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着名演员李崇霄:娶德国妻子,吵吵闹闹也幸福
PS:某些公号,请别抄袭我,我也发公号
李崇霄是公认的演技派男星,为影视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经典角色。比如《老牛家的战争》中的“牛志文”、《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秦德利”、《妯娌的三国时代》中的“何平”、《马文的战争》中的“李义”等,一个个血肉,让人过目难忘。
李崇霄的妻子茵娜是德国人,长期随丈夫在北京定居。 结婚20多年来,李崇霄与妻子是从吵吵闹闹中走过来的。越吵两人感情越深,越吵两人越相爱……
李崇霄1971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上面有个哥哥。小时候因父母工作忙,他是跟着农村的爷爷奶奶长大的。
淳朴的乡风民风,锻造出李崇霄善良淳朴、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身高1.80米的他,外形清秀帅气,是帅哥一枚。
高中毕业后,李崇霄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主持一档生活类节目。
电视台属于事业行政单位,条条框框很多,李崇霄不喜欢被束缚。加上骨子里热爱表演, 1994年,他从北京电视台辞职了,准备去闯演艺圈。
很多人说他:“你怎么这么傻呀,当主持人多风光?多少人想进电视台进不去,你眼睛眨都不眨就出来了!”
父母和哥哥也为李崇霄的前途担忧,不知命运会将他抛向何方?
演艺圈没有李崇霄想象的那么好混,很多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都在家待业,为一个小角色挤得头破血流,何况他一个半路出家的新人?
从1994到1997年,李崇霄只参演了《武夷仙凡界》《隋唐演义》等4部影视剧,且演的都是小配角。
微薄的片酬根本养不活李崇霄。那时他特别穷,租的是平房,出门挤公交车或骑单车,买一袋馒头回家还得算计着吃。
父母要求他回唐山发展,李崇霄说:“我有梦想,北京能帮我圆梦。有几个能一朝成名?我对未来有信心。”
1997年11月1日,李崇霄应邀参加圈内聚会,邂逅了德国美女茵娜(那时她不叫茵娜,因为德国名字太长,后来李崇霄的父亲给她取中国名字茵娜)。
茵娜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一双水汪汪的蓝眼睛会说话。她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国内学的表演,后到莫斯科电影学院进修5年。
因同样喜爱表演,两人没有心理距离。当时茵娜只会用中文说“红茶”“绿茶”,李崇霄会一点英语,他们便艰难地用英语交流。
李崇霄漂在北京,茵娜漂在中国,两人在北京都没有根。这对跨国青年特别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票很贵,李崇霄便用自行车载着茵娜,去各所高校蹭露天电影。
有时夜深饿了,李崇霄就花两块钱买两个烤红薯,一人一个,在月光下吃得津津有味。
随着两人的感情往爱情方向靠岸,李崇霄向茵娜交底:“我家不在北京,在北京没有房子,也没有轿车和存款,就是穷小子一枚。”
说实话,凭茵娜的美貌和个人条件,完全可以找个条件优越的男人。但她喜欢李崇霄的帅气、才华,及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真诚。
茵娜回答李崇霄: “条件差有什么关系呢?吃牛肉是过日子,吃薯仔也是过日子。”茵娜不嫌弃自己穷,让李崇霄非常感动。
1999年春天,他们相爱了。
不久,李崇霄正在出租屋看书,茵娜拖着行李箱进来了:“我以后就住你这里了。”李崇霄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因为不知能否跟茵娜顺利结婚,他不想伤害对方,当晚住进了朋友家。
