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韩国古装美女剪发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韩国古装美女剪发

发布时间: 2023-08-14 23:10:54

1. 有谁知道哪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有美女剪发或剃光头的片段啊

中国《男花匠与女经理》(也称《光头美女》)

日本《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中国《少林足球》 赵薇

还有 宁静演的一部电视剧,她再上面也是光头。但忘了名字。

希望能帮助到你!

2. 你觉得演古装戏的女明星哪些最漂亮、最惊艳呢

先给大家看看“不一样”的吧!

放两张图,猜猜这是谁?

肯定有同学说了,你这不是跟我扯淡吗,这谁能认识。

确实,80、90年代的女星,很少有人知道了,更何况还是个日本女星。

她叫宫泽理惠。

她的美,和聂小倩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电影中,背景都显幽暗空灵。

不过聂小倩的妆容和衣服素雅一些。

而她不同,是艳丽。

加上蜡烛的光。

花朵。

以及眉毛上的小饰品。

艳丽之外,又有一些意境在。

所以,我始终觉得,古装美人除了“美”之外,更需要外界的种种来衬托才行。王祖贤和宫泽理惠,就是古装美人“最漂亮最惊艳”的代表——美和意境完美结合。

巧合的是两位古装大美人,后来在电影《游园惊梦》中有过合作。

可惜……只叹一声时间真是无情呀!

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关于古装,基本重感觉,演员都是“冷”的、“艳”的。

比如叶全真。

妆浓可艳。

不浓亦可艳。

因为眼神,永远是那么冷冽。

蓝洁瑛和林青霞是这样。

菅野美穗和黑谷友香也是这样。

接下来,我们看看韩国的古装美女。

韩国的古装是最一言难尽的,首先它不讲究意境,而后是造型,大部分是“大背头”的感觉,显得整个脸四四方方,眼神看起来十分呆滞,要么就是太现代。从《大长今》开始,韩国古装基本没啥太大变化。

也难怪易小川哥哥会说:

当然,也有很美的,那真就是纯粹依靠颜值了。

最后我们评价一下现在的古装美女。

这十年,放眼望去,能称得上“最惊艳”三个字的,只有一个佟丽娅。特别是她那舞蹈,完全是照着倾国倾城来跳,非常自信,又很稳重得体。

头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元宵晚会上。

秦岚和马苏。

佟丽娅和王丽坤都以古装形象来演绎角色。

结果会发现,四人所跳之舞,一个扭扭捏捏,一个矫揉造作,一个明艳动人,一个贵气逼人。虽然角色不同,感觉自然也就不一样,但一曲结束,谁更有美感,高下立判。

如果选佟丽娅古装的一个最美时期,一定是赵飞燕。

古装美感,能保持十几年不变,除了佟丽娅,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女演员。

仙女依旧下凡中,启是俗女子能比?

既然论个人喜好。

再加一个甄宓吧!

现在的很多女星颜值完全达不到惊艳的程度,能给我惊为天人的感觉的几位女星还是老牌女星。

赵明明

很多人觉得佟丽娅的赵飞燕很美,我也觉得挺好看,但 如果你看过赵明明版的赵飞燕,脑海中真的只有惊为天人的感觉 ,我小时候看《汉宫飞燕》这部剧,里面有袁立演的赵合德,李建群演的班婕妤,扮相都非常美,可在赵明明的古装扮相上都黯然失色。

蒋勤勤

公认的古装美人,颜值巅峰的时候几乎可以秒杀别人,不愧是被琼瑶起了“水灵”的艺名。

刘亦菲

这是唯一我觉得颜值能和老牌女星媲美的,年轻一点的艺人,刘亦菲古装自带仙气,真的很适合古装。

苗乙乙

个人觉得在刘晓庆版《武则天》里,众多美人中她最美。

张敏

女装美艳男装英气,可甜可盐 ,我心目中最佳的赵敏,比黎姿版更符合我心中的形象。

还有很多我比较喜欢的黎姿、关之琳、范冰冰、梁小冰、温碧霞等等,也有一些像何晴,赵雅芝,林青霞这样的大美女,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李若彤的小龙女堪称经典,看完李若彤版本的从此后其他小龙女就是盗版一样!

首先扮相好,不违和,演技也不错,以至于到现在都不能原谅尹建平!

那时候,过元旦买贺年卡就是买带李若彤图像的,真的是每一张都好看,无瑕疵!

