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有两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渗做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雹告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源喊明。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② 古代美女大盘点,貂蝉竟为虚构人物
文: 枯木
提起古代四大美女,人们大多都会脱口而出,自然是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分别指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 四位美女。其实,在古代关于四大美女的说法不尽相同,而且如今所说的四大美女之中,貂蝉还是虚构出来的人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从未停步,这是人的天性使然。《道德经》有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美和丑是相对存在的,因而美的标准是建立在丑的基础上的。这点在对女性美的审美上尤为突出。
古人关于美女的定义,各个时期不同,在先秦时期,人们崇尚自然美和朴素美,《诗经》第一篇 《国风·周南·关雎》 开首就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如何是“窈窕淑女”?在《诗经》中也明确做了定义,那就是 《诗经·卫风·硕人》 篇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形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犀(hù xī,),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意思是手如白茅柔软的嫩芽,肌肤白皙玉润,脖颈犹如天牛幼虫的那么白嫩,牙齿瓠瓜子排列整齐,如兕犀牛角那么洁白无瑕,额头宽广圆润,眉毛弯弯如蚕蛾触角,一笑一颦,眼波流转,靓丽传神,俏影立现。
如此传神,如此生动,使得《诗经》成为咏叹美人的开篇佳作,历代文人纷纷效仿,后期的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的《洛神赋》都可以看到“硕人”的芳踪,而《诗经》对美人的标准定义,也被历代奉为对女性审美的圭臬。
在先秦文献中,记载的美女颇多,比较着名的有夏桀的王后 妺(mò)喜 ,商纣王的妃子 妲(dá)己 ,周幽王的妃子 褒姒 ,以上三位美女都是亡国之君的宠妃,红颜祸水,和妺喜有关的典故是 “酒池肉林” ;妲己有关的是 “蛇蝎心肠”、“比干剖心” ;褒姒则是 “烽火戏诸侯” ,最后结果都是国灭身死,历来被作为反面教材提及。
若只谈容貌美丽的,除了诗经中的卫庄公夫人 庄姜 ,有 毛嫱、丽姬、西施 等,比如 《庄子》 :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 , 《管子》 : “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 , 《韩非子》 : “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 。其中毛嫱为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为“沉鱼”最早的原型;丽姬即“骊姬”,为晋献公妃子,着名的晋国“骊姬之乱”肇始者;西施为越国美女,如今则成为知名的四大美女之一。
当然,在历史文献记载中,还有很多美女,比如齐国的 鲁桓公夫人文姜、卫宣公夫人宣姜姐妹,鲁庄公夫人哀姜,卫灵公夫人南子 等等,不过大多遭后人诟病,多记载淫乱生祸,致使国家政治动荡,政权更迭,从而也是反面教材,只不过不如妺喜、妲己、褒姒等造成朝代更迭为甚。
到了汉魏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人们对美女的审美除了延续先秦审美观,妇女们更加注重装饰,于是在服饰上更为奢华,这在曹植的 《洛神赋》 和乐府 《孔雀东南飞》 之中有详细描写,比如《孔雀东南飞》描写焦仲卿妻的美貌: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 。
汉代关于女子的记载较多,比如着名的 王昭君 ,作为四大美女“落雁”的原型,昭君出塞历来被人们称赞讴歌。汉成帝皇后 赵飞燕 ,成语 “环肥燕瘦” 的“燕瘦”,体态轻盈,可以做掌上舞,赢得汉成帝欢心,并且还有一位更美的妹妹赵合德也一起进宫侍奉汉成帝。另外,刘邦宠妾戚夫人、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等,当然,还有小说中的“金屋藏娇”的陈阿娇,都是着名的美人。至于班昭被说成美女,纯属附会,其原因是班昭提出女子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对妇女的言行举止做出限制,被后代作为妇女的标准规范,因而着名。