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大全 » 秦腔古代四大美女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秦腔古代四大美女

发布时间: 2023-03-31 14:51:44

❶ 秦腔的角色分为哪四种

四生、六旦、二净、一丑。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净丑,各有千秋。秦腔的角色体制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

这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的汉献帝的器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为“酥板乱弹”。

(1)秦腔古代四大美女扩展阅读:

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并与其他民族文蚂念化融合之产物, 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奇葩。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销竖鸡闷斗困地区和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为南路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

秦腔舞台布置可简可繁,既可以是村中竹木台,两盏煤气灯,也可以是城中大戏院,灯火辉煌。秦腔演出秦腔道具设计巧妙、大气,变幻莫测。

❷ 十二星座在古代的长相,看看你是谁

当十二星座穿越回古代,会是什么星座呢?现在咱们就根据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看出他们应该是哪个星座的,主要是根据性格来,快跟我一起来看看你在古代是什么人物吧。

一、白羊女: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的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她的《剑器舞》风靡一时。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 世事浮云,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然而,她的盖世技艺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两座文化高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她,我们才有幸看激哪到了草圣的一卷绝妙丹青,才有幸读到了诗辩烂圣的一首慷慨悲凉的《剑器行》。这位绝代佳人当再不寂寞。

白羊座的个性:敏捷活泼,积极进取,有斗志胆识。

公孙大娘的个性:一舞剑器动四方,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

二、双子女:貂蝉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无史料记载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的美女,曾登场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其为山西忻州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代着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人文地理着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貂蝉的原型、身世等,有详细的考证。

双子座的个性:反应机敏,能言善道,交游广阔社交能力强。

貂蝉的时代角色:对乱世奸雄董卓及吕布巧施离间计,让他们自相残杀,有双面夏娃的演技。

三、金牛女: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金牛座的个性:温顺忠诚,勤勉实际,重视物质享受。

西施的时代角色:越献西施美人计,迷惑吴王乱其政,艳色天下重,君宠益娇态,绝色佳人浣纱。

四、巨蟹女:嫦娥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又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宫之中。

巨蟹座的个性:以月亮为守护神,感情丰富人情味浓,宽容念旧。

嫦娥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成英雄,恃功而骄人民怨,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

五、狮子女: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狮子座的个性:领导力强,宽宏大量,光明磊落有王者之风。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中国历史上女人真正做皇帝的第一人,有权略能知人,在她当政时期,名相辈出。

六、处女女:李夫人

李夫人,李氏,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着名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李氏被封为夫人,为汉武帝生第五子昌邑王刘髆。

处女座的个性:细密明灶码严谨,矜持纯情,追求完美。

汉朝李夫人的个性:艳若桃李,冷若冰霜,为让皇帝留下美好形象,临死不肯以色衰之相被看见。

七、天秤女: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天秤座的个性:风度优雅,才艺双全,外交能力强,中年易发胖。

杨贵妃的个性是:天生丽质,才貌出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是体态丰腴的美人。

八、天蝎女:潘金莲

潘金莲。几百年来,她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成为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但也有人同情她的遭遇,羡慕她追求自由反抗旧伦理的勇气。这就是潘金莲。成为施耐庵初刻划兰陵笑笑生,极度演绎而活在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中,市井百姓茶余饭后的坏女人样板。 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人物是从《水浒传》中借衍而来,但在《金瓶梅》中,其经历、性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充实,从而塑造成一个既聪明伶俐、美丽风流,又是一个十分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典型。

天蝎座的个性:占有欲强烈,心性偏激,行事隐密有性魅力。

潘金莲的个性:妖艳美丽,风流多欲,犹如蝎子般有致命吸引力。

九、射手女: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射手座的个性:崇拜自由,潇洒自在,追求理想。

王昭君的生平际遇:凤凰蒙尘立鸡群,大鹏乘风九万里,千载琵琶作胡语,和亲异邦入荒漠。

十、摩羯女:王宝钏

王宝钏,传说故事中的古代人物。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儿。不顾父母之言,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被父母赶出家门,薛平贵入伍后,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后来薛平贵成为朝廷高官,将王宝钏接入府中,夫妻团聚。然而仅过了18天的幸福生活便死去。我国戏曲中有许多关于她的戏目,如京剧《红鬃烈马》、秦腔《五典坡》、越调《王宝钏》等。

摩羯座的个性:吃苦耐劳,勤俭负责,奋斗不懈,大器晚成。

王宝钏的个性:原为丞相千金女,彩球招亲姻缘定,贫穷夫婿不嫌弃,苦守寒窑十八年。

十、水瓶女: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原名文后,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卓文君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卓文君与汉代着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一句是佳句。

水瓶座的个性:思想新潮,突破传统,勇于改革,坚持理念。

卓文君的个性:凤求凰曲中私定终身,半夜私奔千秋佳话,卖酒当垆。

十一、双鱼女:林黛玉

林黛玉,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姑苏人氏,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原为太虚幻境中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转世。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在贾府,后父亲病故,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生得倾城容貌,兼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与宝钗不分第一第二)。作为一个极具美学含义的小说人物,林黛玉已经成为女子多愁善感、多病、身体虚弱、爱哭的代名词。

双鱼座的个性:多愁善感,感情用事,有艺术才能,易受环境影响。

林黛玉的个性:太虚幻境绛仙子,才华洋溢孤高自许,柔弱多病红颜薄命。

❸ 秦腔中的生旦净丑是如何划分的

秦腔中的生旦净丑是根据人物角色来划分的,戏曲角色都是脸谱化的。

一、生旦净丑

戏曲当中的生就是饥汪指男子,但指的是女子,净指的是性格比较粗暴的男性,丑指的是滑稽人物或者反派通常还会被称为小丑。生旦净丑,作为秦腔当中的四大角色各有各的固定脸谱扮相和服饰,包括各种角色的舞台动作也有一些规范。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着戏曲当中只有生旦净丑4个角色在清香当中角色有13门28类之说,虽然简单的分为生旦净丑,但是生这一类目下就有很多的分类,比如生可以分为老生,小生,幼生。

❹ 十二星座的古代美女代表是谁

白羊女: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的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她的《剑器舞》风靡一时。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 世事浮云,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然而,她的盖世技艺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两座文化高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她,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草圣的一卷绝妙丹青,才有幸读到了诗圣的一首慷慨悲凉的《剑器行》。这位绝代佳人当再不寂寞。


白羊座的个性:敏捷活泼,积极进取,有斗志胆识。


公孙大娘的个性:一舞剑器动四方,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


金牛女: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金牛座的个性:温顺忠诚,勤勉实际,重视物质享受。


