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大全 » 外国人看美女京剧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外国人看美女京剧

发布时间: 2022-01-16 03:24:02

A. 求一个叫做外国人看中国的视频中的BGM,是一首京剧和英文的歌!谢谢

No one knows what it's like
To be the bad man
To be the sad man
Behind blue eyes
And no one knows
What it's like to be hated
To be faded to telling only lies
But my dreams they aren't as empty
As my conscious seems to be
I have hours only lonely
My love is vengeance
That's never free
No one knows what its like
To feel these feelings
Like i do and i blame you!
No one bites back as hard
On their anger
None of my pain woe
Can show through
But my dreams they aren't as empty
As my conscious seems to be
I have hours only lonely
My love is vengeance
That's never free
Discover l i m p say it x4]
No one knows what its like
To be mistreated to be defeated
Behind blue eyes
No one know how to say
That they're sorry and don't worry
I'm not telling lies
But my dreams they aren't as empty
As my conscious seems to be
I have hours only lonely
My love is vengeance
That's never free
No one knows what its like
To be the bad man to be the sad man
Behind blue eyes

B. 为什么许多外国人想看京剧

好奇 戏剧化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在长安大戏院的售票大厅,记者刚刚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的英国小伙子江比抛出问题,他便大方地唱起了戏歌《说唱脸谱》。江比来中国不过两年,却已经成了京剧迷,他很内行地说:“京剧里充满了幽默,特别是丑角,无丑不成戏嘛!各国虽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但艺术是相通的,尤其武打戏那种独特的戏剧语言就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接受了。”

江比第一次来北京时,就被朋友拉去看了场京剧。“当时有场戏,我看见一个老头拿着船桨在划,我还以为是舞美出了问题,船忘了搬到台上了。后来我发现他们骑马也只是拿根马鞭,还有像京剧《拾玉镯》,仅通过女主人公虚拟的做针线、喂鸡和表现出拾到玉镯后的喜悦心情,就很形象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都交代得很清楚了,我一下子就兴奋了。虽然第一次看戏时看不懂剧情,听到的唱腔和音乐又是如此奇怪,但他们的服饰、脸谱太好看了,武打的场面就像中国功夫片,太精彩了。京剧不用道具就能把人的活动表现得那么逼真,实在是很高明。”

双语京剧吸引老外进剧场

长安大戏院负责宣传的田佳鑫回忆道:“2005年北京京剧院演出的《龙凤呈祥》,以中英文双语字幕吸引了一大批外国常驻北京记者来看戏。在整场演出中,他们的目光一会儿紧跟着台上的演员翻滚扑跌、大打出手,一会儿又眼睛不停地在台上的表演和字幕之间往返,按拉丁通讯社记者彼拉特的话说,‘着实忙活了一把’。”

曾在中国学习过一年的半岛电视台记者阿迈勒·哈格里,也特意拉上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去长安大戏院看了双语京剧。哈格里饶有兴致地说:“外国人看京剧大多看的是热闹。在外国人眼里,京剧就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他们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带着孩子到长安大戏院看京剧,已经成了许多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周末的一大乐趣。田佳鑫/供图吹胡子瞪眼睛都能看明白

这种双语京剧的效果究竟如何呢?记者与外宾共同品味双语的《龙凤呈祥》时,发现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老外们不但看懂了这出人物众多、故事曲折的大戏,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诸葛亮、吴国太、刘备、孙尚香的演唱都赢得了多次掌声,而“紫胡子”大花脸孙权向亲家公“白胡子”乔玄吹胡子瞪眼睛;“洞房”中雍容华贵的孙尚香摆列刀枪迎刘备,刘备胆战心惊不敢入洞房等情节都让外国观众感到非常有趣,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身扎硬靠的赵云和勾画着脸谱的张飞一上场,马上引起一连串照相机的咔嚓声。

