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中国人的审美美女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国人的审美美女

发布时间: 2023-06-05 10:43:44

⑴ 中国人眼中的美女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对美的形容,几乎都是以容颜上的模样而定,比如说,一白遮百丑,杨柳细腰,肌肤如脂来定义,其实女人的美不全体现在容貌上,内在的美更值得欣赏,因为外在的美可以通过化妆来修饰,而内在美是需要自身的内涵。

中国人眼中的美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审美观,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嘛,你认为一个人很美,不一定所有人都觉得她就漂亮,总体上来说,身材匀称,皮肤细腻,五官端正的女孩都算是漂亮里的一员吧!

⑵ 什么样的美女才是中国人眼里的标准美女

所谓中国式标准美女,一定要有所谓的古典美。什么是枝租古典美呢?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对美人的描述。
首先描述其肤色,是这样的。曹植《洛神赋》中的女神远观“皎若太阳升朝霞”,近看“灼若芙蕖出渌波”。“桃花含露”、“出水芙蓉”、“出水红菱”等类似描写美女的词语皆着眼于粉红色。
所以古人以什么为美?简单地说,就是白里透红。
其次,古典美必不可少的就是其发。古人云:“鬓发如云,不屑髢也。”“鬓”意为头发浓密而黑,“髢”意为假髻。这句古诗赞美了浓密而漆黑的头发有如天上的乌云,拥有这样一头黑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
所以古人以乌黑、亮丽、浓密、修长的头发为美。但如今,各种养发护发的保养品层出不穷,发质都是不错的。所以古典美女,一定得是黑长直。
再说说,古典美的脸。
古代美女的标准脸型是上部略圆,下部略尖,形似瓜子,丰满洁白,俗称鹅子脸。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标准既侧重于神韵又有着恰如其分的比喻。如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美女鼻子的标准是玲珑剔透,富有立体感。古代有“鼻若稿搭袜琼瑶”的说法。琼键激瑶,美玉的一种,晶莹、光滑且温暖。还有“鼻若悬胆”之说,则侧重鼻子的立体美。
中国古代美女嘴唇的审美标准是其色要红润、有光泽、其形要小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口如含朱丹”都是讲唇的红润美。

⑶ 中国女性当代审美特征

古典美女与现代美女对当代人的审美发生怎样的变化?古典美女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要求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的美德。因而多以文人的诗经来描述女人的美,如肤若凝脂,光滑细腻而洁白,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健康美的肤色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白里透红。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手如柔荑(茅草的芽茎),肤如凝脂。有发卷然,倒挂么凤。面如满月,形似鹅蛋。上圆下尖丰满的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回眸一笑百媚生。鼻若悬胆倚琼瑶,一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酥胸白似银,玉体浑如雪。三寸金莲真乃步步莲花。综合为 : 肌白透红,长发如卷,鹅蛋瓜子脸,柳眉丹凤眼,鼻如胆,樱桃小嘴,红唇皓齿,风柳小蛮腰,酥胸玉体,三寸金莲(从宋代始缠足)时尚,四大美女国色天香。中国古代美女以汉族的审美观为依据,以汉人女性的生理特征为特色。眼黑皮细而淡黄,身材娇小长发过肩整体曲线柔和匀称。服装以汉服为主流,主要的形制 " 交领右祍,上衣下裳,结缨系带。 " 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保持飘逸灵动,宽大舒适的特点,在款式上有官服与民服的区别,能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天气。旗袍在清朝及民国到解放前,不分老少,不分富贵贫贱都穿的一种长袍,以材质分贵贱。喜欢套一件绣花的坎肩,围以一条领巾,并以 " 花盆鞋 " 限制穿着者的行走姿态,显现出女人的妩媚和婀娜多姿。官宦之家,多以琴棋书画,诗经孝经为美教育,农商之女多以三从四德为主,以妇功为要,如纺线、刺绣、缝纫等手工学习。当代影视所展现的古代美女,多以武功显现,为了吸引眼球已经偏离了古代审美正途。现代美女的审美与古代美女而言从二个方面来说说变化很大。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要求,不爱红妆爱武装,只能偷偷的美,否则很麻烦。被扣上小资的帽子入党提干都免谈。改革开放后,记录片 " 国家相册 " 曾播过,从头开始美,一夜之间,理发店排队如云,全民美女烫发,烫发成为时尚。理发店改名美容院,走私服装大行其道,乱穿乱搭流行,看看今天的朝鲜就知道了。清一色的黑蓝逐步变得五彩缤纷,文胸替代了背心和肚兜,布鞋换成了皮鞋,化妆品替代雪花膏,布包换成皮包,挎包换成了手袋,廉价的饰品变得流行。总之,流行就是时髦,由西方的摩登变为国人美女的时尚。想美不知道如何去美,追求美成为很困惑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十多年来,一部分海归带回来了西方之美的观念和穿搭化妆,影视作品中的明星也在领导着现代美女的审美情趣,时尚杂志也在引导着美的消费,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女不断提升审美观,从新审视自己的审美标准。注意国际时装秀,紧跟时代潮流,接受琴棋书画的基本练习,修炼自我品质,提升素质,彰显个性,学色彩搭配,学化妆技巧,整容塑形,出国旅游顺带采购,从服装饰品到化妆品和包包,不怕贵就怕不时尚,奢侈品成为标配,仿品成为必备。黄金炫富,钻石显贵,玉石代表品位。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从不懂美到全盘接受美,美与丑的矛盾显现出来,矛盾令美深刻,深刻产生力量。只有带着力量的美,才能征服审美者,最后回到自然美,也是美的觉醒。人们的审美最大的变化就是美的觉悟在唤醒中,在继承中彰显自我,在中西交替中回归自然。