西施的时代角色:越献西施美人计,迷惑吴王乱其政,艳色天下重,君宠益娇态,绝色佳人浣纱。

双子女:貂蝉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无史料记载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的美女,曾登场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其为山西忻州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代着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人文地理着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貂蝉的原型、身世等,有详细的考证。


双子座的个性:反应机敏,能言善道,交游广阔社交能力强。

巨蟹女:嫦娥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又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宫之中。
巨蟹座的个性:以月亮为守护神,感情丰富人情味浓,宽容念旧。


嫦娥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成英雄,恃功而骄人民怨,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

狮子女: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狮子座的个性:领导力强,宽宏大量,光明磊落有王者之风。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中国历史上女人真正做皇帝的第一人,有权略能知人,在她当政时期,名相辈出。

处女女:李夫人

李夫人,李氏,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着名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李氏被封为夫人,为汉武帝生第五子昌邑王刘髆。


处女座的个性:细密严谨,矜持纯情,追求完美。


汉朝李夫人的个性:艳若桃李,冷若冰霜,为让皇帝留下美好形象,临死不肯以色衰之相被看见。

天秤女: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天秤座的个性:风度优雅,才艺双全,外交能力强,中年易发胖。


杨贵妃的个性是:天生丽质,才貌出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是体态丰腴的美人。

天蝎女:潘金莲

潘金莲。几百年来,她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成为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但也有人同情她的遭遇,羡慕她追求自由反抗旧伦理的勇气。这就是潘金莲。成为施耐庵初刻划兰陵笑笑生,极度演绎而活在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中,市井百姓茶余饭后的坏女人样板。 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人物是从《水浒传》中借衍而来,但在《金瓶梅》中,其经历、性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充实,从而塑造成一个既聪明伶俐、美丽风流,又是一个十分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典型。


天蝎座的个性:占有欲强烈,心性偏激,行事隐密有性魅力。


潘金莲的个性:妖艳美丽,风流多欲,犹如蝎子般有致命吸引力。

射手女: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射手座的个性:崇拜自由,潇洒自在,追求理想。


王昭君的生平际遇:凤凰蒙尘立鸡群,大鹏乘风九万里,千载琵琶作胡语,和亲异邦入荒漠。

摩羯女:王宝钏

王宝钏,传说故事中的古代人物。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儿。不顾父母之言,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被父母赶出家门,薛平贵入伍后,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后来薛平贵成为朝廷高官,将王宝钏接入府中,夫妻团聚。然而仅过了18天的幸福生活便死去。我国戏曲中有许多关于她的戏目,如京剧《红鬃烈马》、秦腔《五典坡》、越调《王宝钏》等。
摩羯座的个性:吃苦耐劳,勤俭负责,奋斗不懈,大器晚成。


王宝钏的个性:原为丞相千金女,彩球招亲姻缘定,贫穷夫婿不嫌弃,苦守寒窑十八年。

水瓶女: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原名文后,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卓文君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卓文君与汉代着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一句是佳句。


水瓶座的个性:思想新潮,突破传统,勇于改革,坚持理念。


卓文君的个性:凤求凰曲中私定终身,半夜私奔千秋佳话,卖酒当垆。



双鱼女:林黛玉



林黛玉,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姑苏人氏,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原为太虚幻境中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转世。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在贾府,后父亲病故,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生得倾城容貌,兼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与宝钗不分第一第二)。作为一个极具美学含义的小说人物,林黛玉已经成为女子多愁善感、多病、身体虚弱、爱哭的代名词。


双鱼座的个性:多愁善感,感情用事,有艺术才能,易受环境影响。


林黛玉的个性:太虚幻境绛仙子,才华洋溢孤高自许,柔弱多病红颜薄命。

❺ 秦腔戏曲的起源及特点

起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并围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发展。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1]。清康熙年间,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出《秦腔论》,此时的秦腔早已发展成熟。

到干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直接影响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1912年,易俗社成立于西安,专演秦腔,锐意改革,推出众多新剧,并吸收京剧等剧种的方法,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

特点:

秦腔唱腔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

“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八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5)秦腔古代四大美女扩展阅读:

被记录念腊过的秦腔剧目超过10000本,居中国300多剧种之首,但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约3000至4000部,完整剧目不过2000千多部,

多取才于“列国”、“三国李基”、“杨家哪高谨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以及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现代戏。

秦腔当代四大名旦(商业评选):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

❻ 秦腔蔡香梅哪里人

蔡香梅是陕西西安人。国家二级演员,主攻正旦,曾获得陕西省红梅杯演唱困樱大赛二等奖,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一等奖。秦穗尺兄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猜袭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❼ 17位戏曲出身的女星,个个眼带钩子,仪态万方,甩木头美人几条街

娱乐 圈里很多女演员的演技都毁在了双眼无神上面,像跳芭蕾舞出身的刘诗诗,气质绝佳,颜值也非常能打,但是一演戏就被诟病演谁都像盲人;科班出身的乔欣,“眼技”也成了她演技重灾区,正在热播的《嫣语赋》中明明她的人设是个爽姐,却被她空洞的眼神、努嘴式的演技演得毫无波澜,被吐槽像一个台词机器人。

就连刚出道时以灵气出圈的陈钰琪,这几年也频频遭遇演技质疑,前不久一部《镜双城》直接拉垮口碑,她被吐槽最多的是:眼睛里没有戏,看起来像呆头鹅。

这些女演员,明明长得那么漂亮,但是一演戏就垮,大多数是毁在一双让人入不了戏的眼睛上面。

而说到眼里有戏,就不得不提那些戏曲出身的女演员了。

众所周知,戏曲演员在台上表演时的舞台妆都是极为厚重的,基本上五官长啥样都化得看不清楚,所以他们传递情绪最重要的就是靠那双像钩子一般的眼睛。

戏曲表演与影视表演大体是相通的,当他们跨界出现在大小荧幕时,能很轻松地用“眼技”演出角色的层次出来。

比如何赛飞,她19岁考入浙江岱山越剧团,后调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有过多年的越剧生涯。当时她与茅威涛、何英、董柯娣等一起被称为小百花的“五朵金花”,后来投入演艺圈演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角色,如杨九红、海兰珠等。

她众多的角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独特的气质,楚楚可怜又魅惑诱人。而她无处安处的魅力的体现,除了身段好、仪态佳,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双如丝的媚眼。哪怕是上了年纪,眼睛依旧炯炯有神。

