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罗斯的女子艺术体操,为何世界无人能敌呢
俄罗斯艺术体操队江山代有美人出,而这群美人的身后却有着一位女魔头,她就是俄罗斯艺术体操队的主教练伊琳娜·维纳,也是中国艺体粉丝所熟悉的V太,这位68岁的前乌兹别克艺术体操全国冠军,有一位在俄罗斯更出名的老公,俄罗斯最富有的寡头之一、阿森纳俱乐部第二大股东阿利舍尔·奥斯曼诺夫。正是这对夫妇在资金与技术上的倾囊相助,托起了俄罗斯艺术体操的王朝。
B. 芭蕾舞的在中国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初始——雏形的话,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
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从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接受过一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大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他(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骨干。此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这一时期常有着名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人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瓦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着名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奥杰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剧目。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继《天鹅湖》之后,5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LECORSAIRE)、《吉赛尔》(GISELLE)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着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
这一时期中国派出了蒋祖慧(1934——)、王锡贤(1933——)等先后到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舞剧编导系进修,成绩都很优异。回国后,蒋祖慧推出了她的毕业作——《西班牙女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着名作家洛贝·德维加的着名诗剧《羊泉村》改编,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首演;王锡贤在北京指导上演了他的毕业作《泪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着名长诗改编,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国家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着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NORTRE-DAME DERARIS)(根据法国着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她)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记录”,(在此之前,已有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剧舞剧院,女主角:白淑湘饰琼花;吴静珠饰连长;男主角: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蘅饰琼花战友;万琪武饰老四。它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由胡蓉蓉(1929——)、傅艾棣(1936——)、程玳辉(1932——)、林秧秧(1939——)创作的《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国芭蕾舞剧的又一成功探索。
《白毛女》(THE WHITE HAIR GIRL)1965年首演,作曲:严金萱;首演者:上海芭蕾舞团;女主角:蔡国英(A)、茅惠芳(B)饰喜儿;顾峡美(A)、石钟琴(B)饰白毛女;男主角:凌桂明饰大春;主要男配角:董锡麟饰杨白劳。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鬼)。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起步很快。与其它舞蹈、舞剧作品的命运不同,这两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为“样板戏”——是当时为数极少获准上演的两部舞剧。经受了时间与社会的检验,《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依然葆有其艺术生命力。这两部作品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文艺复苏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使长期只见1“红”1“白”的广大观众,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天鹅湖》的狂热。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从80年代初,陆续有来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着名芭蕾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先后有芭蕾宿将安东·道林、着名芭蕾编导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团指导排练了他们自己的作品:纯古典风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着名芭蕾艺术大师巴兰钦(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 等,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该团经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间,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剧院芭蕾大师莉塞特·桑瓦尔亲自指导,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着名芭蕾舞剧《希尔维亚》(SYLVIA);1984年,由英国着名芭蕾艺术家贝琳达·赖特和尤里沙·捷尔考夫妇重新排练演出了安东·道林版的《吉塞尔》;1985年,在世界级芭蕾艺术家鲁道夫·纽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师尤金·波里亚柯夫等亲自指导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还有《柔密欧与朱丽耶》(ROMEO AND JULIET)(1989,罗曼·沃克执导)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麦克米伦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执导)……均很成功。