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城的图片和资料
八达岭长城
中国长城的一段。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南部。八达岭地处居庸关关沟北口,地势高峻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八达岭长城修筑得格外坚固。其关城有东西两座关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向北京的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长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约7.5米,墙的下宽约6.5米,顶上宽约5.8米。可容五马并骑,或士兵十人并行。城墙下为条石台基,上部为巨砖墙壳,内部填以黄土和碎石。墙顶地面铺砌方砖,顶部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镃望和射击敌人。
城墙上每隔30~40米或100~200米,于险要处筑一堡垒式堡台。堡台建筑于山脊的高处、城墙的转角处或险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敌楼,上层有垛口可以镃望射击,下层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击、屯储火药和粮食。低的为墙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但突出于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原来上面还有房屋建筑用于士兵休息,现仅存地基。
在八达岭城墙向外眺望,远处还有零散的烟墩,上筑垛口,是守卫八达岭长城的警戒设施。出北门锁钥关门不远,有明隆庆五年(1571)筑成的一座砖城,名岔道城,是八达岭前哨指挥处所在,可驻军800余人,并可储备大量的军械于此。八达岭长城在明代盛极一时,到清代后就失去其防御的历史作用,不再修葺。经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日渐荒芜。1949年以后曾多次整修八达岭关城、关门及南北各4个敌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关外镇的城楼。八达岭居庸关,翠岭重叠,花木葱茏,早有居庸叠翠之称,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八达岭长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称。明末学者顾炎武曾两度登临,并赋诗盛赞“雄托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对于八达岭这一名称的由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兼而有之,考证起来非常有趣,同时也足见八达岭长城载誉天下的盛名。
当地传说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关山险峻,崇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曰“巴达岭”,后人讹传为“八达岭”。这个解释未必真实,因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据,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过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实际上,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确曾降生过一位元代皇帝,不过,他的名子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含有“八达”二字,也许“巴达黎黎”是一种误传。但联想到元朝时皇帝们每年要从北京到上京来往一次,而处于必经之路的八达岭,被这位皇帝乘兴赐名,还是有一定可能的。
还有人传说明末李自成率军征战到此,由于关城易守难攻,大军受阻,累日不进,不由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前方还有七道险关。李听罢长叹一声,心想这第八道关都过不去,看来强攻是不行了,于是改途而去。后来这里被称“八道岭”,继而成为“八达岭”。
在明代,八达岭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哨阵地。因为在古代汉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称作“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岭”(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和误传。但这一观点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据。
看来,最可信的还是《长安客话》中的: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名“八达岭”了。
“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怎么回事呢?有一段故事传说。
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药材可是到处都有。
回头再说阎王爷和城隍爷的官司。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玉帝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长城八达岭一带没有阎王庙。
㈡ 有关长城的图片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㈢ 长城的图片、诗词楹联、故事传说。
阅八达岭
倪祖(明)
八达雄垣起戍楼,风烟朔漠塞边秋。
槛前平陇依然古,山外长河犹自流。
汉将青云收汗马,龙沙白骨啸寒丘。
不堪脂血均输尽,谁系单于纳款头。
登八达岭
沈用济(清)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登八达岭
陈春啸
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
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
烽烟早净王戈泪,伟业方兴鼎革工。
莫对关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龙。
度岭见长城
丁澎(清)
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
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风高夏若寒。
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
八达岭
徐渭(明)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戍堡终年雾 黄。
过八达岭
刘迎(金)
山险路已出,弥望尽荒坡。
风土日已殊,气象微沙柁。
我老倦行役,驱车此经过。
时节春已夏,土寒地无禾。
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
作诗无佳语,已待劳者歌。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清)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是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弹琴峡
陈孚(元)
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
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
过八达岭有感
熊伟(明)
过尽重关更上山,上山又过一重关。
从来漫说金城险,到此休说蜀道难。
烽火恰传边警至,鼓笳空奏凯歌还。
谁知点点鱼台血,洒向秋闺作泪斑。
独山夜月
胡焘(清)
独山风景望无边,凉夜徘徊月正圆。
万里风沙清极寒,一轮明月挂中天。
峰高只影摇琼岛,水静双丸浴碧泉。
如此长空真皎洁,何曾障蔽有云烟。
弹琴峡
爱新觉罗。玄烨
琮铮流水意,仿佛似鸣琴。
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
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诗三首
魏源(清)
一
连峰不断清,断处一关峡。
无复战场悲,但寻响琴峡。
二
登高忽地缩,百里见秋毫。
忽亿前朝路,松林渡夜橐。
三
一登八达岭,回视如窥井。
何意塞门关,更成云外境。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清)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沁园春.八达岭抒怀
陈继春
山鼓宏波,风涨狂澜,雾绕怒涛。
看巨龙昂首,东冲西突,扬腾达,直上重霄。
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未减英姿半分毫。
吞吐气,染松苍柏翠,青史高标!