跟何赛飞一样从小百花剧团走出来的还有陶慧敏,她年轻时真可谓杏眼桃腮,眉眼如画,典型的江南美人的风韵。

出演《人民的名义》里的校花时,她曾被弹幕吐槽“这颜值还校花”,只能说发这个弹幕的人是真没有了解过她年轻时的作品。

很多以古装出圈的女演员在进入演艺圈拍戏之前,都曾有过戏曲经历。被誉为“内地第一古装美人”的蒋勤勤,10岁开始学京剧,从青衣转为刀马旦,一学就是7年。

虽然她因嗓音条件不好后来转了行,但多年的唱念坐打,给她后来在古装界封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遍四大名着的古典美人何晴,出生于江南水乡,13岁考入浙江昆剧团学习昆曲。昆曲的高贵、优雅、含蓄,在她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两弯似蹙非蹙烟柳眉,一双似喜非似含情目用来形容她也丝毫不为过。

50-70年代出生的女演员,很多都是十几岁就投身戏曲,之后转行也有一技傍身。凭借《还珠格格》里的皇后一角走红的戴春荣,是秦腔演员出身。她从11岁开始学秦腔,15岁从戏曲学校毕业后被西安市秦腔二团录取,4年后成为团里挑大梁的大青衣,在当地颇有名望。

后来她机缘巧合进入演艺行业,是凭借一身演技出圈的。《还珠格格》里的皇后,小时候追剧时觉得很讨厌,长大后抛开主角光环再看,她又何尝不是一个囿于宫闱的可怜女人呢,当年皇帝爱她的骄傲、好强、娇俏,有了新欢之后这些统统就就成了刁蛮、恶毒、无礼。

这个人物之所以被塑造得这么鲜活立体,她多年的戏曲功底功不可没,随便一个眼神都传递着多种情绪。

中年才开始演戏最后还被观众记住了的,一般都是有几把刷子的。凭借《我的前半生》大火的“薛甄珠女士”扮演者许娣,是曲剧演员,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且是我国第一位获得戏曲“梅花奖”的曲剧演员。

从事影视表演后,不管多么脸谱化的角色,她也能演出她的味道来。

也不怪观众常常吐槽现在的快餐影视作品没有看头,确实从制作到服化再到演员的选择上都相当敷衍。

想当年87版《红楼梦》拍摄历时三年,妥妥的慢工出细活。不仅如此,开机前剧组还给演员集中培训了三个月。

至于演员方面,当时制片方更是全国各地海选与角色契合的演员,最终很大一批入选的都是戏曲演员出身,像北静王和柳湘莲的扮演者侯长荣是扬剧演员,王熙凤的扮演者邓婕是川剧演员,史湘云的扮演者郭霄珍和袭人的扮演者袁玫是黄梅戏演员,晴雯的扮演者安雯是京剧出身。

邓婕的父母都是从事川剧工作的,她16岁那年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学习花旦,毕业后分配到川剧团。后来《红楼梦》去选演员,三个选角导演带着争议把她的录像带给了王扶林导演,王导看完当即表示满意。

她的身高不占优势,但是身段好,仪态佳,而且气场非常强大,一双眼睛尤其有戏。拍完这部剧后,认识她的不认识她的都觉得她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很泼辣的女子,足以证明角色有多深入人心。

凭借《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的杜冰雁一角被观众熟悉的小李琳,11岁开始学京剧,主攻刀马旦。

后来她转行考上戏做演员,拍古装戏时多年戏曲生涯锻造出来的仪态和眼神也是有加持的。

很多人惊艳于杜冰雁的颜值,其实她的仪态和古典气质更不容忽视。

那一颔首一低眉,就像书里走出来的大家闺秀,举止优雅、端庄大方,古人的仪态步伐被她拿捏得死死的。

很多湖北籍女演员都是戏曲出身,除了小李琳,徐帆、袁泉、曾黎也都是。

徐帆是学京剧出身,她的父母都是楚剧演员,小时候她也想学楚剧来着,但父母认为学戏曲太苦,不主张她干这行。12岁那年她偷偷报考了湖北省戏曲学院,因为楚剧老师们都认为她,为了瞒过父母她改报了京剧,学大青衣。

2002年电视剧《青衣》选女主角时,制片方曾在她和蒋雯丽之间做过取舍,最终因为她有过多年京剧经历而选择了她。

袁泉和曾黎是湖北荆州老乡,都是在十来岁的时候被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招为京剧专业的学生,后来又同时考入中戏成为同班同学。

2015年,曾黎时隔多年在舞台上挑战了一把扎靠唱刀马旦,虽然最终被节目组淘汰了,但是造型和唱腔惊艳了无数观众。

袁泉是 娱乐 圈里出了名的气质美人,她有一双顾盼生辉的大眼睛,不管出演什么类型的角色,她的“眼技”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像《大上海》里一个回眸,让人一眼万年。

这与她在戏曲学校里多年的功课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她们的同班同学秦海璐考中戏前也是学京剧的,主攻刀马旦。秦海璐17岁时曾带着她的《天女散花》访问日本26个城市,连演40余场,14米的长绸耍得灵活自如。

后来她觉得要实现自己嫁个好人家的梦想的话,中专学历太低不利于相亲,于是又去考了中戏。不管是艺考还是后来成为演员,戏曲功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9年她在中餐厅里再唱京剧,把苏有朋给感动哭了,直言她眼波流转之间太有韵味。

被称为“ 初代京圈女神”的 刘蓓,10岁开始学京剧,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学过梅派和程派,师从李文敏。据说她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属于不用功也是青衣骨干的类型。

但由于外形太出众,她刚毕业就被人挖去拍电视剧去了。干一行,行一行,不久她就拿到了百花影后,从此离京剧就渐行渐远了。

有多年戏曲功底的演员,一些非常细小的动作就能让人看出与众不同,尤其是古装剧中。像《甄嬛传》里的眉姐姐,打眼望上去就非常有古韵,身段、肢体动作、眼神,都更加有古韵。

沈眉庄的扮演者斓曦学过多年黄梅戏,且当过文艺兵,无论外形还是仪态,都实属出众,再加上她的脸型比较圆润,明眸皓齿,双瞳剪水,很难不成为古典美人。

80年代后出生的演员学过戏曲的就比较少了,除了斓曦,大概也就李依晓、王晓晨这几位了。

李依晓5岁练杂技,8岁转学京剧,曾代表学校去德国出演过京剧《夜莺》。后来入行拍戏,她塑造了苏妲己、甄宓、虞姬等众多绝世美人形象。2020年,她在《鬓边不是海棠红》里饰演过一个京剧名伶,出场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惊艳无比。

