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肖邦乐曲韩国美女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肖邦乐曲韩国美女

发布时间: 2023-02-12 02:00:17

㈠ 求肖邦全部圆舞曲的详细介绍 比如出自哪个作品集 什么调式

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属等作品属于前一种类型,而《升c小调圆舞曲》等作品属于后一类。

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着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在属于第二大类的抒情诗式的圆舞曲中,往往可以发现类似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这是由于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的缘故。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

1.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Op.18
肖邦作于1831年,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舒曼说本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乐曲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急板,一开始是4小节用同音反复的引子,节奏性很强,宛如号角齐鸣,带有辉煌的色彩。紧接着出现的圆舞曲主题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活力。第二部分运用大跳的音程和导音式的半音上行等表现手法,旋律舒展畅达,表现了华丽明朗的色彩。第三部分有大量休止符,使活泼的旋律带有灵巧细腻的特点。第四部分半音进行得音调甜美舒畅,温柔抒情。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重现各主题片段,音乐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作者生前发表的第一首圆舞曲是最为轻快华丽的一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韦伯繁荣<邀舞>,把人们带进欢快的舞会场面.乐曲除了引子和尾奏,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降E大调为主,第二和第三部分以将D大调为主,第四部分在降G大调上,第五部分回到降E大调.

2.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1
肖邦作品34号包含有3首“华丽圆舞曲”。这首圆舞曲由四段及序奏、尾声组成,序奏速度很快,第一主题有回转的运动感,第二段中仿佛能看到衣裙随着舞蹈团团掀起,第三主题雄壮威武,第四主题非常迷人,最后的尾声是光辉而灿烂的。

3.a小调华丽圆舞曲Op.34-2
据肖邦的学生说,肖邦自称这首圆舞曲为“忧郁圆舞曲”。乐曲一开始即以像风笛吹奏似的低音长音为背景,在内声部出现一首悠长的旋律。全曲在优雅的情形下隐藏着忧郁,并具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间风格。据传,肖邦在巴黎的乐谱店偶遇钢琴家赫拉正在购买他的圆舞曲乐谱,肖邦问他最喜欢哪一首,赫拉回答:“都喜欢,但最喜欢这首a小调。”肖邦非常高兴地表示"我也是",并当即请钢琴家吃饭。

4.F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3
此曲因为第三段旋律的各个音都使用了装饰音,上升的形态很像小猫跳来跳去,就被后人命名为《小猫圆舞曲》。这是一首非常轻快活泼,充满热情的圆舞曲。在强有力的16小节序奏后,圆舞曲分做四段呈现,最后是尾声。

5.降A大调圆舞曲Op.42
肖邦作于1840年.这时他的圆舞曲写作已经进入娴熟自如的成熟时期,更注重发挥钢琴华丽的演奏技巧.有人认为这是肖邦圆舞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乐曲在圆舞曲节奏音型的伴奏下,创造出许多性格各异的主题旋律,相互对比,就像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其中一个快速流动的华丽主题,先后出现六次,听起来像一首回旋曲。在8小节持续音的序奏之后,呈示第一段的主旋律,这是用两拍子的节奏,以三拍子的伴奏来组合而构成的。第二段是急速的运动,有灿烂而激动的冲动。第三段出现新的旋律,第四段是将新旋律以小调呈现。之后是这些旋律的反复,最后的尾声被认为是肖邦圆舞曲中最优异的尾声。

