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7年1月4日
这三幅画,上面那幅叫《九十岁自画像》,中间那幅叫《暮春江南》,下面这幅叫《荷塘镜心》,是美术奇才黄永玉先生的得意之作。
说起黄永玉,想信很多跟我年龄差上差下的人都应该发出会心的一笑。无庸置疑,黄永玉是一个好玩且有故事的人。好玩,说的是他不仅会画画,还会玩玩文字,有时也拍拍电影。他自己曾说:人们对我最大的两个误解是:第一,他们仅仅因为我戴眼镜,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第二,我的电影不赚钱,所以他们就认为我是艺术家。有故事,是说他的人生精彩波澜起伏。他的妻子张梅溪是绝世美女,年轻时为了追到夫人,黄永玉自认无钱又无貌,只有成天在楼下吹小号以表爱心。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发生了这样的对话:黄永玉:“如果有一个人爱你,你怎么办?”张梅溪:“要看是谁了。 ”黄永玉:“那就是我了。 ”张梅溪:“好吧。 ”
我知道黄永玉比较晚,应该是上大学时刚开始接触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知道沈从文先生有个表侄叫黄永玉。后来慢慢地开始在《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羡局》上面看到黄永玉先生的画作和文字,便喜欢上这个才华横溢、幽默诙谐的老顽童。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有人说他小时候兄帆让是艺术神童,版画、油画、国画、雕塑等均无师自通;有人说他曾是弘一法师的三个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传而练就了灵性十足的书法。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的书,用心赏析他的画,神奇的色彩褪去后,人们更多体会到的会是他深厚渊博的学识、卓尔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睿智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早课抄了俄罗斯女诗人加莉娜·埃莫什娜的《这是秋天》:”这是秋天/宁静的时间/书信和黄叶的时间//这是黄昏/影子更深了/这是风在吹进你的面孔//这是雨/这是一盏灯的光/穿过灰色的窗棂//这是夜/用它褴褛的爪子/收集着破碎的茧壳。“
这学期的课已经接近了尾声,每天两节课就是领着孩子们做综合训练的卷子。孩子们觉得乏味,我也觉得提不起精神。但最终学校也好,家长也好还是要看孩子们的试卷成绩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免俗,都不能不考虑那一张卷子带给孩子、家长、老师的压力。毫无疑问体制下的从教者实际上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个中原因我说不清,也不想说清,即便说清了也起不了一丝一毫的作用,倒给人家添堵。尽可能地把训练卷子和阅读写作并重吧,尽力做到标本兼重。有孩子昏昏欲睡,而且从开学到现在几乎堂堂课如此,叫也叫不起来,语文课上总是没精打采的样子。这当然是我的问题,我尽可能地把课讲得生动起来,如果还不能驱走瞌睡虫,那也只能让他去睡了。
下午两节课后,全体教师到图书馆五楼会议室开会,是期末工作相关事宜的安排部署。考核办上午通知下午下班前收政治学习笔记,我翻拣了一下,与规定笔记的次数还差两次,正好利用开会这个机会补上。不是我不尊重讲话的领导,实在是没有时间。无论是开全校大会,还是抄政治学习笔记,在我看来真的不过是例行公事。一个学期快过去了,细细地检索,几乎大半时间都用在没有意义的应景之事上了。工作一件一件布置下来,也许并不是真正为了收到什么效果,只是为了布置工作而布置工作。光鲜的事儿不过就是把面子弄得堂而皇之,别管里子怎轿正么样,大多数看的只是光鲜的面子。一边听领导讲话,一边抄政治学习笔记,身前身后还不时传来时强时弱的私语。这是每次二中全体会上一道司空见惯的风景!