在朋友家连住几天后,朋友对他说:“你是男人,不能这样逃避。”李崇霄觉得也对,茵娜都这么勇敢,自己一味逃避对她就是一种伤害。
回到出租屋,李崇霄向茵娜求婚,她接受了。 1999年10月14日,李崇霄与茵娜领证结婚。
领证前,李崇霄向茵娜提了一个条件:“我是中国人,你与我结了婚就是中国媳妇,一辈子要随我在中国生活。”茵娜心爱李崇霄,答应了。
当时跨国婚姻领结婚证特别麻烦。李崇霄将自己的出生证明,国籍证明,未犯罪证明等等,在国内做好公证,再让茵娜拿到德国去办理。茵娜也准备了多项证明,让李崇霄拿到北京办理。
前前后后经历三四个月,结婚证才办下来。直到这时,李崇霄才将结婚的事告诉父母。父母很开明,没有责怪李崇霄,只是说:“你们各方面差异这么大,以后生活会很累的。”
李崇霄说:“爸爸妈妈,爱能包容一切,我有心理准备。”
为了能顺畅交流,李崇霄跟着茵娜学德语,茵娜却正儿八经地参加中文培训班。颇有语言天赋的茵娜,不久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那时李崇霄事业不顺,每年只能接一两部戏,经济拮据。茵娜学了多年表演,也可以像很多外国演员一样,在中国的影视圈发展。然而,丈夫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要是自己再去找戏拍,这个家就无法正常运转。
因此,茵娜只得割舍演员梦,继续在德国驻北京的一家公司上班。因为这项工作稳定,且收入不错,能够维持家庭开支。
外人都觉得演艺圈风光,其实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尤其是对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新人,每一步都很艰难。
有时李崇霄工作不顺心,就会在家里发脾气。刚开始,茵娜很委屈,会使小性子,两人吵得昏天黑地,中文、英文、德文一起上阵,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电视剧。
吵过后,两人各自生闷气。但只要李崇霄说几句好话,茵娜又开开心心。茵娜有个优点,就是不翻旧账,什么事过去了不再提。这一点尤其让李崇霄感动和欣赏。
作为中西合璧的家庭,李崇霄与茵娜吃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刚结婚头几年,两人互不干涉,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后来,他们觉得中国大多数家庭不是这样的,便改为平时一半中餐,一半西餐。
吃中餐时由李崇霄做饭,北方人做饭偏咸,茵娜也不说,饭后不停地灌水。李崇霄觉察后,做饭渐渐改为清淡。
茵娜在家做西餐时,李崇霄跟着他吃披萨、面包、三明治,还生吃洋葱、西红柿、生菜。能生吃的尽量不炒。
时间一长,夫妻俩在饮食上互相影响,不再因为吃饭引发矛盾。
2000年3月,李崇霄与茵娜的宝贝女儿李诗颖降生了,婆婆从唐山过来照顾茵娜坐月子。
在坐月子这件事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相当大。婆婆不准家里随便开窗,不让茵娜吹冷风、沾冷水、吃冷食。
茵娜可不吃这一套,生完孩子第三天就要洗头洗澡,还要生吃西红柿。这可将婆婆急坏了。李崇霄和妈妈为此与茵娜展开战争。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家里每天开半小时窗,茵娜一个星期洗一次头,洗一次澡。
生完宝宝6个月后,茵娜回单位上班了。为感谢婆婆半年来的照顾,她在家里忙了一上午,给公婆做了一锅 美食 。那就是将胡萝卜粒、洋葱粒、火腿粒拌到薯仔里,烩了一大锅花花绿绿的薯仔泥。
她给婆婆和公公各盛了一碗,说:“这是我们德国营养最丰富,味道最鲜美的 美食 。”公公婆婆吃不惯,只得硬着头皮往下咽。
