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大美女之王昭君,嫁匈奴父子三人,为大汉换来数十年的和平吗
四大美人中,唯独王昭君得到大众的歌颂。很多人以为,她远嫁匈奴过上了上等生活,但实际上,王昭君过得并不如意。
王昭君本名王蔷,出生于一般家庭,父亲是老来得女,对她非常宠爱。王昭君从小就貌美,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培养她琴棋书画。在她16岁那年,以南郡首选的民间女子身份,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王昭君跟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在皇权争斗中被干掉了。她的女儿,最后被王莽给接回宫中服侍王太后。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汉元帝在见了王昭君后,确实是动了心,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念念不忘,这给当时的皇后王政君刺激不小。王莽非常懂王太后的心思,篡权后的王莽为了讨好王太后,将王昭君的女儿送到宫中做丫鬟服侍太后,以此来解当年之气。可是这一点动心,跟和亲比起来,什么都算不了。王昭君在宫中被蹉跎的那五年,汉元帝本有无数次机会可以遇见的。王昭君喜欢弹琵琶,汉成帝却也不新奇这样的女子;入宫多年不曾见面,也没有做到雨露均沾。说到底汉元帝对后宫的女子,大概都是不在意的。
⑵ 远嫁匈奴的美女是谁
采纳下,谢谢啦
刘细君、王昭君、蔡文姬。
乌孙公主刘细君(?―前101年),西汉宗室,汉武帝刘彻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汉武帝钦命刘细君和键世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 “秦琵琶”。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氏氏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稿核肢。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⑶ 在古代嫁给不洗澡的三代匈奴人的美女是谁,最后怎么样了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当她出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男人比女人更重要,她父亲在她出生时认为有个女儿是个负担,但后来他发现女儿越漂亮,如果他被送进皇宫他不就富裕和光荣吗。
匈奴的习俗是他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父亲的一切,王昭君背叛并嫁给了三代匈奴王,最后她忍无可忍选择了自我了断,尽管她被后人称为“四大美人”之一,但她并没有一个好的命运,为了汉朝的发展和统一,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⑷ 王昭君其人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蜀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人物生平
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成为宫女。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时为匈奴单于的呼韩邪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奉命嫁与其为妻,号为宁胡阏氏。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去世后,葬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入宫待御
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出塞和亲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请求娶汉人为妻。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公元前33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
匈奴生涯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被立为复株累单于。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
(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单于死后,复株累单于想娶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中原,成帝拒绝了她的请求,敕令昭君遵从匈奴习俗。)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昭君与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婚后
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昭君嫁三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习俗昭君应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 于是昭君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两人被迫共同生活十一年,复株累单于去世。
抵达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婚后的第三年,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三岁,正是绚烂的盛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两年之后,即西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据野史记载,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但在正史中,王昭君一直活到53岁,在当时可算十分长寿。
身后之事
元始二年(2年),王莽掌握朝政,取得王太后,赏赐乌珠留若鞮单于,令其送昭君长女须卜居次返回中原,进宫服侍王太后。初始元年(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次年,王莽换单于玺,改授新匈奴单于章,匈奴不满,遣将兵众万骑,屯兵塞下,汉匈关系恶化。
天凤元年(14年),须卜居次夫妇劝单于议和,汉廷派昭君侄王歙为和亲侯。次年,汉匈议和,王莽改匈奴为“恭奴”,单于称“善于”,赐以印绶。
泰始二年(266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主要成就
边塞和平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因此西汉末年的和亲是成功的。西汉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对于国家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昭君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和亲,从客观上缓解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她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负有替汉家君王传播光明、和番宁胡的重大使命。
对于汉代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因为昭君不只是一个北上匈奴的人,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漫延开来。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8]
历史评价
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历来被认为是件极其悲惨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体如何已经不要紧,倒是透过后人对此事的解读,能看出历朝历代的婚姻观、地域观和审美观等。[9] 近代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近代
昭君出塞后,结束了匈奴与汉朝的百年对抗,北方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而且昭君的子孙后代也为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作出了极大贡献;并且昭君出塞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名族的民族融合。
轶事典故
