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女性夏天怎么穿着
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曾出现过对女性服饰“禁与放”等争论。比如,有人认为汉代的“穷袴”是为限制性自由;再如,唐高宗针对“露乳装”曾颁发过“禁露”令……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衣《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虢国夫人着袒胸装酒泉丁家闸魏晋时期壁画墓中穿裙子的采桑女敦煌石窟第329窟壁画中的唐代女性画像 汉代女性穿开裆裤吗? “劳毋袒暑毋褰裳” 传统印象中,古代中国女性似乎不懂时尚,都是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连手都掩藏在长长的袖子里。这种印象,可能来自于中国最传统服装“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此后演绎出了长衫和旗袍。 穿深衣时,里面多会穿胫衣,胫衣就是裤子的最原始雏形。那么,“汉代女性穿开裆裤”的说法,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早期中国人是不穿裤子的,所谓的胫衣仅具今长筒袜的功能,只有两只裤管,裤口较肥大,没有裤腰,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这种裤子自然是没有裆的,或说开裆的。可见,“汉代女性穿开裆裤”一说并非捕风捉影。事实上,在秦汉时不只女性穿开裆裤,男性也这样,更有人里面连开裆裤也不穿。 中国古人真的是穿开裆裤上街?从史料来看,这是现代人想当然。因为这种开裆裤是不单穿的,外面还会穿前后两片的“裳”,即围裙状服饰。 虽然开裆裤外面有下裳罩着,但这样着装仍很容易露出下体,导致“走光”。所以在当时的“公民行为准则”中对此有明确规定:不能轻易提起下裳,除非过河时,否则便是失礼,属“不敬”。《礼记·曲礼》中所谓“劳毋袒,暑毋褰裳”,就是此意思:做活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 “穷袴”的出现是为限制性自由? “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袴” 但是,当时也并非没有有裆裤,有裆的叫“缦裆”,乃“胡服”之一种,最早为西域居民的日常服装,便于骑射出行。胡服在战国时期为中原人普遍接受,并结合胫衣的款式,将其发展为“裈”,成为士兵和劳动者的服装。夏天穿的裈较短,俗称“犊鼻裈”,实际就是今三角短裤,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酤酒”,所穿便是这种三角裤。 一直到汉代,上层人物都不喜欢着裈,汉昭帝以前后宫嫔妃日常都穿开裆裤。开裆裤给皇帝随时随地宠幸,带来了极度方便,这或许也是皇宫佳丽爱穿开裆裤心照不宣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刘彻死后,其年仅8岁的少子刘弗陵(汉昭帝)当了皇帝,朝廷辅臣霍光年仅6岁的外孙女成为皇后。霍光看到开裆裤充满诱惑,容易让皇帝放纵自己,为了保证外孙女得到专宠,早点怀孕,便禁止嫔妃穿开裆裤,连宫女也不允许,只能穿将裆缝起来的“穷袴”。此即《汉书·外戚传》中所谓,“光欲皇后擅宠有子……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袴,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穷袴”实际上还是开裆裤,与胫裤不同的是,它上达于股,在两股之间连接成裆。但裆不缝合,用布条系住,不系仍开裆,与现代裤子的拉链一样,方便私溺,所以霍光要求后宫穿穷袴的同时,还要求系紧带子,穷袴因此又叫“缚带裤”,在唐代则称“绲裆裤”。 霍光此举实是变相限制汉昭帝的性自由,想不到由此带来中国服装史上的一场大变革,与现代裤子功能接近的有裆裤广泛流行,着外装时多了一种穿裤子选择。 唐代女性热衷“袒胸装”? “半袖裙襦”为“东宫女史”之服 薄、透、露,这似乎是现代前卫女性的一种着装元素,也是大家对夏季女装的感觉。事实上,不论是“薄”,还是“透”,现代中国女性都没有唐代女性敢“露”。 唐代女性很会穿衣服,有特点的,上衣有小袖襦衣、宽袖衫,下衣有各式裙子。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半臂”装和“袒胸”装,这是当时最性感的女性服装。 半袖,通俗来说,是古代的短袖衫,又称半臂,是在汉魏时期“半袖”款式上改过来的,在当时相当前卫,是着装上的一种突破。