这几天晚上,家人来我家聚餐,吃得好坏不说,至少很热热闹,也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散得比较晚,所以每天写流水财的时间也跟着向后延。把一件本来并不难坚持做的事儿坚持着做下去,并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只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而已。
晚课抄了《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抄了《论语··八佾篇第三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抄了《易·系辞传上》:《易》有圣人之道四十,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像,以卜筮者尚其占。
‘贰’ 谷宝玉和黄永玉谁的作品更好
part1:少年郎
百年前的湘西凤凰还是一个真正古色古香的偏僻小城。有多小呢?那时候的学校里唱歌,全城人都能听得到,许多时候连母鸡下蛋的声音也都可以清晰听到。老黄家是凤凰城内的时髦望族,城中的照相馆、邮局就黄家第一个开起来的,除开黄永玉的父母都是学校校长,这个家族还出了一个大作家——沈从文。
图为沈从文与黄永玉
1924年,凤凰的老黄家在常德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定名为黄永玉的娃一生都走在时髦最前线。
黄永玉的成长是最动荡的年代,原本还算不错的家境逐渐中落。性格调皮不爱被约束,16岁的他选择辍学自己讨生活。
离开圈来圈往的凤凰古城墙,他去过安徽,又到了福建山区小瓷作坊打工,负责把瓷坯运到火窑。
少年懵懂不经事,老板还很苛刻,没有工钱,只能给很差劲的吃住。离乡后的少年全然没了曾经的傲气,明白要脚踏实地才能走好每一步,一待就是一年多。
沱江水贯穿凤凰古城,滋养一方人,天然的美景如画,老黄家的艺术基因也很强大,沈从文开始奋笔疾书时,他的表侄黄永玉在瓷作坊重新握回了画笔。从小就有过美术功底,他凭借一点童子功,加上自己的揣摩,他的作品被刊登了。
拿到第一笔稿费的黄永玉还很惊奇,原来发表作品不需要付钱,还能收钱。这份收益让他还清了蚵仔煎摊老板的赊账,也让他确认要用手艺来谋生计。
读书时候被取了“黄逃学”的绰号,黄永玉虽然调皮,但是爱读书是真的。离开学校的他以画画和木刻谋生,他为了主攻版画,用帆布自己缝了一个包,其中只放了书本和美术工具,为了让这个袋子不破,他还抹了一层桐油。
拮据的日子里,为了能够更好的接触到新鲜的书本,他每周都会坐小宏埋轮渡到福州的书店看书,往返很多趟才把一本书看完。却不知书店老板早已默默观察他很久,细心的把这本书列为非卖品,只是为了让这个拮据的少年读完。
家族基因给了艺术底色,搭配自己的努力,还有一路上遇见的诸多好心人,才有了画坛“鬼才”黄永玉。
part2:穷小子和私奔少女的“姐弟恋”
曾经的湘西有习武简败的传统,黄永玉少年时也学过一些拳脚,能武能画的他其实不缺女孩子欢喜。他的青春期虽独自闯荡,却一直都执迷于如何让自己的业务水平达到无可替代,对于许多女孩抛来的橄榄枝,他都没有接到电流。
19岁时,他在江西的艺术馆工作,邂逅了家境优渥的张梅溪,这个比他大两岁的女孩笑起来很淳朴,她热爱艺术和文学,丝毫没有千金小姐的做派。
那年的张梅溪出行都有十几个随从护送,追求者则更多,其中有位男孩知道她喜欢骑马,每次都邀请她驰骋。忙着先吃饱的黄永玉看着心急,就只能借着刚刚学会的小号在他们骑马的路上定点吹奏。
结果,并不算精湛的号声打动了佳人芳心,她知道黄永玉买不起梨花木版雕刻,悄悄的就给他买下来做礼物。不过女方家里长辈尤其是三个姐姐可看不上这个穷小子,集体出面反对。
面对张家人的阻挠,黄永玉失意的选择离开,在赣州的县城报馆找到新工作。然而,不料张梅溪可是不一般的大小姐,趁着家人不备,当掉了自己的项链,坐了货运车去找黄永玉。
为了见到心里的女孩,黄永玉借来单车,一天一夜才到了赣州。
他们的见面并没有如今偶像剧的拥抱、热吻,黄永玉问张梅溪:“如果有一个人爱你,怎么办?”
她说:“要看是谁了?”
