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最终的归宿都是什么
她们的最终归宿都是死亡,貂蝉是自杀的,杨贵妃也是被赐死的,西施也被沉到江底给淹死,只有王昭君才是自然老死的。
B.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什么是中国古代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准确的称谓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
古代女子称谓:
1-4、“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貂禅、杨玉环、西施和王昭君的雅称,此乃众所周知。
2、“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3、“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4、“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5、“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6、“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7、“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8、“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9、“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10-12、“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璧人”、“玉女”等称。
13、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14、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15、婵娟:姿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16、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17、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18、丽人:光彩照人,指美貌的女子。
19、佳人:指美人。
20、玉人:用来称谓美丽的女子。
21、淑女:指温和善良而美好的女子。
22、西施:美女的代称。
23、尤物:指美貌的女子。尤,奇异之意。
24、青娥:指代青年女子。娥,“娥眉”的省称。
25、“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26、“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27、“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28、“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29、“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30、“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31、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32、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33、尊称别人的女儿为“令媛”。
34、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等等。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也有人称自己的妻子“太太”、“夫人”,前者是谦辞,不含贬低意义。
35、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专用作“自己的妻子”的谦称。
36、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37、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38、小家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39、大家闺秀:旧时指有地位的大户人家的秀丽女子。
40、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41、二八佳人: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42、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43、软玉温香: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44-53、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古代还常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母亲,“萱草”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人把母亲称为“家慈”、“高堂”,意在感念慈母,盼其长寿。
54、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后用来形容中年妇女仍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55、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56、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57、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58-64、古代女性自称中还可以看出她们各自的社会身份,一般已婚妇女自称为“妾”或“妾身”。或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自称“贱妾”。未婚女性多称自己为“小女子”或“奴家”。上了年纪的妇人自称为“老身”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称呼法。
57、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C.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分别怎么死的
一、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1、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2、隐居说
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
3、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4、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二、貂蝉之死没有正面描写,其结局大致有“惨死”和“善终”两种说法。
1、昆剧《斩貂》细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其妻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拒绝受纳这位污点美女,怕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难免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2、貂蝉出家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