平沙落雁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挑选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画工弃市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 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来,就把毛延寿、陈敞等许多画工都杀了。
历代文人多据此为文、吟诗作赋,如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王安石《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王昭君死因?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从胡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即须卜公主,小女即当于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⑸ 古代四大美女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在民间传说中,四大美女中,西施先后嫁给吴王夫差和范蠡;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貂蝉先后嫁给董卓和吕布;杨玉环先后嫁给寿王李瑁和唐玄宗李隆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⑹ 汉朝远嫁匈奴的公主(正史)
1,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汉武帝遣使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封她为右夫人。
2,太初年间(约公元前104年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岑陬。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已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在远隔千里的异域经历了四朝三嫁后,她上书宣帝表示自己岁数大了,希望回归故乡,汉宣帝为之动容,便派人把她接了回来。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忧终于回到长安。
(6)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是谁嫁给匈奴扩展阅读:
昭君出塞
《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对昭君出塞的记载是这样的: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向汉宣帝请求援助。因为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于是,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后,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同时送给他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奭,即汉元帝即位。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意思是自愿当汉朝的女婿,以便有所依靠。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匈奴强大,汉朝和匈奴和亲,都是挑选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现在呼韩邪的匈奴已成了汉朝的附庸,于是元帝决定挑五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民间选来的宫女,进宫后就像鸟儿进笼一样,都希望出宫,但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宫女王嫱,即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也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好,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呼韩邪临辞之前,元帝召见五女,只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汉元帝虽然阅美女无数,也大为震惊,想改变主意,却不能开口,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去了匈奴。
王昭君到了塞外后,并不像传说那样,日日思念中原、思念皇帝,郁郁而终,甚至自杀而亡,而是享尽顶级待遇。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据《汉书·匈奴传》等史书记载,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所生的儿子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
婚后三年,呼韩邪去世,嫡子雕提模皋继位。依照匈奴汗国的风俗和律法,嫡子有跟庶母结婚的义务,于是王昭君再嫁给新皇帝。二人年龄相当,新单于更加爱慕王昭君。
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继续当皇后,跟新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匈奴贵族。由于王昭君的原因,匈奴和汉族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⑺ 古代四大美女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在民间传说中,四大美女中,西施先后坦旅嫁给吴王夫差和范蠡;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貂让贺凳蝉先后嫁给董卓和吕布;杨玉环先后嫁给寿王李瑁和唐玄宗李隆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拍尺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⑻ 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
提主的问题问的好,许多人多多少少有一种猎奇的心理。这里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昭君出塞是自愿相行的。一因为即使是放到现在,现代人大多也不愿去陌生之地且是远方。可见古代交通也没现代发达,舟车劳顿之苦难以想象。
历史 上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流传很广。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今属湖北宜昌兴山县),和诗人屈原是同乡。元帝时被选入宫为待诏,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
传说中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拥有“落雁”之美誉,美丽善良、不畏权势、智慧庄重。昭君出塞,带去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和睦友好,使之出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相安。
每年暮秋时节,塞外青城的昭君墓墓草青葱,显得极为醒目。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董老曾题《谒昭君墓》诗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不能简单的判断是自愿还是被迫,是家,国,天下综合思考的结果
王昭君远嫁的故事,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为后世诗歌小说,戏曲采作题材,王昭君不仅是个聪明,美貌,的女子,读书知礼的姑娘,闲暇时,便弹起随身带来的檀香木琵琶,以释情怀
但是昭君平日闭门读书,弹琴,足不窥户,想不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起,此事圣上已经准允。那呼韩单于得汉家公主为妻自然心满意足,这个突如其来的圣旨,无异是晴天霹雳。
元帝正吹奏,忘情于自制的曲调中,忽然殿外传来一支琵琶弹奏声,随着叮咚的琵琶声一副美妙的歌喉,燕啭莺啼地唱了起来,
贪吏而不可为,
而可为:
廉吏而可为,
而不可为。
贪吏而不可为者,
当时有污名,
而可为者,:
子孙以家成。
唱着唱着琵琶声忽然停止了,元帝才从那恍惚迷离的境界中请醒过来,问殿外何人弹琵琶与御笙相和。左右传下御旨,有顷,只昕见丹墀上响起窸窣的衣裙声一位青年宫女怀抱琵琶半遮面俯伏在地,"后宫待召王嫱一王昭君,参见皇帝陛下,适才昭君为圣奏玉笙所感,情不自禁,斗胆拨弄琵琶,并失声唱起《慷慨歌》扰了陛下清光,还请皇上恕罪"昭君将自己的遭遇诉说一遍,元帝心中怒火稍稍平息见昭君眼哐里滚动着泪珠,觉得昭君楚楚动人。心丶里诵出万般怜爱他多么想将昭君留在后宫,从此朝夕相伴,可是他又怕失信于呼韩邪单于,惹天下人耻笑,那么,按前日所许诺将昭君赐与呼韩邪为阏氏吧,可又如何斩得断心中的万缕情思?
