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绣球招亲是怎么来的真实的古代抛绣球是什么样子
绣球招亲相传在“汉代”的时候有了的,过去对于婚姻都是没有办法自己做主的,要么就是父母之命,要么就是听天由命。真实的古代抛绣球也比较讲究的。
在古代抛绣球选意中人,姑娘到了适婚的年龄,她的父母就会像电视剧演的一样搭一座类似唱戏的戏台,姑娘也会精心打扮一番,以薄纱遮面,手里捧着一个红色的绣球,对于这种方式选择夫婿完全就是听天由命的结果,前来的人倒是多少也有要求,不是说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去。具体的也会视女方所中意的标准来允许人进场的。
具体细节按照以下几种。
第三:就是抛绣球是有程序的,层层选拔完成了以后,在参与抛绣球的过程中,假如中了的话,也是需要三媒六聘,什么彩礼啊,正常的迎娶方式一样都不能落下的!像这样的方式在当下看来太不靠谱了,万一抢到的人自己一点也看不上,一辈子也就这么毁了,还有什么盼头呢?
⑵ 中华民族十大吉祥图的绣球锦
图案介绍
图案:狮子滚绣球解题:狮,哺乳纲猫科动物。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中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
戏剧《滚绣球》
古装喜剧。沈祖安、胡汝慧、卢炳容于1958年据同名连环画改编。该剧写穷秀才刘少卿,在桃花溪边遇见了农家姑娘蓝采芹,互生爱慕。值宰相公子侯文秀狩猎而过,箭中刘腿,芹邀刘至她家养伤,两情益深。刘伤愈后,在豪富金员外家坐馆,金子顽劣,金女美姣见刘年少俊秀,至书房调戏,被刘赶走。8月中秋,刘至蓝家访芹,蓝父指月为媒,将芹许刘。恰巧侯文秀过门前,惊芹美艳,诳芹八字,硬下聘礼,定三日后来迎娶。蓝家慌乱,蓝父要请好友李四海设法,刘以为与金员外有宾主之谊,要请金设法相救。刘来求金,金误以为向美姣求婚,姣又百般纠缠,刘坚不允,金见招赘无望,要刘自去县衙告状,刘中计,上堂击鼓。县官青如水,早暗中受金、侯两家贿赂,当堂将芹判于侯,将美姣判于刘,并下判书,三日内完姻。刘至蓝家,和芹痛哭,决意双双自缢。此时蓝父已请来轿夫班头李四海,李见判书,顿生一计,嘱刘、芹仍照判书办事。迎亲之日,两家花轿都由李承接,两顶花轿到了酒店门口,李设法将花轿对调方向,又互换轿顶,并通过舞狮子滚绣球,将两个喜娘撞倒,乘乱时将喜娘手中的花轿轿门钥匙调换,花轿继续抬去。侯以为新娘是芹,得意洋洋,洞房揭开头巾,却见一阔嘴丑小姐,而美姣见刘却变成丑公子。刘在洞房,见李不来相救,又急又恨,芹亦十分焦灼,一场虚惊,原来新郎新娘就是意中人。侯、姣大闹县衙,青如水二次升堂,刘拿出原判书,因青如水糊涂,判书文不加点,被李四海乘机用标点改动词意,青无奈,只得哑子吃黄连。金家虽有财,侯府虽有势,终究不能趁心如愿。青如水虽狡猾,但毕竟斗不过轿夫的才智,芹、刘有情人终成良缘。
浙江越剧一团1959年首演,导演胡汝慧,作曲贺仁忠、王季纯、王渭铨。尹小芳饰刘少卿,高佩饰蓝采芹,屠笑飞饰金美姣,裘大官饰侯文秀,钟凡饰青如水,钱鑫培饰李四海。
⑶ 谁知道“抛绣球”的来历是什么
姑娘抛出的绣球,代表着姑娘的心. 用彩绣做成的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娘领,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在很多地方,太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 800多年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丽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爱上了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坚决不从。当恶少得知阿秀深深地爱上邻村的阿弟时,为了让阿秀死心,恶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听到这个消息后,似晴天霹雳,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在阿秀哭瞎了双眼以后,阿秀开始为秋后就要被问斩的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被血浸染以后,绣球上的花更艳了,叶更绿了,鸟更鲜活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载满阿秀对阿弟深深的爱恋,浸透了阿秀鲜血的绣球做好了。在阿秀变卖了自己的手饰,买通了狱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却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时,阿秀绝望了,摸索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飘然落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歌圩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年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人民都要举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歌词内容广泛,涉及理想、情操、农事等。对歌有问有答,丝丝入扣,声音此起彼落,娓娓动听,姑娘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致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眼疾手快,准确无误地接住绣球,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抛绣球的另一种民间形式是男女分为甲、乙两队,甲队选出两名歌手抛绣球至乙队并唱一首壮歌,乙队接到绣球后派两名歌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送还甲方,并回歌一首,如此循环往复。参加“送球”、“还球”的歌手一般都是七步成诗的民歌高手。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在场地上立一高10m左右的木杆,杆顶钉有中间挖成圆洞的木板,男女分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以穿洞而过者为胜。 抛绣球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实用性及趣味性,这无形中增强了此项目的吸引力,而美丽的绣球和其乐融融的歌声更使人有一种心动不如行动的感觉。抛绣球技术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它能促进人们的友谊,起到以球传情、以球传神的作用,其中的奥秘是不可言喻的,只有加入这项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所在。抛绣球不但具有社交娱乐的作用而且能锻炼人的体力、意志,提高人的灵敏性和身体素质,能培养果断、坚毅、自信和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⑷ 古代女子“抛绣球”招亲,历史上真的会用绣球招亲吗
一、抛绣球的起源抛绣球是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交友和择偶的传统方式。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绘制于广西明江岸边的花山壁画上有一些人像手上挂着一个圆形物,样子像是“飞砣”。飞砣是古代广西民间流传的古兵器,用青铜铸制,从手中甩出以杀敌或者打猎。“耍飞砣”就是后世的抛绣球的雏形。
二、抛绣球招亲
而在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今天所见的抛绣球形式也基本定型。宋代朱辅《溪蛮丛笑》记载,当地风俗,在节日期间,男女在野外分成两队,以五彩布囊往来抛接,名为“飞砣”。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也记载道,农历三月三日,男女聚会,分为两队,一边唱歌一边抛掷五色绣球,如果女性收下男生抛来的球,则两人的婚事就定下来了。这是壮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爱情的一种方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正是由于抛绣球带有男女一见倾心的缘故,在元杂剧和明清戏剧里经常出现大户人家的女儿“抛绣球招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