李若彤版的小龙女是让人一看就武功盖世的女子。
第二个让我喜欢的古装美女是澜曦演的沈眉庄,第一眼看上就很喜欢,并且她的长相气质就有点人淡如菊的感觉。

她也演出了沈眉庄的个性!

最喜欢这一张,真的是让人喜欢!

李若彤
在我心里《天龙八部》最经典的是黄日华版的;《神雕侠侣》最经典的是古天乐和李若彤版。两部电视剧里很多老戏骨都参演了,取景场景,配乐很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前年还翻出这两部电视剧回味了一番,满满的回忆!

这些年眼睛被电视里各种鲜肉过度整容的脸荼毒了,再看李若彤的颜还是忍不住惊叹了一番。《天龙八部》里不谙世事的王语嫣和心狠手辣的王夫人,李若彤一人分饰讲角,可见她的演技杠杠的了。

《神雕侠侣》里,她把小龙女这个角色演活了:冷、不知人间烟火、充满仙气。她从古墓里飞出来救杨过那段真的太仙了,当她深情满满的看着杨过,又像一个沐浴在爱情里的小女生。对比后面各种版本的小龙女,只有她一人把我心中的小龙女演活了!

陈红
我觉得陈红古装真的好美的,《春光灿烂猪八戒》里的饰演常娥出现时就觉得好漂亮啊。常娥的孤独冷漠冷清都展现出来了。

再是《大明宫词》里饰演的太平公主,典雅、哀怨、雍容华贵奢靡的生活中隐隐浮浮的悲剧。配乐《序曲》大气磅礴,一曲道尽大唐盛世中人物悲欢史!

可惜后面就没啥作品出现了,如愿偿嫁了大导演后整个人一下老了很多,更别想扮演她以前那样惊艳了角色了。美好的留在心里也不错!

赵雅芝
赵雅芝的古装扮相最经典的莫过于《新白娘子传奇》。小时候还是黑白电视时,在院子里玩耍一听到"哈啊哈,哈啊哈",就知道《新白娘子传奇》开始了,然后和小伙伴一起一趟冲进屋看电视。

她饰演的白娘子是我心中的经典,无人能超越。展现出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女性形象:贤惠端庄、优雅。永远一袭白衣成了我和小伙伴们儿时玩cosplay的第一选择。2233333

非蓝洁瑛莫属

陈玉莲版王语嫣小龙女

除了我的女神佟丽娅 我想不出任何一个

她叫馨子,她穿的古装里面露出来的肩带是什么?

潘迎紫,蒋勤勤,林青霞,赵雅芝,张柏芝,刘亦菲都不错。

你说古装,惊艳,在我心里也只有王祖贤版本的聂小倩才是最让我惊艳的,因为王祖贤本人自带一种清冷幽怨的仙气,她的仙气似乎是无人能超越的一种虚无缥缈的仙气。正如蒲松龄笔下描述的那样:"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详......”而且王祖贤的眼神中更带有书中小倩的风韵,美艳之中带着些风情万种。她一颦一笑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3. 古代女子为什么剪发

古代断发一般作为惩罚,古代女子剪掉头发一般表示看破红尘或者断发绝念,也有夫妻离别而剪发留念。

一、表示女子看破红尘

在古代女子的头发被称为青丝,通"情丝",一般女子断发就是斩断青丝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意思。南宋李俊民《集古妓为尼》中提到:“春来削发芙蓉寺,从此萧郎是路人。”意思是女子看破红尘,削发为尼,从此情郎成了陌生人。

二、表示夫妻短暂离别

古代夫妻也称为“结发”,夫妻短暂离别时,剪一束头发相互留念,表达一种思想之情。例如汉朝苏武出使匈奴,临行作诗与妻道别:"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意思是苏武出使前与妻子相互约定,永远相爱不变。

三、也表示女子断发绝念

表示失去爱人,心已死,为爱情殉情,而断发绝念,愿意随所爱之人而去。

四、作为一种惩罚

对于古人而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皮肤头发,都是来自于父母),必须十分珍惜,不可随意毁坏。而断发也因此成为一种侮辱性的惩罚。视作是对父母的大不敬,违背了孝道。

这种刑罚对人身没有伤害,但却是心灵上的极大处罚,尤其在古代,阶层分工明显,这种刑罚施予到士人身上,更胜于之。

(3)韩国古装美女剪发扩展阅读

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

曹操发兵宛城时,路过一出麦田,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意思是不管官职大校,只要经过麦田,凡是践踏麦田的人,都要被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4. 韩国古装三个女的其中一个短发是什么剧还是电影