6.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Op.64-1
肖邦的作品64中包括3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这首圆舞曲又被称为《一分钟圆舞曲》,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养着一只小狗,它经常喜欢飞快地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乔治·桑请肖邦把小狗的这个可爱的动态用音乐表现出来,于是肖邦写成此曲。乐曲篇幅短小,速度迅急,一气呵成。4小节的引子之后,在圆舞曲节奏的伴奏下呈示带有旋转感的主题。这一旋转的旋律线不断反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的小狗团团旋转的动态。接着,乐曲出现了甜美抒情的中间部主题,轻松而悠闲,最后再现旋转不停的开头部分。
7.升c小调圆舞曲Op.64-2
这是肖邦在去世前两年创作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抒情诗。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任何人都肯定会说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本曲作于1846—1847年,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多少明朗了些,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8.降A大调圆舞曲Op.64-3
这首圆舞曲由三段体构成,充满了明朗的喜悦及祝福,旋律非常优美。这首圆舞曲多次转调,在肖邦的圆舞曲中属于少见的由多调性构成的乐曲。第三段再现第一段,最后是短小的结尾。

9.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Op.69-1
这首以“离别”着称的圆舞曲,有一段轶事:1835年,肖邦从巴黎到德国德累斯顿时,与童年时代的好友玛丽亚小姐相遇。这是的玛丽亚已是一个美丽热情的少女,不论是钢琴、声乐还是作曲,都有相当的基础。他们追忆往事,不禁互相倾慕,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后因家庭之故,玛丽亚最终拒绝了肖邦的求婚。离别时,肖邦为玛丽亚写下了这首圆舞曲,并在乐谱扉页上亲笔题了“离别”字样,乐曲因此而得名。为了回忆这段美好而甜蜜的往事,肖邦将它珍藏在身边,在生前一直没有发表此曲。乐曲的旋律优美,极富有魅力,并有着忧郁、忧愁的回忆。乐曲采用三部曲式,降A大调,慢板。从弱拍开始模进下行的主要主题,委婉深沉,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恋歌,蕴藏着无限的爱慕和思恋之情。这一甜蜜的旋律经发展渐渐变得富有激情,随后,在降E大调上呈示运用变音的半音进行和大跳音程后下行的曲调,使乐曲情绪更为激动,表现了肖邦对往事的深切怀念。中间部分转回原调,奏出略含伤感的中间部主题。这个主题的旋律起伏较大,但仍保持着真诚的抒情特点,其婉转如歌的曲调,使人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悲凉。最后,乐曲简单地再现第一部分,结束了这首缠绵悱恻的圆舞曲。

10.b小调圆舞曲Op.69-2
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

11.降G大调圆舞曲Op.70-1(遗作)
肖邦作品70号包括3首圆舞曲,这是演奏技巧相当难的华丽的小品。由三部曲式构成。

12f小调圆舞曲Op.70-2(遗作)
乐曲的构成较为单纯,形式简洁,旋律非常优美,其中又充满了伤感。

13降D大调圆舞曲Op.70-3(遗作)
1829年10月3日,肖邦在给好友渥吉科夫斯基的信上说:“现在将我为思念情人于今晨写成的圆舞曲送给你。请注意有记号的地方,此事除了你无人知道。如果我能为你弹奏这首新作品,真不知该有多么愉快呀!”信中所说的情人,是肖邦年轻是在华沙的初恋情人康丝坦雅·格拉德科斯卡。这首乐曲充满了憧憬青春的甜蜜。

14 e小调圆舞曲(遗作)
这是肖邦在1829年创作的圆舞曲,但在肖邦死后19年才出版。这首圆舞曲可以看作是“华丽”型圆舞曲的先驱,乐曲的尾声尤为华丽。乐曲采用三部曲式,8小节的序奏非常优美,第一段由两个旋律构成,中段也是两个旋律。

15.E大调圆舞曲(无编号)
乐曲为三部曲式,开始由一段勇武有力的引子,引出轻盈的圆舞曲。中间部很短小,情绪稍微变得深沉,马上又接上主部主题。

16.e小调圆舞曲(无编号)
乐曲为三部曲式,前两部分还可以看作是变奏曲式。引子是一个带有狂想性质的动机,接着马上出现轻灵跳跃的主部主题,它决定了整个乐曲的幻想气质,并在全曲中多次出现。

