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古代女性画像都长的差不太多
当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艺术画作时,难免会发现,有些人物画像虽然形态各异,妆容,服饰,动作都有区别,但是咋一看,却好像是同一个人,这在古代女子画像上表现特为明显,而男子画像则不然。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说一句,与真实保持适当的远离,才是绘画精妙之处。所谓距离产生美,正是如此。
㈡ 古代的画中的美女为什么都是丹凤眼
肖像画中的男女人物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但历代仕女图中的美女,却无所例外地都是单眼皮。这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为人画像必须忠于事实,但绘制仕女图却无此限制,只要依照约定成俗的审美观,就可誉拆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
历代的审美观并非一成不变,如唐人崇尚秾艳丰肥,明、清崇尚纤弱轻柔,但唯一不变的是:对细长凤眼和单眼皮的偏好。在绘画中,从现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战以前,对单眼皮和细长凤眼的偏好从来没有变过。
仕女族虚槐图中千篇一律的单眼皮,在晋朝和唐朝可能出于写实。当举目所见,无论男女无不是单眼皮时,形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现双眼皮,这就像西方画家不会将西方人画成单眼皮的道理是一样的。
然而,宋朝以后,将美人画成单眼皮却成为一种程序。程序的形成,或出于陈陈相因,或出于长期以北方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审美观的制约。总之,在中国人的审美观未被西方的审美观凌越之前,中国人对于美人的认定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这种中国人的自家标准,大约在抗战前后被彻底摧毁。艺廊展览的"百年版画海报精品展",从展出的"月份牌画"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势的过程。月份牌画肇始于二十世纪初的上兆友海,是一种参用西画技法的仕女图广告画。早期月份牌画所画的美女,体态较为纤弱,眼型以细长凤眼、单眼皮居多。到了后期,体态普遍较为健美,眼型则以双眼皮、大眼睛居多。转变的轨迹清晰可寻。
㈢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为何被称为东方绘画史第一美女
在中国古代唐朝时期,有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大唐是非常的一个果断例行的,而永泰公主就是出生在那样的时期,武则天是她的奶奶。她的奶奶武则天是非常的果断的,而且那个时候武则天还是掌握着国家的统治权。而永泰公主他是年年仅1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她的壁画却是非常的一个美丽,其中在9宫女中间最小的那个女孩儿,就被誉为东方绘画史第一美女。因为那个女孩她的一个身姿还有她的造型,是非常的窈窕的,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非常的经典的,而且它的保留非常完整。
所以说在最后的时候,永泰公主的墓中能发现这么高规模的一个壁画,而且保存的是如此的良好。在壁画中其中的所有宫女都像看见当中的那一个女孩,而那个女孩她的一个身姿造型显得女生是如此的娇弱金贵,把女性的美全部给凸显了出来。
㈣ 古代美女绘画图片古风有意境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国画 仕女图《貂蝉拜月》则是以貂蝉拜月的 故事 为题材创作的仕女图国画,自古就有很多描写美女的 句子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美女绘画图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美女绘画图片展示古代美女绘画图片1
古代美女绘画图片2
古代美女绘画图片3
古代美女绘画图片4
古代美女绘画图片5 描写古装美女的句子
1.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2.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
3.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5.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徽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6.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7.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8. 那女子容色绝美,欣长苗条,垂首燕尾形的发簪,优美的娇躯玉体,身着浅绿色的罗衣长褂,在烛光散射下熠熠生辉,弥漫着仙气,淡然自若,清逸脱俗,犹如不食烟火,天界下凡的美丽仙女。
9. 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10.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11.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2. 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娇媚无骨入艳三分。
13. 灿若星辰的眼眸,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楚亦沧桑,竟仍清澈地如一汪秋水。
14.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5.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16.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17.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
18. 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19. 肤如凝脂,面如白玉。