黄永玉赶紧接话:“那就是我了。”
张梅溪只回了两个字:“好吧”。
这番话如果拍到王家卫的电影里,应该也是极致婉约的浪漫,这个表白后也开始了他们的婚姻,并在《赣州日报》上登了一则启示,给了家人一个交代。
张梅溪婚后跟着黄永玉走南闯北,从江西到了上海又辗转香港。那些年头的奔忙,黄永玉忙着雕刻版画,张梅溪则陪着他,并写着自己的书籍。她着作的儿童文学《在森林中》等蔽咐蚂作品都备受好评。
黄永玉喜欢喜欢,张梅溪能唱得一手很好的花腔女高音,他们的情投意合里更有精神世界的高度吻合。
‘叁’ 范曾画“狗”骂黄永玉,黄永玉晚年一什么句话评价范曾,令人肃然起敬
范曾画“狗”骂黄永玉,黄永玉晚年一句话评价范曾,令人肃然起敬
说起范曾与黄永玉之间的恩怨,一句两句说不明型核如白。二人骂战骂得最凶的时候,范曾画狗骂黄永玉。黄永玉又以画鹦鹉来回敬,这还不算,范曾更是写出万字长文予以“痛击”。一时间,画坛哗然。这两个人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掐架掐的这么厉害?耐人寻味的是,黄永玉晚年一句话评价范曾,着实是令人肃然起敬。黄老又是如何评价范曾呢?小编就为大家说道说道黄范二人的恩怨,看看两位大师间那是如何碰撞的。
黄永玉自画像
平心而论,当年的骂战,范曾倒是占了上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黄永玉是保持了沉默。但是,黄永玉只是用这么一句话来评价范曾,可见黄老光明磊落,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啊!我国有句古话“对事不对人”,黄老这点分的还是比较清楚的。这点让人很是值得赞叹,也充满了处世智慧。说实话,范曾画“狗”骂黄永玉,这做得不对。黄永玉晚年“我不喜欢他”这么一句话评价范曾,令人肃然起敬。言语其间不再有私人恩怨,也没有其他过于激烈的言论,黄老说的很淡然。
‘肆’ 范曾和黄永玉到底有什么矛盾
日前与唐欣到沙滩美术馆看展览,大约是看到了地方想起了人,老唐提到网上闲逛时遇到的一篇“奇文”,说是写得很有意思。过了几天,他就给我传来了画家范曾的《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画像》。老唐是见多识广的人,他说此文恐怕是范曾最好的文字了。所以收到后一口气就读完。读后的感觉也是异常的清晰:“狗咬狗,一嘴毛”。
先让我们跟着范曾的导引看黄永玉的画作。在“国画尚未入门”的标题下,第一句话是“黄永玉的画巧密有余而睿智不足”。隔了不足一行字,他为了批判黄永玉的画“无佛家所谓的深入法性的‘如有智慧’”,一不小心,说出了黄永玉作品的两个好来:“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极尽工细”“善用刀法变化”。一个画家,一个中国的当代画家,他的作品具有“巧密有余”“极尽工细”“善用刀法变化”这几个连恨他入骨的范曾也不得不承认的长处,已经殊为不易了。不成大师,可作小师;不成小师,也可以做看客嘛!看看最近中国美术馆名为《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210幅展览作品号称是从2800幅参选作品中选出来的,但又有几幅能称得上是“巧密有余”“极尽工细”“善用刀法变化”?中国美术家不是在进入21世纪才发明创造出虚假、浅薄和浮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黄永玉的版画真的具备了范曾说的那几个特质,他也就算是一个“小大师”了,值得人们尊重了。至少他不比画界那些纯粹的骗子,他花了点心思,下了点功夫。在画坛混了几十年,国画虽未臻于一流,但也未必不是一个明眼人,未必就是一个门外汉。范曾不遗余力地攻击,使劲过猛,暴露了自己棱子肉上小而难看的硬伤。