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美女的审美主要是 “褒衣博带”,“ 骨秀神清” ,这主要是受道家影响,讲究飘逸清瘦,妇女们除了略施粉黛,还会化妆,比如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以“梅花妆”着名于世,另外南北朝时期妇女们开始堆高云髻,纷纷用假发制作发髻,在头发上做文章,赢得人们青睐。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着名的美女当属 绿珠 ,绿珠为西晋宠臣巨富石崇的宠妾,后来因为依附于赵王伦的大臣孙秀觊觎绿珠美貌,向石崇索取,石崇拒绝,因此引来杀身之祸。从此绿珠名传千古,后人多有凭吊诗词。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巾帼英雄 花木兰 ,然而若说花木兰是美女,估计也有点牵强,首先不说是不是历史事实,主要是在外征战十余年,如果是美貌如花,自然难以掩盖形迹,因此说是巾帼英雄名副其实,若说是美女似乎理由不足。
到了隋唐时期,又是一个历史上文化经济高潮时代,自然美女如云,佳丽无数。唐代经济繁华,为世界中心,万国来朝,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因此唐代有着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自信和雍容华贵之态。在对美女的审美上,继承了前面朝代的优点,更加重视丰腴华贵,主要特点是 肤如凝脂,体态丰腴,云髻高耸,脸庞如圆月,樱桃口,消肩长裙,脖颈外露,裙裾上提至胸部,下摆加长,更显得飘逸端庄。
隋唐美女第一当属 杨玉环 ,也是如今四大美女之一,“羞花”的原型,历来被人诗词歌赋咏叹。另外一个就是文成公主,唐太宗宗室女,远嫁吐蕃,必定容貌惊人,最主要的是和亲事迹千古传诵。还有隋朝时期陈后主陈叔宝贵妃张丽华,陈叔宝妹妹陈宣华,隋炀帝皇后萧美娘等,唐代的武则天、上官婉儿等,自然是美女,在一些小说诸如《隋唐演义》之中多有描述和演绎。
另外由于唐代成立教坊司,官妓制度比较普遍,因此在唐代流传下来的关于美女官妓的人物较多,大多都是才华横溢, 比如制作“薛涛笺”的薛涛,和温庭筠忘年交的鱼玄机,以及刘采春、李冶等 ,虽然出身卑俗,然而文采斐然,都有着名诗词传世。
到了宋代,人们对美女的审美从雍容华贵转到含蓄内敛,崇尚纤弱清秀之美,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病态审美,其原因是宋代理学的盛行,束缚了人们对美的想象力。宋代对美女的审美标准大致可归纳为: 鹅蛋脸,远山眉,细长眼,樱桃口,消肩长颈。 还有一个害人不浅的 缠足恶俗 ,始于北宋后期,从南宋开始,国势不振,偏安一隅,文人安于现状,自娱自乐,以至于出现病态审美,缠足恶习从宫中传入民间,到明清成为惯例,其不令人可恨?!
宋代美女,如今多有图册传世,如说人物,因为理学家的缘故,因此很少有美女名字事迹传世,而多以青楼歌姬为多,比如知名的李师师,就是远近知名的青楼歌姬,词人 晏几道的《生查子》 曾专写 李师师 之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 看遍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 。至于着名女词人易安居士 李清照 ,只能是才华横溢的才女,称不上美女,毕竟没有历史记载,人们钦佩称道的是她的诗作,而不是容貌。
宋朝以后,以至于明清,受宋影响,妇女大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言行举止受到礼教的严厉束缚,处处提防,更何谈去谈论美女,因而很少有美女典故出笼,即便是有,也不过和宋代一样,大多青楼歌女,娼妓戏子而已,不过这里面也有可圈可点的,我们略微提说一下。比如明末清初的 “秦淮八艳” 之 陈圆圆、柳如是、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 等。其中陈圆圆最为着名,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 ,随使满清入关,生灵涂炭。
历朝盘点,可能有人问,为何不见三国时期着名的 美人貂蝉 ?也就是“闭月”的原型。然而笔者查找历史资料,并无其人,在《后汉书》以及同时期的历史典籍当中,从未有貂蝉的名字,而且遍查《王允传》、《董卓传》以及《吕布传》等记载,确实没有,唯只有在 《后汉书·吕布传》 中有: “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 ……,布由是阴怨于卓。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 ” 记载。其中 “傅婢” 指的是宠妾,颜师古注释:“凡言傅婢者,谓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一说,傅曰附,谓近幸也。”。而此侍妾也没有名姓传世,因此貂蝉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当中的虚构人物。
貂蝉的名字源自古代的冠带 “惠文冠” ,也称为“貂蝉冠”,是武将的冠带。《后汉书·舆服志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 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 。其中黄金珰为耳饰,附蝉为前方正中蝉饰,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吸食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因此用蝉饰自喻自身的高洁;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相传为赵惠文王创制,故称。
