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后不得干政的魏国,最终为何却亡于太后的一纸诏书
外戚与宦官的政治斗争几乎贯彻了整个东汉历史,对东汉的政治风气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这亦是东汉灭亡的诱因之一。
曹氏在高平陵之变后失去了对曹魏政权的掌握,司马氏开始不断经营禅代进程,最终以晋代魏,令人唏嘘。② 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是谁的作品
卫元郛,号泰麟,男,汉族,1964年出生,属龙,祖籍山西夏县,中国书法协会执行主席。系统经过中国书法本科、研究生、博士的高等教育。是“卫氏书学”的72代传人,2005年被中国书法协会授予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称号、2006年被中国书法协会授予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2007年被世界科教文协会授予世界杰出艺术家、中国道教全真派26代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卫氏书法”。
东晋以前,卫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鼻祖,统领中国书法百年,影响中国书法千年,其中卫夫人为中国培养了一代书圣王羲之,从而使后人可以高山仰止,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无不受到卫氏书法的滋养。从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开启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先河,使得中国文字有了定义,中国书法怎么写有了方法,“卫氏书法”不仅使行书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同时创造了今草,从而使草书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一千多年来,“卫氏书法”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而沉寂,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大家作为“卫氏书法”的代言人,在不断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天,作为“卫氏书法”的72代后人,卫元郛横空出世,以崭新的面貌登顶中国书坛,自幼习书,天生对中国书法有独特的理解,“卫氏书法”千年的积淀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他全面继承了东汉以来业已流行的各体书法,传承古体,研究古法,注重文字学和书学的研究。现在凡接触过元郛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出神如化,他把儒、道文化融入书法文化之中,以“中庸”和“道法自然”为书法的精神灵魂,同时把“太极”、“剑法”“气功”融入书法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书法神韵,令人叹为观止。元郛先生是专业的书法大家,他说:他要一年走过别人十年走过的路,每天笔耕不辍,可谓以一当十。他认为书法是高消费行业,必须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因此,他不惜重金,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书、笔和纸,才有了他书法上量和质的变化。
收藏元郛书法的人都知道,他的书法以行书为先导,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风格体系,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元郛书法可谓“形神兼备”,把“神遇”、“心悟”、“澄心运思”、“神应思彻”的主观精神表现到书法创作之中。见过元郛先生写字的人都认为:元郛书法是一部美丽的精神舞蹈。
因此,元郛先生的书法备受国内外收藏界的青睐,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从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三军仪仗队、国旗护卫队,他的作品被国内外一百多个国家的名流和政要收藏。元郛先生秉承家学,“儒道兼综,礼玄双修”,他的作品“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把行书的书写推向了新的高峰,人称“中国当代书圣”,又称他的行书是继王羲之、颜真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认识元郛先生的人,无不为他的书法美和人格魅力所感染,是当今名望颇高的书法大家,足以显示他的风流和才华。
如今,元郛书法作为当今书坛价格最高,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书法家,颇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被历史推到书法江河的风口浪尖。然而,他视书法为生命,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不为任何赞誉和非议而动容,他认为:赞誉是人民对中国书法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非议是同行间的文人相轻。
今天,当元郛五百幅行书作品一套五本出版和发行的时候,她将是对元郛书法最好的诠释,这套行书作品涵盖了古今最美的字、词、诗,是一部行书大全,她是几千年来的书家难以想象和从没有这样做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学习行书的必备宝典。