再让我们瞧瞧范曾写黄永玉的人品也很有意思。据范曾讲,黄永玉对待朋友是背信弃义,落井下石,黄永玉对待一母同胞则是薄情寡义,猪狗不如;黄在政治上则是阿谀奉迎,大搞投机,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言以蔽之,黄永玉整个不是个东西!销吵而且黄永玉不是突然不是东西的,他是生来如此,一贯如此。黄永玉比范曾年长14岁,范曾“当美院国画系一年级学生时,他任美院版画系讲师。”范曾应该对黄永玉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他远扬的坏名声不能不有所闻。假设范曾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他就该知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就断不肯与这样的小人有任何的瓜葛,更不用说“相濡以沫”了。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相濡以沫”了,先是听到黄永玉说他的字好,赶忙写好了屁颠颠送去,而且一送两幅,而且苦心孤诣、字斟句酌劝慰黄先生;接着看到黄永玉喜欢他藏品中“懿德太子墓的线描刻石拓片”,而且此物既是朋友的赠品,又是“精美绝伦的唐刻”,他竟赶忙写了“我很爱它,它似乎更爱你。”这样无厘头的昏话,并把心爱之物封好了,于“隔日”送至“黄永玉京新巷小屋”,这次是屁颠颠亲自去。就是在叙述这两件蹊跷事的中间,范曾抽空笑黄永玉在“大人物八十寿诞之类的时刻”,“必匐伏于地作丈二巨作,送货上门”的臭事,这无疑成为绝佳的“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当代翻版。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也可以引用一次鲁迅先生的话,人都有光屁股的时节,正不须如《罗密欧与朱莉叶》中朱莉叶的保姆,时时要拿出朱莉叶儿时的尿布给人看。范曾刚刚用这句话揶揄过黄永玉,现在我们用它揶揄范曾,可见,语言文字这东西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仅他自己与黄永玉这个坏小子“相濡以沫”了,连他的父亲也与之“相濡以沫”了:他的“先严”也曾颤巍巍、屁颠颠跑到京新巷看望黄永玉。据儿子范曾说,范老汉是一个“对人生无所奢求,即使印出诗集也决不送人的孤高之士”,但就是这样一个孤高之士,由于儿子“给他讲过很多很多的黄永玉的高风美德”,由于黄永玉在“孤高之士”光临时唯恐步履艰难,给他准备妥当了尿罐;由于黄永祥斗玉“谨斗磨又以极恭敬的线条为家翁造像”,老头老大不小的年纪,竟然也按捺不住激情,“怀着深情写给他两首诗”。曾几何时,父子两代与黄永玉“相濡以沫”,诗话酬和,如今反目成仇,反过来给天下人说他们如此巴结逢迎的人不是个东西,天下人信耶?不信耶?范曾白纸黑字,红口白牙,明明断定黄永玉的画作“既无色彩,亦无线条”,这里又说“极恭敬的线条”。能在线条中表现出恭敬的画家不就是“大家”吗?范曾已经笃定了黄永玉是一个坏人、小人、俗人,哪里有“很多很多的”“高风美德”值得渲染给自己又“孤”又“高”的大爷?他“尚未入门”,哪里还有什么“上乘之作”?这样的反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人信耶?不信耶?
有网友在转贴这篇文章时曾发表看法:“原本不相信文革中范曾能有狠批沈从文先生的尖刻文笔,但看了这篇‘范文’,不由得不信了。”范曾的文章有例证,有引用,有推理,有判断,有点有面,有棱有角,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希望从画作、人品、人格全方位画出黄永玉的可憎嘴脸和丑恶灵魂,并从艺术和精神两方面干净彻底地灭掉黄永玉,顺便在对比中给自己塑起一座高大全、真善美的汉白玉来。怎奈才力有限,套式陈旧,用心太急,加之使劲过猛,所以文章前矛后盾出,瑕疵颇多。让后沈从文时代的读者不禁想起一句格言:“狐狸责备陷阱,却不责怪自己。”
