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国时期有哪些美女
虽然我们黄种人没有那白种人那高鼻深目,东方女性就是这样,东方人有东方人的气质,东方女性有东方人气质的美丽。下面就来盘点民国各个时期的三大美女。
第一个:胡蝶
她是民国的电影皇后,她和阮玲玉是当时最红的两位女明星。在一次报刊上的选美活动中,胡蝶的票数胜过了阮玲玉,就成为了当时的电影皇后,也是第一美人。
第二名:陆小曼,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交际场上的名媛。她的美貌连胡适都要赞叹说: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第三名:这是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潘素女士,是着名的青绿山水画家,当然也是一代名媛。嫁与张先生之后二人一生相偕,在乱世之中倾家荡产抢救国宝,为中华传统艺术的保留和发扬作出卓越贡献。
送上福利美女两名。
还有哪些美女呢?小主可以回复在评论区哦!
B. 民国初期的美女都有哪些呢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民国美女有:
夏梦
夏梦出身文艺世家,才貌双全。在香港电影届有着不小的影响。虽然已经不江湖,但是江湖仍有她的传说。一双有着古典韵味的凤眼。正是她的迷人所在。在民国时期能够有这样的美貌实在难得。
C. 穿着旗袍的民国女人有多美,看了这些照片你就挪
民国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总以为还发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汇吃饭的时候,看到店里面穿着民国学生服装的服务员,就更有这种体会了。回望民国时,那些身着华丽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举手投足之处,皆是东方式的妩媚与温婉。
▲
杭穉英,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设计的商品包装、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为素材,这是一幅西湖泛舟图,确实不错。
D. 老月份牌的价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106d9e0100b94p.html
http://ke..com/view/566499.html?wtp=tt
详细介绍...
E. 盘点民国六大绝世美女,第一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盘点民国六大绝世美女,第一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转头寻觅已经的那些美妙,才发明光阴沉淀下的美才是典范。昔时民国期间的气质美男,不施粉黛的容颜,惊艳了光阴,装点了光阴。接下来我们看看惊为天人的民国美男都有哪些?
一、林徽因
林徽因的斑斓和知性我就未几说了,在民国期间的出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片面一些,人生境遇也更侥幸。她不只最早参加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绩斐然。她简直标记一个期间的色彩,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季的童话,侥幸而浪漫。
二、陆小曼
一个最具勇气,绝不伪饰,勇于寻求团体侥幸的真男子,好像林徽因一样亦是一代才女,文学功底深沉,善于油画,还会弹钢琴,被胡适誉为“一道不可不看的景色”。
三、蝴蝶
原名胡瑞华,出生于上海,本籍广东鹤山,民国第一美男、中国晚期最出名的女演员,高出中国默片期间和有声片期间的影戏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丽泰·嘉宝”。1989年4月23日病逝于加拿大的温哥华,享年81岁。
四、夏梦
生于上海,本籍江苏姑苏,香港影戏演员及制片人。昔时金庸为了追夏梦,屈才进入长城影视公司担当一位我纂,只是为了靠近这位美男,虽然当时的夏梦已成婚,但金庸照旧想追她,终极金庸没追到她,只好把她写入小说中了,2016年10月30日,一代传奇影星夏梦逝世,享年83岁。
五、赵一荻
张学良第二任老婆,人称赵四蜜斯。赵一荻陪同张学良72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
六、孟小冬
她是晚年京剧优良的女须生。人称“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剧出名须生余叔岩的门生,余派的优良传人之一。丈夫是赫赫有名的杜月笙!
这些民国美男,你以为谁最美呢?