其形制为对襟,袖不掩肘,长与腰齐。若与襦裙配套穿着,称为“半袖裙襦”,隋炀帝杨广后宫女性多穿这种半袖装。 到了唐代,半袖仍为宫廷女性喜欢,《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这种穿着,在唐代考古中常有发现,在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上,都能看到着半袖装的女性。 比半袖更突破的则是“袒胸”装。这是一种在领口上进行大胆改革的时装,一改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的传统开口,加大开口尺度,将之剪裁成“袒领”,把近半酥胸暴露在外,丰乳半隐,欲隐又现。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时曾被网友戏称为满城尽露“黄金乳”,其设计灵感不知是不是源于这种袒胸装? 古代女性流行“襦裙套装”? “缃绮下裙”“紫绮上襦” 在所有穿着中,古代中国女性夏天穿得最多的还是裙子。裙子,也是最传统的女性服装之一,古代中国女性也最喜欢穿裙子,穿出了很多经典的裙子。 古代中国女性最经典的着装方法,是“襦裙套装”。襦裙本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流行的一种服装款式。襦,是一种短上衣,长至腰间,紧身窄袖;裙,即裙子,由多幅布制成,上面多织有方格花纹,常与襦配穿。这种短衣长裙的一种搭配服式,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极大,现代女孩子都喜欢这种搭配。 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款式。在汉代,普通人穿的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不加边缘,因此又名“无缘裙”。无缘裙是当年农家女孩子眼中最漂亮的夏季服装,长及膝部,外罩围裙蔽膝。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的采桑女孩秦罗敷穿的,就是这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宋代女性喜欢细密褶叠的裙子。最时髦的裙子叫“旋裙”,前后身开胯,便于骑马乘驴。据说本是京城青楼女子的“招牌裙”,因为既美观,又实用,遂为宋代女性青睐。 明代女性裙子花样更多,如“月华裙”、“凤尾裙”、“合欢裙”以及用整幅缎料折成的“百褶裙”。这种裙前面平展无褶,周围加有装饰的花边,里面填以彩绣花纹,左右两边打细褶,最多的有一百五六十褶。 唐高宗颁发过“禁露”令?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 袒胸颇为养眼,唐代风流文人多有笔墨:“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样刀。”(方干)、“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施肩吾)……描写的都是着装暴露的唐代美女。 现代考古发现,证实了诗人所见不虚。1971年发掘的懿德太子墓中,石椁上刻绘的宫装女子身穿宽领短衫,领口开敞,双乳裸露,乳沟毕现。而之前1958年发现的唐韦泂墓壁画上,一个少女身穿轻罗衫,也是半裸胸部。 “露乳装”早在初唐便已穿开了,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便有“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一说,倘若不是诗人亲眼看到雪白酥胸,能有这么写实的描写?此风尚到了李治(唐高宗)当皇帝后更为流行,女性“拖裙到颈,渐为浅露”。 女人胸部太露,毕竟与传统的审美观有冲突。为此,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由此可见当时的女性多么前卫和新潮。但是当时的“国母”、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虽然“禁露”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最后连女供养人都敢薄、透、露了,如在敦煌壁画329窟中,有一个执花跽坐的少妇,其身着罗衫,两乳隐然可见。 “拜倒在石榴裙下” 典出杨贵妃? “血色罗裙”“妒杀石榴花” 在中国服装史上最出名的裙子有三条: 最为传奇的一条叫“留仙裙”,为汉代赵飞燕所穿。此裙是一种有皱褶的款式,传说有一天,身着云英紫裙的赵飞燕与汉成帝刘骜同乘千人舟,同游太液池。翩翩起舞之时湖上突起狂风,把赵飞燕吹上了天。