记者旁边坐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意大利留学生希尔维亚小姐,她刚来中国3个月,还不能完全听懂中国话。在演出过程中,希尔维亚始终兴味十足地边看戏边看字幕,还不停地拍照,不时地使劲鼓掌。记者问她是不是觉得故事有点长,看着累不累,她微笑着表示:戏很好看,她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尽管她并不知道《三国演义》这部中国传统名着,但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观赏京剧,看了英文字幕,她完全能够领会剧情,她喜欢听其中的“唱”,也喜欢看其中的“打”,有机会她一定还要再看这样的“双语”京剧。

翻译出的只是唱念的大概意思

《龙凤呈祥》的翻译李建军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教师。他把《龙凤呈祥》的剧名,翻译为“龙与凤的婚姻”,贴切而直接,他对唱词和道白的翻译,基本上和剧名的风格样式相同,简明而准确。

李建军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翻译《龙凤呈祥》是一件基本上没有前人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的“原创性”工作。他说,当初翻译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受剧场长方形字幕尺寸较小和唱、念时间的限制,必须抓住唱词、念白中的重点、核心,用极其精炼的英语词汇来表现词句中非常丰富的内容。另外,考虑到外宾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艰深的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对于老外们良好的现场反应,李建军谦虚地表示,现在只是翻译出了大概意思,没能很好地体现出中国戏曲文学的意蕴,还有很大的修改加工余地。

“中国戏曲的文化个性太强了”

加拿大小伙子东方尼克来中国学习美术一年了,他经常邀请中国朋友一起去看京剧却遭到拒绝,他说:“我不明白,这么好的艺术为什么中国人自己却不懂得欣赏呢?”

东方尼克认为,如果说歌剧就是“歌唱的戏剧”,京剧无疑就是中国的歌剧。意大利和德国、法国的歌剧,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一直都有当地的艺术家在演出,并有着当地的观众群,这也包括中国。可中国的京剧20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有着近乎完美的戏剧结构和体系,但在国外却没有一家能演京剧的专业院团,也没有一所教授京剧的专业学院,这就使京剧在国际上只有戏种上的意义,而不能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都可以上演、观众都能够欣赏的艺术,这不能不说是京剧的遗憾。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东方尼克说:“主要是因为京剧独特的音乐形式、器乐、唱法以及培训方式的限制,阻隔了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演出和欣赏京剧。以前虽有很多人尝试过改革京剧,但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中国戏曲的文化个性太强了。”

东方尼克的好朋友美国女孩丹尼斯并不赞同东方尼克对于京剧的认识,她告诉记者:“我曾经听我的导师说过,尽管中国的京剧被称为‘BeijingOpera’(北京歌剧),但京剧与西方概念中的‘歌剧’有着非常大的本质区别,京剧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性戏剧艺术。西方把戏剧艺术给分解得细而又细,比如歌剧是用歌唱来表现剧情的,那它就没有舞蹈,也不能‘说话’;舞剧是用舞来表现剧情的,所以它的一切内容都要通过舞蹈来反映。因此,拿京剧与西方的‘歌剧’作比较,本身就有着很大的不可比性。因为中国的戏曲艺术=西方的歌剧+话剧+舞剧+哑剧+清唱剧+雕塑剧……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表演难度最最大的戏剧。”

京剧跟歌剧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丹尼斯说:“那就是演员的分工不同,京剧演员演唱区分不是根据演员音域的高低,而是根据角色的特点。比如演老头、老太婆、青年人、中年人、文人、武士、性格不同的男人、出嫁和没有出嫁的女人这些特定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而表演方式也都有着各自的特殊动作。”

法国孩子也要尝试勾上脸的感觉 陈明/摄化完妆忘了自己是哪国人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专业的法国留学生李霁霞学习的专业是刀马旦。她说,能有机会来中国学京剧非常幸运。她告诉记者,在法国,很多人都是通过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开始了解京剧的,一年最多只有一次看到京剧的机会,还可能因为票价特别昂贵而泡汤。她表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中国的艺术传到法国去。”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京剧中饰演一个角色会不会有文化上的隔阂呢?李霁霞的回答很有意思:每当上戏之前,坐在镜子面前自己化完妆之后,“我已经晕过去了,不知道我自己叫什么名字,只知道自己是那个角色,已经忘了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了。”