说的应该是电影“朝鲜美女三剑客”,河智苑,姜艺媛,孙佳仁主演。佳仁就是短发的。

5. 韩国女人为什么犯错误要剪头发

因为他们的观念是 错误跟头发一样,剪掉又可以长出来,

韩国人认为,头发剪掉了,犯下的错就可以抵消了,等头发长出来,又可以再犯,周而复始。。。。。。

相当于中国汉代的时候留下来的,他们一直没改掉

6. 哪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有美女剪发或剃光头的片段

假发 韩国的
恐怖爆发 日本的
魔鬼女大兵 美国的
男花匠与女经理 大陆电视剧
天桥风云 (女配金玉珠)韩国电视剧
笑傲江湖 (仪琳)大陆电视剧

7. 古代女子的发髻种类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 *** 、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耐毕行的发式。少 数民族妇女的发式更是式样万千,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风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 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逗裤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了。直至现代,这三种发式,仍颇为流行。许多民族的女子还有剃发的习俗,这在繁多的发式中,可以说是最具独物风格的发式。

1.披发

披发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发式,在人之初时,人们无不披发。而当时的披发并不为美,人们才知道利用梳理顺散发的头发,让它带给人以利索的感觉。

披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所有的头发自然下垂,以发箍在前额、脑后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种是将前顶头发剪割成齐额短发。戴发箍和割短发,都为使头发不于障眼。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女子玉人像,长发披肩,以发箍箍束,脑后还饰有双鸡对食发簪,反应出商代妇女的发式。周代妇女尚散发不束,任其随风飘扬。《诗经。小雅。都人士》有:“发则有旗”之句。古代少 数民族妇女长发披肩的现象,更为普遍,《记.王制篇》曰:“东方日夷,被发文身……。西南日戎,被发毛皮……。”《周书。突厥传》:“乌蛮……男子髻,女子披发……”余庆元《维西闻见录》:“怒子……男女披发……”。如今,佤族姑娘精帛的银发箍,把一头飘散的青丝装粉得列加秀美。

剪割短发,古称“断发”,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人首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人头,前顶头发齐额;后面头发齐颈,显然为断发式,而这件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彩绘人像陶罐,其发式为脑后长发披肩;前顶亦作齐额短发。断发,在古代南方发族中较为流行。《汉忆。地理志》有越人“文身断发”的记载;《淮南子。哀谖俗训》亦有:“越人发”的记载;《云南通志稿。南蛮志》插图中乌蛮妇女的发式,前顶作齐额短发,脑后头发披散过肩。目前,独龙族妇女、珞巴族妇女仍有“断发“习俗。

2.辫发

妇女尚梳辫子的民族很多,有的为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的是后受民族影响梳起来的。

我国妇女梳辫发的历史久远,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梳理散乱的头发,他们有的割断长发;有的以发箍束发;也有人则编发成辫。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绘有众人携手踏歌的场面,在每一个人的头顶,都下垂有一根辫发。

虽说只是简单的编发成辫,但内中确有一些学问,辫发的不同梳法和辫发的多少,不仅用来比美,还常常作为区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妇的标记。

辫发的发式主要有:

单辫式: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于头顶梳一根辫子的发式十分流行。上孙家寨彩陶盆上的踏歌人物皆为此种发式;河南殷墟出土一件跪坐姿式的玉人,其发式与踏歌人物的发式相同,都是将所有头发梳拢于头顶,编结成一根辫发;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铜壶上人物纹饰及广西左江崖画中都有顶垂单辫的人物形象。单辫还有一种梳法,是将头发梳拢于脑后靠近脖颈处,编发成辫。这种发式,主要流行于汉族、满 族、朝鲜族、蒙昌指芹古族、赫哲族、棕斡尔族、 *** 夏尔巴人等。

双辫式:双辫式有梳于头顶两侧及梳于两耳根部两种。广西崖画人物,多于头顶梳双辫。洛阳金村土举雀女子铜像及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青铜储贝器盖上梳双辫女子像,都将双辫梳于两耳根部。梳于耳根部的双辫发式在今天的汉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怒族、族、土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妇女头上十分流行。藏族、鄂温克族女子还有将多条辫子汇总成两条大辫的嗜好。鄂温克族姑娘梳八条辫子,结婚时,要由一位年长的妇女为她将八条小辫合并成两条。梳理办法是,先将头发梳成八条小辫,再把八条小辫分作两半,左右各四条,用彩色线绳在靠近辫根的位置上,把四条小辫捆绕在一起,一直绕到辫子的中下段,然后将四条小辫全部散开,改梳一条大辫。结婚以后,两条辫子要用两个黑布套套上。