⑷ 请简要概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评价美女的标准是什么!!

丹凤眼 娥眉 樱桃小口 三寸金莲

⑸ 你认为中国衡量美女漂亮的标准是什么

眼睛是心灵之窗,宋慧乔和李英爱就有这样的美丽双眼。在中国大而有神的双眼最受人们喜爱。

⑹ 古代美女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尚美的国度。悠久历史蕴藏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独到见解与研究。随着5000年历史的变迁,中国人的审美观在不断的变化,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把这四大古代美女放到今天,也许我们不会认同,毕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每个历史时期,对美女的评判标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粗壮结实的女人,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我们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那时候女人的服饰或者装饰品,都很简单而实用。但从考古出土发现,一些简单的骨制或木制饰品仍然体现了当时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被一些历史学者称为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之一,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的人们,审美观会产生巨大变化。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由于当时七雄争霸,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从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 汉朝时期 两汉时期,秀外慧中的女性被人们所认可。因为那时的女人美尚未取得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到了后汉以及三国时期,人们对美貌的欣赏玄学化,审美达到了至今仍不可及的哲学高度,其中以曹植的《洛神赋》为代表。这个时期社会的一些生活习惯延续了战国以及秦朝的风格。女人们的头饰都比较小,发型基本向下,自然朴实,没有唯美的感觉。服装设计也以功能性为主,奢华的服饰一般在宫廷中才能见到。最有趣的是汉朝女人们脸上的妆容:女人们把脸搽得雪白,嘴唇用红色的颜料并且轮廓画得很小。这说明从那时候起“面如凝脂”,“樱桃小口”便逐渐成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其自由解放,最热情,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随着两汉经学崩溃,人们个性得到解放,佛教开始盛行,自然飘逸的美盛行一时。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也开始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个性美、自然美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审美的角度又逐渐趋向华丽、唯美。由于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所唐代女子以胖为美。宽额圆脸、丰腴肉感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服装在延续了南北朝时代的飘逸感的同时更增添了华丽之美。女性着装之暴露,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唐代女子对于化妆极其讲究,那时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初唐时期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女人更是把各种花、鸟画在脸上或者画在纸和娟上贴在面部,以示美丽。 宋元时期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女性美大致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种叫“花冠”的装饰品,这种花冠制作精细考究,为这一时代的女性增添了妩媚的气质。宋朝女性使用的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个粉块的表面,还压印着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图案。到了元朝时期,虽然中国的社会并不是由汉人统治,但外族也没有对汉民族在审美以及尚美方面产生太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审美情趣开始随潮流转变。但对于女性美的标准仍然和前朝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有增无减,表现在女性的发饰、服饰等方面。明朝女性的发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紧,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可谓将女性之美裹了个严严实实。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渐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时,含蓄内敛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础。清朝文人张潮在其着作《幽梦影》中,也提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透过生动的比喻,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心中要求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意识一直保持到民国。