③ 韩国历史
正史记录: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
在公元前195年,中国西汉的燕王卢绾北走匈奴后,其部将卫满带领旧部灭掉箕子朝鲜并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的国力相当强大,故汉武帝于公元前109年派军远征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其土地分为四个郡,史称汉四郡。
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公元前82年合并为乐浪郡,历经中原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
三国时代
进入4世纪以后乐浪郡被高句丽占领。同时南部的百济、新罗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百济完全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慕韩、辰韩等数国。朝鲜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三国时代”。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据好太王碑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成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百济(前18年-660年)是朝鲜半岛古代西南部的国家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并且在3世纪末完全统一了马韩54国。 公元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
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则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攻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鲜后三国时期”。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
后三国时期
朝鲜后三国时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鲜历史上的时代划分之一。始于892年农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时期新罗王族后裔弓裔亦建立后高句丽导致已衰弱的新罗分裂,终于936年高丽再度统一朝鲜半岛。
高丽王朝(918-1392年)
918年,后高句丽的的弓裔王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沙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控制高丽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朝鲜王朝(1392-1896年)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但他却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阳。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韩国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大韩帝国时期(1896-1910年)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是自主之国,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朝廷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同年,日本暗杀了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为韩国。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大韩帝国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韩国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韩国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④ 朝鲜在元朝的时候是叫什么
这是网上找到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元璋赐名朝鲜
元朝与高丽一直保持着比较特殊的关系,自元世祖忽必烈后,高丽的历代国王几乎都是元朝皇帝的女婿(尽管其王后不一定是元朝皇帝的亲生女儿),而高丽的美女也成为一种特殊的贡品,元朝灭亡后,明朝继续接收这种贡品,后来的清朝也不例外。而赏赐高丽女子给大臣当小妾也成了皇帝的一种恩赐。但这种关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后才逐步形成的。