外国人学京剧最难的是唱

中国人掌握京剧都很难,外国人学起来岂不是更难?李霁霞说:“最难的还是唱,因为我们西方人不太习惯京剧的这种节奏。首先,汉语的语音确实和我们的母语不一样,必须得按照汉语的发音方法去练,把汉语的发音方法练到家,才能一句句地练唱词,最后才是唱,这个过程很长也很枯燥。”

看了《红娘》就学着逗乐

对于京剧,老外喜欢看的还是那些轻松的喜剧。长安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一年元旦晚场耿巧云在长安主演《红娘》,来了一大群老外,看得津津有味,不但没有提前退场的,还不时发出笑声、掌声。尤其是耿巧云扮演的红娘让张生跳墙、钻狗洞那段戏,扮演张生的宋小川的那副酸劲儿和尴尬,让有些老外笑得捂着嘴半天止不住。戏结束退场的时候老外们还在兴奋地议论,有位年轻姑娘还拿着手里的节目单学着戏里红娘拿着棋盘戏耍张生的动作逗另一位满头金发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也尖着嗓子说了句外语,老外们都大笑起来。据说,这些老外看京剧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有些老外的汉语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仍感到看京剧最难的是韵白和唱词听不懂。

据凤凰卫视报道,当晚的演出出现了空前的热潮。观众对京剧的仰慕和期待让演员一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彩。观众们表示,京剧的中国式唱腔,亮丽抢眼的传统服饰,出神入化的唱念坐打在他们眼里是最有中国味的东西,这种浓重的中国主流文化色彩也是最让他们着迷的。而为了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不少人事先也会阅读有关书籍,为了解剧情,看演出作好充份准备。

一位美国观众说:“太美了,他们的戏服、舞蹈、唱腔、整个故事都那么美,表演也很棒,我从未看过这么棒的演出。”

一对来自德国87岁的老夫妇,是专程来看戏的,但票早就卖光了,最后他们不得不求助中国大使馆,才好不容易园了几十年的京剧梦。

对于中国京剧在肯尼迪中心获得如潮好评,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认为,京剧浓缩地保存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京剧文化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外国人可以通过看京剧,沟通感情,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C. 外国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京剧这门艺术的

外国人看中国京剧,开始是看个热闹,从看完以后喜欢上京剧变成京剧戏迷者,并不多见。我觉得喜欢再次观看就不简单了。竟管在剧场演出过程中打出唱词、道白的英文字母,但来回转动头部,让人家觉得很别扭,看得很累、很辛苦。
早期出国演京剧多数以武戏为主,演‘三岔口’、‘闹天宫’这种动作很多的热闹戏,让观众看看中国京剧武戏也是一种慢慢渗透的过程。
现在很多很多京剧出国演出,就是让外国观众了解这门中国的国粹,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这种精炼的唱词,优美的唱腔旋律,慢慢会让外国人了解的。
希望能够帮到你。