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元代小说《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本为虚构,经过罗贯中演绎,在《三国演义》的广大普及下,小说反而成了历史,貂蝉这个虚构人物也堂而皇之的力压群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
再说古代四大美女,在到宋代以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迄今为止,最早发现关于四大美人的证据,是在西夏黑水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金朝拓本画 《金朝姚窕呈倾国之芳容》 (如上图),现藏俄罗斯东方博物馆,图从右往左依次绘有 绿珠、王昭君、赵飞燕、班姬 四位古代美女。据考据“此画可能系宋金流入西夏”。明代诗人张元凯《伐檀斋集》中有《四美人咏》组诗,分别咏 王昭君、赵飞燕、卓文君、绿珠等“四美人 ”。
可以看出,在宋以后明代以前,有了“四美人”,然而并没有貂蝉,况且关于“四美”也不尽相同。到了清代,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和传播,貂蝉也成了千家万户众所周知的美女,尤其是“吕布戏貂蝉”、“美人计”、“连环计”等精彩的小说演绎,使得貂蝉形象更加丰富,于是,现代版的“古代四大美人”就出现了。这在清代道光年间华广生的 《白雪遗音》 写到: “西施女,来献吴,吴王是个闹腮胡。 王昭君,把番和,眼巴巴舍不的刘王闹腮胡。 杨贵妃酒醉深宫内,安禄山也是个闹腮胡。 凤仪亭上的貂蝉女,嫁与了董卓也是个闹腮胡。 四大美女都是有名的。 自古以来就嫁蠢夫。 何况你与我。 ” 。后人有根据小说演义,附会杜撰,总结出了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来形容四大美女,从此,现代人也就接受了最新版的“古代四大美女”说法。
历数历朝历代,关于美女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这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注重自然美,一则是当时科技落后,再则是古人比较质朴,崇尚先天美;到了汉魏,道家为盛,崇尚清秀飘逸;唐代雍容华贵,华丽大方;宋代简约,病态出现,缠足束胸,熄灭人性;明清古板,束缚想象。后来西学东渐,逐渐开放,也有不少病态出现,奇装异服,怪样打扮,整容染发,削骨磨皮,瘦脸纹眉,隆胸吸脂,垫臀抽股,不能一一,浮躁过后,才发现是一场梦幻。
然而,不管岁月变换,朝代更迭,关于美的真谛和内涵,依然存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真正的美,除了心灵美,那就是《诗经》中的自然美和仪态美,《登徒子好色赋》的婉约美和中庸美,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崇尚天然,敬畏自然,我想,大多数人仍然坚守着这个真理。
2019/4/19榆木斋
③ 都说女大十八变,究竟是指的什么十八变
汉语有一个显着特点,那就是语汇量非常大,寓意很丰富的语句比比皆是,比如,“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可你知道是哪十八变吗?
④ 中国历史人物都有哪些未解之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的奇人异事更是数不胜数,有些人失踪至今我们都无法再史卷中找到他的踪迹。
而这些人有的却为中华文明做绝搭厅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她)却神秘失踪,从此再无音信了。
1.李耳——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还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因是道家始祖后又被尊称太上老君。
老子也曾经做过官,后来他辞官不做,骑着青牛一路向西而行。
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关令尹留下着书,于是老子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道家着作《道德经》被后世广为流传,写完之后继续西行,自此以后音讯全无,史上再没有他的任何记载。
去了哪里,也没人知道,但关于他的传说还是比较多的,有人说去了四川青羊宫,在那里变成了一个婴儿;有人说他去了印度,收了个徒弟叫释迦牟尼;还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更有人猜测他可能遇到了战乱或抢劫的,意外身亡了。
不管哪种说法我们都是无法进行考证的,但是关于这位道家的创始者,我们除了敬畏,还是希望这位老者可以得个善终吧!