⑺ 中国人眼中美女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美女之父 -- 吴多威

吴多威制定的美女标准,美女的标准有33个条件,

符合全部条件的女人,才是美女。

1. 身高在1米64到1米70之间。

2. 体重在50公斤到60公斤之间。

3. 胸部的大小,在C到E之间。

4. 耳朵和脸的角度,在170度到175度之间。

5. 下巴两边的角度,在100度到115度之间。

6. 面部上,痣的大小,在0毫米到0.5毫米之间。

7. 眼睛的宽度,在1厘米到1.1厘米之间。

8. 眼睛上端3毫米以上,没有凹线。

9. 眼睛上端到眉毛的距离,比眼睛的宽度,大1毫米到2毫米之间。

10. 眉毛往上翘5度到10度之间。

11. 两只眼睛的距离,比一只眼睛的长度,大3毫米到6毫米之间。

12. 鼻子的宽度,比一只眼睛的长度,大3毫米到6毫米之间。

13. 嘴巴的宽度,比两个虹膜的距离,小0毫米到5毫米之间。

14. 下嘴唇的厚度,比眼睛的宽度,大0毫米到1毫米之间。

15. 上嘴唇比下嘴唇薄1毫米到3毫米之间。

16. 鼻子下端和上嘴唇上端之间的垂直距离,比下嘴唇的厚度,大1毫米到2毫米之间。

17. 下嘴唇下端到下巴下端的距离,比下嘴唇下端到鼻子下端的距离,小2毫米到5毫米之间。

18. 眼睛下端和鼻子下端之间的垂直距离,比上嘴唇上端和下巴下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小0毫米到5毫米之间。

19. 发际线上端和眉毛上端之间的垂直距离,比眼睛上端和鼻子下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小0毫米到5毫米之间。

20. 额头往后斜15度到20度之间。

21. 眼睛比额头往后6毫米到1.2厘米之间。

22. 眼睛上端的水平线和鼻子的交点,比额头往后0毫米到2毫米之间。

23. 眼睛下端的水平线和鼻子的交点,比额头往前2毫米到4毫米之间。

24. 下巴往前凸1毫米到2毫米之间。

25. 下巴比额头往后0毫米到2毫米之间。

26. 下嘴唇比下巴往前4毫米到6毫米之间。

27. 上嘴唇比下嘴唇往前2毫米到4毫米之间。

28. 嘴巴往前倾10度到15度之间。

29. 鼻子和嘴巴的角度,在90度到95度之间。

30. 鼻子比嘴巴往前1.3厘米到1.6厘米之间。

31. 笑的时候,露出的部分,没有牙齿上端以上的牙龈。

32. 笑的时候,露出的牙齿间隔,在0毫米到0.5毫米之间。

33. 笑的时候,露出的牙齿排列整齐。

⑻ 中国传统美人标准

何谓美女?美女的标准是什么?

美女,一般是指容貌美丽的女子。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总结得要全面的多,“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为香,吾无间然矣”。

关于美丽的标准,生活在不同时代、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的人,可能存在着“审美观”的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仍具有一些较为鲜明的共同点。

综合中国历代赞咏美女的不朽名篇,以及古今作者关于美女评价的各种版本,美女研究整理概括出评价中国古代美女的十大标准:

1、肤若凝脂

“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细腻而洁白。“肤若凝脂”,皮肤光滑、细腻而洁白,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女人形体美,首先要看肌肤,而肤色白最为难得。《诗经》云:“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皮肤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标准。