像她这种眼睛秋水盈盈、身姿曼妙的女演员,动图和视频更能体现美貌和灵气。不像很多女明星剧照美哭,一到剧中就呆若木鸡。

王晓晨自幼与京剧结缘,擅长刀马旦,曾被保送至中国戏曲学院,但她最终选择了考上戏做演员。

她演古装其实也很亮眼,不过她好像一直困在家长里短的都市剧里。

90后女演员李沁曾是昆曲演员,且是重点培养的对象。进入影视圈之后她的资源尚且,但似乎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时而受到肯定,里面被抨击演技浮夸。

当她遇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时是可以发挥好的,比如《楚乔传》里的元淳公主,黑化后“眼技”非常突出,能让观众感受到前后反差。

以前学表演出身的演员业务能力都是非常强的,这几年很多科班出身的演员演技甚至被一些学舞蹈、学戏曲出身的跨行演员甩了几条街。

以上这17位戏曲出身的女演员,无论颜值、气质还是演技,都是备受认可的。或许小舞台上的戏曲表演与荧幕上的表演有差别,但她们端方的仪态、顾盼生辉的眼神,举手投足别样的神韵以及散发出来的古典风流韵致,是时下很多新生代演员欠缺的。

❽ 不可不知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目录

第一篇 礼制
1.礼
2.孝
3.忠
4.仁
5.义
6.五礼
7.九拜
8.作揖
9.唱喏
10.叉手
11.左右尊卑
12.授受不肢睁陪亲
13.吃饭的禁忌
14.古代的坐相
15.古代的成人礼
16.为什么叫做“婚”
17.古代结婚的过程
18.闹洞房
19.交杯酒
20.盖头
21.上门女婿
22.三从四德
23.七出——古代的休妻条例
24.愚昧的冥婚
25.居丧之礼
26.丁忧
27.古代对于“死”的不同称呼
28.古代的棺椁形制
29.汉人的土葬传统
30.墓碑的来历
31.招魂仪式
32.牌位
33.明器
34.坟
35.陵
36.祭与祀
37.泰山封禅
38.祭祀日神
39.祭祀雨神
40.祭祀河神
41.腊八
42.告朔饩羊
43.奠祭和祭奠
44.鬼
45.四象
46.灶神
47.明堂
48.越俎代庖
49.卜和筮
50.殷商的甲骨占卜
51.龟的崇拜
52.巫师
53.亲与戚
54.伯仲叔季
55.六亲
56.三纲五常
57.大宗小宗
58.昭穆
59.冥镪
60.结义
61.指腹为婚
62.守岁
第二篇 学制
1.察举
2.征辟
3.孝廉
4.贤良方正
5.九品中正制
6.科举制
7.院试
8.童生试
9.乡试
10.会试
11.殿试
12.朝考
13.中国历代的学位
14.状元
15.榜眼、探花
16.进士
17.举人
18.秀才
19.“连中三元”
20.“独占鳌头”
21.“蟾宫折桂”
22.金榜
23.科举四宴
24.“公车”
25.武科
26.门生
27.萌生
28.监生
29.贡生
30.同年
31.博士
32.硕士
33.学士
34.留学生
35.帖经、帖括
36.试帖诗
1.段位
2.定式
3.布局
4.先手
5.做眼
6.宫子
1.劫
8.天元
9.当湖十局
(二)中国象棋
1.楚河汉界
2.九宫
3.将军
4.动子
(三)五子棋
1.禁手
2.三手交换
3.五手两打
三、书法
(一)书体
1.甲骨文
2.金文
3.篆书
4.隶书
5.草书
6.楷书
7.行书
(二)着名书法隶
1.钟繇
2.王羲之
3.欧阳询
4.张旭
5.怀素
6.颜真卿
7.柳公权
8.黄庭坚
9.米芾
10.赵孟頫
四、绘画
(一)绘画的种莫与技法
1.中国画
2.写意
3.工笔
(二)着名画家
1.顾恺之
2.阎立本
3.吴道子
4.宋徽宗
5.张择端
6.唐寅
7.八大山人
8.石涛
9.扬州八怪
(三)着名作品
1.《洛神赋图》
2.《历代帝王图》
3.《清明上河图》
4.《溪山行旅图》
5.《千里江山图》
五、戏曲
(一)古代戏曲
1.宋元南戏
2.元代杂剧
3.明清传奇
4.清代花部
5.四大名剧
(二)剧种
1.京剧
①徽班进京
②生、旦、净、末、丑
③唱念做打
④西皮、二黄
⑤脸谱
⑥京剧伴奏乐队
⑦同光十三绝
⑧四大名旦——梅程尚荀
⑨四大须生
2.评剧
3.豫剧
4.越剧
5.昆曲
6.黄梅戏
7。秦腔
8.粤剧
9.川剧
10.河北梆子
11.花鼓戏
12.木偶戏
13.皮影戏
六、曲艺及其他
1.相声
2.评书
3.评弹
4.京韵大鼓
5.快板
6.双簧
7.二人转
8.太平歌词
9.高跷
10.口技
11.拉洋片
七、中医
1.四诊法
2.针灸
3.推拿
4.刮痧
5.拔火罐
6.药膳
7.经脉
8.穴位
9.方剂
10.太极图
11.十大名医
八、武术
1.少林武功
2.武当武功
3.峨眉武功
4.南拳
5.太极拳
6.八卦掌
7.形意拳
8.气功
9.散打
10.十八般武艺
第七篇 地理
一、山脉、山峰
1.阿尔泰山脉
2.天山山脉
3.昆仑山脉
4.祁连山脉
5.冈底斯山脉
6.喜马拉雅山脉
7.横断山脉
8.秦岭山脉
9.太行山脉
10.大兴安岭
11.武夷山脉
12.玉山
13.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14.道教名山:武当山、青城山
15.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
16.庐山
17.井冈山
18.三清山
19.黄山
二、河流、湖泊
1.长江
2.黄河
3.淮河
4.渭水
5.黑龙江
6.松花江
7.雅鲁藏布江
8.珠江
9.鄱阳湖
10.洞庭湖
11.太湖
12.青海湖
13.滇池
14.杭州西湖
15.扬州瘦西湖
16.日月潭
三、中华区划
1.九州名称的来历
2.地区的划分
四、中华都城
1.西安
2.洛阳
3.北京
4.南京
5.杭州
6.开封
7.咸阳
8.商丘
五、中华建筑
1.《考工记》
2.阿房宫
3.咸阳宫(信宫)
4.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5.大明历蠢宫
6.布达拉宫
7.苏州园林
8.汉长安城
9.唐长安城
10.明紫禁城
11.承德离宫(避暑山庄)
12.颐和园
13.沈阳故宫
14.雍和宫
15.圆明园
16.上林苑
17.狮子林
18.畅春园
19.恭王府
20.福建土早御楼
21.北京四合院
22.上海弄堂
23.安徽民居
24.窑洞式民居
25.四川传统民居
26.傣家竹楼
27.土家族吊脚楼
28.纳西族碉楼
29.畲族传统民居
30.毡房和帐房
31.藏族民居
32.维吾尔族民居
六、中华交通
1.丝绸之路
2.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3.京杭大运河
4.秦之驰道
5.驿站