当时的高丽国位于朝鲜半岛,与蒙古人兴起的漠北之地相距不远,因此,蒙古人兴起不久便与高丽有了联系。1216年,一支原依附于蒙古人的契丹人军队造反失败后,流窜进入高丽境内,占领高丽江东城,并以此为据点四处烧杀抢掠。1218年,蒙古大将哈真统帅大军追击契丹叛军进入高丽,高丽国王派遣将军赵冲领军协助,并向蒙古军提供粮草。第二年,江东城守敌投降,哈真与赵冲举行盟誓,蒙古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但蒙古人显然对这个兄弟之国一点儿也不客气,从此年年遣使到高丽索要各种物品(从毛皮、绸缎到笔墨纸砚无一不要),让高丽人觉得“蒙古于夷狄中最为凶悍”。蒙古年复一年的巨额勒索,让高丽喘不过气来,也使敌视蒙古的情绪逐渐升温。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丽返回的途中被杀,虽然兇手是谁一直没查出来,但蒙古人还是把这笔账算在了高丽的头上。杀死使者在蒙古人看来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曾多次为此与别国开战。但由于蒙古大军西征,接着成吉思汗又在征讨西夏途中逝世,使蒙古没有立即对高丽展开报复。直到1231年,蒙古大军才首次进攻高丽,连战连捷的蒙军直逼高丽王城。高丽高宗无奈只好遣使议和,蒙古军队勒索了巨额财物后退军。但仍在高丽的各京、府、县留下了72名达鲁花赤(镇守者),对高丽进行间接控制。
但高丽人并未因此而臣服,高丽民间的反蒙浪潮从未停止,许多地方的蒙古达鲁花赤相继被杀。为避免蒙古的报复,高丽权臣崔怡决定迁都江华岛。被激怒的蒙古大军又一次入侵高丽。蒙古军队虽然陆上无敌,无奈却不习水战,而高丽朝廷则是坚壁清野,誓死不出岛。到1257年止,蒙古先后遣军7次征伐高丽,但都无功而返。当然,金银财宝和美女、工匠倒是抢了不少。虽然高丽国拒不投降,但蒙古大军的多次讨伐给高丽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不少地方因惧怕蒙古军队屠城,纷纷举城归附蒙古。高丽有不少大臣也对与蒙古对抗到底的政策提出了质疑。同时,蒙古也在筹划另立高丽入质蒙古的质子为新君,而这一旦成为既成事实,高丽朝廷便面临边缘化的危险。1258年,高丽众大臣发动政变,杀死了主张弃陆保岛的权臣崔氏,出陆降蒙。1259年,蒙古与高丽达成和解协议,蒙军撤出高丽,高丽王室也承诺移居陆地,两国战争状态终于结束。
1259年,高丽世子应蒙古要求入朝,前往正在四川前线督战的蒙古大汗蒙哥军营。当他到达六盘山时,得到蒙哥7月在钓鱼城去世的消息(正史说是染病,也有说是攻城时被宋军打伤致死的),于是改道向南,正巧遇见从前线返回的忽必烈。此时忽必烈正打算回去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高丽世子此时前来觐见,无疑是一个吉兆。他十分高兴,对部下说:“高丽远在万里之外,即使是英明如唐太宗,亲征也不能使其臣服,现在高丽世子主动来归附于我,这岂不是天意让我即大汗之位。”于是,忽必烈让王与自己一起北行,共同抵达开平。不久,高丽高宗去世,高丽世子回国即位,这就是高丽元宗。但1260年元宗继位后,国内并不安定,权臣林衍和金俊一直把持着朝政。而由于蒙古多次入侵高丽,高丽国内的反元情绪不断高涨,对这位蒙古人所立的国王本就十分不满,加上忽必烈南征南宋的时候,高丽又被迫为蒙军制造战舰,提供粮草,国人对亲元的元宗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在这种情况下,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趁机废掉元宗,拥立安庆公为国王。得知消息的忽必烈立刻派使臣前去责问。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衍被迫拥元宗复位。为了巩固高丽王室的地位,高丽元宗决定与元王室联姻,借助蒙古的力量保全王室,同时也好阻止蒙古吞并高丽,维持半独立的地位。1271年,高丽元宗再次遣使赴元,为高丽世子王谌请婚,同时遣世子王谌入元为质。忽必烈同意了高丽元宗的联姻请求,决定以自己13岁的幼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后封齐国公主)下嫁已经入元为质的王谌。公主年幼,直到3年后婚礼才举行。。婚后一个月,元宗就去世了,王谌归国即位,是为高丽忠烈王。
与元朝的联姻让高丽王室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本对高丽国王粗暴无礼、颐指气使的元朝使臣和达鲁花赤们现在居然也开始讲起礼仪来,对忠烈王格外尊重,而这是元宗在世时想也不敢想的。显然这都与忠烈王成了大元皇帝忽必烈的附马有关。尝到甜头的高丽王室于是将娶个元朝公主作为保住王位和性命的首要任务。高丽忠烈王之后,除忠穆王和忠定王因在位时过于年幼,不宜娶妻外,其他国王娶的都是元朝的公主,其中忠肃王因丧偶故,前后迎娶了3位元朝公主。不过,显然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对高丽并不是十分看重,这些“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尽管如此,这些元朝公主们在高丽还是享有极大的特权。她们一旦下嫁高丽国王,无论高丽国王是否已有嫔妃,元朝公主立刻就册封为正宫王后,其生的儿子则自动获得嫡子的地位,并且优先立为世子。同时,元朝公主们依仗元廷的支持,把握内宫权柄,甚至还多次干预国事,决定人事的任免。而从忠烈王开始,高丽国王们则普遍患上了惧内的病症(这与现在的韩国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史书记载,虽然齐国公主嫁人的时候才16岁,而忠烈王已经39了,但齐国公主不改蒙古女子的火暴脾气,经常对忠烈王伸手就打,张口就骂,乃至棍棒相加,而忠烈王对这位公主老婆丝毫根本不敢得罪,只有躲在一边暗自落泪。当然,这种忍让也换来了不少好处,忠烈王携齐国公主第一次朝见元世祖时,提请废除元朝专设的高丽达鲁花赤一职,忽必烈欣然允诺。后来,高丽还收回了元朝侵占的两处领土。为表示对元朝的敬意,原本与中原汉人服式一致的高丽王室在服装和发式上开始效仿蒙古。忠烈王不仅平时穿着蒙式服装,头发也结成辫子,高丽民众见之都摇头叹息,甚至痛哭流涕。1278年,忠烈王更是规定高丽境内的服式都依照蒙古式样制作,以致于忽必烈闻讯后都十分惊讶,自己好象没有下过这样的。