“肤若凝脂”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形容春秋时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肌肤之美。可以说,生为黄种人的汉民族,自先秦以来就以肌肤白为美。如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周邦彦《南柯子》:“腻颈凝酥白,轻衫淡粉红”等。

作为白的极致的“雪”和晶莹透明的“冰”,也常被用作修饰美女的肌肤。“冰雪”一说出自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后世借用者很多,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温庭筠《菩萨蛮》:“鬓云欲度香腮雪”;五代薛昭蕴《浣溪沙》:“倚风凝睇雪肌肤”;吴文英《贺新郎·湖上有所赠》:“雪玉肌肤春温夜”;清·苏曼殊《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等。古诗词中有一个流行的术语是“玉骨冰肌”,蜀主孟昶在《玉楼春·避暑摩诃池上作》中赞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苏轼《洞仙歌》中转述此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苏轼在另一首词《西江月·梅花》里借用了这个说法:“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表面是咏梅花,实际上暗指他的伺妾朝云;杨无咎《柳梢青》也有“玉骨冰肌,为谁偏好”。

在描写女子身体的诗句中,“玉”字出现的频率远超过“冰”、“雪”两字。中国人偏爱玉,因为“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春秋繁露·执贽》)。光洁温润的“玉”,也常用作形容美女的肌肤。如江淹《丽色赋》:“仙藻灵葩,冰华玉仪”;柳永《昼夜乐》:“腻玉圆搓素颈”;柳永《合欢带》:“一个肌肤浑似玉”等。据《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刘备的妻子甘皇后玉质柔肌,姿态光艳。一次刘备召甘后到白绡帐中。下属远远望去,只见帐中的甘皇后好比月下聚雪。河南进献一个玉人,高三尺。刘备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后。甘后和玉人洁白齐润。刘备说:“不意我玉人乃有两也。”

以上诗词分别用“脂”、“皎”、“酥”、“冰”、“雪”、“玉”、“素”等字眼,形容身体之白净、光洁、柔滑。

2、明眸善睐

明洁灵动、富有神韵的眼睛,也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女人之美,焦点在眼睛。“面为一身之主”(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而目又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动静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

“明眸善睐”出自曹植的《洛神赋》,形容洛神的眼睛明亮灵活,善于顾盼传情。美目顾盼生姿,更增美女媚态。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女眼睛的描写,虚写多于实写,特别注重眼睛的魅力,或者说眼睛的神韵。如《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曹植《美女篇》:“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曹雪芹《红楼梦》:“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等,也都是描写美目光彩之魅力的千古名句。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见底。中国古代诗词曲赋中也常用“秋水”、“秋波”之类的说法,来形容美女清澈明亮的眼睛。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清扬”是水汪汪的意思,以汪汪的清水比喻灵动明丽的眼睛;晏几道《采桑子》:“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以“千斛明珠”比喻明洁灵动而温情脉脉的眼神;唐代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秋水”,以秋水比喻明洁的眼池;唐代元稹《崔徽歌》:“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以“琉璃瓶”、“秋水横波清”比喻明洁而灵动的眼睛;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道:“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以“秋水、寒星、宝珠”比喻明澈有神的眼睛,以“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比喻又黑又亮的瞳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女子的眉眼常用“眉蹙春山,眼颦秋水”等。