F. 民国十大美女老照片: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短暂又精彩的一段,时势不仅造英雄也诞生了许多才女、美女,你听说过着名的民国四大美女么?知道最美的民国才女是谁么?本文为大家带来了民国时期十大美女,如才情与美貌齐飞的林徽因、金嗓子周旋、让人叹息的阮玲玉等等,一起来了解下这些民国时期各自精彩的美女们吧。 金庸说:“ ”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追不到夏梦可说是金老爷子一生的悔恨。 夏梦是一位非常美丽优雅,又有才华的女性。 她的原名杨濛,夏梦的名字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仲夏夜之梦》,据说夏梦本人最爱的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胡适则说她“ ”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就连泰戈尔都对她赞不绝口。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近代着名人物。 众所周知胡蝶不但是中国早期的着名优秀女演员,而且亦是一位才貌双全满腹诗书华的优雅女子。正如这组胡蝶年轻时候的珍贵老照片,照片中的胡蝶不但貌美如玉翩若惊鸿,其端庄典雅的气质更是惊艳的宛如游龙。 有人崇拜她,把她当做女神、偶像;也有人放出话来,“ ”喜欢林徽因的女人,品行有问题;喜欢林徽因的男人,脑子有问题。” 有这么一个桥段:诗人徐志摩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报,倾诉自己在美国的孤单苦闷,说只有他的来电,才能让自己感到安慰。大诗人欣喜若狂,一颗心猫抓似的。第二天一早,就冲到邮局,要把自己熬夜写下的情意绵绵的文字,发到遥远的美人手中。 经办人看了内容,面露惊愕:“ ”今天在你之前,已经有四个人给这位密斯林发去电报了。”诗人抢过名单,全是熟人,遂一一对质,没奈何,人家都收到了同样内容的来信。 单看了这么一段,难免会对这位林姓美人生出腹诽,认定钱钟书的《猫》里那个李太太分明就是林徽因,兴趣在于随意指使他那些男朋友,“ ”好像变戏法的人,有本领或抛或接,两只手同时分顾到七八只在空中的碟子。” 1924年出生于上海的 *** 凤(原名王玉凤),16岁时被导演朱石麟看中,饰演了影片《龙潭虎穴》中的丫环;由于扮相甜美、表演纯真,不久后, *** 凤又在《新渔光曲》中主演渔家女,一举轰动影坛,被影界称为“ ”小周璇”史老照片: *** 凤,1924年出生于上海,被称为“ ”小周璇”。 赵四小姐本名赵绮霞,父亲叫赵庆华。赵庆华曾经当过军浦铁路、沪宁铁路、广九铁路的铁路局局长,担任过民国的交通次长。还曾经做过整个东三省的外交顾问。赵一荻等于出身大户人家,从小知书达理、琴棋书画一应俱全,是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 王玉龄出生这天,十七年后成为她夫婿的张灵甫,此时正在蒋介石部队的第一军里担任连长,正在中原战场和唐生智的湖南兵进行鲜血淋漓的厮杀)。 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时,我以为是不老女神赵雅芝。可当我知道她叫蒋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夫人,自己还是中国最有才华的声乐教育家、着名的女高音音乐家时,我多少有些惊讶。 这该是怎样的一对超强的才子佳人啊。 阮玲玉,中国无声电影时期影星,在民国她的影坛地位仅次于胡蝶。 周璇,192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是我国最早的两栖明星,她是国语流行曲史上的一个金字招牌,号称“ ”金嗓子”,她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951年周璇突发精神病入院,1957年在上海病逝,去世时年仅37岁。 谁说“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十大奇女子,不仅有才有颜,更是才华横溢。
G. 民国美女照片带你走进那个年代的历史:图五是四大天王中的王人美
图片中的美女名叫黎莉莉,她是我国南方的安徽桐城人,不过在北京出生,它的原名是钱蓁蓁,我国着名的女演员。她从小的人生经历十分凄惨,她在小时候就当过别人家的用丫头,还做过养女,甚至还在孤儿院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她表演出色所以在电影方面的造诣极高。
图片中的女人名叫袁美云原名叫侯桂凤,在我国浙江杭州出生,在她9岁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迫于生活的压力就将她以500元的身价买给了别的男人去学习唱戏。在她长大登台表演后就被影片公司老板邵醉翁看中了,后来她就出演了许多的影片,一时间声名大噪。
图片中的美女名叫蝴蝶,被誉为民国第一美女,她的原名名叫胡瑞华,出生于上海,在我国的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都有很大的造诣,由于她的演技十分突出所以也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图片中的她气质十分出众。
陈云裳原名名叫陈云强,出生于我国广州,从小家境就十分贫寒,由于生活的经济压力太大,甚至还做过 *** ,后来还学习了京剧、昆曲、歌舞由于她学习十分用功并且天生丽质,长相甜美,就被导演看中出演了很多电影,后来她还遇到了自己的得意郎君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从此以后快乐地生活了下去。