17.a小调圆舞曲(无编号)
乐曲为回旋曲式。它具有肖邦圆舞曲的典型特点,即根本不能作为舞会伴奏的音乐,而是作为音乐会演奏的作品。乐曲带着些许冥想和伤感气息,典雅精致。

18.降E大调圆舞曲(无编号)
乐曲为二部曲式,旋律采用了大跳的音程进行和较缓慢的速度,具有一种摇曳之美。

19.降E大调圆舞曲(无编号)
本曲为三部曲式,主部主题具有兴高采烈的情绪,中间部则加大了音乐的对比,主部再现时情绪趋向缓和,乐曲在平静中结束。

㈡ 肖邦有哪些名曲

A大调 波兰舞曲《军队》 (作品40之1) 这首乐曲作于1838年,因《军队》而着名,这是由于曲中的第一、二两主题的旋律,具有极为豪放、勇敢的军队性格之故。全曲必须以严格的速度来演奏。事实上,这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

传统的波兰舞曲就是以风格雄浑、豪放而着称的,显示出波兰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在这首波兰舞曲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欣赏这首波兰舞曲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波兰的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胸怀、深刻而动人的虔诚融为一体,闪烁着骑士精神。

乐曲的构成为"ABA"三段体:

第一段:A大调。在这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性变调,生动地刻画出一群威武雄壮的波兰勇士,身着铠甲,腰佩战刀,雄赳赳地大步向前。

第二段:从D大调至降B大调到C大调的频繁转调。本段之前有一个号角般宏亮的过门,紧接着出现的本段主题具有斩钉截铁般果断、刚毅的性格。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严格再现。

有一位钢琴家评价道:"这首波兰舞曲是划分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李斯特曾在他的所有演奏会中弹奏过此曲。乐曲正如标题所提示的,无比辉煌、壮丽,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

关于此曲有这样一段轶事:一天夜里,肖邦在屋中独自弹奏此曲。正沉思于乐念之中,他突然产生了幻觉,感觉到一群波兰武士及贵妇人的行列侵入他的房中。于是肖邦在惊慌之际,拔腿逃出房间,整夜不见回来。

降A大调 波兰舞曲《英雄》 (作品53号)

这是一首充满战斗力量和英雄气概,以《英雄》而着名的波兰舞曲,作于1842年。肖邦的波兰舞曲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以强壮的、雄纠纠的节奏,叙述波兰往昔封建时代的繁华;另一类则为忧郁的情绪,反映在沙皇俄国压制之下苦难的波兰。这一《英雄》波兰舞曲为前一类中的杰出代表。本曲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简直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因此有人认为本曲是作者用来描述十七世纪的一位波兰民族英雄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史诗。肖邦的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本曲的主人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肖邦在这一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国热情。

乐曲的构成为复三段体:

第一段:降A大调。在音量逐渐增强的序奏之后,无比辉煌的英雄主题进入,充满着信心与力量,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体现。

第二段:从E大调起经过各种转调又回到降A大调。肖邦利用钢琴描绘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左手在低音部以十六分音符八度双音奏出均匀而清脆的马蹄声,越来越快、越来越强,仿佛革命力量汇集成为千军万马之势;右手则在高音部奏出雄壮的进军号声,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第三段:降A大调。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通过变化使整体气势更加宏伟,最后在胜利凯歌中结束全曲。

一位钢琴家评价道:"这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顶峰,发挥出了最为壮大的气势,具有最为完美的结构。这首优美的作品最先打动我们的是:宏大的构想,高扬的乐念,强壮的效果灵感。正如所有赞美着过去的辉煌作品一般,肖邦使人们听到了穿戴铠甲的波兰祖先们的脚步声,看到了波兰先辈们的雄姿。"