描写古代女子的句子1. 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2.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 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4.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5.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6.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7.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8.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忆儿家。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9.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10.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1. 粉面上一点朱唇,神色间欲语还羞。娇美处若粉色桃瓣,举止处有幽兰之姿。
12. 隐隐约约显出的优美身材,长流之下的墨发,被银色的淡雅发簪随意挽起。嘴角淡雅一笑,脸上未有一丝胭脂,深暗的眸子宛如黑洞,深不见底,让人猜想不出任何心思。
13. 一身轻盈的白色纱衣,白肩轻露,如雪般的肌肤与白纱衣搭衬。露出的白皙玉脖,干净,洁白,不需任何首饰。
14. 简单地绾个飞仙髻,几枚饱满圆润的珍珠随意点缀发间,一支翠玉簪,绿得好似快要凝出水来。
15. 转身坐于梳妆台前,淡扫蛾眉轻点唇,一点腮红使得气色好上不少。
16. 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17.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
18. 风髻露鬓,淡扫娥眉眼含春,皮肤细润如温玉柔光若腻,樱桃小嘴不点而赤,娇艳若滴,腮边两缕发丝随风轻柔拂面凭添几分诱人的风情,而灵活转动的眼眸慧黠地转动,几分调皮,几分淘气,一身淡绿长裙,腰不盈一握,美得如此无瑕,美得如此不食人间烟火
19. 一袭大红丝裙领口开的很低,露出丰满的胸部,面似芙蓉,眉如柳,比桃花还要媚的眼睛十分勾人心弦,肌肤如雪,一头黑发挽成高高的美人髻,满头的珠在阳光下耀出刺眼的光芒,鲜红的嘴唇微微上扬,好一个绝美的女子。
20. 大朵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身披金丝薄烟翠绿纱。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碧玉簪子,花容月貌出水芙蓉。
看了“古代美女绘画图片”的人还看:
1. 古代美女简笔画大全
2. 古代女子铅笔画的图片
3. 古代美女中国画图片大全
4. 古代美女简单铅笔画的图片
5. 古代女生铅笔画图片
㈤ 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时代特点
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时代特点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女性艺术形象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战国、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上,就已有体态动人的妇女形象,至今,女性仍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被生动地表现着。
女性形象的创作在中国画中被称作“仕女画”。
早期的绘画,题材分科没有细目化,女性形象揉杂于人物画的创作中。
随着画作中女性形象日益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以女性为题材的画家队伍日益壮大,逐渐在人物画科内建立起一个专门表现女性生活的分目。
尽管,画面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仕女画称为“美人画”。
仕女画的画家们则更是在其作品中寄托了对于“美”的向往。
他们按照自己心目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而“美”的标准又因时而异,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
因此,了解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时代特点,有助于仕女画的研究与鉴定。
关键词:古代艺术;女性绘画;时代特点
中国古代悠久的绘画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作品。
其中,不乏有各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出现。
魏晋以前的卷轴仕女画今已无存,我们所能见到的迄今最早的“仕女画”是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
在这幅帛画中,出现了以为战国时期的女贵族。
她虽然身材窈窕、衣着华丽,面部表情却显得十分肃穆。
再参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哪纯帛画中所绘女墓主的形象,她闹缓握年纪稍大,体态肥硕,虽然在外形上与《人物龙凤帛画》中的女人大不相同,但也是一幅尊贵冷峻的样子。
为何这两幅帛画中的女人都显得如此庄重严肃?因为魏晋以前,中国绘画尚未进入自觉状态,这类帛画的创作多是带有明显巫术礼仪性质的。
它们被应用在丧葬仪式过程中,起着某种神秘的作用,比如是液庆引魂升天,或是作为死者的符号代码等。
这样庄重严肃的用途决定了这类帛画中女性形象程式化的肃穆。
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世间传说。
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念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从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女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中对洛水女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女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风姿。
洛神面型椭圆,眉目清秀,体态纤丽淑婉,轻盈修长。
她没有因在洛水边与曹植巧遇而显现出欣喜欲狂的神态,也没有因与曹植离别而流露出伤感悲愤的情绪,她绐终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对事态的发展,从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脱俗的高逸美,这种美与魏亚时期人们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着名的仕女画家。
周昉笔下的《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女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所变革。
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笔下的女伎与唐代的仕女相比,最显着的变化是,歌伎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女臃懒的体态,而更具健康之美。