三、王昭君死因是服毒自尽。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两年之后,即西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
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四、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说法。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杨贵妃在安禄山叛变中死于马嵬坡。
因为杨国忠的错误决策,本该固若金汤的潼关天险被叛军很快就攻破,长安城危在旦夕,玄宗惊慌,连夜带着杨贵妃和皇宫禁卫军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
跑到马嵬驿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中午了,众将士又饥又饿,心里满是怨气,正好看到杨国忠和吐蕃人在一起,于是就大喊“杨国忠勾结胡人”冲上去将他乱刃分尸,参与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
傍晚的时候大批士兵包围了玄宗和贵妃所在的驿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见玄宗,对他说道“士兵们情绪激动之下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现在心中忧惧,害怕您秋后算账,所以想请您杀死贵妃”。
玄宗回道“这都是我的过错,与贵妃无关”士兵们不从,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然就不再跟随玄宗去四川了。眼看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哗变就要出现,玄宗无奈,只能向将士们妥协,含泪杀死了杨贵妃。
D. 古代四大美女都是那四个分别在那个朝代都叫什么有什么事迹流传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1、西施,名夷光,春秋末期农历六月廿四日(阳历7月19日)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2、王昭君于公元前52 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3、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
4、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华阴。
事迹: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3、贵妃醉酒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4、西施浣纱
又被叫为“浣纱女”,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卖柴姑娘,因为长得非常漂亮,每次当她到河边浣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都会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从而忘记了游水而沉到了水底,所以,对于西施的美貌,还有着“沉鱼”的称号。
(4)中国联通古代美女在房中做什么扩展阅读:
王昭君她被嫁到了匈奴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丈夫死了就嫁给了儿子,儿子死了就嫁给了孙子,悲惨的身世让人怜惜,后来也是客死他乡。她维护了汉朝半个世纪的和平,昭君出塞的故事也被千古流传。
西施当时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勾践为了复仇,就挑选了西施这个美女献给了吴王,吴王被西施的美貌吸引,无法自拔,整天与西施缠绵于后宫,不理朝政,时间久了国家慢慢变得衰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有了复国的机会,于是一举歼灭的吴国。但是西施却被当做了红颜祸水,越军把她扔到了江底淹死了。
E.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最终的归宿都是什么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
沉鱼指西施,相传西施在水边洗脸,其美貌让水中鱼儿羞愧地沉到水底;落雁指王昭君,其在远嫁匈奴的路上抬首望天,其美貌让飞过的大雁停止拍动翅膀,落下地来;闭月指貂蝉,其于院中赏月,其姿色让月亮无地自容地躲在云后;羞花指杨玉环,赏花时其绝世容颜让花儿自惭形秽地收起花瓣。
这四大美女的结局也让人唏嘘,除了西施的结局较为圆满之外,其他三位都比较凄凉。
西施的结局比较圆满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慌不择路逃出长安。走到马嵬坡时卫士发生哗变,要求处死安史之乱的祸首杨贵妃。将安史之乱的发生归罪于杨贵妃其实是不公平的,但在当时情况下唐玄宗也很无奈,只好忍痛用三尺白绫赐死贵妃。不过后来也有传说杨贵妃并未死去,赐死的另有代身,贵妃在马嵬兵变之后逃走,然后东渡日本,这个无从考证,只能视为野史。
F. 为什么古代人有通房丫头呢日常都做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的大户人家里,如果有条件,一定会有一个从小养到大的通房丫头。
通房丫头跟主人家的小姐一起长大,基本上算是情同姐妹。在定下为通房丫头以后,基本上就确定了这个女人的一生,小姐出嫁前要陪在小姐身边照顾,伺候的的衣食住行。小姐出嫁后,要随着小姐嫁到夫家去,继续伺候小姐,还要加上姑爷。
但是我们的通房丫头在这个时候往往是不愿意的,因为小姐嫁到书生家什么都没有,哪里比得上那些少爷。小姐嫁过去后自己也要嫁过去,往往会受苦受累。所以通房丫头在这个时候往往是不愿意的,会告密。
所以通房丫头其实就是小姐的贴身侍女,只是还要加上陪嫁的作用。
G.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哪年,是何材料做的,出自哪个年代
在宋代就已经有“四大美女”的说法了,但当时四美女的人选与今不同。
在西夏黑水古城遗址曾出土“四美人图”,图中为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
明朝诗人张元凯写有《四美人咏》组诗,四美人为王昭君、赵飞燕、卓文君、绿珠。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的情节,林黛玉为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红拂五位古代美女各写下一首绝句。
从已知的资料看,现代版的四大美人最早见于清代华广生编的“小曲总集”《白雪遗音》,卷三《闹腮胡》中有:“……西施女,来献吴,吴王是个闹腮胡。王昭君,把番和,眼巴巴舍不的刘王闹腮胡。杨贵妃酒醉深宫内,安禄山也是个闹腮胡。凤仪亭上的貂蝉女,嫁与了董卓也是个闹腮胡。四大美女都是有名的。自古以来就嫁蠢夫。何况你与我。”
这里的语气,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列四大美女似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白雪遗音》大约成书于19世纪初,在《红楼梦》之后。
H. 中国传统美女具备那些特点
中国传统美女具备的特点
1、肤若凝脂