D. 京剧为什么外国人喜欢

在你对一样东西有一定了解和认知前,你是绝对不会真心喜欢的。 鉴于中国的文化语言审美观道德观……在世界上还算不上主流,大部分外国人并没有深入接触过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艺术,在他们的心中和眼中的中国是陌生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即便是留学生旅游观光客和各种各样出于各种不同目的来华的外国人和国外研究中国的外国人,也未必能达到和中国人心意相通的地步。 所以,外国人喜欢看中国的戏曲曲艺古彩戏法武术……恐怕还是新鲜和好奇的成分更大。这和他们看日本的能乐和歌舞伎,我们看非洲土着舞蹈,心里的感觉应该差别不会很大。真正称的上非常喜欢京剧的当然也有,有清唱的有彩唱的,甚至有位日本人已经到了能在中国戏曲学院就读毕业后到北京京剧院从事专业表演的水平。但极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外国人这一整个群体。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称自己喜欢京剧,大概是礼节性的表示,就像一个意大利人问我们喜不喜欢歌剧,我们出于礼貌,哪怕根本不喜欢也不会断然否认……
举个例子,中国的艺术品在世界上也非常受欢迎,但在以前外国普遍对中国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外国人追捧的大多是瓷器这种能“直观”代表反映中国文化的东西,像书法水墨画这种“含蓄”的需要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才能去鉴赏的东西并不受推崇,中国书画成为世界艺术品收藏的新宠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被认可度越来越高的结果。
京剧也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外国人眼中有很浓的“中国味儿”,在对中国产生好奇的初期,语言障碍小视觉感官刺激高的武术京剧杂技……肯定比相声评书……更有吸引力。 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离西方的歌剧舞剧芭蕾……在全世界和中国的普及程度差太多了。什么时候外国人对京剧的接受程度像中国人对西方艺术一样了,才能说外国人对中国戏曲是喜欢的。

E. 外国人真的看得懂京剧吗

这不胡闹么,别说外国人了,就咱国家,你去街上找几个年轻人问问能听懂京剧吗,十个里有九个说不懂,还有一个把您当神经病打一顿。每年搞什么京剧巡演,捧场来看的歪果仁,文戏别指望了,武戏瞧个热闹还成,真要给他们翻译剧情,他们可能还奇怪高登一反派角色怎么在台上这么讨彩。有这精力,不如多办办全国巡演,毕竟文化基础和民族认同感在这里,反正都是砸钱,不如便宜自己人。

F. 外国人如何看京剧

京剧作为中华主流文化,本来是皇宫大剧、王者风范、唱念做打、歌舞叙事,可是多年来被一些既不熟悉又不喜欢京剧的人向外推介,他们根据主观想象的外国观众的演出市场的需求,让京剧削足适履,结果海外观众认为京剧就是功夫,就是演猴子杂耍,不是演人物为主的有情节的正统戏剧。加之国内外一些不顾演出质量而拼凑的草台班的廉价倾销,严重地败坏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声誉。 。李胜素主演的《白蛇传》,被英国媒体和评论界评为超五星级的演出,张建国主演的《鞠躬尽瘁诸葛亮》,在日本60天居然演出了68场,在38个城市进行,事实证明,只要把剧本翻译好,演出质量高,外国人不是只能看武戏、看猴戏,他们欣赏京剧 ,包括欣赏新戏、文戏、现代戏的热情,并不比国内的戏迷弱。

G. 外国人学京剧的故事

格法在伊朗出生英国长大,他32岁来北京学习京剧,至今已经14年。因为学的是猴戏,大家都叫他洋猴王.为了让外国人能更好地了解京剧,他把京剧
改编成了英文版,而且每次演出他都会找几个普通外国人来扮演戏中的小角色,

就会在这次演出中扮演土地。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在长安大戏院的售票大厅,记者刚刚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的英国小伙子江比抛出问题,他便大方地唱起了戏歌《说唱脸谱》。江比来中国不过两年,却已经成了京剧迷,他很内行地说:“京剧里充满了幽默,特别是丑角,无丑不成戏嘛!各国虽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但艺术是相通的,尤其武打戏那种独特的戏剧语言就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接受了。”

江比第一次来北京时,就被朋友拉去看了场京剧。“当时有场戏,我看见一个老头拿着船桨在划,我还以为是舞美出了问题,船忘了搬到台上了。后来我发现他们骑马也只是拿根马鞭,还有像京剧《拾玉镯》,仅通过女主人公虚拟的做针线、喂鸡和表现出拾到玉镯后的喜悦心情,就很形象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都交代得很清楚了,我一下子就兴奋了。虽然第一次看戏时看不懂剧情,听到的唱腔和音乐又是如此奇怪,但他们的服饰、脸谱太好看了,武打的场面就像中国功夫片,太精彩了。京剧不用道具就能把人的活动表现得那么逼真,实在是很高明。”