兴亡千古凭吊,血与火浇绿漫天苗。
五千年华夏,精魂凝铸,关可破,民志未摇!
寇虏频侵,野心多少,化作南柯梦尽消。
龙远 ,赖人民亿万,涌动春潮!
永遇乐.登八达岭
王永义
雄踞群山,高盘长岭,风景无限。
碧眼欧儿,时装美女,万里寻墙看。
云关难越一夫莫敌,多少游人兴叹。
古黔黎,捐躯千万,乃赢得月宫见。
微湖老叟,崂山骚客,今日爱登城苑。
魏赵刀枪,秦汉弓箭,宛似墙头现。
至今凭吊,古时豪杰,誓卫九州河汉。
又何惧,狂风暴雨,闷雷闪电。
水龙吟.八达岭
朱琪
巨龙腾舞东方,山呼海啸天维绝。
首吞沧海,尾掀大漠,区横中国。
跌宕关山,逶迤万里,风云今昔。
阅千秋封火,秦矛汉戟,徭夫泪,征人血。
南看京华形胜,几兴衰,干戈玉帛。
中兴故国,琼楼华厦,辉煌煜烨。
北望阪泉,子孙犹念,炎黄先迹。
愿华裔汉胄,恩愁一笑,永铭勋业。
临江仙.登八达岭长城
万立丰
不上长城非好汉,岂辞坡陡梯环?
山河表里灿斑斑。千秋遗胜迹,万国发惊叹。
大隧车穿南北贯,翩跹凤舞龙蟠,建成高速坦途宽。
秋高气爽,四野有奇观。
㈣ 长城的资料和图片
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的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东、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7月7日,长城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㈤ 八达岭长城图片
八达岭长城图片网络一下旅途团 吧 上面有都高清的图片
八达岭长城 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精华,也是最具代表性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明长城之一。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
城墙:八达岭长城图片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青龙桥一带,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2米多。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最长石条达3.1米,重1.5-1.7吨。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在坡度较大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叫雉堞或垛墙,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垛墙为迎敌面,墙高1.7-2米,便于掩护人体,一般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垛口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砖是特制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一边为斜边,码在口上,呈扇面状,外宽内窄,观察面大。
敌楼:八达岭长城图片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墙台,也有上、下两层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房舍。台堡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一般敌楼为两层,高10米、长宽均10米。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了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
墩台又称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图片外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举烽办法,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又称墙台。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此是古代士兵们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地方。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平台,即为城台。
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同时还储备一个月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口粮和用水等。这种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城台、敌台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战略战术作用。
门票·开放时间
门票旺季(4月1日-10月31日)45元,淡季(11月1日-3月31日)40元。学生凭有效证件半价。乘八达岭缆车往返60元。
开放时间:夏季6:30-19:00;冬季7:00-18:00。
提供电子导游服务,中文10元/次,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各为40元/次。
交 通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方向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延庆县境内,距离市区约80公里。从市区到八达岭有高速公路。乘旅游专线车一小时可以到达。旅游专线车每天早晨在市区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前门楼东侧、天安门广场历史博物馆门前、崇文门路口东南角等地发车,车票价:往返36元/人。
登八达岭长城图片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最便宜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乘车方式:乘地铁等车辆到德胜门下车,乘919路公交汽车直达八达岭长城图片脚下,普通车每人7元,空调车每人12元,5分钟发一辆车,比旅游车要便宜许多。
到八达岭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城际列车现已开通,从北京北站出发,一等票价17元,二等票价14元,首班车6:08分发车,到达八达岭时间是7:07。火车票到售票窗口买。下火车后不用走很远。八达岭高速经常会堵车。
㈥ 谁看过一张图是一个美女在长城上脱了上衣举着手的
㈦ 带上途昂X去看看一座“女人”的长城,人说山西好风光!