这就不难看出元帝是没办法留住王昭君的。
依留存的史料分析,应该是自愿的。
1.呆在汉宫无前途。
昭君是汉元帝刘奭朝的宫女。元帝自幼丧母,体弱多病,没到不惑之年,牙齿就已全部脱落。说明他力不从心,无龙虎精神。
而昭君在后宫做服务嫔妃的粗活,无身份与地位。长年累月生活在深宫大院内、生活枯燥乏味!如无皇上临幸,将永无出头之日。
王昭君入宫时,汉元帝已经37岁了,对自己宫中姹紫嫣红的众嫔妃都无能为力,更不说对一个宫女降雨露了。昭君出塞才几个月,元帝就去见先帝了。可见,昭君的选择何其英明!
2.昭君出塞,有了相比较好的归宿。
王昭君如不出塞,就在后宫中操劳一生,到老都是奴隶!嫁给呼韩邪单于改变了命运,起码是一个相对好的归属。
呼韩邪作为大单于,有权有势。又在匈奴女人地位比较高,妇女甚至可以执掌家政。所以昭君如果不飞向辽阔的塞外,根本享受不到自由的生活,今天的我们根本也领略不到她的风华。
3.昭君出塞也时响应和亲政策的结果。
王昭君年代,大汉是倡导和亲政策的,朝廷当时精挑细选 优秀的女子去执行和亲使命,王昭君有幸被选上,她自己积极配合,不辱使命,才有了现在的名垂青史。就是说王昭君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有其偶然性,得益于当时人西汉政策。
两千多年来,人们怀着美好的心愿,把“昭君出塞”的女主角塑造了成了一个民族女英雄。其实,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昭君是没有选择的,或许,其初衷就是想离开活坟墓似的汉宫,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只是后来上升到民族团结的理论高度,她也就身不由己地光彩照人了。至于“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也可以当作她远嫁的理由之一吧!
昭君到匈奴后,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她很会来事,与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又把汉文化言传身教给了匈奴人,作为和亲使者,工作做得很到位。昭君后来在匈奴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匈奴人为她修建坟墓,并神化了她,有生荣死哀的意思。客观地说,昭君选择成就了她自己的人生!
昭君出塞的 历史 典故由来已久,王昭君的美貌和功绩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依然伟大。王昭君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之间的和谐共处,也为中原地区的和谐与安定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功不可没的王昭君做出了伟大贡献。我认为王昭君应该是自愿的也必须是自愿的。 因为古代女子一般都是包办制的婚姻生活,因而女子一旦进入宫廷之内,很难再抉择自己的人生后路了。所以说在政治面前,王昭君不得不嫁,就算王昭君再怎么不情愿,王昭君也得自愿自发的去出嫁。
王昭君作为平民家的子女,可能在对匈奴并不太了解。
很多人会说王昭君是不得已被迫才嫁入匈奴的,但我认为王昭君更有可能是自发自愿的去嫁入匈奴。古代女子一般都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王昭君作为平民家的子女,肯定对基础地理教育知识有所欠缺。对于匈奴这个地方来讲,王昭君肯定也不太可能了解多少。就讲个最现实的例子就如我自己的母亲,我母亲也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在我母亲的基础观念和概念里面全世界就只有一个中国。 我们现代化的 科技 时代,我的母亲依然都只认识一个中国,更何况是在古代时期的女子对这些地理基础知识肯定更为欠缺。
王昭君在出嫁前,可能都未曾见过求取中原女子的匈奴人。
未出嫁王昭君有可能对匈奴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不太了解,再加上我们中国封建 社会 下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观念,王昭君在出嫁前可能还盖着红盖头,完全也看不到匈奴人的样子,去到匈奴后王昭君也回不了头了。而且王昭君身份还只是个“待诏掖庭”,在后宫中也没什么地位,但嫁到匈奴却也不一定不如中原好。 王昭君就算成为皇帝的妃子,后宫争斗,也是个高危的位置,常常只见新人笑,旧人哭。
王命难违。
昭君出塞就算王昭君认知到去匈奴后的一切可能,王昭君心理有被迫感,王昭君也不可能说自己是被迫感。因为王朝制度下君命难为,俗话说得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子尚且得听君令,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弱女子。 皇上的指令,一旦下发,王昭君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如果反抗的话,惹毛了一言九鼎的皇帝陛下,苦果也只会是王昭君自己受,为更有可能会累及家人。所以王昭君不可能说自己是被迫出塞,王昭君只能顺应天心,完成国家使命。
文学创作者大多为当代政治舆论所服务。
文史工作者皆为当朝政治所服务,用知识力量为君王稳定朝局,安定民心。昭君出塞的事迹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文学工作者也不会傻到说昭君出塞是被迫的,这样的情景百姓接受不了,君王也不会允许这般的言论出现。 所以 历史 上的昭君出塞,是君王有点后悔让美丽动人的王昭君出塞。
结语:
无论王昭君出塞是被迫的还是王昭君自个乐意前往,至少可以肯定王昭君为匈奴和中原人民的交好做出了奉献和努力。王昭君的功绩在世人的口口相传中继承至今,我们相信未来的以后还会我更多的民族英雄和友好跨国婚姻出现。 只是当下的女性更多更好的自由选择权,也希望无论是跨国婚姻还是本土化的婚恋都能为世界和平多做贡献。
本篇由我执笔所书,
原文盗版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不论正史还是野史,对于昭君出塞,都是赞誉有加。但一个基本事实是,昭君出塞,不是自愿报名。
大家认可的故事是;昭君人实在,不会奉承人也不会巴结人,更没有靠山,在确定和亲人选之前,对于每个入宫的女子由画师画像一副给皇帝过目,因没给画师好处,所以原本一个漂亮的女子,被画的非常普通。这样的情况下,让皇帝选为妃嫔是没有机会的,甚至见皇帝的机会也没有。
所谓和亲,不过是服软的一种形式。一个普通女子,被选中,被封公主,当时的皇帝估计也只有在这方面动脑筋了。
一个皇帝懒得看的女子,被匈奴使者看到时,皇帝也看到了,原来是如此美貌,皇帝后悔也来不及了。
昭君出塞,确实促进了民族融合,减少了战乱。但对个人,其实是不行的,表面上,先后嫁给三个可汗,只不过是当私有财产被继承了。
貌美女子,落成一座土丘,从始至终,昭君和亲出于自愿的情形真找不到!
和亲是一种政治手段,以女人换和平,是弱国的无奈之举。试问哪个黄花少女愿意嫁给一个茹毛饮血的异族老头子?王昭君出塞远嫁,无疑也非出于本心,只是为势所迫,不得不为耳。至于她怎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左右逢源独善其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史载是自愿的,她美丽又有远见,主动请求出塞,因为,宫女在古代深宫中过的并不如意,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大都老死宫中,即使能被皇帝宠爱,还难躲过皇宫中的”宫心计”。
史载,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同西汉接好,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生气,自己后宫有这样漂亮的美女,怎么不知道呢?他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王昭君没有给画像师毛延寿送礼,就把王昭君的美貌画丑了。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这也是王昭君“因祸得福”吧。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为国家做了贡献。
王昭君大家都很熟悉,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西汉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公元前33年,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到西汉朝廷,请求娶汉人为妻。
为了维护汉匈的和平关系,汉元帝把王昭君嫁于了呼韩邪。宫廷的宫女很多,为什么是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呢?王昭君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昭君嫁于呼韩邪的整个过程,从中来寻找答案。王昭君出生于秭归县(湖北宜昌兴山县)的一户平民家中,后来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呼韩邪来求亲,汉元帝同意了,不久将王昭君赐予了呼韩邪。《后汉书》记载,王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的喜爱,因此当呼韩邪提出和亲时,她自愿嫁于匈奴。
那么王昭君为什么会自愿去匈奴呢?他又为什么得不到皇帝的喜爱呢?汉元帝时期,宫女很多,所以汉元帝就要画工画宫女的像,来召见宫女,因此宫女们都来贿赂画工,但是王昭君很正直,她不愿意贿赂画工。
这样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因此汉元帝也没有召见她,后来匈奴提出和亲,汉元帝就按照画像,把画得很丑的王昭君许配给了呼韩邪。
王昭君出使匈奴时,见到了王昭君,结果发现王昭君很优雅,非常后悔,于是把画工毛延寿等人都杀了。
由于王昭君是自己提出来到匈奴去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王昭君是自己愿意去匈奴,但是从整个过程来看,他并不是愿意去匈奴,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一气之下答应去匈奴的。这样看来她也是被形势所迫而做出的决定。
匈奴在汉宣帝时候走向衰落,公元前57年,匈奴出现“五单于”争位的混战局面。后来呼韩邪单于与哥哥郅支单于胜出,于是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呼韩邪为南匈奴。接下来兄弟俩又开始火拼,呼韩邪被击败,于是率部投奔汉朝。
公元前44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陈汤率西域联军将迁移到康居的郅支单于消灭。随后,汉朝派呼韩邪回到漠北接管匈奴领地。为了表示对汉朝的永远臣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向汉朝提出和亲意愿。汉元帝恩准,送出五位宫女让呼韩邪挑选。结果,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一见钟情,于是双方喜结良缘。
那么,王昭君是自愿还是被逼的呢?答案是自愿,并不存在逼迫。