降E大调 夜曲 (作品9之2) 本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

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升F大调《夜曲》作品15之2),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美的一首。 乐曲的构成为:甚缓板,2/4拍,三段式。 第一段中,装饰成歌唱般的花音并非单纯的装饰音,它们有着与旋律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气氛如此宁静,仿佛置身于月光下的湖畔。之后,丰富的情绪逐渐加深,有的地方又象是叹气和啜泣。中段演奏速度加倍,旋律中飘散出华美的五连音音型,以半音量的柔声开始,这是为肖邦所独创的--沸腾的心被巧妙地表现出来,虽然使人感到一丝忧郁。全曲最后为第一段的再现,在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中结束

钢琴家尼克斯曾对本曲做过如下评价:"外界的光及温暖渗透到心头, 装饰的花音象蜘蛛丝般飘渺地围绕着我们而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是太阳并不失去其温暖,反而稳住了沉沉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中那一道彩雾,慢慢地消失。"

降b小调 夜曲 (作品9之1) 本曲作于1830-1831年间。作品9中共有三首夜曲,这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而作品9之1则是肖邦夜曲的"最初之最初",其旋律非常优美,情绪极为丰富。

乐曲的构成是:甚缓板,6/4拍,三段形式。第一段旋律充满柔和而朦胧的魅力,节奏处理十分自由;乐曲的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的旋律,这是非常甜蜜的旋律,此曲之所以能使人迷醉,也全在这一部分。肖邦的夜曲总说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夜曲。夜曲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了传统夜曲的表现风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趋向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了,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完美。

降A大调 夜曲 (作品32之2) 肖邦在夜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极其辉煌,他在夜曲的传统形式中加入了无尽的戏剧气息和热情,本曲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本曲作于1836-1837年间,乐曲的结构非常平行,为缓板, 4/4拍,三段体式。第一段旋律在平静之中渗透着一种单纯,不过在第二主题出现的同时,气氛完全改变,出现了暴风雨般的热情;当这激动的情绪终了之时,第一主题再现,但由于受到了暴风雨的影响,第一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此曲不大为乐评家所重视,但她那柔美而富于诗意的旋律无疑体现着肖邦音乐的性格特征

D大调 第二十三号 玛祖卡舞曲 (作品33之2) 本曲是一首明朗灿烂的玛祖卡舞曲,由法国着名女高音薇阿德·卡尔夏改编为轻快的独唱曲,为一般人所喜爱。该乐曲的构成为三段式,"ABA"。 乐曲中有一小节曾被反复十六次之多。 有一位钢琴家曾评价道:"此曲有着强烈的舞蹈气氛,象是童稚无邪的孩子们的纯真表现。"总之,这是一首极度显示了玛祖卡舞曲特质的乐曲。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总说

玛祖卡原文"Mazurka",发源于波兰风光明媚的马厝维亚地区,与波兰舞曲一样,同是波兰最具有乡土色彩的舞曲。传统的玛祖卡舞曲风格柔美、 轻巧,具有女性化倾向。经过多次的变迁,往时的原始样式与今天的样式在形态内容上都已有着明显的不同。肖邦的权威研究家尼克斯说:"玛祖卡舞曲的通则是,一小节里的第一拍应比其它两拍快速"。

肖邦借用了波兰固有的乡土舞曲的形式,以他独特的创意发展成新鲜的形态及内容,使玛祖卡舞曲成为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伟大艺术。肖邦虽然使玛祖卡舞曲更为理想化,但是并未抛弃它原有的泥土芳香,从他的玛祖卡舞曲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波兰这个美丽国家的形象。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51首玛祖卡舞曲,其中有 41首是在他生前发表的。

肖邦,c小调练习曲《革命》
这是一首主要用来锻炼左手技巧的练习曲,因"革命"而着名。一八三一年,离开故国多年的肖邦,于返回祖国的途中,在德国斯图加特得知了波兰的华沙革命失败,俄国军队已占领华沙的消息。 于是他在悲愤慷慨之余, 写下了这首练习曲。 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仿佛是肖邦自己在宣告"波兰不会亡! "。此曲难度极大,演奏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而且还要兼顾曲中的重音及许多渐强、渐弱的变化。