图片中的女人名叫王人美,不过这只是她的艺名,她的家庭生活要稍微好一点,不过同样面临少年丧母的悲惨经历,更不幸的是在她母亲去世的同一年她的父亲也离开了她,无奈她只能独自一人到武汉找自己的哥哥姐姐,在她上学期间 ,她学习了歌舞,并去了很多国家表演,由于她出色的演出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明月歌舞团的“四大天王”。
周旋原名苏璞,由于她从小就经历了多次的拐卖了经历,所以这些名字和有关她小时候的经历,所以可能信息都不是很严谨,但是她的歌唱技术很是不错,被人们称作“金嗓子”、“歌后”和“影后”。
路明是武打片明星徐琴芳的妹妹。她的原名是徐薇琯,出生于江苏,由于她姐姐发影响,她从小就对演艺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最终得偿所愿,走上了演艺之路。她出演的影片很多,最着名的就是《影城记》、《打渔杀家》、《天堂春梦》等。
她叫谈瑛,由于她独特的黑眼圈所以很容易就被当时的人们所熟记,你看了她的电影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她的的笑,她的愁,她神秘性感的气息,不过被人们所熟记的还有她十分前卫的行事风格。
她是貂斑华,原名吴梅香,由于她与当时的影后蝴蝶的长相十分相似所以被联华影业的导演看中,出演了几部电影,但是数量不多。又来由于她十分爱慕虚荣所以在她出名之后她就不再专心演技,出入饭店,舞厅等地,想尽一切办法赚钱。
图片中的人名叫白杨,原名杨成芳,由于她的父亲和母亲十分重男亲女所以在她出生之后就直接把她送到了农村,所以从小她的生活就比较贫苦。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她就被迫去联华影业去当学员,由于她学习用功再加上天分不错,很快就脱颖而出演了很多电影,抗战爆发之后她为了支持抗日战争的进行还去各地不断进行话剧表演。
原名(2)于她(1)联华(1)H. 是谁惊艳了时光那些月份牌里的民国美人们
文\澡堂阿姨
月份牌是清末民国时,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广告画结合出的一项画种。
内容题材起初都是民俗、神话类。1910年代后逐渐转向以美女绘画为主,一时风头无两,构建了民国时期蔚为壮观的美女群像。
从这些美女月份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国美女标准是如何从淡眉细目的温婉美人转变为大眼高鼻的现代美人的。
1912年民国建立,革命的号角吹得震天响。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不过是改个名号,从大清国变成中华民激帆纯国。
紫禁城的遗老遗少们,仍旧长袍马褂,向着6岁的溥仪朝拜侍奉……私塾里仍是孔子、老子、《论语》、《道德经》……男女婚嫁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国建立了,但人们还是照着老法子吃、穿、过生活。
至于什么是好姑娘?
不是闹革命的秋瑾、才女吕碧城。而仍是相夫教子、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们。
她们不需要有特点,乖巧顺从就好。
样貌嘛,五官得平,平到瞧不出喜怒哀乐的那种;要细目长眉、樱桃小嘴,像花瓷瓶那样细细小小,可供人拿捏、赏玩;身姿要纤细,体态要轻盈,走几步晃一下,总之就是弱柳扶风般的弱。
1919年五四运动中关于“男女平等”的呼喊,一直延续到20年代。
姑娘们似是受到了召唤,纷纷离别深闺,步入校园。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她们的形象有了很大的转变。
先是顺应西方女性的短发热,也剪短了头发,又弄了撮小刘海,贴在脑门上,衬着妙龄的年纪,很是可爱。
有了知识后,姿势也涨了。不再低眉顺目,呆板僵硬,眉目狭长起来,五官也生动多了,一点点淡淡的微笑,可终于是个有情绪的人了。
衣装、容色都是一致的简淡,给动乱的民国带来别样的清新秀气。
不过当时轿冲上学校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随便,要中考、高考,凭学习成绩,当时是有钱就行的(虽然明咐现在好像也是~)。
所以,那时候在学校里念书的姑娘多是富家小姐。这才有了现在民国剧里,那种念书念到一半,突然家道中落,没钱念下去的女主角,然后跑到舞厅做跳舞小姐,然后遇见黑帮扛把子帅哥,这时女主角青梅竹马的一富家少爷也回国找她了,于是,在跌宕的上海滩,两男一女谱写出一段……咦,好像说偏了,拉回来——
说到这些富家小姐们,她们不用劳作,去想那生存问题,平日里,除了念书外,还热衷参加西式派对。这样一来,穿衣打扮就得跟上。
所以,1920年代后期的美女形象,在清纯女学生的基础上,逐渐变得娇艳起来。
衣装华丽了,脸上画着淡妆,斜着脸,狭长的眉目上扬,神态明显娇俏许多。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1930年代的上海,比《小时代》里的还要奢靡纵情。
十里洋场上,舞厅、跑马场、电影院多到人眼花缭乱。
以葛泰丽·嘉宝、玛琳·黛德丽为首的好莱坞女星们,晃着白胸脯、大腿,还有那刀雕般精致的脸庞,引着人犯罪,啊不,是看了一眼又一眼。
谈笑间,旧时审美灰飞烟灭~
月份牌上出现了一大波大眼高鼻、肤白丰腴的美人形象。
但是这标准,可真难为五官天生扁平的黄种人了。于是,烫发、化妆、整容术(天空飘来一个小八卦:唱夜上海的周璇就做了双眼皮手术~),总之就是不要那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要粉光荣华的柔媚。