三辫式:在广西崖画中,可以看到梳三条辫子的人物形象。今天,三辫式主流行于土族、云南地区的藏族、裕固族。裕固族姑娘结婚时,将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平均分成三等份,编成三个大辫,两条垂于胸前;一条垂于后背,然后用红色缀球发套辫子上。平时,妇女们不套发套,而是将前边两条辫子用彩线连在胸前。

多辫式:梳多条小辫的民族比较多,有新疆地区各民族、藏族、鄂温克族、裕固族等。纳西族和普粘族妇女也曾有梳多辫的习俗。古书上说,纳西族妇女发“辫发百股”;普米族妇女“辫发为细缕,披于后……”。甘肃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多辫式的梳法较有特色。它是先把头发从头顶分成上下两部分,头顶部分梳一条辫子,下面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以越多为越美,有的多近百条,这种发式一般需要三个人帮助梳理,耗时近一、两个小时,因此梳一次便数月不动。 *** 尔族姑娘的辫发,不仅以多为美,还以辫长为美,有些姑娘辫长可至脚跟处。

辫环:辫环是将一条或两条大辫绕头成环。尚梳辫环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门巴族、白族、普米族等。 *** 自治区的藏族妇女将头发平分两束,在贴近耳根处,分别梳成两个大辫,辫中杂以多彩绒线,再将两条大辫相互交叉,向头顶盘绕成环。发式梳成后,给人感觉好似头戴一个鲜艳的花环,非常美丽。普米族姑娘以辫发粗壮为美,所以她们常以牦牛尾或丝线作假发,和辫子掺在一起,绕成辫环。

改变辫发的式样,可作为人生各阶段的标志。改变发式,意在约束行为,一个女子一旦改变发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彝族有女子改变发式以示成年的习俗。发式中原来的单辫改为双辫,并相互从后颈部位交叉向头顶盘绕成辫环。

蒙古族布里亚特的姑娘、鄂温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区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辫发,以辫多为美,有的姑娘辫子可多达百条。梳理时,需要旁人的帮助,而且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方可完成。婚后妇女的辫发则简单得多,一般只梳两条辫发。她们这种改变发式的目的在于时刻告诫自己已是有夫之妇,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异性。此外,婚后妇女要担负起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装扮自己。满 族姑娘和朝鲜族姑娘的发式虽然简单,但扎有一根红头绳的粗壮大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姑娘结婚以后,大辫改为盘髻,以显示稳重和成熟。

3.盘髻

盘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

从各地出土新石器时代发簪的现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们,就已盘发成髻。我国历代汉族妇女皆喜盘发成髻。河南安阳即出土有盘发于头顶的商代妇女俑。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脑后梳椎髻。湖南长沙马王椎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发式皆为盘髻。隋朝妇女的盘髻,当是称“盘桓髻”。唐代妇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众多的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号唐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都于头顶梳螺髻;清代妇女盘髻于脑后。以前汉族少女多于头顶两侧梳髻。

少 数民族妇女梳盘髻的现象,历来都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乌蛮……男妇髻……”。四川凉山居民“椎髻、跣足……从夷蛮习俗”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西汉时期,滇人青铜贮贝器盖上的妇女形象,有不少梳盘髻者,此出土的青铜舞俑,也盘发于顶。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崖画中,都有梳盘髻的人物形象;清代《云南通志稿》插图中很多梳盘髻的妇女形象。过去,满 族贵族妇女婚后,梳一种称之为“两把头”、“叉子头”、“如意头”的盘髻。梳法是将头发分成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下垂于脑后,梳成燕尾式发髻,俗称“燕人头”,另一部分挽于头顶,拧成绳股,盘绕成一个覆盖在头顶的扁长形发髻,再于发髻间插饰一个叫“大扁方”的发簪,即作装饰又为固发。

