法国着名诗人,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诗集《长短诗集》、《孤独》、《命运》、《正义》、《幸福》等。
2、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1904) 法国着名诗人,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叙事长诗《米瑞伊》(1859)是他的成名作。其他诗集有《黄金岛》、《浪漫诗》等。
3、乔苏埃·卡尔杜齐(1835-1907) 意大利着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着有诗集《青春诗抄》、《轻松的诗与严肃诗》、《野蛮颂歌》等。19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4、罗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 英国作家、诗人。生于印度。1886年发表第一本诗集。其诗多以英国殖民者的军旅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诗集《军营歌谣》、《七海》、《王国》,小说集《丛林之书》等。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比利时着名剧作家、诗人,后期象征派的中坚人物之一,19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代表作是剧本《青鸟》(1908)。早年写诗,有诗集《暖室集》(1889)。他的诗是有较强的现代精神的,被视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和开拓者,有时他的诗里有些潜意识的成分,并有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的倾向。
6、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印度近代着名诗人和作家。从小醉心于创作,十四岁发表诗作。一生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他的诗歌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格调清新,感情真挚,意境隽永,语言秀丽,充满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抒情色彩。着名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等;小说有《沉船》、《戈拉》等。他的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印度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13年,由于他“富于高贵、深远的灵感,以英语的形式发挥其诗才,并揉和了西欧文学的美丽与清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魏尔纳·冯·海顿斯坦(1859-1940) 瑞典近代着名抒情诗人和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以自己的家乡和瑞典民族为主题,作品涉及的领域很广,有诗歌、散文、政论和小说等。
诗作主要有《朝圣与漂流的年代》(1888)、《诗集》(1895)、《人民集》(1899)和《新诗集》(1915)等。
海顿斯坦于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作为瑞典文学新时代的首要人物的重性”。
8、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 瑞士着名诗人,用德语写作。代表作是叙事史诗《奥林匹斯山的春天》(1905),并因这部作品而于19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9、W.B.叶芝(1865-1939) 爱尔兰现代着名诗人。主要诗集有《玫瑰》(1893)、《苇丛中的风》(1899)、《责任》(1914)、《塔堡》(1928)等。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诗人于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0、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特(1864-1931) 瑞典着名抒情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乡村生活与自然风光。诗作主要有《荒原与爱情之歌》、《花神与果神》等。1931年他去世后,为了“表彰他杰出的抒情诗作”特破例追授诺贝尔文学奖。
11、蒲宁(1870-1953)是俄国重要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他的作品感情丰满、细腻,常常浓墨重染,色彩斑斓,很象一幅幅人间世态的图画。他的语言准确纯正、玉润珠圆,谱写下许多优美的生活乐章
12、米斯特拉尔,G.(1889-1957) 智利女诗人。原名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生于圣地亚哥以北的埃尔基河谷,死于纽约。14岁开始发表诗作。17岁时与一个铁路职员恋爱,对方由于不得志而自杀。对死者的怀念成为她初期创作的题材,作品充满哀伤的情调。1914年以《死的十四行诗》获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第一名。1922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孤寂》,笔触细腻感人,突破当时风行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诗歌的风格。1930年后她的诗歌创作有明显的转变,从个人的忧伤转向人道主义的博爱。诗集《有刺的树》(1938)为贫苦人们的不幸大声疾呼,为犹太民族的遭遇表示不平,为穷苦儿童祈求怜悯,这一创作倾向对拉丁美洲抒情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9月“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成为拉丁美洲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第一人。
1955年出版的诗集《葡萄压榨机》,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3、赫尔曼·黑塞(1877-1962) 20世纪着名的德语作家和诗人,生于德国,晚年入瑞士籍。着有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小说《在轮下》、《荒原狼》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4、艾略特(1888-1965),全名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英国着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1908年开始创作。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着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15、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1968),意大利诗人,1959年获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激情表现了我们时代的悲剧性生活经历)代表作有:消逝的笛音》、《厄拉托与阿波罗》、《瞬息间是夜晚》、《日复一日》、《生活不是梦》、《假绿与真绿》、《乐土》、《墨汁中的米兰》等。