一、呼韩邪单于没有主动权。呼韩邪单于是主动到汉朝讨“老婆”的,目的是抱汉朝的大腿,并不是在匈奴打了光棍儿,娶不到女人。所以,主动权并不在匈奴,汉朝会在人选方面征求女方的想法,即遵循自愿原则。
二、王昭君想要自由生活。汉元帝后宫佳丽过万,是汉朝最“阔绰”的皇帝,重要的是他很还懒,并不亲眼挑选临幸对象,而是“以画取人”。但凡进宫的女子都想得到皇帝的雨露,怀上龙种,迎来出头之日。但在汉元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如果不想枯死深宫,只能找机会出去。
三、有前辈们的光环可以仰慕。汉武帝时期曾与乌孙国和亲,三位汉家女子(细君、解忧、冯嫽)都青史留名。王昭君是一个有想法、不平凡的女人,她也想通过出嫁匈奴实现人生价值。那怕是昙花一现的光芒,也比老死深宫,默默无闻一辈子强。
总结:昭君出塞虽被放在和亲之列,但与汉武帝之前的汉、匈和亲有很大的区别。之前,和亲的标准有个硬性要求,即必须是公主身份,即便不是真公主(皇帝亲生女儿)也要由贵胄宗室之女代替。所以,被选中的和亲公主都很被动无奈,而呼韩邪单于不敢有“非分之想”,反而没有浓烈的政治气味,所以于汉家女子多了一份从容。
⑼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先后都是嫁给谁
1、西施,被献于吴王夫差做妃
西施,姓施,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9)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是谁嫁给匈奴扩展阅读
据说,当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越国相国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
3天下来,范相国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
⑽ 古代的四大美女都嫁给谁了,她们的丈夫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四大美女合称“沉落闭羞(势),鱼雁月花(形),华日往田(态),差闲蔼深(意)”
那么这四大美女都嫁给过谁呢?或者说谁曾加享有过她们?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西施
吴王夫差: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范蠡:臧励龠乐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设有“西施”条目,说“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取西施献于吴王夫差。吴亡,复归范蠡,从游五湖。
王昭君
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二人。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正月,时为匈奴单于的呼韩邪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奉命嫁与其为妻,号为宁胡阏氏。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与之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 ,习俗昭君应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 ,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于是昭君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两人被迫再次共同生活十一年,直至复株累单于去世。
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貂蝉
董卓和吕布:
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在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恰巧为王允瞧见。于是,王允便将貂蝉收为义女,定下连环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养子吕布的关系。
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配给吕布为妻,再明着把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貂蝉嫁给董卓之后对吕布暧昧送情,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妾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望貂蝉,貂蝉和吕布相约来到凤仪亭相会。貂蝉假意对吕布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正巧被董卓回府撞见,发怒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从而留下一个“吕布戏貂蝉”的千古传说。
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将要败亡之前,貂蝉有过短暂的出场,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吕布放弃了陈宫的妙计,被擒身亡。吕布死后,罗贯中没有再向读者介绍貂蝉此后何去何从。
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