6.茶马古道
7.漕运
七、中华地理之最
1.中国地理的世界之最
2.长城“八大雄关”
3.“天下第一”的称谓
4.中国的四大高原
5.中国四大名亭
6.中国六大古都
7.中国的“怪泉”
8.中国七大“天下第一泉”
9.中国着名石窟
10.“三国”地名今何在
第八篇 民俗
一、天文历法
1.日、气、朔——历法三要素
2.计时
3.干支
4.夏小正
5.太初历
6.《大衍历》
7.斗建
8.朔望
9.四时
10.上元积年
11.岁星纪年
12.二十四节气
13.农历月份别称
14.十二时辰
15.十二生肖
16.二十八宿和三垣
17.四象
18.黄道吉日
19.黄历
20.藏历
21.周易与历法
二、华夏图腾与符号
1.龙
2.凤凰
3.麒麟
4.饕餮
5.蟾蜍
6.鱼
7.鹿
8.鹤
9.龟
10.鸳鸯
11.喜鹊
12.蝙蝠
13.岁寒三友
14.盘古
15.女娲
16.伏羲
17.祝融
18.河伯
19.后羿
20.城隍
21.灶君
22.鼎
23.钟
三、修道与净化
1.养生
2.炼丹
3.阴阳相谐
4.打坐
5.转经与朝圣
四、婚丧
1.同心结
2.三书六礼
3.定情信物
4.媒人
5.月老与牵红线
6.婚礼
7.贴“囍”
8.拜天地
9.合卺
10.贞节
11.送终
12.祭文
13.丧事衣着
14.人殓礼俗
15.出殡礼俗
16.纸钱
17.做七
18.居丧
19.天葬
五、民间生活
1.年龄的别称
2.亲属礼仪称谓
3.社交礼仪称谓
4.筷子与用饭礼俗
5.起居礼貌
6.走亲戚
7.送礼
8.乔迁
9.生子
10.送别
11.家居
12.姓氏与门第
13.三教九流
六、占卜与神秘文化
1.玉皇大帝与太上老君
2.八仙
3.玄学
4.符咒
5.巫蛊
6.占星法
7.八字
8.奇门遁甲
9.测字
10.相术
11.风水
12.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13.禅宗
14.密宗与喇嘛教
七、节日
1.除夕
2.春节
3.元宵节
4.立春
5.三月三
6.清明节与寒食节
7.端午
8.七夕
9.盂兰盆节
10.中秋
11.重阳
12.腊八
13.泼水节
14.那达慕大会
15.雪顿节
八、民间习俗
1.叩手礼及叩桌谢礼
2.跪拜礼
3.“男左女右”的来源
4.“上北下南”的来源
5.“一日三餐”的来源
6.红色表示吉祥的缘由
7.生日祝寿的由来
8.祝寿送寿桃的由来
9.吃长寿面的由来
10.抓周的由来
11.压岁钱的由来
12.贴春联
13.福字倒贴
14.放鞭炮
15.关大门吃年夜饭
16.守岁
第九篇 服饰、工艺
一、服饰
1.汉服
2.襦裙
3.披帛与半臂
4.步摇
5.盘扣
6.头饰
7.花黄
8.铅华
9.裹脚
10.胭脂
11.梳篦
12.金缕玉衣
13.羽扇纶巾
14.褒衣博带
15.帔子
16.胡服
17.水田衣
18.旗装
19.旗袍
20.唐装
21.上衣下裳
22.服色
23.石榴裙
24.绫
25.罗
26.绸
27.缎
28.苗族银饰
29.维吾尔族花帽
30.哈达
31.朝鲜族服饰
32.壮锦
33.水家布
34.蒙古袍
35.披星戴月
36.花钿
37.妆靥
38.衮衣
39.青衣
40.直裰
41.袈裟
42.霓裳羽衣
43.盖头
44.幞头
45.凤冠
46.霞帔
47.抹胸
48.顶珠
49.深衣
50.马褂
51.花盆底鞋
52.堕马髻
53.爱司髻
54.木屐
55.百褶裙
56.缠头
57.乌纱帽
58.翎
59.玉带
60.饬
61.道袍
62.龙袍
63.画眉
64.染指甲
二、工艺品
1.荷包
2.核雕
3.剪纸
4.漆器
5.灯笼
6.缂丝
7.木偶
8.中国结
9.皮影戏
10.糖画
11.泥人张
12.根雕
13.风筝
14.门神
15.杨柳青年画
16.布老虎
17.蜡染
18.扎染
19.苏绣
20.湘绣
21.粤绣
22.蜀绣
23.挑花
24.钧瓷
24.汝瓷
26.官瓷
27.定瓷
28.哥瓷
29.秘色瓷
30.唐三彩
31.青花瓷
32.粉彩
第十篇 饮食
一、中华菜系
1.鲁菜
2.粤菜
3.湘菜
4.淮阳菜
5.徽菜
6.川菜
7.闽菜
8.浙菜
二、名席名宴
1.明代天厨御宴
2.元代赏花宴
3.宋接待金国使节宴会
4.唐代烧尾宴
5.满汉全席
6.孔府菜
三、民族食谱
1.洱源白族美食
2.朝鲜族饮食习俗
3.苗族节日美食
4.回族的斋月
四、美食文学
1.“东坡鱼”的由来
2.过桥米线的来历
3.豆腐的发明
4.臭豆腐的由来
5.孔子饮食
五、饮食典籍
1.《食次》
2.《食经》
六、饮食与名人
1.鱼头豆腐与干隆皇帝
2.范仲淹吃粥
3.苏东坡与东坡肉
4.石涛与苦瓜
七、名茶与产地
1.黄山毛峰
2.安溪铁观音
3.碧螺春
37.明经
38.八股文
39.翻译科
40.枪替
41.师范
42.古代对老师的各种称呼
43.桃李满天下
44.太学
45.国子监
46.杏坛
47.木铎
48.稷下学宫
49.鸿都门学
50.太医署
51.书院
52.白鹿洞书院
53.岳麓书院
54.石鼓书院
55.应天府书院
56.东林书院
57.同文馆
58.通儒院
59.京师大学堂
60.私塾
61.《三字经》
62.《百家姓》
63.《千字文》
64.幼儿园的起源
65.胎教
66.六艺
67.格物致知
68.《弟子职》
69.有教无类
70.因材施教
71.民间各业崇拜的祖师
第三篇 官制
1.官
2.僚
3.吏
4.太师、太傅与太保
5.司马、司徒、司空
6.商鞅的官制改革
7.士
8.家臣
9.门客
10.《周官》的政治地位
11.相、丞相、宰相
12.太尉
13.御史大夫
14.十三曹
4.西湖龙井茶
5.藏族酥油茶
6.蒙古奶茶
八、茶礼茶法
1.茶艺
2.茶道
九、中国酒文化
1.黄酒和夏商周三代的酒
2.各种饮酒习俗
3.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4.酒令
十、名酒与产地
1.贵州茅台酒
2.董酒
3.绵竹剑南春
4.泸州老窖特曲
5.古井贡酒
6.伊川杜康酒
7.五粮液酒
后记
15.郎官郎吏
16.三公九卿
17.将军
18.汉朝几次官制变化
19.尚书
20.卖官制
21.侍中
22.北周的官制改革
23.隋代的官制改革
24.秘书省
25.什么是“清官”
26.尚书省
27.门下省
28.中书省
29.三省的配合与制约
30.六部
31.宋代的宰执
32.枢密院
33.计相
34.翰林学士
35.宋代的谏官与政治失控
36.大学士
37.张居正的政治功过
38.东西二厂
39.锦衣卫
40.八旗制度
41.三殿三阁大学士
42.军机处
43.南书房
44.理藩院
45.总理衙门
46.我国首任驻外大使
47.绿营兵
48.新军
49.钦差大臣
50.县的来历
51.郡县制
52.刺史
53.酷吏与循吏
54.三辅