满 族、朝鲜族、傣族、苗族、基诺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盘髻。且各具风格。侗族妇女喜欢将发髻梳到左耳部位,几乎盖住整个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脑后盘髻,并任发梢自然下垂于肩部;傣族妇女将长发松松的拢于头顶或偏向一侧,然后梳成盘发,不少人还在盘发中抽出一段发梢作装饰;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交界地区的苗族妇女,有一种盘发,被称作大盘头,是用假发在头顶盘绕成硕大的发髻,再横一支发簪以固定假发,发簪与假发之间用布带相绑,假发在头顶松散下垂,齐肩盖耳,十分奇特。

4.剃发

古往今来,人们多以女性有一头如云的秀发为美,殊不知,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以女性光头为美的民族。我国不少 民族也有女子剃发的习俗。剃发又称髡发,旧时满 族女孩子未成年之前,除头顶后部留一撮头发,编结成辫盘于脑后外,其余头发全部剃光,直到成年方可蓄发。按朝鲜族习俗,女孩子未成年之前要梳齐耳短发,并剃光后颈头发。

居住在我国云南省双江县境内的拉祜族,以妇女剃光头作为已婚的标志,因此凡是结了婚的妇女都剃光头。据说,当地妇女剃光头的最初原因是为了便于狩猎。拉祜族曾经是个狩猎民族,尤其擅长猎获凶猛的野兽。在那里,狩猎不仅仅是男人的事情,妇女们也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过云,妇女们辫发很长,狩猎时,常常遇到被野兽抓住头发的事情。为了安全起见,男子把头发全部剃光,女子除头顶一小撮头发外,其余头发也全部剃光,久而成俗。云南勐海县巴卡囡和贺开两个村寨的拉祜族妇女认为剃光头既美观又利落,在那里从少女到老年妇女,人人都剃光头。

德昂族的红德昂和花德昂妇女过去亦有剃光头的嗜好,尤其是未婚姑娘,皆以光头为美;芒市地区的德昂族妇女,是将靠近前额的头发剃掉,脑后的头发梳成辫发,缠绕于头顶包头之上。瑶族金秀盘瑶的妇女和苗族大盘头苗的女子都曾流行过剃发习俗。

正当地中海文明在罗马帝国的推动下向外扩散时,主导东亚文明的中华文化也正走向第一个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歼灭群雄,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后,在它的基础上,刘邦缔造了更为稳固、强盛的汉帝国。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早在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基本构架已经奠定,但由于分裂割据,地区性的特征比较明显。秦汉的统一和中 央集权,抑制了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异”。从此以后,地方文化虽然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但统一性却占了主导的地位。

在服饰样式方面,先秦以来,华夏族已大体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发髻的格局。国君得喜好与宫廷的式样对于风气的变异有很大的主导性,楚灵王欣赏纤腰,国中的女子听说后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结食而饿死。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使这一习气更加有增无减,贯穿于尔后的整个古代社会,成为服饰变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传统的服饰样式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用的典礼服饰;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饰。前者繁盛奢华,后者简单朴实;上层贵族的日常普通服饰受前者的影响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饰则变化较少。历代封建王朝创立之后的“制礼作乐”,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前者,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战国时代的女子的发式虽然存在的地区的差别,但到后期基本趋向于把发髻绾在脑后的拖垂式样。秦汉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故而是人又有“垂云髻”的美称。大约在西汉末年,高髻逐渐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开来,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级,四方高一尺。”《东观汉记》说,东汉明帝马皇后的头发极为美观,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可见,在东汉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贵的是仅以自己的头发结成高髻,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一时期假发也相当流行了。东汉时代妇女发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垂髻的翻新。汉顺帝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创造了一种名叫“坠马髻”的新式样,发髻略偏一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观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时间,都市中的贵族妇女纷纷仿效,“妆鸣蝉薄鬓,照坠马之垂髻。”这种发式增添了女子的娇媚之态,一直流传到后世,并出现了各种变化的形式。例如,魏晋时代就有一种由“坠马髻”派生出来的“倭坠髻”。晋崔豹《古今注》云:“坠马髻今无复作者,唯倭坠髻,一云坠马之余形也。”这种发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传不息。从出土的形象资料来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正如当时人所吟诵的那样:“倭坠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曲折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间的冲突,导致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激烈变更。当时名士阶层放浪不羁的习气在妇女装饰尚也有反映,西晋初年,“妇人束发,其缓弥甚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于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 教绘画中仙女、飞天形象的影响,演化出“灵蛇髻”、“飞天髻”、“盘恒髻”等多种样式。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把头发梳在头顶,分梳成几股,谈后再盘秤各种式样。在这一时期,的盛行对女子的装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劳”获胜凯旋将士的“营妓”,尔后她们的“服务”对象从军人逐渐转向民间,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专事修饰、衣着奢华的为了取悦于人,常常是新潮服饰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从此以后,在风俗改易方面,妓家风尚成了仅次于宫廷式样的另一个主导力量。