双语京剧吸引老外进剧场

长安大戏院负责宣传的田佳鑫回忆道:“2005年北京京剧院演出的《龙凤呈祥》,以中英文双语字幕吸引了一大批外国常驻北京记者来看戏。在整场演出中,他们的目光一会儿紧跟着台上的演员翻滚扑跌、大打出手,一会儿又眼睛不停地在台上的表演和字幕之间往返,按拉丁通讯社记者彼拉特的话说,‘着实忙活了一把’。”

曾在中国学习过一年的半岛电视台记者阿迈勒·哈格里,也特意拉上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去长安大戏院看了双语京剧。哈格里饶有兴致地说:“外国人看京剧大多看的是热闹。在外国人眼里,京剧就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他们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H. 外国人看不懂京剧为什么还看中国人看不懂歌剧为什么

外国人是有音乐审美的,他们热爱所有的艺术,中国人也一样啊。
谁说外国人看不懂京剧?由于中外艺术交流日益增多,他们特别会看也特别认真,谁说中国人看不懂歌剧?从舞台的人物表现,故事发展,只不过中外歌剧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
你看过歌剧的全剧,不管民族歌剧,还是外国歌剧,都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只看中间或者其中一部分那是看不懂的。

I. 外国人真的喜欢京剧吗

这个也不大清楚吧,因为咱又不是人家本人,但是他们如果是经常性的去看的话,应该就是出于一种喜欢吧,不然的话,他花费那个时间干什么呀?