55.南北朝的侨郡县
56.都护府
57.节度使
58.宋代的路、州、府
59.镇的意义
60.行中书省
61.达鲁花赤
62.明代三司
63.总督和巡抚
64.道员
65.绍兴师爷
66.南、北洋大臣
67.宦官之害
68.明清胥吏
第四篇 学术典籍
一、经部
1.“十三经”
2.《周易》
3.《尚书》
4.《诗经》
5.《周礼》
6.《仪礼》
7.《礼记》
8.《左传》
9.《公羊传》
10.《觳梁传》
11.《论语》
12.《孟子》
13.《尔雅》
14.《孝经》
15.“四书”
16.《大学》
17.《中庸》
二、史部
1.《尚书》
2.《春秋》与编年体
3.《左传》
4.《国语》
5.《战国策》
6.《史记》
7.《汉书》
8.“二十四史”
9.《资治通鉴》
10.《通鉴纪事本末》与纪事本末体
11.“十通”
12.《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与会要
13.《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与学术史
14.《水经注》《西域水道记》《庐山记》等与古代的地理、方志书
15.《廿二史札记》和《廿二史考异》
16.《封氏闻见记》《梦溪笔谈》等与历史笔记
17.《明实录》《清实录》等与实录、起居注
三、子部
(一)儒家
1.《荀子》
2.《颜氏家训》
3.《二程集》
4.《朱子语类》
5.《象山全集》
6.《传习录》
(二)道隶
1.《老子》
2.《庄子》
3.《列子》
4.《淮南子》
5.《抱朴子》
(三)法家、兵家、纵横家
1.《商君书》
2.《管子》
3.《韩非子》
4.《孙子兵法》
5.《孙膑兵法》
6.《司马法》
7.《鬼谷子》
(四)墨家、名家
1.《墨子》
2.《公孙龙子》
四、文学
1.《诗经》
2.《楚辞》
3.《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等与汉赋
4.《乐府诗集》
5.《古诗十九首》
6.《陶渊明集》
7.《昭明文选》
8.《世说新语》
9.《文心雕龙》
10.《搜神记》
11.《玉台新咏》
12.《辋川集》
13.《燕歌行》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蜀道难》
15.《秋兴八首》
16.《原道》
17.《长恨歌》
18.《无题》
19.《花间集》
20.《全唐诗》
21.《醉翁亭记》
22.《赤壁赋》
2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4.《西厢记》
25.《三国演义》
26.《水浒传》
27.《西游记》
28.《金瓶梅》
29.三言二拍
30.《长生殿》《桃花扇》
31.《红楼梦》
32.《聊斋志异》
33.《儒林外史》
34.《古文辞类纂》
35.《饮水词》
五、医家
1.《黄帝内经》
2.《神农本草经》
3.《伤寒杂病论》
4.《金匮要略》
5.《千金要方》
6.《本草纲目》
六、农家
1.《农书》
2.《农政全书》
七、科技
1.《周髀算经》
2.《九章算术》
3.《梦溪笔谈》
4.《天工开物》
八、类书、丛书
1.《艺文类聚》
2.宋代四大类书
3.《永乐大典》
4.《古今图书集成》
5.《四库全书》
九、佛藏、道藏
1.三藏
2.汉文大藏经
3.藏文大藏经
4.《金刚经》
5.《心经》
6.《法华经》
7.《华严经》
8.《楞伽经》
9.《六祖坛经》
10.《大乘起信论》
11.《弘明集》
12.《高僧传》
13.《成唯识论》
14.禅宗语录
15.《法苑珠林》
16.《五灯会元》
17.《大唐西域记》
18.《道德经》
19.《太平经》
20.《黄庭经》
21.《阴符经》
22.《云笈七签》
23.《道藏目录详注》
第五篇 文化名人
1.黄帝、炎帝
2.仓颉
3.尧
4.舜
5.大禹
6.周公
7.老子
8.孔子
9.颜回
10.曾子
11.子夏
12.子思
13.范蠡
14.鲁班
15.墨子
16.孟子
17.荀子
18.庄子
19.屈原
20.韩非
21.李斯
22.秦始皇
23.荆轲
24.陆贾
25.贾谊
26.晁错
27.司马相如
28.董仲舒
29.汉武帝
30.张骞、班超
31.司马迁
32.蔡伦
33.刘歆
34.班固
35.张衡
36.蔡邕、蔡文姬
37.曹操、曹植、曹丕
38.建安七子
39.诸葛亮
40.竹林七贤
41.王弼
42.潘岳
43.陆机
44.谢安
45.陶渊明
46.谢灵运
47.江淹
48.刘勰
49.贾思勰
50.萧统
51.隋炀帝
52.古代四大美女
53.玄奘
5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5.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56.鉴真
57.李白
58.杜甫
59.王维
60.自居易
61.韩愈
62.柳宗元
63.杜牧
64.李商隐
65.李煜
66.柳永
67.范仲淹
68.欧阳修
69.周敦颐
70.苏轼
71.陆游
72.程颢、程颐
73.朱熹
74.王安石
75.司马光
76.李清照
77.辛弃疾
78.毕异
79.关汉卿
80.马致远
81.吴澄
82.郑和
83.李贽
84.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
85.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
86.东林党与杨涟、顾宪成
87.王阳明
88.王夫之
89.顾炎武
90.黄宗羲
91.蒲松龄
92.郑板桥
93.袁枚
94.曹雪芹
95.纪晓岚
96.曾国藩、张之洞
97.林则徐、魏源
98.康有为、梁启超
99.严复
100.龚自珍、黄遵宪
101.王国维
102.黄节
103.鲁迅
104.陈独秀、胡适
105.蔡元培
106.詹天佑
107.马寅初
108.熊十力、马一浮
109.陈寅恪、吴宓、柳诒徵
110.钱穆、辜鸿铭、章太炎
111.梁济、梁漱溟
第六篇 国粹
一、国乐
(一)乐器
1.古琴
2.编钟
3.磬
4.箜篌
5.古筝
6.琵琶
7.笛子
8.洞箫
9.二胡
10.葫芦丝
(二)名曲
1.《高山流水》
2.《梅花三弄》
3.《夕阳箫鼓》
4.《汉宫秋月》
5.《阳春白雪》
6.《渔樵问答》
7.《胡笳十八拍》
8.《广陵散》
9.《平沙落雁》
10.《十面埋伏》
(三)乐舞
1.六乐
2.五音
3.八音
4.巫舞
5.六代舞
6.盘鼓舞
7.唐朝三大舞——《秦王破阵乐》《攻成庆善乐》《上元乐》
8.霓裳羽衣舞
9.胡旋舞
10.踏歌
11.秧歌
12.狮子舞
13.龙舞
14.孔雀舞
二、棋道
(一)围棋