阮郜《阆苑女仙图》中仙女们修长的身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女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一改唐代即使画仙女,也始注重表现女性身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
宋代作为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
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兴盛之势而又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题材方面,其表现范围已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宽泛地步。
除宫廷贵族妇女、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仍被描绘外,生活中最低层的贫寒女子也开始为画家们所关注,如王居正《纺车图》中的女性,她们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
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
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图中反映了宋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人物造型严谨,形体比例准确,体态生动自然。
元代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时期,特殊的社会目前状况和民族冲突,令画家们避居山野,倾心于抒发隐居情怀的山水画创作,由此而导致元代仕女画呈衰退之势。
画家们在题材的选取上,没有继承宋代积极地表现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样处境下诸多女子的传统,而是,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寻找表现题材,人物造型上则继承了盛唐人物“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遗风,如周朗所绘《杜秋图》中的杜秋,她与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人物形象相仿,既圆形脸丹凤眼,高鼻梁,嘴唇小而丰满,面部没有过多的表情。
躯体丰腴肥胖并着以直筒形长裙,遮掩住了女性腰身的曲线美。
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稳定时期,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获得极大的发展。
在题材上,除肖像外,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则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
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写实逐渐趋于带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
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尤其,他们怡情于亭台之间,身着贴体紧身的明服,更增强她们体姿的修长与典雅的`风致。
明代作为仕女画的艺术成熟阶段,这时期,不仅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仕女画家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而且在表现技法上亦丰富多彩,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如吴伟的《武陵春图》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画的最高水平。
武陵春以细匀的淡墨线绘成,画面清雅、秀润,更贴切地表现出女主人的纤弱文静之气。
文征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代表了淡彩仕女画的最高境界。
人物以朱砂粉白为主调的浅彩设色,表现出女神温柔娟秀的美感。
仇英的仕女画有“周昉复起,亦未能过”之评。
其《贵妃晓妆图》,充分地展示了他工笔重彩仕女画的深厚功底。
图中所塑造的杨贵妃及宫女虽然是唐代宫苑仕女,但实际上她们已完全是明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美女的形象。
她们修颈、削肩、柳腰与周昉笔下曲眉丰颊、短颈宽胸的宫女有着全然不同的审美意趣。
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仕女画发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画作中的女子无论是贤妇、贵妇、仙女或从军习武的花木兰、梁红玉等皆拥有着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风露清愁”、暗然神伤的小家碧玉般韵致等。
因为,不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文人画家改琦、费丹旭等,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
这种程式化“病态美人”状,直至海派画家任颐等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画家们热衷于女性形象的创作并不表明对她们人格的尊重,女性只不过是被用来展示的艺术观赏品而已。
因此,女性题材画在清代画坛中的地位的提高,折射出来的却是女性社会形象的日益低落。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好比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色。
观照她们能使我们窥见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演变轨迹。
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不断出新的话题。
我相信通过从各个角度不断的深入、不断扩展的研究,我们对这一领域还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的仕女,终将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向我们讲述有关她的更多故事。
参考文献:
[1]廖雯.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5.
[2]史琦.浅析中国绘画中的“女性艺术形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7. 174-174.
[3]王巾.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J].跨世纪.2008.16.11.
㈥ 一个古代女人,没有脸,手上拿着葫芦的名画是什么
怎样解读《雍正十二美人图》?