本曲为有魄力的快板,c小调,4/4拍,"ABA"三段体式。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各种转调至降B大调,反映出极度的悲愤与激昂。第二段的情绪稍显平和,但仍是洋溢着满腔悲愤的曲调。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终了。

E大调 练习曲 《离别曲》(作品10之3),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着名。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 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E大调,2/4拍,"ABA"三段体式。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遗作),肖邦一共写过四首钢琴即兴曲,在这四首小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肖邦所发挥出来的音乐天才。"即兴曲"一词,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即往往是一时灵感的流露。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肖邦的即兴曲在形式上相当自由,但也不是毫无规则地发展,而是有着明显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肖邦的即兴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着一贯的形式。看来象是自由的,独特的,却可以感觉到构成上的严密。"

肖邦的四首即兴曲中,以《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升c小调,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这是肖邦二十四岁时(1834年)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才在乐谱夹内被后人发现,于 1855年出版。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因此作者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

㈢ 仙女们的乐曲赏析

《仙女们》是一部以最纯粹的浪漫主义形式构成的属于近代芭蕾范畴的作品。虽然它没有以往古典浪漫主义芭蕾所拥有的故事情节,但是,编导通过优美的舞姿和音乐,在舞台上传达出超凡绝伦的诗一般的美妙境界。《仙女们》与其说是肖邦音乐的芭蕾化,不妨可以看成是由于音乐的浪漫性和芭蕾的浪漫性达到完全融合而产生的一部崭新推式的作品。它不仅是福金编导手法的杰作,而且也是20世纪初以浪漫主义精神为基调的顶峰作品,福金本人也称其为“浪漫主义之梦”。福金通过这个作品,把芭蕾带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受到他的理论影响的后辈编导,都把这部作品视为无主题的抽象芭蕾的起源而加以认真研究。
《仙女们》由于采用了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肖邦的乐曲,整部作品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包括群舞的设计也并不是简单地作为机械式的陪衬,而是在统一的情绪下进行变化。这种创作方法,显示了这一新颖的浪漫主义芭蕾与以前陷人传统程式的古典浪漫主义芭蕾有着本质的差异。正是从这一角度上观察,《仙女们》被看做是芭蕾艺术由传统向近代、现代转化的一个桥梁。
目前,《仙女们》已经成为世界许多芭蕾舞团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许多优秀舞蹈家为该作品赋予了各种各样新的解释。有的团体至今仍沿用《肖邦组曲》这一原来的舞名。

㈣ 肖邦的资料(全面一点的)

简介 弗雷得利克·肖邦 又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作曲 所属地区:波兰 生日:1810年3月1日 称号:钢琴诗人 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创作时期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㈤ 肖邦最着名的乐曲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萧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5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No.5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厝卡舞曲(Mazurkas)
马厝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厝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厝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萧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㈥ 肖邦最着名的曲子是哪首

肖邦最着名的曲子是《升F大调船歌》,作品60号。

肖邦只写过一首船歌,这首作于1845—1846年间、出版于1846年的作品,呈献给斯托克豪森男爵夫人。

乐曲一开始呈示的序奏主题采用三度、四度、五度、七度等音程的重奏,婉转悠长,蕴含着淡淡的伤感和忧愁。之后出现两小节犹如荡浆的伴奏音型,接着,乐曲在这个伴奏音型的衬托下呈示出第一主题。

这一主题起伏回荡,带有较强的歌唱性。随后,在A大调上呈示出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旋律平静舒展,充满了宁静的气氛。这一主题经发展后情绪步步高涨并形成高潮。之后两个主题相继再现,最后用明确的终止式结束。

㈦ 肖邦创作的乐曲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A4%B0%EE%B8%D6%C7%D9%C7%FA

http://..com/question/35006994.html

http://..com/question/3488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