❾ 品评秦腔《昭君出塞》

        甘肃省秦优秀青年演员张志倩主演的《昭君出塞》,发挥她出身武旦行当“快脆媚”的特长,做功漂亮,演唱刚柔相济,把王昭君演绎的典雅俊秀,楚楚动人,冰冷的面孔挂着泪痕,柔弱的双肩扛起国家安宁的重担,让人敬佩王昭君坚强信念的同时,心中始终又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憋屈和透骨的凉意,着实耐人回味。

        汉元帝在位时,南北交兵,边关的烽火熊熊燃起,边界不得安宁。朝廷的文武百官束手无策,情况十分紧急。汉元帝为安抚匈奴,欲选一宫女作为公主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久和好,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和亲。昭君告别故土,登程而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列她的心肝;悲切之感,让她心绪难平。离别的留恋,孤独的哀怨,出塞的路上,草尖上闪烁着她坚强的泪水,马蹄下的烟尘托满一个弱女子无尽的辛酸。面朝异国他乡,身后是渐行渐远的故土,她心中的思念何止万千,她背后的辛酸与委屈又怎能说清。汉室的无能由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承担,她便成了元帝政治谈判桌上的牺牲品,从这一点来说,她是悲伤的。然而,昭君在三千佳丽的争宠斗争中独善其身,却为了民族利益走向大漠,她又是无怨无悔的坚强前行。在男权社会下,一个柔弱女子家国天下的大美情怀让人仰至。

        正是因为准确把握了这个基调,在整个的表演过程当中,才能把美无限放大、让美立意高远。张智倩饰演的王昭君所呈现的美,既有通常人们赞美女姓泛意上的美,也有王昭君身上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美。

        一是服装外形美:张智倩修长的英姿,娇美的容妆,庄严的盔帽(昭君盔),配上了长翎和狐尾, 身披大红斗篷,下系飘带裙,使昭君形象显得分外动人,一出场,简直美暴了。

      二是舞蹈动作美:从昭君上马起,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如“探海”勒马前趋步、快速“单腿立转大下蹲”, 特别是那“大漠盘鹰”式的“圆场”等, 又辅以各种挥舞马鞭的舞姿,当唱到“汉岭云横雾迷”一句时,她左手扯起斗篷, 右手横端马鞭, 以大幅度的“塌身圆场”, 飞驰于整个舞台, 突然间又一跃桥明兄而起,快速转身, 以“卧鱼”的造型亮住。这类动人心魄的表演,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物的动态美, 也突出表现了昭君丰富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这些节奏化、韵律化、雕塑化的舞蹈动作,出神入化地把一匹虚拟的烈马极其生动地描摹了出来,也使观众如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昭君一路颠簸的艰险。

      三是王昭君身上彰显的戏剧艺术美。这出戏重在创造“佳人烈马图”的意境,这就要区分“马上昭君”和“马下昭君”的神形变化。对于“马上昭君”的表演, 尚长荣先生曾概括为“既要有人, 又要有马, 马是烈马, 人是佳人, 一身二用, 神形兼顾”。就是说,既要表现出“玉貌含愁驰绝塞”的人,又要表现出那匹虚拟的马。展示“烈马奔驰、佳人神伤”的意境。张智倩从一出场孤冷地紧缩着斗篷,沉静如处子,脚下看似轻盈而又显沉重,然后略带沉思,义无反顾地上马。表演中很好地赋予了马鞭的灵魂,一招一式大气流畅,如行云流水,形体的美,外在的美,反应了人物心里的美。担大义出塞,烈马难驭,路途艰险,寒风刺骨,前途未卜,却又义无反顾,很好的诠释了王昭君和番的决心。这种美,是家国天下的大美。