到了下午,公婆饿了,想在冰箱里找点糕点吃。茵娜不让他们吃,说薯仔泥的卡路里已经超标了,吃多了会发胖。
李崇霄知道后,有些生气,父母却不这么看:“茵娜性子直,是真的为我们着想,你别怪她。”李崇霄想想也是,便释然了。
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李崇霄的事业一直不顺。茵娜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挣钱养家,用无声的行动支持丈夫。
随着婚姻生活的深入,李崇霄与茵娜像一部机器上的两个齿轮,渐渐磨合好了。想起茵娜背井离乡,跟着自己在北京生活;想起她放弃演员梦,支持自己在演艺圈打拼,李崇霄心里充满了感恩和感动。
聪慧的茵娜也入乡随俗,慢慢向中国好妻子、好儿媳的标准看齐。她说话懂得了委婉和含蓄,随丈夫走亲访友。婆家那边有什么喜事,茵娜会像中国儿媳一样递红包。
家和万事兴。和谐婚姻滋润了李崇霄的演艺事业,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2008年10月,24集家庭伦理剧《马文的战争》,在北京、上海东方卫视同时热播。 李崇霄与宋丹丹、林永健,联袂为大家奉献了一部精彩绝伦的佳作。
在戏里,李崇霄扮演男主角“李义”,他将角色的小心眼,狭隘而又善良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马文的战争》播出后,李崇霄一举成名。此后铺展在他脚下的,是锦绣的灿烂星途。几年间,李崇霄又为亿万观众奉献了 《老牛家的战争》《 妯 娌的三国时代》《李春天的春天》《深海利剑》 等众多热播戏。
尤其是他在《老牛家的战争》中,塑造的三儿子“牛志文”,成为影视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形象。
经济条件好转后,李崇霄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茵娜也辞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女。
茵娜虽然没有做演员,却是丈夫事业的得力助手。很多导演和制片人,都称赞李崇霄的表演有创意,与一般演员的思路不一样。其实这与茵娜也有很大关系。
茵娜学表演出身,还会多国语言,经常在家里看英美大片,和很多小语种国家的影片,视野相当开阔。李崇霄接到一个剧本后,茵娜会帮他分析角色,设计人物的表演动作。
因此,李崇霄在演艺圈走出了一条特别的路。加上人品好,演技出众,大家都喜欢与他合作。
茵娜生活上也是一个认真的人,光是家里的厨具就有1500种。比如处理洋葱的各种刀具,就有切条的、切块的、切丝的,及榨汁的等6种。
而且, 茵娜还在心理上将自己当成中国儿媳,最爱吃丈夫做的西红柿鸡蛋面,简直是百吃不厌,从没有腻过。
李崇霄常年在外面拍戏,女儿上中学后,平时家里只剩下茵娜一个人,颇感孤寂。李崇霄和茵娜是环保主义者,早在2006年,夫妇俩就收养流浪小动物,受伤的小鸟。
几年前,夫妻俩开始大规模地在家里养鸟。他们专门将一间房子腾出来,作为鸟的乐园。家里有鹦鹉、八哥、喜鹊等200多只鸟。
茵娜平时在家里,就是给鸟喂水喂食,打扫鸟舍卫生,忙忙碌碌中一天就过去了。茵娜还应邀去学校和 社会 团体讲座,给大家普及养鸟知识。
2015年,两家剧组还来到李崇霄的家里,将鸟舍拍进了影视剧里。
女儿李诗颖遗传了父母良好的艺术基因,能歌善舞,高挑漂亮。2018年,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在校期间,李诗颖就开始接拍影视剧、广告,担任平面模特,在同学中出类拔萃。
2020年,李崇霄与茵娜结婚21年了,女儿也上大学了。夫妻俩在一起虽然还会有磕绊和争吵,但并不妨碍他们相爱。
在李崇霄看来,青梅竹马的恋人结婚后都会有争吵,何况他们是跨国夫妻。只要夫妻争吵不翻旧账,不揭伤疤,不伤及双方父母和家人,小吵小闹并不可怕。
小吵怡情,也是一种沟通和发泄。李崇霄与茵娜是越吵感情越深,越吵谁越离不开谁,越吵越幸福!