J. 求《外国人看京剧及其他》这篇文章

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看中国的一切,也不失为一桩有意昧的事。头上搭了竹竿,
晾着小孩的开档裤;柜台上的玻璃缸中盛着“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着梅兰
芳;那一家的天线电里卖着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料酒……这都
是中国。纷坛,刺眼,神秘,滑稽。多数的年轻人爱中国面不知道他们所爱的究竟是一
些什么东西。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
每使他们倒独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我们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之间,比不得华侨,可
以一辈子安全地隔着适当的距离祟拜着神圣的祖国。那么,索性看个仔细吧!用洋人看
京戏的眼光来观光一番吧。有了惊讶与眩异,才有明了,才有靠得任的爱。
为什么我三句离不了京戏呢?因为我对于京戏是个感到浓厚兴趣的外行。对于人生,
谁都是个一知半解的外行吧?我单拣了京戏来说,就为了这适当的态度。
登台票过戏的内行仕女们,听见说你喜欢京戏,总是微微一笑道:“这京戏东西,
复杂得很呀。就连几件行头,那些个讲究,就够你研究一辈子。”可不是,演员穿错了
衣服,我也不懂,唱定了腔,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坐在第一排看武打,欣赏那青罗战袍,
飘开来,露出红里子,五色裤管里露出玫瑰紫里于,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还有那惨烈
紧张的一长串的拍板声——用以代表更深夜静,或是吃力的思索,或是猛省后的一身冷
汗,没有比这更好的音响效果了。
外行的意见是可珍贵的,要不然,为什么美国的新闻记者访问名人的时候总拣些不
相干的题目来讨论呢?譬如说,见了谋杀案的亥主角,问她对于世界大局是否乐观;见
了拳击冠军,问他是否赞成莎士比亚的脚本改编时装剧。当然是为了噱头,读者们哈哈
笑了,想着:“我比他懂的多。名人原来也有不如人的地方!”一半却也是因为门外汉
的议论比较新鲜戆拙,不无可取之点。
然而为了避重就轻,还是先谈谈话剧里的平剧吧。《秋海棠》一剧风靡了全上海,
不能不归功于故事里京戏气氛的浓。紧跟着《秋海棠》空前的成功,同时有五六出话剧
以平剧的穿插为号召。中国的写实派新戏剧自从它的产生到如今,始终是站在乎剧的对
面的,可是第一出深人民间的话剧之所以得人心,却是借重了平剧——这现象委实使人
吃惊。
为什么京戏在中国是这样地很深蒂固与普及,虽然它的艺术价值并不是毫无问题的?
《秋海棠》里最动人的一句话是京戏的唱词,而京戏又是引用的鼓儿词:“酒逢知
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烂熟的口头掸,可是经落魄的秋海棠这么一回昧,凭空
添上了无限的苍凉感慨。中国人向来喜欢引经据典。美丽的,精警的断句,两千年前的
老笑话,混在日常谈吐里自由使用着。这些看不见的纤维,组成了我们活生生的过去。
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它不停地被引用到的人,新的事物与局面上。但凡有一句
适当的成语可用。中国人是不肯直截地说话的。而仔细想起来,几乎每一种可能的情形
都有一句合适的成语来相配。
替人家写篇序就是“佛头着粪”,写篇跋就是“狗尾续貂”。我国近年来流传的隽
语,百分之九十就是成语的巧妙的运用,无怪乎中国学生攻读外国文的时候,人手一篇
“俗谚集”,以为只要把那些断句合文法地连缀起来,便是好文章了。
只有在中国,历史仍于日常生活中维持活跃的演出(历史在这里是笼统地代表着公众
的回忆)。假使我们从这个观点去检讨我们的口头掸,京戏和今日社会的关系也就带着口
头掸的性质。
最流行的几十出京戏,每一出都供给了我们一个没有时间性质的,标准的形势——
丈人嫌贫爱富,子弟不上进,家族之爱与性爱的冲突——《得意缘》、《龙风呈样》、
《四郎探母》都可以归入最后的例子,有力地证实了“女生外向”那句话。
《红鬃烈马》无微不至地描写了男性的自私。薛乎贵致力于他的事业十八年,泰然
地将他的夫人搁在寒窑里像冰箱里的一尾鱼。有这么一天,他突然不放心起来,星夜赶
回家去。她的一生的最美好的年光已经被贫穷与一个社会叛徒的寂寞给作践完了,然而
他以为团圆的快乐足够抵偿了以前的一切。他不给她设身处地想一想——他封了她做皇
后,在代战公主的领土里做皇后!在一个年轻的,当权的妻的手里讨生活!难怪她封了
皇后之后十八天就死了——她没这福分。可是薛平贵虽对女人不甚体谅,依旧被写成一
个好人。京戏的可爱就在这种浑朴含蓄处。
《玉堂春》代表中国流行着的无数的关于有德性的妓女的故事。良善的妓女是多数
人的理想夫人。既然她仗着她的容貌来谋生,可见她一定是美的,美之外又加上了道德。
现代的中国人放弃了许多积习相沿的理想,这却是一个例外。不久以前有一张影片《香
闺风云》,为了节省广告篇幅,报上除了片名之外,只有一行触目的介绍:“贞烈向导
亥。”
《乌盆计》叙说一个被谋杀了的鬼魂被幽禁在一只用作便桶的乌盆里。西方人绝对
不能了解,怎么这种污秽可笑的,提也不能提的事竟与崇高的悲剧成分掺杂在一起——
除非编戏的与看戏的全都属于一个不懂幽默的民族。那是因为中国人对于生理作用向抱
爽直态度,没有什么不健康的忌讳,所以乌盆里的灵魂所受的苦难,中国人对之只有恐
怖,没有僧嫌与嘲讪。
“姐儿爱俏”每每过于“爱钞”,于是花钱的大爷在《乌龙院》里饱尝了单恋的痛
苦。剧作者以同情的笔触勾画了宋江——盖世英雄,但是一样地被女人鄙夷着,纯粹因
为他爱她而她不爱他。最可悲的便是他没话找话说的那一段:

生:“手拿何物?”
旦:“你的帽子。”
生:“嚎,分明是一只鞋,怎么是帽儿呢?”
旦:“知道你还问!”