        四是唱腔美。如果说在这出戏中,前半部分的做功戏,尽现槐亏了张志倩扎实的功底和舞台驾驭能力,那么后边大段的边舞边唱更好的营造和提升了这出戏的艺术境界。王昭君是深居后宫多年的宫女,不同于戏剧舞台上飒爽英姿的女将,光表现英武是不符合她的身份的。大漠落日与苍茫天地间是骑在马背上风摆杨柳的红粉佳人,悠雅沉静的外表包裏着的是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以说白了这个戏既要脆,又要媚,而且唱做并重,是这出戏的难点所在。常见有功夫的演员没嗓子,唱功好的演员没武功。而张志倩却是个例外,她做到了唱做俱佳,所以很好地完成了王昭君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唱得很柔美,很走心,把昭君去国离乡的凄楚、思念亲人的伤感表达得很到位,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得很精准。在整个的表演当中,秦腔表演敏袭的程式被大量用运,又大胆突破了以往的一些表演形式,似乎有一种电影画面感,达到了心有神有、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被君王推上政治舞台,为了和平与安宁,她踏着黄沙,弹着幽怨的琵琶,顶风冒雪走向异域,这是何等悲壮的画面,这也是戏剧的悲剧色彩。马蹄声声,在诉说着什么?塞外广袤空旷、大漠的辽阔苍凉,让舞台下的我咀嚼到了凄凉与伤感。落雁的容颜、菊花般孤高的风骨、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在广漠中孑孓而去,最终消隐。

❿ 姓王的名人和朝代

王诩(鬼谷子):春秋思想家、军事/政治教育家,战国军庠的创始人,纵横家的鼻祖,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着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陵(前?~前顷键181),沛县人,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
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谏大夫,“博”经术之博,吉能兼通五经。
王昭君(前~世纪中叶),西汉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王莽(前45~后23),字巨君,帝王,极杰出的社会主义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无神论者。
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
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人。汉献帝初年任司徒、尚书令,录尚书事、总朝政。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东汉末年着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着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
王叔和(210~280),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着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着述《脉经》。
王祥(185年~269),字休征,琅琊临沂人,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事后母孝,民间流传“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鲤故事。
王导(276~339),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爵至太保、司徒、录尚书事、进位太傅、又拜丞相。咸康五年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献。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后迁会稽(今浙江绍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兴),曾任过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猛(325~375),十六国前秦丞相。字景略,北海剧(山纳袜东寿光)人。《晋书》载其“少贫贱”而“环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后为苻坚谋士,比之诸葛孔明,累迁司徒、录尚书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晋代书法家、诗人,祖籍琅琊临沂,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王珣(349~400),字符琳,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晋代书法家。
王僧虔(426~485年),祖籍琅琊临沂。南朝齐书法家。
王俭(452~489),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
王通(584~617),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为朝臣疑忌不见用。
王勃(649~676),唐代着名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诗文与于龙齐名,并称“王于”,亦称 “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作品有《滕王阁序》、《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名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并州人。祖籍太原晋阳,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雀茄巧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因此人称“诗佛”。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冰(710~804),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
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在中原战乱之时,他以海陬蛮荒之区,取代中原而为衣冠上国,被尊为“开闽第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旦(957~1017),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祜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着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王韶(1030~1081),北宋将领。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
王柏(1197~1274),南宋经学家。
王约(1252~1333),祖籍汴京,迁居真定。
王实甫(1260~1336),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着名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着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等等。
王祯(1271~1368),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着作《王祯农书》。
王冕(1287~1359),元代着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符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
王蒙(1301~1385),元朝画家。
王保保(?~1375),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元末平章事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养子。元惠宗妥欢贴睦尔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
王守仁(1472~1528),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中国明代最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明朝潞州(今长治市)人,明代着名文学家、哲学家。
王锡爵(1534~1614),明代内阁首辅,字符驭,号荆石,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太仓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员。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涢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潜心哲学,受到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名人数不胜数,其他王姓名人有秦国丞相王绾;西汉大臣王嘉,学者王式;东汉大臣王良;三国曹魏大臣王昶;西晋外戚王恂,大臣王逊、王坚;东晋文学家王修;南朝齐大臣王逊、学者王俭、文人王晏,梁诗人王筠、王籍;北朝北魏大臣王衍,北齐将领王则,北周将领王杰;隋将领王韶;唐大臣王俊;五代后唐大臣王权;北宋大臣王溥、王济,将领王珪;南宋将领王渊,方志作者王栐;元大臣王磐;明大臣王朴,将领王弼,学者王佐、王微,文学家王济,画家王谔;清大臣王杰,学者王艮,藏书家王修等。近当代王姓名人有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工运领袖王荷波,革命家王一飞、王德三、王若飞、王稼祥、王震、王维舟,政治家王昆仑、王任重、王汉斌、王国兴、王世英、王观澜、王光美,军事家王树声、王新亭、王建安、王近山、王海,外交家王炳南,红军将领王佐、王良、王尔琢、王平章、王炳南,抗联将领王德泰,革命烈士王克勤、王杰、王孝和,劳动模范王进喜、王国藩,航空事业先驱王弼,无线电通信事业和电子工业创建人王诤,民主革命者王金发、王天杰、王和顺,爱国将领王以哲、王甲本,国民党官员王正廷、王宠惠,国民党将领王家烈、王叔铭、王升,北洋军阀王士珍,直系军阀王占元,物理学家王竹溪、王大珩、王淦昌、王赣骏、王守武,化学家王序、王琎、王葆仁,生物化学家王德宝、王应睐,天文学家王绶琯,冶金学家王宠佑,地理学史家王庸,数学家王元、王湘浩,华裔美籍科学家王安,计算机专家王选,草原学家王栋,作物育种学家王绶,动物学家王家楫,农史学家王毓瑚,泌尿外科专家王历畊,医学家王仲奇,医史学家王吉民,经济学家王亚南,财经专家王丙乾,逻辑学家王宪钧,历史学家王毓铨、王仲荦,宪法学家王世杰,法学家王叔文、王造时、王铁崖,学者王树柟、王星拱、王森然,语言学家王力,古典文学研究家王利器,拼音文字提倡者王照,出版家王云五,文学史家王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王任叔、王蒙、王祯和,美术史家王子云,画家王个簃、王雪涛,油画家王式廓、王悦之,木刻家王大化,版画家王琦,电影评论家王尘无,电影导演王滨、王家乙、王苹,音乐学家王光祈,词曲作家王洛宾,歌唱家王昆,戏曲史家王季思,戏曲学家王季烈,早期话剧活动家王钟声,京剧演员王鸿寿、王长林、王瑶卿,蒲剧演员王秀兰,秦腔演员王天民,四川评书演员王秉诚,扬州评话演员王少堂,西河大鼓演员王尊三,琴家王宾鲁,皮影艺术表演家王文坤,武术家王子平,射击运动员王义夫,中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辞赋家诗人王方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