-END-
❷ 以离婚收场的10对“跨国恋”明星都有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国旅游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家庭都经历过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些方便的出现,导致了现在跨国恋已经不再是稀奇的事情了,明星中的跨国恋更是不在少数,但是毕竟还是各种差异的不断出现。
结婚后离婚的也不少,如周迅与高圣远、宁静与保罗、阿萨亚斯与张曼玉、巩俐与黄和祥、李玲玉与杰瑞、张铁林与波兰前妻、桑德林与姜文等等。
福原爱与江宏杰结婚后夫妇二人一直备受网友“宠爱”,在网络上仍能看到两人昔日的恩爱合照。同样正因为如此,蔡琳一直有个称呼,叫“国民媳妇”。两者在社交网络上的互动也非常明显。与高梓淇结婚后,蔡琳将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韩国,几乎没有在中国娱乐圈出现过。于是二人离婚事件爆出后,许多年轻的网友表示根本不认识这两个人。
嫁给高梓淇后,蔡琳和高梓淇还一起参加了几个综艺节目,两人在节目中的互动十分甜蜜,令人羡慕。也许因为两人长期分居,感情还是有问题。在儿子生日的时候,蔡琳也只是发了自己和儿子的合照,丝毫没有提及高梓淇。“跨国恋”蔡琳和高梓淇去年年底正式离婚,结束了6年的婚姻。
❸ 德国女博士因热爱武术,远嫁安徽农村小伙,放弃工作留在中国,现在还好吗
婚姻应该建立在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的同时可以互相包容的爱情的基础上。“门当户对”可能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发现这一爱情基础,但是如果把它当成幸福婚姻的前提标准和必要条件,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
❹ 为什么很少中国男人和德国女人结婚
中国男人很少和德国女人结婚这就对了,如果很多中国男人和德国女人结婚的反而是不合常理的。首先中国和德国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其次德国属于西方国家,肤色差异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多数的西方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人,他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种族意识,在心里会觉得白种人是最高贵的,而其他的有色人种就比人低一等,这是一个事实。
综上所述,中国男人和德国女人很少结婚的原因是文化和地理的差异,其次就是种族关系。
❺ 嫁给中国的洋网红,非洲美女为爱远嫁农村,是什么让她作出了如此意外之举
如今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不仅是不同民族之间可以结婚,就算是不同国家的人只要是真心相爱也是可以在一起的,如今就有这样一个非洲美女嫁到了我国的一个农村,因为喜欢拍短视频还成为了一个洋网红,这位美女之所以会作出如此意外的举动,主要是因为爱,是因为她喜欢自己的丈夫并且信任他可以给自己一个美好的生活,所以才能不远万里嫁到中国来,事实也证明她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如今的她过得非常的幸福,小编祝福他们能够白头偕老,永远幸福。
三、事实证明这位美女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如今两人生活的非常幸福。
这位美女狠下心来跟丈夫回到中国农村,其实也会对家乡的亲人思念,不过幸好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没有错,她的丈夫对她非常的好,他们过得也比较的幸福,小编也衷心的祝福他们能够天长地久。
❻ 外国美女为爱远嫁中国,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外国美女为爱远嫁中国,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需要克服语言障碍以及思想、文化上的不同。因为这是一对跨国婚姻,两个人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大,也许会产生新的碰撞。同时会闹出很多笑话,既然这位女孩已经做出了如此勇敢的决定,相信一定会得到身边人的支持以及理解,帮助女孩更好的完成身份的蜕变。
女孩子现在已经远离了自己的交际圈以及生活圈,同时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因为需要进入人生的下一个旅程,我们现在她已经是为了老公的妻子,作为妻子一定要是意识到肩上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但是大家相信跨国婚姻越来越多,大多数都获得了完美的结局,这位女孩子会和老公一起也幸福的生活下去。
❼ 欧洲女生因长得像中国人跑来中国寻亲,DNA结果会怎么样呢
每个孩子在出生之后,都是爸爸妈妈手心中的宝贝,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独生子女多的年代,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悉心的照料下,健康地成长,不知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自己跟家人分开,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欧洲女生觉得自己像中国人,跑来中国寻亲,DNA结果让她不知所措此前在某档寻亲节目中,一位20多岁的女孩和一对中年夫妻焦急的等待中,当时还不能确定她们就是一家人,都在等待一份亲子鉴定的结果出来。
❽ 德国都没能挽留的美女博士,获得1300万奖金后回到中国,如今怎样了
《鱼我所欲也》中这样写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里的鱼和熊掌皆是古代的美食,孟子也都爱吃。为何孟子要“舍鱼而取熊掌”呢?原来,在古代。鱼十分常见,而熊掌却十分珍贵,只有高尚的君子方可食用。如今,鱼和熊掌被重新定义——如果说“鱼”是当今社会上的功名利禄,那么“熊掌”便代表高尚的情怀和品格。如果是你,你会更愿意选择其中的哪一个呢?
结语
“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庄晓莹作为一位美女博导、科学家,在“鱼和熊掌”之间作出了无比正确的选择,其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值得每个人学习,庄晓莹放弃德国的丰厚待遇,毅然回国任教,也给每个中国人都上了一课——我们应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