当然,元朝也不会一味的纵容高丽,当奴才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小国高丽除了献上些粮食牛马和人参之外,唯一让蒙古人看得上眼的特产好象也只有女人了。当时达官贵人们都以拥有高丽女奴的多少与数量相比较,女奴少且“质量”差的,往往被人取笑。因此,元朝不断向高丽索取女子。1287年,元世祖下旨要求高丽的处女必须先告官登记,否则不得出嫁。1307年,高丽王廷下令,全国13岁以上16岁以下的女子,不得擅自出嫁,以优先供元朝挑选。自1275到1347年,高丽共遣使赴元献处女16次。这样做的结果是高丽人生了女儿往往都秘而不宣,即便是邻居也不让知道,以防被官府送去元朝。(当然,生儿子的结果也不一定好,甚至更差,因为元朝也需要大量的太监的,而且高丽太监特别受欢迎,原因吗?我也不清楚。)但即使是高丽国极其配合,也满足不了元朝对女人的需求,因为除了元朝皇帝及王公大臣需要高丽女子作为妃嫔妻妾或侍女以供淫乐外,元朝还需要大量女子配给军人作配偶。于是,高丽国为此专门成立了结婚都监和寡妇处女推考别监,除了处女还到处搜寻已婚妇女和孤儿、逆贼之妻、僧人之女、罪犯的妻女等,以满足元朝的需要(估计高丽人也很能生的。)。而高丽的王室女子的高官之女更是以献给元朝皇帝或王公大臣为荣。两家的姻亲关系也因此更加亲近,以至于元朝皇帝虽然换了不少,其中几个皇帝的家族还有相互敌对的,但与高丽的关系却一直十分亲密。而高丽贡女的地位在元顺帝时也达到了顶峰。通过一娶一送,高丽国依靠女人存活了下来,总算没有被蒙古大军灭掉,对高丽王室来说,应该还是合算的买卖。
元顺帝刚即位的时候,高丽籍宦官、徽政院使突满迭儿向皇帝进献了一批礼物,其中便包括一名高丽贡女奇氏。奇氏生性聪颖慧黠,很快就取得了皇帝的欢心。当钦察氏答纳失里皇后因兄弟叛乱被废杀之后,元顺帝便提出要立奇氏为皇后。
但权臣伯颜认为皇帝必须按照成吉思汗定下“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的规矩,册立一名出身显赫的弘吉剌氏女子为皇后。
至元三年(公元1337)三月,元顺帝依照伯颜的意志册立了他的第二任皇后。她的名字叫伯颜忽都。这位皇后曾生过一个儿子,可惜才两岁就死了。而奇氏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爱猷识理达腊。于是,奇氏被封为第二皇后,这为她将来接任皇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皇后不太爱管事,宫中大权尽落奇氏手中。奇氏因宠生骄,和幼年时的邻居,一个叫朴不花的高丽宦官狼狈为奸,结party营私,干了不少坏事。为了控制其他大臣,奇氏从老家又弄了不少高丽美女,分送给各位王公大臣。这些女子仗着皇后的势力,在夫家为所欲为,不久就取代了原来正妻的位置。眼看着爱猷识理达腊成为太子,很可能在未来登上皇位,在高丽的奇氏家族也逐渐从一贫贱人家变成一方恶霸,并严重威胁到高丽王室的统治。此时已是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反元义军此起彼伏。1356年,高丽恭愍王趁机以谋反为名尽诛奇氏家族。奇氏决心要报复,她说动元顺帝,出动了一万大军,准备废了高丽恭愍王,结果却大败而回。1365年,皇后伯颜忽都去世,享年42岁。元顺帝册立奇氏为皇后。1369年,明太祖出师进攻开平,顺帝又逃到和林,后来又颠沛流离到了应昌。不久51岁的顺帝因痢疾去世。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这是北元昭宗。他的皇后也是高丽◆氏。此时,逃回漠北的元朝廷对于高丽国再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了,高丽转而向明朝称臣。
但元朝的灭亡最终还是给高丽王室带来了灾难。只是这根子是很早就埋下的。公元1351年(元顺帝至正11年)5月,刘福通在颖州首举义旗,江淮之间纷纷响应,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为消灭红巾军,高丽国也奉诏派兵协助镇压,但出师不利,数员大将先后被杀,但高丽军并未离开,而是在江淮等地大肆烧杀抢掠,这也激起了红巾军将士对高丽人的愤怒。1357年6月,刘福通指挥三路大军北伐,兵锋直指大都。三路红巾军转战千里,声势浩大。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率领,从山东曹州出发迂回包围大都。1359年(元顺帝至正19年)元月,大军攻克辽阳。元顺帝为避红巾军锋芒,下旨于高丽耽罗(济州岛)修建行宫,欲避难于高丽。
为切断高丽对元的军事援助,巩固辽阳行省,围困大都,红巾军决议东征高丽。1359年,红巾军主将毛居敬帅大军四万渡过鸭绿江,开始第一次讨伐。虽然红巾军连续攻克义州,麟州,又于宣州大败高丽军,攻克定州和西京(平壤),但因天寒地冻,红巾军中冻伤者甚众,只好撤离西京,退至龙冈,咸从。咸从一战。红巾军大败,渡过鸭绿江西归者不满千余。1361年10月,红巾军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所部20万大军第二次讨伐高丽。11月,两军大战于安州,高丽军大败。数日后,红巾军攻陷开京。但红巾军将领此时只顾四处抢掠,忘了追歼残敌。而高丽人则以大量女子贿赂红巾军将领和兵士,使之沉醉于温柔乡中。就在红巾军将士在高丽王城中享乐的时候,高丽总兵官郑世云率军二十万,已屯兵于开京东郊天寿寺。一个大雪中,趁红巾军多于营中取暖之际,高丽万户李成桂(以后的朝鲜太祖)率2000精兵出其不意的攻入开京,城内的高丽人群起接应,高丽大军随后迅速攻入,红巾军大败。关先生,沙刘二以下十万人战死,破头潘率余部遁走鸭绿江,退回辽阳,后被元军俘虏。
尽管红巾军被打退了,但立下大功的李成桂却也就此逐渐掌握了兵权,并最终废掉了国王,自立为王,高丽国就此灭亡。称王后的李成桂拟定了两个国号——“朝鲜”和“和宁”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这就是朝鲜国名的由来了。
来源:博客 远东巡洋舰
⑤ 朝鲜名字来历
来历: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创建朝鲜王朝。为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1948年9月9日,朝鲜劳动党领导人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半部建国时,采用了“朝鲜”这一国号,定国名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5)韩国美女自带卫氏纸扩展阅读
70万年前: 朝鲜半岛开始有人类定居。