94 人关注3 条评论
写告乎族回答
知乎用户
对于在网络上以cosplay 大佬着称的雍正皇帝来说,古装行乐图是在最顷冲普通不过的绘画题材了。他不仅亲自下场做模特,还常常让画师将妻、子绘入图中。其中,流传度最广的作品就要数《十二美人图》了。
图1 十二美人图
这套作品由12张长184cm宽89cm的画像组成,描绘的是一名汉装女子一年四季的日常起居。有的专家认为,这套图是从圆明园深柳读书堂的围屏上面拆下来的,原本的形态是屏风;还有的专家认为,这套图并不是屏风画,只不过是尺寸恰好与屏风画的记载相同。至于画中人的身份,则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想象中的仕女,有人说是孝敬皇后,还有人说是雍亲王妃……就连画中的女子究竟是一人还是几人,说法都莫衷一是。既然定论暂不可得,那么我们不妨先将这些问题悬置起来,从绘画的语境与修辞出发,不带预设地审视这套作品的内容和意涵。
一、有伤风化?——论艺术品的功用
绘画作为艺术,其核心实际上是一种关系:观赏者与艺术品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或情感体验。因此,对艺术品的考察与评论,不能忽视其文化语境、呈现形式,以及观赏者与它之间的交流方式。出于此种理由,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这些画是否为屏风,存放的地点在哪里。
1984年,朱家溍先生在整理资料时发现,《十二美人图》的尺寸以及装裱方式与档案所载的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的美人画完全相同,可以认定为同一物品。对于该观点的质疑主要来自林姝女士。她认为,做成屏风的美人图很多,并不能确定此图就为彼图。诚然,围屏美人图属于常见题材,但尺寸及装裱方式完全相同,又未免过于巧合,更何况现在并未发现还有其他相同尺寸的文物存在,因此可以断定,这套作品就是档案中所记载的深柳读书堂美人图屏。
深柳读书堂,始建于康熙末年,位于圆明园福海西岸。胤禛在《园景十二咏》中这样描绘它:
郁郁千株柳,阴阴覆草堂。
飘丝拂砚石,飞絮点琴床。
莺啭春枝暖,蝉鸣柳叶凉。
夜来窗月影,掩映简编香。
在另一首诗《柳月》中,胤禛这样描绘楼外垂柳:
鸳鸯楼外柳条长,斜挂如钩吐练光。
恰似妆台风鬓乱,青丝闲理玉梳凉。
相对于兰、竹等具有士大夫特质的植物,柳树风姿绰约,独具女性气质,因此被许多与女性袜弊有关的词汇所吸纳,如“柳腰”“柳眉”“蒲柳之姿”。艺术史家巫鸿就曾指出,深柳读书堂是具有女性特质的“女性空间”,为主人营造出一种“不受干扰的私密之感”。此处,我们不妨征引胤禛的另一首诗,来说明这种女性空间给他带来的宁静与亲密:
绮窗罢抚紫琼琴,香烬金炉鹤梦沉。
多事草偏名醒醉,可人花解结同心。
风翻曲沼千层碧,云过重檐一霎阴。
栏外有情双蛱蝶,翩翩飞入海棠深。
与前诗一样,这首诗同样使用阴凉与鸣琴等意象来表现私密与惬意,所不同的是,用词更为大胆露骨,直接揭示了作者与女性交往所获的情感满足。
放到这个背景去考量,我们不难理解,将十二美人围屏安置于此,非但不是有伤风化,简直可谓得其所哉。它与其所在的地点共同构建了和谐统一的空间,为作为观赏者的胤禛提供了抚慰心灵的私密空间。
二、缺席的在场——《十二美人图》的性质及创作意图
自档案发现伊始,这套图就被定性为“仕女图”或“美人画”。首先,我们应厘清仕女图/美人画的历史源流、创作原则与基本修辞,再来探讨该作品是否属于这一范畴。