娘子关是我见过的长城中最有“女人味”的长城了,当然不只因为这座长城关隘名字与女人有关,而是这道长城是我所见过的最为清秀、精致、甚至有点单薄的长城。还没踏进“娘子关”的城门,岁月便扑面而来。一条石头路顺着斜坡通向城门洞,石头大小不一、高低不平,表面已被打磨得异常光滑,走在上面得格外小心。走在这条石头路上,不由自主想起杜甫的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当时是那样的嘛?也许是这样的。“娘子关”历来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九关”,重镇关前兵卒车马想必络绎不绝,还有来来往往的边民出关入关,什么样的石头能经得起这般打磨。在这石头路上,每一步都是踏在几百年上千年祖先的“肩头”上,能不格外“小心”嘛。走过这段石头路,就踏进了顺德协达“烽火硝烟的历史”。
娘子关的景区不大,游人也不多,一路转下来也就是个把小时就可以了。大概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陡陡的城墙台阶,平阳昭公主,对了,还有两幅对联:“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对联挂在城楼的柱子上,后面就是平阳昭公主的祠堂。细细品味,道尽“娘子关”英雄与妩媚。
㈧ 外国女网友来爬长城,为何直呼这不是长城吧
随着现在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都是非常喜欢旅游的,不仅是中国人喜欢到外国旅游,外国人是非常喜欢到中国旅游的,尤其见识到中国的数不胜数的绝美山川,简直就是流连忘返的状态了,很多人也因此生活在中国,就是为了能够近距离的观察这个好看景观。
不过小姐姐虽然是吐槽一下,但还是坚持了爬上了长城顶,看到连绵不绝的山脉顶上的长城,都说不出话来了。整个直播过程就看到小姐姐在夸长城多么的好看,同时还表示下次要和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一起看看这个长城,也让他们欣赏一下这个宏伟的建筑。
虽然我们都知道长城,但是真正去过的人却不是很多,很多人都只是通过各种渠道知道长城。不过我觉得还是自己亲自看一下长城的壮阔更让人惊心!你们觉得呢?欢迎下方评论留言哦!
㈨ 长城的资料及图片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概况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水库内的“水下长城”部分已成为高高在上的悬城。 地处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里,有一段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下长城”奇观。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长城的两个重要关隘,是当时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这一带的长城共有墩台21座,敌楼160座,长约50公里。1975年国家在这里修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蓄水后,水位超过了长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淹没于水中,从此这段历经五百年沧桑的长城便隐身水下。因连年干旱,潘家口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在20世纪末,隐身水下20多年的长城露出水面。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河北境内明代大理石长城隐在深山鲜为人知,大理石长城的敌楼基本保存完好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这段1.5公里长的大理石长城共有4座敌楼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着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高高耸立的
长城烽火台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万里长城:中华大地上的一条巨龙 八达岭长城
㈩ 关于长城的资料和图片
八达岭长城
中国长城的一段。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南部。八达岭地处居庸关关沟北口 ,地势高峻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八达岭长城修筑得格外坚固。其关城有东西两座关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两门均为砖石结构 ,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向北京的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长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约7.5米,墙的下宽约6.5米,顶上宽约5.8米。可容五马并骑,或士兵十人并行。城墙下为条石台基,上部为巨砖墙壳,内部填以黄土和碎石。墙顶地面铺砌方砖,顶部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 ,垛墙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镃望和射击敌人。
城墙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于险要处筑一堡垒式堡台。堡台建筑于山脊的高处、城墙的转角处或险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敌楼,上层有垛口可以镃望射击,下层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击 、屯储火药和粮食。低的为墙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但突出于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原来上面还有房屋建筑用于士兵休息,现仅存地基。
在八达岭城墙向外眺望,远处还有零散的烟墩,上筑垛口 ,是守卫八达岭长城的警戒设施 。出北门锁钥关门不远,有明隆庆五年(1571)筑成的一座砖城,名岔道城,是八达岭前哨指挥处所在,可驻军 800 余人,并可储备大量的军械于此。八达岭长城在明代盛极一时,到清代后就失去其防御的历史作用,不再修葺。经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日渐荒芜。1949年以后曾多次整修八达岭关城、关门及南北各4个敌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关外镇的城楼。八达岭居庸关,翠岭重叠,花木葱茏,早有居庸叠翠之称,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八达岭长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称。明末学者顾炎武曾两度登临,并赋诗盛赞“雄托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对于八达岭这一名称的由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兼而有之,考证起来非常有趣,同时也足见八达岭长城载誉天下的盛名。
当地传说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关山险峻,崇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曰“巴达岭”,后人讹传为“八达岭”。这个解释未必真实,因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据,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过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实际上,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确曾降生过一位元代皇帝,不过,他的名子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含有“八达”二字,也许“巴达黎黎”是一种误传。但联想到元朝时皇帝们每年要从北京到上京来往一次,而处于必经之路的八达岭,被这位皇帝乘兴赐名,还是有一定可能的。
还有人传说明末李自成率军征战到此,由于关城易守难攻,大军受阻,累日不进,不由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前方还有七道险关。李听罢长叹一声,心想这第八道关都过不去,看来强攻是不行了,于是改途而去。后来这里被称“八道岭”,继而成为“八达岭”。
在明代,八达岭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哨阵地。因为在古代汉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称作“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岭”(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和误传。但这一观点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据。
看来,最可信的还是《长安客话》中的: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名“八达岭”了。
“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怎么回事呢?有一段故事传说。
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药材可是到处都有。
回头再说阎王爷和城隍爷的官司。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玉帝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长城八达岭一带没有阎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