【拓展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奖项设置
·奖项综述
诺贝尔文学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奖金的金额取决于诺贝尔基金会那一年的收入(自1901年以来的所有奖金,请参阅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在有多于一位获奖者的情况下,奖金会平分,或是其中一人得一半,另外二人各得四分之一。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
·奖金
诺贝尔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网络全书和报刊文章。
每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会获得一笔奖金以及记有奖金金额的一份文件。2009年的奖金为1千万瑞典克朗(约140万美元)。2012年,由于削减预算,奖金降至8百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奖金金额会随着诺贝尔基金会当年的收入而变动。如果同时有多于一位得奖者,则奖金可以平分。
诺贝尔文学奖组织流程
评选过程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不得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提名流程
根据规定,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
1.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2.高等院校的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4.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评选考核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由瑞典文学院负责,瑞典文学院共有18名成员,负责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推荐的候选人中选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是审查提名并甄选候选人的工作机构,它由四到五名成员组成。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法规规定,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50年。
D. 韩国有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韩国至今无法超越日本,更成不了中国那样的大国。在世界各地遭到白眼、歧视的原因很多,而使韩国远远地疏离于世界的最主要原因是那种狭隘的“乌里”(我们)精神。即使是日韩共同承办的世界杯足球赛,韩国人也认为它是:“表现我国国民的热情,宣传我国拥有比日本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绝好机会”,将它看做是向世界夸耀优秀的韩国人的民族文化活动。 归根结底,国际化对韩国人来说,不过是向世界夸耀本民族的宣传活动,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的“我们”意识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深深地陶醉在这种世界罕见的亲族意识中的韩国,将以世界化及国际化的留级生身份来迎接21世纪。 未长大的国家——过于幼稚并情绪化,举国骚动不安
也许这种过于膨胀的“我们”意识,将使韩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濒临自我毁灭的危机。想到这些,作为大韩民族的后裔,我感到痛心疾首,不禁恸哭。韩国人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举国为获得诺贝尔奖而战。
极端民族主义 使到韩国人缺乏思想。韩语也不够强大!不够得诺贝尔奖!
中国白话文也不够强大!但起码不远了,一个毁誉参半的高行健。
节选自朝鲜族作家金文学着的《丑陋的韩国人》
韩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实在可怕。韩国知识界很多人认为:韩国早应该拿诺贝尔奖,却至今没能获得。相反,日本不止一人获了奖,中国内地虽然没有,但在海 外的中国人也有数人获奖。没有获过奖的只有韩国。同样是以东亚的“文化国民”而自豪的民族,没有比这更没面子的了。真是让他们急得捶胸顿足。
当代着名旅美韩国作家皮特·玄的回忆录中,记载着有关韩国国内的“诺贝尔热”的情节,让人读来实在是津津有味。
1980年初韩国的文坛及出版社、文学团体就不断掀起热潮,要将韩国某个作家某个诗人推选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以名垂青史。
1981年国际奥委会决定由汉城主办1988年奥运会。趁着这个热潮,诺贝尔奖热也急剧升温。首先,紧急成立了向瑞典财团推荐作品的“韩国文学作品特别评选委员会”,同时抓紧翻译作品。一位文学评论家甚至提出在汉城奥运会召开之前,韩国一定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就这样以汉城的某位文学财团为中心,奖韩国的小说和诗译成了英文。但是,其翻译的作品过于粗糙幼稚,只好由一个徒有虚名的美国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更滑稽的是,本书还没有在美国登陆,就已经被大肆宣传,似乎一经出版即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结果据皮特·玄讲:“谁读都能发现语句错误,且错字连篇,这样的译作在美国除了转赠亲友,就是赠送地方图书馆,或分发给旅美韩国人书店。这个文学财团宣称,三套书很快就售罄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买,都在旅美韩国人的书店里烂掉了。”
皮特·玄尖锐地指出了韩国小说致命的弱点:“在我看来,韩国的小说特别是大河小说等等,缺乏基本的艺术形式,而且故事情节非常没有逻辑性。这些作家不懂一个真理:只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性。”
“即使仅仅看内容,因为作家的思考和创作过程非常违背逻辑,所以他们的作品就如井底之蛙,缺乏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小说家不应该以井底之蛙的思考方式对情节进行研究,而是应登上高山绝顶,展开理性和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望而却步到地平线的尽头。
只有韩国的小说不具备被世界接受的普遍性和魅力,获得诺贝尔奖将永远是白日做梦。在日本几乎没有人读韩国小说。日本小说在韩国畅销的实例很多,但韩国小说译成日文的还不多见。
韩国文学在中国原本就没有市场,不受欢迎。真正的韩国文学在中国出版,处于近乎空白状态。
如煮沸的热水般滚烫的诺贝尔文学奖热,就这样沉默下去了。呼喊着无论如何要获奖,以为只要翻译出来就能获奖,这种想法本身就暴露了自身的幼稚和拙劣。
E. [水墨】-【万分庆幸】- 诺奖女诗人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 诗词翻译
It's Most Fortunate
by Wislawa Szymborska
万分庆幸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波兰)
翻译:青澄青果
It's most fortunate
that we do not know exactly
what kind of world we live on.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have existed very long,
decidedly longer
than the world.