“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细腻而洁白。“肤若凝脂”,皮肤光滑、细腻而洁白,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女人形体美,首先要看肌肤,而肤色白最为难得。《诗经》云:“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皮肤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标准。
2、明眸善睐
明洁灵动、富有神韵的眼睛,也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女人之美,焦点在眼睛。“面为一身之主”(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而目又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动静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
3、云发丰艳
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审美标准。
“云发丰艳”出自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云发”,形容头发象乌云一样又黑又浓;“丰艳”,则形容头发不仅浓密,而且亮丽有光泽。
4、蛾眉青黛
细长、弯曲、淡青色是中国古代美女眉毛的审美标准。
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因为它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并使脸更加具有立体感。实际上,古诗中对女性身体的描述,关于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其中,主要强调两点:细长和弯曲。如司马相如《子虚赋》:“长眉连娟”;曹植《洛神赋》:“修眉联娟”;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青黛点眉眉细长”;陆龟蒙《陌上桑》:“长眉亦似烟华贴”;温庭筠《南歌子》:“鬓垂低梳髻,连娟细扫眉”、“髻鬟狼藉黛眉长、欲敛细眉归绣户”等。
5、杏脸桃腮
艳光照人、白里透红,是中国古代美女面容的审美标准。
古人常用“玉”来形容美女的容貌,如“玉颜”或“颜如玉”,取义玉的温润、光洁和美好。除了以上部分名篇名句,还有《古诗十九首》之十二:“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王维《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等。
古代诗词曲赋中描写美女面容,并非着意单纯的白色,太苍白了,没有一丝血色,会给人以病态的感觉。与白色相协调的是粉红,白里透红才是作者们所欣赏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提出了白里透红的和谐美的标准,这也是一种健康的美。白色、红色完美结合的描述还有《汉孝惠皇后外传》:“不傅脂粉而颜色如朝霞映雪”,红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单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
6、樱唇贝齿
色泽红润、口型小巧是中国古代美女嘴唇的审美标准;晶莹洁白、整齐均匀是中国古代美女牙齿的审美标准。
自古以来,人们常以“红唇皓齿”、“樱唇贝齿”来赞美女性唇齿之美,晶莹洁白、整齐均匀的牙齿配以小巧红润、充满活力的樱唇,当然会给人以自然健康的美感,对容貌美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7、杨柳细腰
纤、柔是中国古代美女腰肢的审美标准。
腰肢之美,不仅在于其纤细,还在于其柔软、柔韧。柔并不是弱,而是要表现出一种韧性,柔而有力。
古人以腰肢纤细柔软为美,也与舞蹈有直接的关系。女性若善歌舞,腰身必更婀娜。要想跳出“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这样柔曼的《霓裳羽衣舞》,没有轻盈的体态、细软的腰身,是很难想象的。史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据说赵飞燕因体态轻盈、腰肢纤细能作“掌上舞”,小蛮因其杨柳细腰、舞姿曼妙而受到白居易的喜爱,对此前文已提及。
古人对女性细腰的赏爱,与中国艺术讲究曲线美的观念是一致的。古代诗词曲赋中,女子的纤腰常被称为“柳腰”、“蜂腰”,强调的便是细腰使体态呈现出的曲线起伏。富于曲线美的身材具有柔婉温和的审美效应。而且,中国传统上特别强调女性的柔顺、服从,在腰部的审美上当然就要求能够像弱柳扶风那样随风摆动。女性特有的阴柔之性决定了柔顺是女性形体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8、纤纤素手
白嫩细腻、修长灵巧是中国古代美女手指的审美标准。
古代美女,除了面孔之外,人体最频繁外露的部分要数双手了。
古人对美女修长的手形、包括手指赞美有加,常用“纤纤素手”来形容。如《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有“纤纤出素手”,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有“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苏东坡《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有“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纤纤”,纤细,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纤纤素手”,形容手既白嫩又纤细,格外美丽动人。
一双美手展示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而且更重要的是显示自己灵慧的内心,即我们常说的“心灵手巧”。《诗经?魏风?葛屦》有“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写会做针线活的手,强调其灵巧,“掺掺”就是纤巧的意思。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选姿篇中认为:“两手十指,为一生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手嫩者多半相当聪颖,指尖者多半具有智慧。
9、三寸金莲
纤小、弓弯、白净是中国古代美女双足的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女性对自己身体最引以为傲的,不是西方美女那样的肥臀丰乳,而是美丽的小脚,古人称之为“三寸金莲”。这不仅令众多西方人感到困惑,也令对中国传统美女文化相对陌生的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三寸金莲”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审美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双足缠好后,再穿上绸缎或布面的绣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为“三寸金莲”。
10、软玉温香
娇柔、白腻、芳香是中国古代美女身体的审美标准。
“软玉温香”是对女子身体美的描写,其中“软”、“温”是柔和、温和的意思,“玉”、“香”两个字颇有概括性,一个表现视觉和触觉方面的白腻,另一个表现嗅觉和味觉方面的芳香。“玉”、“香”也常被指代女子,如“怜香惜玉”、“偷香窃玉”、“香消玉殒”等。有些诗歌中香玉连用,如温庭筠诗《晚归曲》“雀扇团圆掩香玉”、后蜀阎选《虞美人》“楚腰蛴领团香玉”、南宋?刘克庄《清平乐》“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等。这里“软玉温香”一词就概括了古代美女身体的几个特征:柔软、白腻、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