仕女画/美人图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类别。唐以前,专门表现女性的绘画很多,其中不乏顾恺之、张萱、周文矩等名家手笔。然而进入宋代,女性题材的地位急剧下降,被米芾贬斥为“不入清玩”,文人画家几乎不愿染指。美人画,是明代之后对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女性画像的流行称谓,它发端于早先描绘贵族女子“闺阁之态”的仕女图,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批量生产”,从而广泛流传。
所谓“批量生产”,不单指印刷术带来的巨大发行量,更指人物的千人一面。所有美人,无论其历史背景、家庭出身、个性才情有何不同,全都按照大众趣味进行处理,就好比今天的“网红脸”,虽可欣赏其美貌,但又令人转瞬即忘。巫鸿曾说:“浏览这些作品,一个强烈的印象是,‘历史性’和‘写实性’不但不是他们的创作目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有意否定和排除的对象。” Pacteau也说:“‘真实女性’的缺席,是美人属性的必要支持。”
反观《十二美人图》,我们不难发现,画作是完全写实的。首先,画中的作为背景出现的各色家具、器物是真实存在的,其中还有不少至今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例如:钧窑花盆、汝窑水仙盆、嘉靖款蒜头瓶、宣德款僧帽壶等。
图2 器物背景的写实性
既然背景写实,人物也应该是现实存在的。将图片放到最大(故宫网站上可以点击放大),仔细甄别画中人的面目,我们就会发现,这十二张画中的女子应为同一人,而造成气质、年龄差异的,只不过是服饰和妆容(特别是腮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甄别时应将关注点放在脸型、眼皮、人中、耳廓和耳垂上,而眉毛、唇形这种形态可以通过化妆改变的地方,则不能提供决定性的信息。
图3 十二美人面目比较
对比头像可知,画中女子的相貌特征为:鹅蛋脸、细长眼、双眼皮、鼻长直、人中较长、耳廓较小但耳垂较大。十二幅画像中,相同的眼皮、鼻梁、耳廓和耳骨特征,将画中女子的身份锁定为同一个人。
退一万步说,假设胤禛要求画师根据实景想象一个具有类似特征的女人画出来,画师也不可能想到要把这十二张画像中所有女人的耳骨画得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地得出结论:这套作品是对照实景、真人绘制的写实性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仕女图或美人图。(本文为方便指代,暂且延用“美人图”“美人”的称谓。)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不是传统意义上以娱人耳目为目的的美人图,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胤禛作为创作者之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不少人从“香草美人”这一母题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画中女子眉目低垂,举手投足间似乎带着一种难以排遣的清愁。与之形成照映的,是胤禛亲笔题写在画中的闺怨诗。比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自负天生倾国姿,小窗寂寞度佳时。岂无世上风流子,一点芳心未许知。”
图4 胤禛亲笔题写的闺怨诗
闺怨,常被中国传统士大夫借用,以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一组闺怨诗,由胤禛亲自写出,配以状似孤独幽怨的美人,会不会是胤禛借美人以自况,抒发才华不被皇父赏识的苦闷呢?