逸出乎剧范围之外的有近于杂耍性质的《纺棉花》,流行的《新纺棉花》只是全剧
中抽出的一幕。原来的故事叙的是因奸致杀的罪案,从这阴掺的题材里我们抽出来这轰
动一时的喜剧。中国人的幽默是无情的。
《新纺棉花》之叫座固然是为了时装登台,同时也因为主角任意唱两支南腔北调的
时候,观众偶然也可以插嘴进来点戏,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愉快的,非正式的空气近于
学校里的游艺余兴。京戏的规矩重,难得这么放纵一下,便招得举国若狂。中国人喜欢
法律,也喜欢犯法。所谓犯法,倒不一定是杀人越货,而是小小的越轨举动,妙在无目
的。路旁竖着“靠右走”的木牌,偏要走到左边去。《纺棉花》的犯规就是一本这种精
神,它并不是对于平剧的基本制度的反抗,只是把人所共仰的金科玉律佻挞地轻轻推揉
一下——这一类的反对其实即是承认。
中国人每每哄骗自己说他们是邪恶的——从这种假设中他们得到莫大的快乐。路上
的行人追赶电车,车上很拥挤,他看情形它是不肯停了,便恶狠狠地叫道:“不准停!
叫你别停,你敢停么?”——它果然没停。他笑了。
据说全世界惟有中国人骂起人来是有条有理,合逻辑的。英国人不信地狱之存在也
还咒人“下地狱”,又如他们最毒的一个字是“血琳琳的”,骂人“血淋琳的驴子”,
除了说人傻,也没有多大意义。不过取其音调激楚,聊以出气罢了。中国人却说:“你
敢骂我?你不认识你爸爸?”暗示他与对方的母亲有过交情,这便给予他精神上的满足。
《纺棉花》成功了,因为它是迎合这种吃豆腐嗜好的第一出戏。张三盘问他的妻,
谁是她的恋人。她向观众指了一指,他便向台下作揖谢道:“我出门的时候,内人多蒙
照顾。”于是观众深深感动了。
我们分析平剧的内容,也许会诧异,中国并不是尚武的国家,何以武戏占绝对多数?
单只根据《三国志演义》的那一串,为数就可观了。最迅疾的变化是在战场上,因此在
战争中我们最容易看得出一个人的个性与处事的态度。楚霸王与马谡的失败都是浅显的
教训,台下的看客,不拘是做官,做生意,做媳妇,都是这么一回事罢了。
不知道人家看了《空城计分是否也像我似的只想掉眼泪。为老军们绝对信仰着的诸
葛亮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个完人。在这里,他已经将胡子忙白了。抛下卧龙冈的自在生
涯出来干大事,为了“先帝爷”一点知己之思的回忆,便舍命忘身地替阿斗争天下,他
也背地里觉得不值得么?锣鼓喧天中,略有点凄寂的况昧。
历代传下来的老戏给我们许多感情的公式。把我们实际生活里复杂的情绪排人公式
里,许多细节不能不被剔去,然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感情简单化之后,比较更为坚
强,确定,添上了几千年的经验的分量。个人与环境感到和谐,是最愉快的一件事,而
所谓环境,一大部分倒是群众的习惯。
京戏里的世界既不是目前的中国,也不是古中国在它的过程中的任何一阶段。它的
美,它的狭小整洁的道德系统,都是离现实很远的,然而它决不是罗曼蒂克的逃避——
从菜一观点引渡到另一观点上,往往被误认为逃避。切身的现实,因为距离太近的缘故,
必得与另一个较明澈的现实联系起来方才看得清楚。
京戏里的人物,不论有什么心事,总是痛痛快快说出来,身边没有心腹,便说给观
众听,语言是不够的,于是再加上动作,服装,脸谱的色彩与图案。连哭泣都有它的显
着的节拍——一串由大而小的声音的珠子,圆整,光洁。因为这多方面的夸张的表白,
看惯了京戏觉得什么都不够热闹。台上或许只有一两个演员,但也能造成一种拥挤的印
象。
拥挤是中国戏剧与中国生活里的要素之一。中国人是在一大群人之间呱呱堕地的,