也许是南北朝时代为妇女的妆饰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发式更加五彩缤纷,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如果说,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昙花一现,那么,强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气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从传世的唐人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女都是健壮的丰颐厚体。因此,在妇女的妆饰上,一扫前代萎靡不振的颓废风气,显得华丽风雅。过去流行的各种发式,几乎都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偏垂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高耸的飞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惊鹤髻”,形如受惊鹤鸟的展翅欲飞之状;到了唐代转变唯“惊鹄髻”,线条更加柔和自然,与女子的脸庞相应成辉,极富情趣。开放的社会造成了扩大的胸怀,唐代妇女中还流行过多种受少 数民族风俗影响的发式,如乌蛮髻、椎髻、回鹄髻等等,人们不以为怪,反而竞相仿效,吟诵这类发式的诗歌比比皆是。在整个盛唐一代,耸起于头顶的高级始终风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达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咏:“髻鬟峨峨高三尺,门前立地看春风。”传世的《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式。高髻的风行,使得假发得使用更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采用毛发编成的假发之外,还大量使用木质、纸制所制的假发髻,这种被称为“义髻”的假髻其实更接近于首饰的范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就曾出土过两件实物:一件是木质的,状如“半翻髻”,外涂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另一件是纸制的,造型与“峨髻”相似,外表也涂漆,并绘有繁缛的花纹。

在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虽然国力不及唐代强盛,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繁华却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导权不仅仅只有少数门阀贵族操作,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与士大夫阶层的参与,使社会文化渗透了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风度。与此相应,女子服饰的潮流也由奢华转为典雅、简朴,“唯务洁净,不可异众”,苗条代替健壮成了美貌的标准。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式仍然崇尚高髻,虽然式样不及唐代那样丰富多彩,却亦颇具风格。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简编,只需将头发拢到头顶,挽成一个圆形的发髻就可以了。后来,又从“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苏髻”。这种发式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类似,只是在发髻的根部系束丝带,使之不垂于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边远的地区仍然流行不衰,陆游在《入蜀记》中谈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们“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枝,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里,法纪的高度已逐渐趋于收敛,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他在小时候曾“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如高冠长梳,犹见及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辈治器物、盖屋宇,皆务为高大,后渐以狭小,首饰亦然”。由此可见,高髻在风行近千年后势头转向低落,与建筑式样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从此以后,高达二三尺的发髻就很稀少了,生活于明清之际的李渔对高髻更是痛加抨击:“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观,直于魑魅魍魉无别矣。”

清明时期我国的封建时代进入了晚期,传统文化已发展到相当纯熟的地步,生气逐渐减退,文化趣味转向繁琐、堆砌,过于追求细致。外在的华丽,掩盖不住创造力的贫乏。明代妇女的发式趋于低矮尖巧,达到六七寸即被认为是高髻,发髻的样式变化不多,如牡丹头、花盆头、钵盂头等等,大体数十年翻出个新花样了,但发髻上的饰品却极为华丽。这一点,在记载高嵩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明显的反映。这一时期,妓家风尚堆女子的服饰潮流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大官显贵欣赏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时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时的“杜韦娘髻”(亦称“茴香髻”),就是首先创始于风尘女子杜韦娘,然后由南方推向全国的。甚至宫廷的发式也倒过来受民间的影响,“雅以南装为好”。

清代尤侗有诗咏道:“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明代妇女盛行带头箍和发冠,这两件饰物很快就有了相当强的装饰性,一位在明代后期访问过中国的葡萄牙多明我会修士克路士记载说,妇女们“把头发梳得很好,向后理,在头顶上结扎,用一条宽缎带从根到顶适当地束缚。缎带四周饰有珠玉和金箔。”17世纪中叶,满足入关建立了全国政权。自先秦时代延续下来地男子梳髻于顶的习俗,在 *** 的行政命令下改为剃发梳辫,而女子则仍然维持前明旧俗,这就是所谓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妇女尝梳的“抓髻”,即发髻结束于脑后的式样,大体出现于清代晚期。民 国初年,随着剪发风气的推广,女子的发髻也以简练、利落为时尚,越往后,梳的人越少,在偏远的乡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才逐渐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