答案是否定的。画面中虽然只有女子一人出现,但男主人的存在感非常强,乃至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这套作品,实际上是只有一个人出现的双人画。 这一点,要从中国绘画约定俗成的修辞手法谈起。
补图 簪花仕女图(局部)
中国画家常常利用动植物与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来暗喻她们之间的类同。例如《簪花仕女图》中深宫女子的空虚与孤寂,就由伴随她们身边的形单影只的动物暗示出来。而《十二美人图》,则通过成双成对的植物、动物,传递出了截然相反的信息。
图5 成双成对的动植物
并蒂莲,自古以来都被用作浪漫爱情的象征,胤禛本人歌咏莲花的诗中,就有“折花休采叶,留使荫鸳鸯”一句;双喜鹊,简称双喜,暗示美满幸福的婚姻;成双成对的蝴蝶(图中共两对四只),寓意爱情,胤禛的情诗里面也用到了这一意象;就连嬉戏的金鱼和猫咪,都要成双成对。
图6 结同心
我们前文曾引用过胤禛的诗句:“可人花解结同心。”同心结,表示夫妻恩爱,永结同心。美人手持或佩戴蚩尤环、同心佩,暗示了作者/赞助人对美满婚姻的期许。浑天仪这种天文器具,常常出现在贵族的家居装饰中,但不是作为科学研究之用,而是取其同心和美之意。
以上这些,还只是对男主人存在的暗示,直接指示其存在的,是胤禛亲笔题写的悬挂在屋内的书法作品。其中一幅的落款为“破尘居士”,这正是胤禛在雍亲王时期的别号。在另一幅托名米芾(元章)的书法作品中,雍亲王用白描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画中女子的静观式欣赏:“樱桃小口柳腰枝,斜倚春风半懒时。一种心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又凝思。”在条幅下方展开的书卷中,赫然出现了《金缕衣》《青溪小姑歌》一类表达男女之情的经典诗句。两相映照,其中的内涵显而易见。
图7 出现在画中的书法作品及情诗
对于画中人与胤禛的关系,更为露骨的揭示出现在“消夏赏蝶”一图中。花瓶中插着的,是带有“宜男”含义的萱草;女子手中拿着的,是象征“多子”的葫芦。这就说明,胤禛作为画作的赞助人,所求的不只是夫妻和美,自然还有多子多福。
图8 宜男之萱草,多子之葫芦
分析到这里,该套作品的创作意图似乎已经十分清晰:祈求夫妻相爱、永结同心,并诞育子女,多子多福。这种祈福性质的创作意图,也可以通过背景中的蝙蝠、万寿图、佛手等得到印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诗经》中祝福婚姻的名句:“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图9 万寿图、蝙蝠(福)、佛手
三、所谓伊人——画中女子身份考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十二美人图中》的女子,应与胤禛存在夫妻关系。接下来需要探讨的就是她究竟是其中的哪一位。
画中的署名“破尘居士”,以及款识“壶中天”“圆明主人”,暗示了作品的成画时间在康熙末年胤禛受封亲王并获赐圆明园之后。在这一时期,其府内较为重要的女性有:嫡妃那拉氏(孝敬宪皇后)、侧妃年氏(敦肃皇贵妃)、侧妃李氏(齐妃)、格格钮钴禄氏(孝圣宪皇后)。现在存有明确画像的,是那拉氏和钮钴禄氏。我们不妨从这两位的画像入手,逐一排查。
图10 “美人”与孝敬皇后那拉氏面部比较
首先来看那拉氏。观察对比图可以发现:那拉氏下颌饱满,“美人”下颚较瘦;那拉氏为内双眼皮,“美人”为外双眼皮;那拉氏耳廓外缘较窄、耳垂较小,“美人”耳廓外缘较宽、耳垂较大;那拉氏气质沉稳威严,“美人”气质温柔,有书卷气。因此,画中人并非那拉氏。(耳饰、服装的民族风格不在考察之列,因为胤禛也有很多汉装行乐图,故而不应通过服装来断定民族。)
图10 “美人”与孝圣皇后钮钴禄氏面部比较
再来看钮钴禄氏。观察对比图可知:钮钴禄氏脸型偏扁,嘴部骨骼突出,“美人”脸型较长,嘴部骨骼平坦;钮钴禄氏鼻子较短,且鼻孔向外,“美人”鼻子细长,且向内生长;钮钴禄氏耳廓中部有一块耳骨向外突出,超出外缘,“美人”耳廓中部完全内陷;气质方面,钮钴禄氏质朴慈爱,“美人”气质温柔,有书卷气。因此,画中人亦非钮钴禄氏。
既然有确定画像的人都被排除在外,我们只能从文献入手进行推测。在原始文献的搜集和考证方面,林姝女士的论文最为全面翔实。下面就以该文为依据,整理《十二美人图》存放地点的变更情况:
简而言之,《十二美人图》最初作为围屏摆放在深柳读书堂,雍正十年被拆下装裱。干隆年初供奉于雍和宫后殿,九年转移至雍和宫绥成殿正中的佛塔中秘密存放,直至同治元年金塔失火才重见天日。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1)干隆七年,弘历要求将雍和宫供奉的御容移至宫内供奉,而此时《十二美人图》并没有随御容移至宫中,这就说明《十二美人图》并不属于皇帝皇后的画像(即御容)。(2)干隆九年,雍和宫绥成殿改建完成,其中安放金塔五座。中塔放入《大般若经》、胤禛塑像一座及《十二美人图》,但只有《大般若经》记入档案,而塑像及画像则是秘密放入,没有任何记载,直至同治元年失火之后才被人发现。如果《十二美人图》属于仕女图一类的玩器,应该放入专门存放玩器的右塔,而不是中塔,因而《十二美人图》不是仕女图。它与胤禛塑像一同被放入中塔,就意味着画像上的女子确有其人。以上这两点推论,恰恰与前文对画像的技术性分析相吻合。
那么,这个不是皇后又确有其人的重要女性是谁呢?