3、云发丰艳

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审美标准。

“云发丰艳”出自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云发”,形容头发象乌云一样又黑又浓;“丰艳”,则形容头发不仅浓密,而且亮丽有光泽。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以乌黑浓密的头发为美。古诗中常用“云”字来形容美发的乌黑浓密,如《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鬓”意为头发浓密而黑,“髢”意为假髻。这句古诗赞美了浓密而漆黑的头发有如天上的乌云,拥有这样一头黑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再如和凝《临江仙》:“雪肌云鬓将融”,温庭筠《菩萨蛮》:“鬓云欲度香腮雪”,将雪白的肌肤与乌黑的鬓发对照描写,更衬托出鬓发之美。古代妇女的发型以发髻为主,只有浓密的头发方能梳理出花样繁多的发髻式样。由于浓密的头发不是所有妇女都能天然拥有的,故而假发兴盛起来。假发的兴盛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古人对浓密头发的喜爱和追求。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以乌黑亮丽的头发为美。古人常用“鉴”字来形容美发的乌黑发亮。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左丘称赞仍氏所生之女“鬒黑而甚美”,并将她那一头黑亮而充满光泽的头发比作铜镜。又如《昭明文选·七辨》:“鬒发玄髻,光可以鉴”;蔡邕《青衣赋》:“玄发光润”。“鬒”和“玄”都是称赞发黑的词语。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以长发为美。我国古人对妇女的长发情有独钟,如《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唐高祖之妻窦皇后出生时发垂即过颈,从三岁开始发与身等,及长大成人更是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乌云。南朝虞通之《妒记》记载,晋明帝时,蜀主李势女儿被大司马桓温纳为小妾,桓温的妻子,妒火中烧的康长公主,由于看见李有一头委地的长发而不忍杀之。又如《陈书·高祖纪》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鬒发如漆,其光可鉴”。七尺只是一个概数,形容女子的头发甚长,美态可掬。

云发飘飘是一种美,更多的则是将头发绾成发结,盘在头顶、脑后、或垂在两边,称为发髻或髻子。古代女子发髻式样繁多,争奇斗艳,唐·段柯古所着《髻鬟品》中列举的历代宫中发髻有近三十种,清·鲍协中着《续髻鬟品》,又加上近四十种。比较流行的大概是徐士俊《十髻谣》中的十种,分别为:凤髻、近香髻、飞仙髻、同心髻、堕马髻、灵蛇髻、芙蓉髻、坐愁髻、反绾乐游髻、闹扫妆髻。

4、蛾眉青黛

细长、弯曲、淡青色是中国古代美女眉毛的审美标准。

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因为它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并使脸更加具有立体感。实际上,古诗中对女性身体的描述,关于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其中,主要强调两点:细长和弯曲。如司马相如《子虚赋》:“长眉连娟”;曹植《洛神赋》:“修眉联娟”;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青黛点眉眉细长”;陆龟蒙《陌上桑》:“长眉亦似烟华贴”;温庭筠《南歌子》:“鬓垂低梳髻,连娟细扫眉”、“髻鬟狼藉黛眉长、欲敛细眉归绣户”等。

眉毛的细长和弯曲两个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蛾眉”。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弯曲,故称。如《诗经·卫凤·硕人》:“螓首蛾眉”;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蛾扬兮”;傅玄《有女篇·艳歌行》:“蛾眉分翠羽”;和虞《记室骞古意》:“清镜对蛾眉”;张祜《集灵台》:“淡扫蛾眉朝至尊”;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宛转双蛾远山色”;顾夐《玉楼春》:“枕上两蛾攒细绿”等,都是赞美蛾眉。

比喻眉毛细长、弯曲的,除了“蛾”字,还有“月”、“柳”等字眼。如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红唇写朱,真眉学月”;杜牧《闺情》:“娟娟却月眉”;晏殊《浣溪沙》:“鬓蝉欲迎眉际月”;晏几道《菩萨蛮》:“愁春细画弯弯月”等,都是写月眉。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李商隐《和人题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颦叶”;唐·赵鸾鸾《柳眉》:“弯弯柳叶愁边戏”;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唐·王衍《甘州曲》:“柳眉桃脸不胜春”等,写的都是柳眉。