2.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
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皮肤白皙可谓是当时一等一的美人,同时她也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但是关于这位大美女后来的归向也是众说纷纭啊,有人说她被勾践沉江,但更多的民间传说认为她被范蠡救走,《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那么,就要搞清楚这个五湖是指哪里了。
是姑苏?是太湖?还是鄱阳湖(彭蠡湖)?还有人说范蠡来到了山东定陶,五湖指的是水泊梁山。
3.宋太祖赵匡胤
他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
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虽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但是他只做了16年的皇帝,死的也是十分突然的。
正史也没有详细的记载他是怎么死的,直到元朝末年,宰相脱脱主持修《宋并隐史》,才有了简单的两句:“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后被纪昀收录于《四库全书》之中,才能保存之今枝乎。
关于他的死后人也是各执一词,有的说是被其弟弟宋太宗所杀,因为宋太祖死的那天晚上,宋太宗恰好留宿宫中,而且在哥哥死后第二天在灵前即位当皇帝,各大臣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实难脱弑兄之嫌。
另一种说法是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的,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
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确实不是太宗所害的,但是关于他是怎么死的,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到底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所以更是无法定论他是怎么死的。
⑤ 关于民间“四大”的说法有哪些
一、民间四大俗语:
1、四大红:剪彩布 花轿的蓬 新娘子的盖头 输血瓶
2、四大绿:青草地、大葱皮、王八壳子、邮电局。
3、四大白:头场雪 精粉面 新摘的棉花 拨皮鸡蛋
4、四大黑:包文正呼延庆三十下晚 无底洞
5、四大硬:门洞风 野猪鬃 醉鬼的舌头 老山东
6、四大软:席梦思 槽子糕 孕妇的肚子 大面包
7、老瓦的外套 嘴巴子的广告 3G的大刀 老而弥的赞美
二、四大范围很广,有指四大美女的说法。《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内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印度指地、水、火、风、空为五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盯和
佛教加以改造,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槐则州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此外,还有诸多四大。
(5)道德经中有个大美女扩展阅读:
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中四位护法天神的合称,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铅蔽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美女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⑥ 为什么道教诞生了那么多杰出的女子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任何宗教,都不像道教诞生了那么多杰出的女性。中国历史上,鱼玄机、杨太真、孙不二、魏存华......一个个女道姑构成了中国古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中不乏才华横溢的诗人、德艺双馨的一代宗师,传说中很多还羽化成仙。反观其它宗教,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有如此众多的女性。这样一种现象,我觉得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道教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本土宗教,其教义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基因,但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地位一落千丈。特别是今天的女子,更是很少有向道之心了。而当然这也和当今一些巫女方士给道教带来的负面形象有关,蜈蚣衣披在道姑身上,搞得很像个老巫婆,哪里还有半点仙气飘飘的道姑形象,其实,道教很美,道姑也很美!
⑦ 《道德经》分享之第二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原文: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故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倾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万 物 作 而 不辞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弗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皆:全,都。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斯:此,指示代词,指前面所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件事情。恶:丑陋。已:已经。善:形容词,“好”。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称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已经存在了。天下人都知道好的事物称为“好”,是因为不好的已经存在了。老子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辩证的,并且他的辩证思想要比西方的哲学家早,而且比较完美。老子认为,之所以大家会认为美,是因为有丑陋存在。假如这个世界上个个都是美女,件件都是锦衣华服,那就不存在所谓的“美”了。为什会有好人,是因为有坏人的存在。如果这个社会都是好人,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之分了。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你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如果这个社会都是丑恶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丑恶了”?答案是肯定的。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要鼓励大家做恶呢?当然不是!我们首先看看我们为什会有“美、丑、善、恶”的分别,因为我们给事物设定了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即不断地比较和分别。所以在这个“想当然”拿出来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的大前提下,我们“自然而然”般地生出分别心来。但是在大道看来,天下事物是没有分别的。举个例子来说吧。大家都知道在唐朝的时候,杨贵妃很美,美到李白都说“云想衣裳花想容”,后世人更是将杨贵妃评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家都知道,杨贵妃非常胖,可谓是珠圆玉润。如果把杨贵妃放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说不定会被称为“丑女”,因为现在大家以瘦为美,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天都在想办法燃烧卡路里。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塞翁失马”,说的也是这个道侍念理。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眼里看到的同一个事物肯定会折射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判断一件事情是好还是坏,也不要给一个人下定义评价其为“好人”还是“坏人”。就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一生也是只谈论公德,不评价私德。所以我们看事物也好,想问题也罢,一定要会多元化的思维,不要只看一面或者两面。就如同杨贵妃一样,此时我们觉得纳唤胖子不美,甚至不健康,彼时说不一定正因为有她的胖,才会显出你的苗条,亦或胖瘦不重要,重要的身心健康。