公元前2333年:传说中的檀君王俭建立古朝鲜国。“朝鲜”,意思是“宁静晨曦之地”。
约3000年前:殷商贵族箕子率部众来到朝鲜半岛,建立第一个有信史记载的王朝,史称“箕氏朝鲜”。
公元前194年:燕国的将军卫满推翻了箕氏朝鲜的政权,建立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史称“卫氏朝鲜”。
公元前100年前后:朝鲜半岛上形成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
668年:唐朝、新罗联军灭亡高句丽和百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918年:后高句丽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他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今朝鲜开成),改国号为“高丽”。
1392年:高丽的将领李成桂发动兵变,建立朝鲜,定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后世称“李氏朝鲜”。
1592年:日本关白(丞相)丰臣秀吉率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此段历史称“壬辰倭乱”。
1894年:日本发动旨在吞并朝鲜的“甲午战争”,战后日本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
1910年8月22日:韩国与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将朝鲜半岛的主权永久让与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半岛“光复”。
1948年:8月15日,半岛南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李承晚任总统;9月9日,北部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任国家元首。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1953年7月27日:中朝联军同联合国军签订了停战协议。朝鲜半岛分为南北双方。
1972年7月4日:北南双方联合发表了《七·四南北联合声明》,敌对近30年后朝韩之间正式对话。
1990年9月5日: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在汉城举行了自45年分裂以来的首次总理级会谈。
1991年9月17日:朝韩同时加入联合国。12月签署了《关于北南和解、互不侵犯和合作交流协议书》。
⑥ 卫氏挑衅西汉反击,西汉海战展现怎样的实力
西汉海战发生在元封年间,元封年间正是西汉国风威严之际,面对卫氏朝鲜的挑衅,西汉远赴渤海反击。
西汉时期,汉朝水陆军队在渤海战役中,加大了对卫氏朝鲜的打击,在渤海战役中,体现了西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航海实力。
卫氏朝鲜在西汉时期,已经被列为“外臣”,并与辽东太守签订了“外臣之约”,但是卫氏朝鲜并没有履行“外臣”的职责,还曾迫害西汉派去卫氏朝鲜的使者。
海上战乱和陆地战乱有一定的区别,海上战乱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海上战乱会更加危险,而汉武帝为了减少战乱多带来的伤亡,对于水军的训练非常严格。
严格的训练方式不仅仅体现了西汉强大的军事实力,更体现了汉武帝的爱民之心。
但凡是战乱就会有伤亡,在渤海战乱中,汉武帝所派出去的战队在战乱中也一样损失惨重,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最后的结合确实好,在西汉强大的军事面前,卫氏朝鲜还是臣服了。
国家实力和野心是西汉和卫氏朝鲜战乱的“导火索”,而战乱也让西汉迎来了“恢复期”
西汉和卫氏朝鲜之间的关系,就是君主关系,一纸合约限制了卫氏的发展。
⑦ 有关古代女书法家卫夫人的书法特色和简单介绍
在一篇文章上摘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卫夫人,272年生,349年逝世,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隶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
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着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门下,学习书法,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卫夫人成年后嫁给汝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
摘自《古代女性书法家:卫夫人》From:中华国学网网站文章
⑧ 韩国历史概况
韩国历史可分为古代史、统一新罗与渤海、高丽、朝鲜、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大韩民国的成立、近现代史七个历史阶段。
一、古代史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这段早期历史称为“古朝鲜”时代。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二、统一新罗与渤海
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其后,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其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大部分为高句丽人)迁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丽王国。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三、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