也在一大群人之间死去——有如十七八世纪的法国君王。(《绝代艳后》玛丽安东尼便在
一间广厅中生孩子,床旁只围着一架屏风,屏风外挤满了等候好消息的大臣与贵族。)中
国人在哪里也躲不了旁观者。上层阶级的女人,若是旧式的,住虽住在深闺里,早上一
起身便没有关房门的权利。冬天,锦制的门帘挡住了风,但是门还是大开的,欢迎着国
家大小的调查。青天自日关着门,那是非常不名誉的事。即使在夜晚,门闷上了,只消
将窗纸一舐,屋里的情形也就一目了然。
婚姻与死亡更是公众的事了。闹房的甚至有藏在床底下的。病人“回光返照”的时
候,黑压压聚了一屋子人听取临终的遗言,中国的悲剧是热闹,喧嚣,排场大的,自有
它的理由;京戏里的哀愁有着明朗,火炽的色彩。
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事无不可对人言”,说不得的
便是为非作歹。中国人老是诧异,外国人喜欢守那么些不必要的秘密。
不守秘密的结果,最幽微亲切的感觉也得向那群不可少的旁观者自卫地解释一下。
这养成了找寻借口的习惯。自己对自己也爱用借口来搪塞,因此中国人是不大明了他自
己的为人的。群居生活影响到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之间很少有真正怪僻的。脱略的高
人嗜竹嗜酒,爱发酒疯,或是有洁癣,或是不洗澡,讲究们虱而谈,然而这都是循规蹈
矩的怪僻,不乏前例的。他们从人堆里跳出来,又加入了另一个人堆。
到哪儿都脱不了规矩。规矩的繁重在舞台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京戏里规律化的
优美的动作,洋人称之为舞蹈,其实那就是一切礼仪的真髓。礼仪不一定有命意与作用,
往往只是为行礼而行礼罢了。请安磕头现在早经废除。据说磕头磕得好看,很要一番研
究。我虽不会磕,但逢时遇节很愿意磕两个头。一般的长辈总是嚷着:“鞠躬!鞠躬!”
只有一次,我到祖姨家去,竟一路顺风地接连磕了几个头,谁也没拦我。晚近像他们这
样惯于磕头的人家,业已少见。磕头见礼这一类的小小的,不碍事的束缚,大约从前的
人并不觉得它的可爱,现在将要失传了,方才觉得可哀。但看学生们鱼贯上台领取毕业
文凭,便知道中国人大都不会鞠躬。
顾兰君在《侬本痴情》里和丈夫闹决裂了,要离婚,临行时伸出手来和他握别。他
疑心她不贞,理也不理她。她凄然自去。这一幕,若在西方,固然是人情人理,动人心
弦,但在中国,就不然了。西方的握手的习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之握手成了自然的
表现,近于下意识作用。中国人在应酬场中也学会了握手,但在生离死别的一刹那,动
了真感情的时候,决想不到用握手作永诀的表示。在这种情形之下,握手固属不当,也
不能拜辞,也不能万福或鞠躬。现代的中国是无礼可言的,除了在戏台上。京戏的象征
派表现技术极为彻底,具有初民的风格,奇怪的就是,平戏在中国开始风行的时候,华
夏的文明早巳过了它的成熟期。粗鄙的民间产物怎么能够得到清朝末叶儒雅风流的统治
阶级的器重呢?纽约人听信美术批评家的热烈的推荐,接受了原始性的图画与农村自制
的陶器。中国人舍昆曲而就京戏,却是违反了一般评剧家的言论。文明人听文明的昆曲,
恰配身份,然而新兴的京戏里有一种孩子气的力量,合了我们内在的需要。中国人的原
始性没有被根除,想必是我们的文化过于随随便便之故。就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找到
中国人的永久的青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