故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倾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相:互相;生:生存,这里引申为“存在”;成:成就;形:对比;在帛书中这里是“较”,即比较,因为“形”与下文的“倾”比较押韵,所以我个人觉得这里应该是“形”。倾:本意是“向……倾斜”,这里指高下相互依靠而存在。音声:在古代,单一发声称为“声”,很多个“声”组合在一起才称为“音”;和:应和。
因此有无相依而生,难易相辅而彼此成就,长短相互对比而显现,高下相互依靠而存在,音声相互应和,前后相互追随。老子在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没有“无”,就谈不上“有”;没有“有”,也谈不上“无”。难和易也是相互比较而言的,没有“难”就谈不上“易”,没有“易”也就谈上不“洞谈凯难”。“长”和“短”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说桌子比凳子高一点儿长一点儿,但是桌子和房子相比则变成又矮又小的物体了;高下也一样,我们把泰山称为五岳之首,但是如果把泰山和珠穆朗玛峰放在一起,它就显得很渺小。声和音也如此,只有声,没有音,就不能称为乐曲;有超前的就有落后的。老子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本就各有各的特点,都是自然的存在,之所以我们喜欢给他们作比较,是因为我们有一颗惯于比较的心。若我们能放下那些有色的“比较”,它们便没有什么差别可言,他们共同的存在,自然而然地构成了这个世界。不要用我们所谓“想当然”的想法试图去让他们变得千篇一律,那样反而是“背道而驰”,是行不通的。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万 物 作 而 不辞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弗 居 。
圣人:有道的人,或者说是得道的人;无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言:说;教:教化,教育;作:兴起,出现;辞:本意是“推辞、不接受”,这里指“干预”;有:占有;生:生育、养育;为:作为,指帮助万物成长;恃:自恃,自认为有功。
所以有道的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注重身体力行的身教,而不是言词上的说教,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有功;功成以后不居功自傲。说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下最热的话题就是教育了。我记得前段时间,网上也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大概是说关于孩子几岁分房睡的问题的,甚至有的人还说不早点儿分房睡,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我觉得说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有点儿夸张了!如果我们没有给小朋友吃激素的话,一般小孩子是不会出现提前发育的现象的。为什么要给孩子分房睡?因为我们要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这个能力一定是在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不是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阴影下进行的。什么时候分房睡,用什么样的方式分出去,这取决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里成熟的程度,“一刀切”式的几岁就必须分房睡的言论是不科学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小朋友写作业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在这个问题上焦虑,写作业不专心,或者说磨磨蹭蹭。坦率地讲,我自己的孩子也是个小学生,每天也要写作业,有时我也会因为写作业批评她。但是在她写作业的时候,我不会看电视,也不会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我能够保证做到的就是给予充分的陪伴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孩子,现在可能还不具备自己查字典学习生字的能力,那家长就要保证孩子又不会写的字能随时来问你,有不会做的题目,你可以陪他一起想办法,引导他开动脑筋。而不是,小朋友写作业,你在聊微信,或者看视频,或者打电话,有的家长干脆在看电视剧,一遍手握遥控器还要一遍大喊着“快点儿写!快点儿写!”我个人觉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愿意写作业有点儿困难!行不言之教,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正因为他们不居功,所以他们的功绩不会被除去,会得以永存。有个成语叫“居功自傲”,自恃有功,就可以目空一切,这是非常不好的想法。功劳,不过是过去的事情,代表不了未来。想要让功劳得以保存,就是让它留在过去,和今天及未来不扯上丝毫关系,这样就没有人能去掉和改变它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手下曾经有很多功臣,汉朝初立时,这些人都被封赏了高官厚禄,只有张良,显得很淡泊,刘邦最初想把齐国封赏给他,让他食邑三万户,但是张良推辞了,只请求了沛县这么一个小地方立足。后来,张良更是干脆隐居了,不问政事,潜心研究黄老之术。所以张良是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功臣。不仅仅是古代的功臣,我们今天的很多家长也爱犯自恃有功的错误,很多家长说是为了孩子,辞职陪读,甚至远离家乡,孩子一但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出决定,就会爆发家庭大战,甚至觉得自己很委屈。首先我个人觉得为人父母,要把做父母的责任尽到,把父母对子女的爱表达到即可,不可以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人生,大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做出的决定自然不同,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一定事事都对,孩子不一定事事都错。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要面对与之相适应的人生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如何依赖父母。更不是人生被人强加干涉和控制,觉得亲人似仇人。如果出现这样的后果,那做父母的真的是不但没有功劳,连苦劳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