万分庆幸
人们对这个生存的世界
无知茫然。
想要真的了解可能需要
期颐耄耋
度过几大阿僧祇劫
漫长得远超娑婆世界。
If only for comparison
to get acquainted with other worlds.
One must soar out of the body
which cannot do anything
but limit
and create difficulties.
假如真想了解
另外维度的空间
你得跃出沉重的躯壳
它百无一用
是灵魂的羁绊
还制造九九八十一难。
For the sake of research,
clarity of the picture,
and the final results,
one must rise above time,
in which everything drives and whirls.
假如真想探索
宇宙的清晰画卷
和终极宿命的奇点
你得跳脱时间的局限
它驱动下的万物纷繁盘旋。
From this perspective
you must once and for all get rid of
details and episodes.
Counting the days of the week
must seem
a meaningless activity,
throwing letters into a mail box
is a whim of foolish youth,
the plaque "Don't trample the grass" is
a senseless one.
假如真想跳出三界
你得永远摆脱
细枝末节。
细数每周多少天
看来
是毫无疑义的概念
发出一封情书
是青春的悸动思凡
“请勿践踏草坪”的老调常谈
听来真是寡味平淡。
F. 【一见钟情】- 诺奖女诗人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 诗词翻译
Love at First Sight
by Wislawa Szymborska
《一见钟情》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波兰)
翻译:青澄青果
英文诗文:
They're both convinced
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Since they'd never met before, they're sure
that there'd been nothing between them.
But what's the word from the streets, staircases, hallways--
perhaps they've passed by each other a million times?
I want to ask them if they don't remember--
a moment face to face in some revolving door?
perhaps a "sorry" muttered in a crowd?
a cut "wrong number" caught in the receiver?
but I know the answer.
No, they don't remember.
They'd be amazed to hear
that Chance has been toying with them now for years.
Not quite ready yet
to become their Destiny,
it pushed them close, drove them apart,
it barred their path,
stifling a laugh,
and then leaped aside.
There were signs and signals,
even if they couldn't read them yet.
Perhaps three years ago
or just last Tuesday
a certain leaf fluttered from one shoulder to another?
Something was dropped and then picked up.
Who knows, maybe the ball that vanished into childhood'sthicket?
There were doorknobs and doorbells where one touch had coveredanother beforehand.
Suitcases checked and standing side by side.
One night, perhaps, the same dream,
grown hazy by morning.
Every beginning
is only a sequel, after all,
and the book of events
is always open halfway through.
翻译:青澄青果
《一见钟情》
彼此确信
是一瞬激情的天雷地火将他们连接点亮
这确信如此美丽酣畅
未知的飘渺一样美丽异常。
未曾谋面的两人,
之间的故事是空白一场。
可记得那些个呢喃,来自楼梯间,来自街道,来自大堂
百转千回无数次擦过你的肩膀又经过他的身旁。
可否还记得
那一刻旋转门里相视的脸庞
还有拥挤的人群中嘟囔的一句“见谅”
还有拨错号码挂断后一秒钟的冷场
只有我,知道答案
他们都已经忘怀或从未记住对方。
他们会惊讶异常
如果知道缘分兜兜转转和他们在玩捉迷藏
它还没有就位
不想就此宣布终场,
它让他们靠拢,又分开彼此推推搡搡,
横挡在路中央
它憋着坏笑
跳闪到一旁。
恍惚中似有什么兆头和迹象
他们至今无法解读这些信息量
可能三年前
好像前几天
一片飘扬的落叶跃过他的肩上又栖息她的肩膀
她掉落什么他又捡拾上
还有啊,那个童年时消失在灌木丛的皮球原来在他那储藏?
一个人握过的门把手摁过的门铃,另一个又将手印覆遮而上
安检完并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个晚上,可能陷入同样的梦乡
到清晨又模糊遗忘
每一个开始
毕竟只是铺陈的续曲篇章
故事的高潮
总是开始于书的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