特别是纽利耶夫以自己无以伦比的精湛技艺和对戏剧人物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央芭蕾舞团的实际,进行了严格训练,大大促进了演员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在上述诸多国际交流活动中,戴爱莲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传统,陆续上演了《葛蓓莉亚》(1979)、《舞姬》(1981);上海芭蕾舞团上演了《那波里》(又名《渔夫与新娘》)第3幕;天津歌舞剧院复演了《西班牙女儿》(1982);此外,于1981年组建的辽宁芭蕾舞团推出了《海侠》(1983)。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经过世界各国芭蕾权威指导演出纯正的古典芭蕾名作,使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迅速成长。
1980年5月 汪齐风(女、上海)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芭蕾舞比赛,获第十四名,为中国 夺得了第一枚芭蕾舞奖牌。
1982年6月 汪齐风(女,上海)、张伟强(北京)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表演三等奖。
1984年11月首届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汪齐风(上海)、王才军(北京)获巴黎歌剧院发展协会奖。
此后,中国选手频频参加各种国际芭蕾舞大赛,表现出较强的实力。比较突出的有:
1985年——第13届洛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李莹(女,北京)获第一名,徐刚(北京)获第二名;
1985年——第5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唐敏(女)获最佳表演技巧奖,张伟强、赵民华分别获男
子双人舞和和单人舞第三名(均为北京选手)。
1992年——第5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潭元元(上海)获第一大奖;同年,谭元元又一举夺得第1届日本芭蕾国际比赛女子少年组金奖(中国辽宁的女选手于晓楠获同届少年组银奖)
2002年——第二十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大赛吕萌(辽宁芭蕾舞团)获得该届比赛的最高奖-评委会特设大奖
形体芭蕾与专业芭蕾的区别
形体芭蕾是由芭蕾延伸而来的。健身方式的芭蕾,大家习惯称为形体芭蕾。专业的芭蕾训练是很枯燥的,而形体芭蕾则以健身为目的,难度较低,它不要求腿踢多直,脚抬多高,做得多么规范,它只是教会你如何把芭蕾特有的那种优雅内涵融会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而且从运动学角度讲,芭蕾的“开、蹦、直”三要素具有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使人练后身材会变得更修长。因此虽然也有体力上的消耗,也是做运动,但它的动作更强调肌肉的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运动强度不是很大,一般人都能接受。 儿童芭蕾专业培训
◆Children's Academy Of Artistic Dance(CAAD)— 北京
◆淼晶昉(MJF)芭蕾舞蹈培训学校 — 南京
◆汪齐风芭蕾舞学校 — 上海
◆金芭蕾舞蹈国际培训机构 — 上海
◆雅心舞蹈 — 上海
◆上海星芭蕾舞蹈 — 上海
中专芭蕾专业院校
◆张丹丹芭蕾舞蹈艺术培训学校 — 广州中专芭蕾专业院校
◆深圳艺术学校芭蕾舞专业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上海舞蹈学校)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本科芭蕾专业院校
◆北京舞蹈学院
◆ 上海戏剧学院
◆ 沈阳音乐学院
硕士芭蕾专业院校
◆ 北京舞蹈学院
◆ 上海戏剧学院
博士芭蕾专业院校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中央芭蕾舞团
◆ 上海芭蕾舞团
◆ 广州芭蕾舞团
◆ 辽宁芭蕾舞团
◆天津芭蕾舞团(天津大剧院管辖)
◆香港芭蕾舞团
◆重庆芭蕾舞团
◆苏州芭蕾舞团(苏州科技文化中心管辖)
◆台北首督芭蕾舞团(中国台湾)
◆高雄城市芭蕾舞团(中国台湾) ◆Stage1启蒙养成
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学习要点在于后背的挺拔和腿部肌肉力量的训练,着重于小朋友脚踝、腿及膝盖收紧的正确方法,并力求保持后背挺拔、肩膀松弛。
◆Stage2初级阶段
以把杆为主,从初级开始就要对“开”、“绷”、“直”严格要求。若启蒙阶段基础比较扎实,那么此阶段这3个要求对于孩子来讲并不是很困难,但是还是要从不断反复的练习中理解这3个要求的意义。
◆Stage3中级阶段
此时便开始对学生的软开度提出了要求,若软开度不够,那么难度系数再大一点的动作,学生做起来便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着重于培养兴趣的业余学生来说不一定非要达到,但专业学生则一定要达到。
◆Stage4高级阶段
开始接触芭蕾舞剧中的芭蕾舞蹈片段,如变奏等。高级班的学生主要以培养表现力和增加放大肢体语言的张力,此时学生开始理解芭蕾中的美,一举一动中都带有美感,通过舞蹈来演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C. 世界上着名的芭蕾舞者都有谁
1、Polina Semionova,德国国家芭蕾舞团首席之路。
1984年9月13日出生于莫斯科,1994年起进入莫斯科芭蕾舞学校学习,2002年毕业后被“世纪舞神”德国国家芭蕾舞团团长Vladimir Malakhov看中并加盟德国柏林芭蕾舞团任首席独舞演员,以18岁的年纪成为该团最年轻的首席女演员。
(3)俄罗斯美女在中国跳芭蕾舞扩展阅读: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代。