宫女及时拽住她裙子,结果那条漂亮的裙子被拽出了许多皱褶。意外的是,裙子反而更好看,“留仙裙”从此出名。上述是汉伶玄在《赵飞燕外传》中的文学演绎,却成就了一条名裙。 最值钱的一条叫“百鸟裙”,为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所穿。此裙又叫“毛裙”,用百鸟的羽毛制成,“工费巨万”,是名副其实的天价裙子。据《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裙子会呈现不同颜色,还能显出百鸟的形态。当时仅织出了两条百鸟裙。此后,富贵人家女性纷纷仿效,一时间把奇禽异兽的羽毛都拔光了。 最为风流的一条叫“石榴裙”,南朝时已有,上窄底宽,颜色鲜红,对比强烈,白居易称之为“血色罗裙”,当时娱乐圈女星甚是喜欢,时诗人万楚在《五日观妓》所记艺伎穿的便是石榴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杨贵妃爱穿石榴裙,唐玄宗甚至规定,臣僚见到杨贵妃要行跪拜之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贰’ 古代女子为什么都穿裙子她们为何不穿裤子
我们都看过不少古装剧,尤其欣赏古代女子服饰的优雅之美。 但据说古代女子只穿裙子不穿裤子。 为什么是这样?
中国古代长裤虽然有一定的演变,但一直是辅助功能,不适扮燃隐合外穿。 所以,对于女性来说,功能就是保暖,即使穿裤子,也要穿裙子。 直到民国时期,中国女性才逐渐喜欢穿旗袍,西裤也适合外穿。 渐渐地,中国女性对着装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如今,由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潮流日新月异,裤子的种类也在不断变化。 越来越丰富,款式层出不穷,因此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
‘叁’ 古代女子为什么只能穿裙子而不能穿裤子
现在走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俊男靓女衣着有型且酷,裙装裤装随意穿,然而,在古装剧中,除了军中女子,我们看到的女子都是穿着裙子。为什么古代女子只能穿裙子呢?
第一,女子穿裤子有违道德
但是换句话来说,穿裙子在中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所以,中国古代女子在裙子的美观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作为幸运的新社会的女性,我们既可以选择美丽的裙子,也可以选择率性方便的裤子,也是我们的幸运呢!
‘肆’ 古代女子的裙子一般有多少种穿裙不怕弄脏裙子吗
从我国目前所拍的一些有关于古装的影视剧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景象就是,古代的女子喜欢穿着十分飘逸的长裙,在古代的时候基础硬件设施并不是很完善,所以不可能将所有的地方都铺上地板,并且洗托的干干净净。
总之,"留仙裙"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场合之下才会偶尔穿一次,比如表演,或者说是参加某种聚会,不过要是公主王后的话那么就另说了,毕竟她们的生活条件更为优越,天天穿着也没事。
唐朝时期的“石榴裙”普及性相对“留仙裙”来讲要高一点,首先唐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所提高,而且“石榴裙”个群相对于“留仙裙”来说,制作难度还是相对更低了一点,材料的用量还有质量的要求相对低一点,所以在民间的普及度也就相对高了一点。
尤其是在服务行业还有演艺行业,女子所穿“石榴裙”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就比如琵琶行中就有这一段描写:“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血色罗裙正是指的石榴裙。
而且在很多古代在的诗词中中也反映出了“石榴裙”群的普及度,比如“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不过可惜的是无论“留仙裙”“石榴裙”还是“襦裙”在剃发衣服过程中全部都被废除了。
普遍性与历史性兼具的“襦裙”(平民专用)
根据目前所现存的史学资料得知,“襦裙”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对普遍了,当时女子所穿的衣服称之为“上衣下裳”。