据范曾说来,黄永玉的画不够格、人不够格,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好处。像黄永玉这样“永远在痛苦、烦恼、暴怒、狂喜中自我折磨和煎熬”的伊阿古似的坏蛋,本来就该被扫在历史的垃圾堆里,万劫不复。他怎么反而在中国美术界成了一个人物,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难道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像他这样的骗子、伪君子的“司马昭之心”本来应该是路人皆知的,怎么直到今天才由范君使出如此大的力气来揭露和批判?范文开宗明义的说:“我忍耐着,一月月、一年年的忍耐着。”为什么要那样痛苦的来忍受,是不是有难以言传的难处?正像范曾所说,这些疑问,“对世人是团团的迷雾”,需要有人做出令大家信服的解释。范曾君敢为天下先,铁肩担道义。由他出来作“一次彻底的、公正的剖析”。那么我们就怀着好奇,耐着性子看下去。但范先生的嘴里到底没能吐出一支非洲的象牙来。
黄永玉是不是东西,是不是好东西,说到底,也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该文后面《黄永玉和〈范曾美术馆〉》《黄永玉与吴铎》《黄永玉诬蔑范曾制造潘天寿赝品》等几个小标题下得到了直接的、充分的宣扬,并且在暧昧中逐渐明确,最后定型。这个标准不是客观的标准,不是群众的标准,不是艺术的标准,不是道德和人格的标准,甚至不是一篇文字游戏的标准,而是范曾唯我是用的标准。只要黄永玉给范老先生准备尿器,就是让人“十分感动”的;黄永玉给范老汉“造像”,他就不仅有“线条”,而且是“极恭敬”的线条;只要他永远记着范曾的好处,不坏范曾的好事,他就是个好东西。否则,他就是一个骗子手和伪君子。设想黄永玉和范曾经常人模狗样,行走在中国当代画坛,马马虎虎也算两个画家,如此的标准,如此的水平,如此的文风,真的使“北京美术界文采风流、扫地以尽”。但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好像两条龇牙咧嘴的狗,隔着北京饭店的桌布和餐巾咻咻相向了一番,“后来北京美术界盛传黄永玉拳打范曾,范曾瓶敲黄永玉”,如此无聊的一个“界”是“北京美术界”么?如今的北京真有一个“美术界”么?假设有那样一个界,有可以扫地的“文采风流”么?
最后说一则狗的小故事:有一只狗习惯静悄悄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张嘴咬人,主人只好在狗的脖子上系了一个铃铛,提醒别人注意这只狗。这只狗摇着铃铛,很神气的来到其他狗的面前炫耀。一只上了年纪的狗看见了,嘲笑他说,“你神气什么?主人给你带铃铛并不是因为你了不起,而是提醒大家你是一个危险的坏蛋。”在我们的故事中,《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画像》不是别人给范曾先生系在脖子上的铃铛,而是他主动给自己挂的一个铃铛,它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响得非常刺耳,时刻提醒着怕狗的人们。
‘伍’ 原籍中国湖南省凤凰县,版画雷锋像的是哪位着名画像
黄永玉着名画像
‘陆’ 兔年邮票“蓝兔子”实体形象再引争议,主办方:已撤下
沈从文(左)与黄永玉,两人是表叔侄
回到北京后,病榻上的沈从文抓住黄永玉的手说:“谢谢你,带我回凤凰。”沈从文去世后安葬在老家,黄永玉给他补了石碑,上书“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黄永玉说,自己百年后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他说,我已经写好遗嘱了,死后骨灰不要了,“跟那孤魂野鬼在一起”,朋友想他的时候,“看看天、看看云嘛”。
这话,他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上说过,立即上了热搜、刷了屏。这一次,他又补充说:“我劝你们不要把死亡看得太重。就算是皇帝,费尽心思修了地宫陵寝,几百年几千年后,还不是被后人挖了出来?”说着,他又大声笑了起来。