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代的意年大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处所的宫廷里。每当成婚喜庆,接见外国元首,或其他年夜庆典,即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或助兴。
芭蕾成长史上第一部斗劲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Lorraine)的玛格丽特蜜斯和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这场芭蕾舞的音乐曲谱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D. 世界上芭蕾舞跳的最好的是谁
“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
巴甫洛娃是20世纪初芭蕾舞坛的一颗巨星,她为芭蕾作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安娜.巴甫洛娃 1881年1月31日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士兵,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生活十分贫苦。巴甫洛娃10岁时考进圣彼得堡舞蹈学校,经过九年的艰苦训练进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迅速升为该团首席女演员。这时的俄国芭蕾一方面继承了19世纪彼季帕、伊万诺夫所奠定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以福金创作活动为标志,进入了在佳吉列夫“俄罗斯演出季”达到光辉巅峰的新的变革时期。而巴甫洛娃既牢牢扎根于古典芭蕾的沃土,又积极支持和参与了新芭蕾改革运动。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巴甫洛娃表演过众多剧目:《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雷蒙达》、《舞姬》、《吉赛尔》、《仙女》、《埃及之夜》等。她的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的艺术作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一位评论家曾这样分析她的成功秘决:“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1909年巴甫洛娃首次在巴黎的“俄罗斯演出季”中亮相便轰动了巴黎,轰动了世界。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过中国、埃及、南非、乌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44个国家,行程50万英里,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她一年要穿坏2000双足尖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巴甫洛娃为在全球传播、普及芭蕾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她不仅推动了芭蕾在许多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使一些国家濒于死亡的芭蕾焕发出生机,同时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如英国着名舞蹈编导阿什顿就是14岁时在厄瓜多爾尔尔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从此便立志要献身于这门崇高的艺术并成为闻名于世的芭蕾大师的。
巴甫洛娃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芭蕾舞艺术,最后因辛劳过度于1931年1月在荷兰海牙准备演出时溘然逝去。当时英国皇家芭蕾舞正在进行演出,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乐队指挥宣布由安娜。巴甫洛娃表演《天鹅之死》—— 帷幕徐徐拉开,乐队奏起圣桑的乐曲,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束追光在缓缓移动。巴甫洛娃虽然去了,但她像一只不朽的天鹅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乌兰诺娃(1910~1998)
Ulanova,Galina Sergeevna
苏联女芭蕾演员。1910年1月10日生于圣彼得堡,出身于舞蹈演员家庭。1998年3月21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8岁。 1919~1928年在列宁格勒舞蹈学校学习,主要教师是她的母亲和 瓦加诺娃 。毕业后先后在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1928~1943)和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1944~1960)任主要演员。1962年退休后,从事排练工作 。她曾两次访问中国(1953、1959),志在世界各地演出,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乌兰诺娃的舞蹈艺术特色是:富于抒情诗意,刻画人物细腻,善于表现复杂的人物性 格。在她的表演中,使舞蹈技艺、戏剧表演、造型姿态三者水乳交融,又都服从于形象塑造的要求。她反对为技术而技术,不单纯雕琢动作,而是追求表现人物内心的激情,即使难度很大的动作也显得自然、流畅,每个日常生活的简单动作则又表演得典雅而富有音乐感。她的舞蹈艺术,从一般的抒情逐渐发展成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晚期表演的角色内心世界更为丰富复杂。她的代表剧目有:《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 乌兰诺娃表演《天鹅之死》 《罗密欧与朱丽叶》 、《灰姑娘》、 《天鹅湖》 、 《吉赛尔》 等,吉赛尔发疯一场的舞 蹈表演,被公认为她悲剧艺术的顶峰。她的学生如 马克西莫娃 等已成为着名芭蕾演员。由于乌兰诺娃对苏联芭蕾事业的卓越贡献,曾两次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志多次获得列宁奖金和苏联国家奖金。1951年,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她还曾担任第1~第6届瓦尔纳 国际芭蕾舞比赛 和第1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评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