“眉毛美”不仅在于其“形”,还在于其“色”。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写出了眉之形与色。眉毛颜色有深有浅,但美女偏重于淡,偏重于青。古诗中常将美女的眉喻为“远山”、“春山”。远山很淡,这是无可怀疑的,春天的山不像夏天的山那么浓郁,因此这些颜色都是淡青色的。如《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汉卓文君眉如远山,一时成为时尚,称为“远山眉”。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眉敛远山青”;柳永《玉蝴蝶》:“翠眉开、娇横远岫”;韦庄《荷叶杯》:“一双愁黛远山眉”;顾夐《遐方怨》:“两条眉黛远山横”;晏几道《菩萨蛮》:“春山眉黛低”等等,写的都是远山眉。黛,是一种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常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或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如屈原《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青黑色颜料画眉。李商隐《无题》诗:“八岁偷造镜,长眉已能画”,连幼女也学画长眉,说明画眉在唐朝的流行程度。韦庄《谒巫山庙》:“春来空斗画眉长”,反映宫女以与人比赛画长眉来消磨时光;晏几道《浣溪沙》:“日日双眉斗画长”,描写歌妓日日画眉斗长,争妍比艳。唐朱庆馀《近试呈张水部》:“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妆画好后,女子自忖,该不该问问夫婿:画的眉形及深浅是不是时髦呢?

5、杏脸桃腮

艳光照人、白里透红,是中国古代美女面容的审美标准。

古代诗词曲赋中描写美女面容,多强调其艳光照人。如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司马相如的《美人赋》:“颜盛色茂,景曜光起”;张衡《定情赋》:“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曹植《洛神赋》:“转眄流精,光润玉颜”;曹植《静思赋》:“红颜晔而流光,卓特出而无匹”;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等,都突出描写了美貌的秀美、光泽。

古人常用“玉”来形容美女的容貌,如“玉颜”或“颜如玉”,取义玉的温润、光洁和美好。除了以上部分名篇名句,还有《古诗十九首》之十二:“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王维《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等。

古代诗词曲赋中描写美女面容,并非着意单纯的白色,太苍白了,没有一丝血色,会给人以病态的感觉。与白色相协调的是粉红,白里透红才是作者们所欣赏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提出了白里透红的和谐美的标准,这也是一种健康的美。白色、红色完美结合的描述还有《汉孝惠皇后外传》:“不傅脂粉而颜色如朝霞映雪”,红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单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

古人常用花来比喻美女的容貌,常用的花是桃、杏、芙蓉(莲)等,强调脸色如花之娇艳。这个“色”,当然是“白里透红”。常用的词语是“杏脸桃腮”、“桃腮粉脸”、“人面桃花”、“面若芙蓉”等。《诗经·召南·桃夭》中早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盛开的桃花比喻待嫁女子丰美的容貌。“杏脸桃腮”,脸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红,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

⑼ 中国观众审美观中,哪种长相的女明星最好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国度,而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女通过影视剧走入大众的视线。她们虽然颜值都很高,但并不是所有长得好看的女性都能够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而且现在的审美观严重畸形,有很多的女明星为了迎合大众而去选择去整容,像韩国人那样,颜值千篇一律,高鼻梁,大眼睛,小嘴巴,尖下巴。这也许会让她们自己觉得自己很漂亮,但是这其实已经违背了中国人固有的思想。

那个年代没有滤镜,没有整容,都是纯天然的美女,她们没惊艳了很多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张曼玉,林青霞,蔡少芬等人了。她们真的是标标准准的中国美人,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⑽ 四千年美女的鞠婧祎,她真的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吗

四千年美女的鞠婧祎,确实是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或许会有人觉得,鞠婧祎虽然颜值非常的好看,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不足,就是身材过于娇小。如果身高在高一点,配上她那娇柔的脸蛋,确实是非常的好看。但是鞠婧祎凭借她的美,征服了很多的粉丝。

一、鞠婧祎的美,眉形很重要

鞠婧祎的美,眉形很重要。其实很多的女生,喜欢的都是眉形比较粗,偏向一字眉。因为这样的妆容会更显得大气,会更显得有女性的魅力。但是鞠婧祎的眉形,就像弯弯的月亮,在她的身上,体现的就是女性的柔美风格。看到一个女孩子的妆容特别柔和的状态下,自然就会给人一种柔性的美。

鞠婧祎也算是美人胚子,拥有古典气质。喜欢看她的古装往往多余她的现代装,这就是女性拥有古典美的优势。其实长得好看的人,如果想要知道她是否有多美,只要穿上古装完全可以显露。耐看的女明星,一旦穿上古装,都会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