“来,我带你们四处看看。”黄永玉兴致勃勃地站起来,带记者先看他的玉簪花图。随后,他略为得意地指着书桌前的一把椅子说:“这是美国前总统老布什驻华时坐过的椅子,我在拍卖行花了25块钱买来的。”然后是看挂在餐厅墙上的一幅字,章草,“这是1982年我的表叔沈从文写的”。最后是看客厅墙上一张张照片:“这是瞿秋白的学生,这两个是他的孩子。”“这是黑妮小时候,在颐和园拍的。”……看着这些照片,他喃喃道:“一晃,几代人就过去了。”
一晃,这一下午的时光也过去了。当记者告辞时,看着老先生驻足在未完成的玉簪花图边送客,想起了作家六神磊磊写过的张三丰,大意是:“他在武学上太孤独,没有人可以聊天;他在岁月上也那么孤独,没有人可以分享。时间的洪流早已带走了他的同伴……可他还是那么地知人情,那么有趣。他虽做不到像周伯通那样变成老小孩……但他也成为一个可爱、有趣、不招人烦的老头。”
六神磊磊觉得,心疼张三丰。
我们觉得,舍不得黄永玉。
总监制:吕 鸿
监 制:张建魁
主 编:许陈静
编 审:凌 云
‘柒’ 湘西鬼才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知道黄永玉先生很久了。《边城》让我对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充满了好奇,《艽野尘梦》记述了湘西王陈渠珍在成为湘西王之前,与藏族女孩西原的一段旷古奇缘。十多年前选择去长沙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湖湘滥觞之文化。
黄先生有“湘西鬼才”之美誉。自学美术、文学,以木刻开始艺术创作,后拓展至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
去年底购买了《黄永玉全集》,偏偏就差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因缘巧合的是,书友几乎在同一时间段购买了《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于是借来一饱眼福,并约定——今后,我买书的时候告诉你一声;你买书的时候告诉我一声,可相互借阅,交流沟通,避免购买重复。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黄先生从小自朱雀城、长沙、南昌、上海、厦门乃至佛罗伦斯等至今(这部小说至今在继续,会一直到先生一生)的半自传体小说。此书在一般小说的基础上,多了许多乐趣、艺术绘画、民间故事、菜谱、偏方、方言等等局厅引人入胜的的元素,引得我在一个炎热的晚上,不知不觉地看了个激橡通宵。
黄先生在战地服务团的时候,团长王淮自己穿着一双十多年没有换的皮鞋给序子(书中主人公,即黄先生)花了大钱买了双皮鞋时,序子心里感激得、忐忑得“我不会穿的”,“穿不穿随你”,“你个狗日的---”(为啥对我这么好)。这与我和兄弟们间互称“你个锤子”有同样深厚的情谊基础。
序子凭借自身的儒侠风范,捕获了许多男女老少的心:弘一法师、木刻家李桦、美女蔡宾菲、陈馨等等。黄先生的漫画,总是把自己画得那么帅气、时尚,美女不仅仅是单一的美,“狗日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狗日的”,人性不仅仅是单一的人性。
记住王伯和虾姑,这是序子坚实人生的基石,很重要的女人。
春深如海
春山如黛
春水绿如苔
春已归来
春已归来
灼灼桃花朵朵开
“我不敢和她好。我晓得她可爱,我怕伤了她。如果我们两个好了是只有现在,没有将来的。我和她不是一路货,她挨不了我将来要挨的苦。我也晓得这种好姑娘世上少见。唉!怕作践了她。”
“那我问你,你心里想过我的问题没有?”
“想过。比陈馨重。”序明腊旁子说。
“真的?讲讲看。”
“不想讲,这有什么好讲?一辈子不会讲!”
前几天,我左下牙龈肿痛,人十分难受,半边脸肿得像含了个鸡蛋,整个头都是痛的,吃了药效果没有那么快得明显。巧的是:第二天看《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没几分钟,神迹出现了——黄先生在书里记述了一种治疗牙痛的偏方,药物单一,方法简单。当时我惊得目瞪口呆,赶紧告诉书友,嘴里嘟哝着“天意如此,牙痛好亦。”
你看,此书多好!