四、朝鲜
1392年,李成桂将军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朝鲜。朝鲜早期的统治者支持儒家学说作为王国的指导哲学,以抵销在高丽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影响。
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王国,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海上,韩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将军(1545-1598),指挥“龟船”与日本人作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这种“龟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甲战船。
五、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
19世纪,韩国依然是一个“闭关自守之国”,坚决反对西方关于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的要求。此后,一些具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竞相对韩半岛施加影响。日本在战胜了中国和俄国后,于1910年强行吞并韩国,并开始对其实行殖民统治。
1919年3月1日,韩国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议活动,数千人牺牲。尽管“三 • 一独立运动”失败了,但却加强了韩民族的团结,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这次运动促成了在中国上海成立韩国临时政府,并在满洲开展了有组织的反抗日本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韩国人民至今仍每年纪念“三 • 一独立运动”,并将其确定为全国性的假日。
六、大韩民国的成立
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韩国在联合国一个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大选。然而,苏联却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并且不准许联合国这个委员会进入韩国北方。于是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一个新决议,要求在这个委员会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选举。
韩国首次总统选举于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线以南地区举行。这条线终于将韩半岛分成了南方与北方。1948年,李承晚当选为大韩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与此同时,三八线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领导下的共产党政权。
七、近现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进攻韩国,朝鲜战争爆发。在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缺席下,当时由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决议发动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火协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沿三十八度线非军事区分界而治。
朝韩分治后,韩国经历民主与独裁统治的反复交替:第一共和国处于李承晚的独裁统治之下,直至1960年统治崩溃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国建立并以尹潽善为总统,却在不久后被朴正熙军队推翻。之后从第三到第五共和国,韩国都处于朴正熙及全斗焕军政府的威权统治之下。
1987年之后,第六共和国开始逐渐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
(8)韩国美女自带卫氏纸扩展阅读:
箕子朝鲜(约前1122 ~前194 ) 。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着《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华夏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武王伐纣成功后,曾经去寻找箕子,后来在武王劝说下,箕子同意归附周王室。诸侯分封时,箕子被封为诸侯,其封国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向西与燕国接壤,此后的八百年里,箕子朝鲜一直以周朝的诸侯国存在。
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野史《三国遗事》造谣说,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现代韩国人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但是无论如何,箕子朝鲜是中国历史范畴,既非韩国人的祖先,也不是韩国的历史政权。
⑨ 关于棒子这个词!