最合理的推测是:敦肃皇贵妃年氏。
根据《雍正朝起居注》《大清会典则例》《永宪录》等史料的记载,年氏于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薨逝于圆明园,于该处停灵五日后奉移至阜成门外的十里庄殡宫暂安,直至干隆三年才与世宗、孝敬皇后一同入葬泰陵。从雍正三年到雍正十三年的十年间,胤禛都没有想过将她葬入妃园寝,只想等待泰陵主体工程完工后葬入本陵。经查,年氏是清代第一位按照丈夫本意与其同葬帝陵的皇贵妃(此前皇贵妃只可葬入妃园寝),自结婚至病故十余年包揽府内生育。这种超然的地位,加上年氏所生之子福惠在雍正朝的诸多特殊待遇,恰恰说明,胤禛很可能将年氏作为妻子看待。此外,画中女子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也符合年氏出身于科举世家的基本背景。
至于齐妃李氏,经查生于康熙十五年,比胤禛大两岁。在康熙末年该画作成画之时,她已年届四十,这一点与画像中女子的年龄(二十余岁)不符,因而排除。
综上,《十二美人图》中女子的身份,很可能就是年氏。至于被“秘密放入”而不是大张旗鼓的祭拜,大概也是因为年氏并非皇后,身份尴尬,而又有先帝事先安排吧。
这种推测的思路如下,尚有待进一步考察。
《大般若经》是大乘空宗般若学派的经典,为何会安放在一个藏传佛教(大乘密宗)寺院的佛塔中?胤禛似乎属于禅宗,禅宗吸收了一部分般若学派的教义,所以胤禛本人看过这部经典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内务府档案,雍正十三年四月十六日,海望向胤禛奏报了将雍和宫改建为庙宇的财务问题,可见,胤禛生前就有将雍和宫改建为庙的意愿,但未必是要改为(干隆所希望建造的)藏传佛教庙宇。
因此,一种合理的推测就是,胤禛在决意将雍和宫改为庙宇之时,就已经准备好了供奉于此庙的东西。弘历、弘昼可能就是根据胤禛原有的安排来布置佛塔的。
四、结论
《十二美人图》并非娱人耳目的仕女图,画中女子确有其人,应为敦肃皇贵妃年氏。图屏与四周的景色、器物一同构成了可供赞助者胤禛安心休憩的私密空间,其绘制意图是祈求婚姻美满、多子多福。
彩蛋:情侣照。左图:《十二美人图·博古幽思》,右图《雍正行乐图》。
这种表情叫闺怨凄苦吗?分明是没事偷着乐嘛
主要参考资料:
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林姝《美人欤?后妃乎?十二美人图为雍亲王妃像考》
本文首发于lofter:鸳鸯于飞——《十二美人图》浅析
编辑于 2021-04-05着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589
喜欢 98
分享
㈦ 古代美女古装图画绘画唯美到极致
很多古装的古代美女图画都很漂亮,尤其是手绘的古装美女图片,特别唯美。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美女图画绘画,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美女图画绘画展示古代美女图画绘画1
古代美女图画绘画2
古代美女图画绘画3
古代美女图画绘画4
古代美女图画绘画5 中国古代美女审美
中国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着重于装饰。魏文帝喜欢打扮华丽并将头发挽成蝉翼形的妃子。唐朝是开放社会,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
唐朝以后没有定论。宋朝以后,大致是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女性美的高标准,各个时代所雕塑绘画的观音菩萨,就是当时审美标准的具体说明。
时代对美的诠释更是大相径庭。唐代世人又以体态丰腴、丰胸肥臀的杨玉环为美;但是到了宋代人们以“身轻如燕,身姿窈窕的赵飞燕(汉代)为最美。”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中国古代的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 故事 组成的历史 典故 。
娥眉青黛:娥眉是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把眉毛剃掉,再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绘画眉毛,这种眉毛化妆,早在西周时已十分流行,在《诗经》和《楚辞》中,便已出现这个形容词.。细腰雪肤:虽然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是身材丰满的美女,但国人还是偏好纤瘦型美女,细腰便是腰肢幼细;雪肤则是肌肤雪白,相传赵飞燕便是细腰雪肤的表表者。