从目前所出土的文物以及相关记载性的史学资料得知,“襦裙”就是指上身穿一个大概到膝盖的上衣,而下身则是穿一个从腰间开始一直到脚踝处的裙子,在裙子里面则是穿一层裤子,在古装剧中普通的百姓村妇所穿的衣着大多都是如此打扮。
尤其在《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刘备带着诸多百姓向南逃跑,跟随刘备向南逃跑的难民女群演穿的都是这种服饰,这一点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襦裙”的特点就是穿着相对方便,而且防风性也比较好。“襦裙”历史发展中也不断的改进,等到汉朝时期入群,“襦裙”的上衣已经不断的缩短,从之前到膝盖处变到了到腰处,下衣的裙子或裤子也变得相对的精炼,穿起来也特别的方便,因此也就不影响百姓们的日常劳作。
“襦裙”制造起来使用的布料也相对较少实用性较高,所以一直是基层百姓们的主要衣服形式。同时也是王公贵族女家中女眷的生活服饰,毕竟谁也不可能没事都穿个大裙子生活,穿着那么长的裙子上厕所吃饭都不方便。
“襦裙”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了明末清初,清朝建立之后推行剃发衣服的时候,“襦裙”被强制废止,所以“襦裙”也就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有学者认为现在的”朝鲜服”,还有韩国所谓的“民族服”,就是参考当年中国“襦裙”所创造的一种服饰,或者直接就是搬运的中国“襦裙”。
总结
我们上面有提及“襦裙”因为是方便平民工作,修的比较短,自然不容易踩着。
而至于其他两类裙子,因为普遍性不高,都是贵族在穿,他们一般出行都有佣人拉裙摆也不用担心。而且退一步讲,她们也只是在特定的场合穿一下,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
‘伍’ 为什么古代女人都穿裙子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裙子是一款必不可少的服饰。穿裙子既能展现优雅美观的气质,又能很好的清凉。但是在古代,女人穿裙子是一项必须的习俗,女人穿裙子也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女子真正穿上裤子的时期,是在建国之后。同时,这也代表了女性在数千年的封建礼制下的解放。
‘陆’ 古代女子为什么都穿裙子
古代女子都穿裙子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汉朝以前,尤其是在西汉以前,中国的居民乃至贵族或者是皇家都是不穿裤子的。我们看过很多古代出土的壁画和石画,图画上的大禹治水,当时的大禹就是扎着高高的发髻,下半身就穿着裙子。
有古话曾说:“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就说明穿裙子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第二个原因就是封建社会为了加强对男权的强化以及对女性的压迫。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很多封建理学家认为女性的腿一旦分开就会拥有劳动能力,在封建社会只有男性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女人只能是男性的附庸。
并且女性的腿一旦分开,也是勾引男人不守妇德的表现,只有通过宽大的裙子与袍子可以遮盖这一现象,从而安稳人心,已达到教化的目的,长此以往就可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到了汉朝以后,相传汉成帝的皇后为争夺皇帝的宠爱,在自己的裙子里穿了一条散棚含开裆裤,并且在开裆裤上系上了好几条带子,这样她就可以独房专宠,据说这是女性穿裤子的由来,但没有真凭实据的历史考察,只能叫做一种传说。
到了唐朝以后,很多汉人都追求胡服骑射,加之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很多女性也跟着她们的家人外出打猎,在打猎时也穿上长袍束口的裤子以及皮靴,像男人一样高高的束起发髻,背上弓箭骑上高马,形象十分的俏丽帅气。唐朝以后女性开始逐渐的穿上了裤子,当然还是一样宽大的裙子为主,很多史学家认为唐朝代表了女性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解放。
漫长的封建社会结束后,直到民国以后,女性才开始正式的穿上裤子,得到了劳动力的解放。慢慢的裙子它只是作为一种修饰性的服装继续被女性穿着。作为幸运的新时代女性,不仅仅可以穿冲笑上漂亮的裙子,还可以穿和拆上非常方便的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