棒子还有一个意思是穷人。穷捧子。朝鲜族先民从朝鲜到中国时因为当时朝鲜与日本合并了,对中国人不能说朝鲜人(朝鲜国没了),也不能说是日本人,最后就说是高丽人。大部分是逃难性质的,很穷,所以高丽人+穷棒子=高丽棒子这个词也就流传开。我小的时候,和汉族小孩打架,对方骂我高丽棒子,我还一句清狗棒子。意思是对方是清朝满族的走狗,他说我穷,我说他更穷,也是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架打完了,彼此间还是要玩的,没有高丽和清狗的分别了。大人之间逗笑时就说,“高丽就高丽贝,加个棒子干哈。”
到大学时很多同学不知道高丽棒子这个词,只有丹东的同学经常说,因为对面的朝鲜太穷了,都看不起,当然这个词在当地就很流行了。说到底这个词只是相对以前中国朝鲜族先民的一个专有词,说韩国人是高丽棒子,就错了,人家比中国生活的好啊。
在东北还有一个属于棒子的人群--山东棒子。《闯关东》可能都看过,山东人到东北时也是很穷,被当地的原住民称为山东棒子(山东人+穷棒子)。06年我到通化时坐的是青岛——通化的列车。秋天的风景格外好看,我旁边的老大娘与她的孙女说起回老家的感受,看到窗外的苞米(也称玉米,棒子)时,孙女随口说了一句“棒子,棒子,山东棒子”。老大娘忙说:“小孩人家,不能乱说。”,还不住地对对面的老汉(一看就是山东人)道歉。“您别有别的想法,我们也是山东人,小孩不懂事乱说的,我们这次就是从青岛老家回来的。”改革开放后,山东富强了,从东北回山东老家的人也多了,东北的山东人富了,人们的修养也好了,山东棒子这个词也很少用了。想想也是,您有什么理由说一个比你富有的人叫穷棒子?所以碰到了在东北的山东人或朝鲜族人,您说棒子,他不跟您急才怪。
重庆的的棒棒是挑夫的意思,棒老二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土匪的意思。所以出门不能随便说棒子,棒棒,棒老二,万一碰上以上几个地方的相关人,都是火爆脾气的人,一场架不免不了了。
再说,网络的发展使大江南北人都知道了高丽棒子这个词,还误解为特指韩国或朝鲜,这是错误的认识,这是旧时指朝鲜族刚移民到中国时的人,现在在当地经济文化平均水平都在前列,早就不是什么穷棒子了。
说说朝鲜族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的做用(简)。
黄埔军校的教官中就有朝鲜人金勋(也称杨林),学员也有朝鲜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武装叶挺独立团中的三营营长就是金勋,他参加了北伐,广州起义,抗联第一军的前身建设(杨靖宇之前),红军师长,军长,参加长征,在陕北东渡黄河时以师(到陕北后各部队重新编组)参谋长的身份牺牲在前线上。妻子李秋岳东北抗日烈士,黄埔军校学生,中共延方特支书记,1936年在东北牺牲,当时与赵一曼齐名。郑律成是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还有很多,就不说了。
朝鲜族先民中有部分败类当了日本的走狗,但绝大部分是抗日的主要力量,抗联的60%以官兵是朝鲜人,个别军比例更高。
解放战争时四野有三个由朝鲜人为核心组建的师,打到海南岛,后全部到了朝鲜战场。正是因为中国朝鲜人紧跟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才从朝鲜人成了中国的公民——朝鲜族。延边朝鲜族自治洲是多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州。
⑩ 我国第一位女书法家是谁引经据典的哦
卫夫人
--------------------------------------------------------------------------------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着有《四体书势》。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着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唐代着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应该说,卫夫人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她实质上是就此提出了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具体到笔划上,卫夫人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划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合关窍,实为初学书法者良好的入门途径。此外,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也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卫夫人概括她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实质上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所得,代表了她对书法艺术理论总的认识,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
--------------------------------------------------------------------------------
摘自《三晋历史人物》,书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