莲步小袜:莲步是指美女的脚步,更指缠过的小脚。小袜则指缠足女性所穿的袜子;小脚步伐如莲,再穿上小袜,便成为美女的一种美态。
中国各朝代的审美标准都不同,而当时女性地位低,往往要为了迎合男性的眼光去塑造体态,做出损害身体健康的事。例如春秋战国时楚国某国君喜欢腰细的女子,不少宫嫔因为节食减腰而饿死,故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
汉代时赵飞燕以身材轻巧见称。而唐朝时则崇尚丰满,认为丰满的人生育能力强,武则天与杨贵妃都是身材丰满的女人,“燕瘦环肥”就是指赵飞燕和杨玉环。
中国古代有不少男性恋足,缠足的习俗相传起源于五代十国南唐宫中。明清时认为有“三寸金莲”的女性才是美女,所以不少女性被迫缠足至弓型,严重损害健康。
中国传统上病态美的女性亦受到喜爱,给人一种柔弱、楚楚可怜的感觉,激起男性的保护欲,例如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相传她心痛时捧心皱眉的样子很迷人。着名小说《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是病态美的代表人物。
古代中国美女的三围标准:当今社会,女人的身材标准已经渐渐模糊,有的丰满成熟,有的纤瘦清纯,各有各的追求者。17世纪,佛兰德画家鲁本斯所画的妇女,在当今是不会被当作“美”的典型的,她们苍白的脸上略带粉红色,显得光彩夺目。
胸围:古代中国人对女性的胸围要求不高,对拥有一双丰满隆起的乳房的女性也颇不以为然。其实,古代男子欣赏的女性乳房是恰堪一握的丁香乳。
腰围:公元前6世纪的楚灵王偏爱细腰女子;与楚襄王同时的楚人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对那位漂亮的“东家之子”也有“腰如束素”的描写有所偏爱。不过,纤细腰身,荆楚一带的风尚。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要腰身和整个身材配合得宜,宽与窄都无所谓,美其名曰“小蛮腰”;细腰美其曰“杨柳腰”。具有“曲线玲珑”之美。
臀围:它的丰满与否,成为古代中国美女的重要件之一。其原因,中国人认为臀部浑圆的女人会多生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农业社会里,肥臀自有其重要性。
古代描写美女的诗句1、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2、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3、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当。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5、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6、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7、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8、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9、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0、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1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2、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14、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1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6、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17、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18、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19、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20、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看了AAA还看:
㈧ 中国古代善于画美女的画家是谁
唐寅,唐伯虎擅长画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