啊~甜嗲糯。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基本都是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的。
可能是战争太过沉重,人们更需一些柔软的安慰。所以,此时月份牌上的美人们,集体变得露骨魅惑起来。她们笑的妖娆,似是活在一个和平却遥远的世界里。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过什么大家应该都知道,很多东西都消失了,月份牌也是。
然而从这些留存下来的月份牌中,我们可以看到动乱的战争年代,入侵我们的不仅是敌人的坚船利炮,还有他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而且,相比之下,后者的影响力更加持久深远。
以至于,到了百年后的今日,我们仍将AngelaBaby这种欧式美女惊为天人。
I. 名词解释,月份牌画
卡片式的单页年历,方言指日历。
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以后,上海原有的小校场木版年画已逐渐被新崛起的“月份牌”画所取代,嬗变出上海年画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月份牌”画成为中国年画史上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品种。
何谓“月份牌”画
“月份牌”画的诞生,源于西方列强的强权政治。1843年,上海被迫辟为国际通商口岸,然开端口结果,却迅速推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所谓“月份牌”画,就是此时欧美资本大量输入上海,许多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开厂设店,倾销商品进行广告宣传的产物。其形式是借鉴和运用了在中国最有群众性的民间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样式,融入商品广告。最初,外国厂商聘请中国画师设计的“月份牌”画,画面除了商品宣传外,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或中国传统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戏曲故事场面等。后来则发展为画面以表现时装美女为主要形象。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传统工笔淡彩或重彩作表现,后来发展为以西洋擦笔水彩细腻的写实手法作表现,色彩明净鲜丽,并且大都用技术更为先进的铜板纸以胶版彩色精印,上下两端举芹燃还镶有铜边,上端铜边居中穿孔,可以张挂,随出售商品免费赠送顾客,广受欢迎。人们获得这种配有月历节气的商品宣传画后,整年张挂在家里,既可装饰欣赏,又可查阅日期节气,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月份牌”。这种“月份牌”在每年春节(新年)前更是大量发行赠送顾客,人们都把它作为年画来欣赏。
“月份牌”画产生的时间
关于“月份牌”始于何时,据目前找到的最早记载是,清光绪九年十二月二正虚十八日(1883年1月25日),《申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要位置,以“申报馆主人谨启”的名义刊出公示,文中有:“本馆托点石斋精制华洋月份牌,准于明正初六日随报分送,不取分文。此牌格外加工,字分红绿二色,华历红字,西历绿字,相间成文。华历二十四节气分列于每月之下,西人礼拜日亦挨准注于行间,最宜查验。印以厚实洁白之外国纸,而牌之四周加印巧样花边,殊堪悦目。诸君或悬诸画壁,或夹入书毡,无不相宜”等字样。此后的1885年12月24日(清光绪十一年),上海的两家彩票行在《申报》登载发行彩票的广告,亦都标明随彩票附送“月份牌”。由此说明在清光绪年间上海流行“月份牌”画已蔚然成风。
“月份牌”画的黄金时期
当时中外厂商投巨资采用“月份牌”做商品宣传,占据首位的是外资英美烟草公司和国人投资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及华成烟草公司。据《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1923年该公司广告费内“月份牌”一项,预算达四万元。英美烟草公司设有专门绘制广告的美术室,以高薪先后聘梁鼎铭、胡伯翔、周柏生、倪耕野、吴少云等画家绘制“月份牌”。当时上海的保险行业有英商22家、美商4家、日商1家、荷兰商2家、德商1家、丹麦商2家、华商20家,以及一些经营煤油、医药、化学染料的洋行,亦都精印“月份牌”馈赠顾客,以扩大自己的品牌宣传。
“月份牌”画创作采用擦笔水彩画法是一大突破。郑曼陀首先摸索创造此法。1914年,他采用此法创作了第一幅月份牌画《晚妆图》,成为擦笔水彩画法“月份牌”的滥觞。1915年,他应黄楚九之约为中法药房绘制“月份牌”画《贵妃出浴》,这是“月份牌”中最早出现的裸体画(据说他听人劝告,以后不再绘裸体画)。郑曼陀的擦笔水彩画法表现细腻,立体感强,色彩明丽,予人耳目一新,受到社会广泛欢迎。中外厂商竞相向郑曼陀预约订购画稿,沪上其他从事”月份牌“创作的画家亦都纷起仿效,擦笔水彩画法很快为大家所掌握,成为”月份牌“画创作的一种专用画法。
与郑曼陀齐名的“月份牌”画家有周柏生、徐咏青。周柏生1917年起先后为南洋兄弟、华成和英美烟首运草公司绘制“香烟牌子”和“月份牌”,后来又办过“柏生绘画学院”,收过不少学生,教授绘画基础和擦笔水彩画法。徐咏清是着名水彩画家,常与郑曼陀合作“月份牌”画(郑画人物,徐画景物),被世人誉为“合璧”。徐咏青于1913年起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持图画部,对图画部中练习生的培养作出了贡献。杭穉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等都是图画部中他的学生,后来都成为“月份牌”画的后起之秀。其中杭穉英18岁开始便出版“月份牌”画,1923年创立“穉英画室”,并邀何逸梅、金雪尘、李慕白等参加,团结友爱、分工创作,面向全市承接“月份牌”画稿。由于画稿质量地道,风格新颖入时,交稿及时,颇受中外厂商欢迎,每年出品达80余种。有趣的是,杭穉英的妻子王萝绥形象甜美,给他带来许多创作灵感,常以妻子形象为模特儿,创作形象甜美的少妇题材的“月份牌”画,而获人们青睐。金梅生亦非常突出,他于1921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部,1931年退出,自立门户,擅绘戏曲故事,四季美女的“月份牌”画(被世人誉为“梅生屏”)名传四方。他的一幅《五福临门》“月份牌”画(根据外国画报上一胎五子的照片为素材而创作),引起许多人的模仿,以致形成1935年前后的胖娃娃形象“月份牌”画大流行。
“月份牌”画的历史意义
可以说,上海的“月份牌”画是整个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一个时代生活侧面的记录。虽然作品以表现时装美女形象为主,然而通过时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如女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女性驾驶摩托车、游泳、骑马、赛马、划船比赛,以及参加社会救助的慈善义举,从侧面反映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在表现男子形象的“月份牌”作品中,上海的中国三兴烟公司发行的《孙中山》一画,描绘民国初期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身穿藏青色有金丝肩章的大礼服,戴着白手套的双手杖着指挥刀,雄赳挺立,目光炯炯凝视,若有深思,显示被誉为“国父”的一代伟人的风采。至于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月份牌”画,描绘的形象都是投入抗战烽火的英勇男子汉。另外为数众多的“月份牌”画,是描绘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型家庭的温馨生活,出现的形象是有文化教养的贤妻良母、有责任心的父亲、有进取心的儿女等,家庭陈设多半为西式家具,还有钢琴、小提琴、留声机等,由家庭折射出时代的特征。总之,上海的“月份牌”画蕴涵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这种“月份牌”年画新样式,除了受到当时上海市民的普遍喜爱外,还广为发行到国内各省市和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华人中。香港因深受上海“月份牌”画影响,香港画家关薏农仿效上海的“月份牌”画而专事“月份牌”画创作,在香港名震一时,被誉为“香港月份牌王”。1925年,香港永发公司还以高薪聘请上海画家何逸梅赴港为该公司专门设计创作商品广告“月份牌”画,直至1941年香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才返回上海。港澳和东南亚有些艺术收藏者大量收藏了上海的“月份牌”画,至1990年代兴起的怀旧文化热潮中,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先后举行“上海月份牌回顾展览”,并且出版多种《上海月份牌》画集,便是充分佐证了上海“月份牌”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月份牌”画获得了新生而成为表现新中国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的重要年画样式。
195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建后,专门成立了“年画创作研究室”,一方面将上海原有的“月份牌”画家聘为特约年画作者,组织他们专门运用“月份牌”画技法创作表现新中国新内容的新年画;另一方面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织“月份牌”画老画家培育后备人才,使上海形成由新老两代年画家相结合组成,继承和发扬“月份牌”画技巧,创作新年画的实力很强的队伍。此后,以“月份牌”画艺术手法创作的新年画大量涌现。上海历年出版的新年画亦以“月份牌画艺术表现手法为主体,仅1958年,上海年画初、重版近600种,印数达一亿一千多万份,占当年全国年画发行总数的四分之三。上海创作出版的以“月份牌”画艺术手法表现的新年画在全国年画评比中屡屡获奖,仅1984年和1988年由文化部、新闻出版社总署、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年画评奖中,上海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新年画就有23件。因为“月份牌”画艺术表现样式的新年画,细腻、明丽、形象真实感强,远看效果好,近看细致入微,几乎人见人爱,所以全国各地几乎都选派画家来上海学习“月份牌”画表现技法,“月份牌”画艺术表现样式已成为全国许多新年画家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