‘捌’ 黄永玉的主要作品
《劳军图》《雪峰寓言插图》
《叶圣陶童话》
《饥饿的银河》
《森林组画》
《拜伦像》
《玛耶诃夫斯基像》
《液隐颂自刻像》
《春天的树》
《三.八那天》《小草》
《东北啊!》
《失乐园》
《春山春水》(木刻集)《下场》(1939)
《烽火闽江》(木刻集,1940)
《齐白石像》(1954)
《阿诗玛》(插图,1956) 《鸡鸣》
《老鼠》(40×40cm)
《鸟》(39×55cm)
《花鸟》(89×68cm)(66×66cm;2003年)
《鹭鸶荷花》(119×240cm)
《荷花双鹭》(68.5×137cm)
《梅花图》(68×68cm;1988年)
《高仕图》(56×67cm)《歌鸟》(66.5×67.5cm;1984年)
《风景》(48×68cm)
《马》(102×100cm)
《双鹤》(178×96cm)
《水鸟》(98×70cm)
《人物》(67×39cm)(65×65cm)
《骑驴人物》(67×67cm)
《仙鹤图》(96×87cm)
《苗族少女》(54×40cm)
《梅花》(100×45cm)
《彩荷》(69×63cm)《清夏》(89×97cm)
《重彩花鸟》(68×69cm)三幅
《夏荷》(96×89cm)
《花卉》(68×158cm)
《猫头鹰》(45×34cm)(69×48cm)
《夏娃》
《山鬼》 电影编导
《海上故事》
《儿女经》 黄永玉作品系列:《永玉六记》(《罐斋杂记》《携握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往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黄永玉大画水浒》《老婆呀,不要哭》(诗歌)《一路唱回故乡》(诗歌)、《吴世茫论坛》《太阳下的风景》《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火里凤凰》《比我老的老头》《从万荷堂到玉氏山房》《永不回来的风景》《闹郑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等。
诗歌
《路》
《老头还乡》
《献给妻子们》
《南华叠翠》
《像文化那样忧伤》
《自画像》
《老婆呀,不要哭》
‘玖’ 史上有名的自画像,谁的最棒最后一幅“亮”了!
很多画家、尤其是西方的画家们都喜欢给自己画像,这些自画像,有的写实,有的抽象,他们以各种各样匪夷碧慎所思的方式“搏眼球”。不管什么表现形式,美术作品中的自画像,都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自我解读,抒发自己的艺术主张。一些绘画大师例如梵高、伦勃朗等人,不同时期的自画像有几十幅,简直就是在用画笔写自传。
这里,我选取中外若干最着名的画家有代表性的自画像供大家欣赏。
达·芬奇
达·芬奇是欧缺烂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画家,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举世皆知。此幅《达·芬奇自画像》是达·芬奇60岁时的作品,整幅画用笔流畅、洗炼,用线代面,特别是善用线条的疏密表现光线明暗的微妙变化,立体感很强,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深邃的充满着智慧的目光给人印象深刻。
达·芬奇的这幅自画像,有没有点《蒙娜丽莎》的影子?
梵高
梵高是荷兰着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梵高的肖像画非常多,这幅画是梵高所有的自画像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幅。1888 年,在阿尔的梵高邀请高更与自己同住,然而,两位艺术家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在一起经常发生争执。在一次争吵后,高更愤怒的离开,而本身患有“疯病”的梵高事后悔过,竟然割掉了自己的右耳,这也成为艺术史上最惊人的自残行为。这幅画创作于他割掉耳朵后不久,画中梵高忧郁的眼神、夸张冷峻的的脸颊、满头的绷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我们来对比一下,现实中的梵高长什么样并体悔扮敬会他自画像的笔触。
达利
达利是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作品充满想象力,连自画像都是如此不走寻常路。上边是他晚年的照片,这幅自画像重,那两根向上翘的小胡子,还真是有几分神似。
毕加索
毕加索是国际公认的艺术大师,他对世界艺术的推动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并极大改变了人们绘画创作与观赏的思维和方式。这幅自画像,是他1938年的作品,立体画派的风格彰显无遗。
毕加索去世前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用蜡笔画的,一双似乎因惶恐而睁大的眼睛,紧闭的双唇,憔悴的脸庞,显示了他面对死亡深渊的真实内心世界。
维瑞·勒布伦
维瑞·勒布伦,是十九世纪着名的法国女画家。看来那时候还是女画家的自画像靠谱,更贴近人类,嘻嘻~
也许勒布伦认为可以用颜值吃饭,所以这张自画像很唯美,她挺直站立,左手拿着调色板和画笔,嘴唇带有微笑,简朴的低胸装,头戴造型优雅的草帽,上边带有美丽的驼鸟毛和花朵,裙装为绸缎材料,配有奢侈的黑色披肩,描绘了一个优雅自信的女性形象。
草间弥生
这里选取了一位东方女画家。草间弥生是日本的当代女艺术家,她被人们称之为“波点女王”。这幅自画像上,她也没有放过表达对小圆点的狂热喜爱,不过,无论技法如何,还是带有“浮世绘”的日本民族风格。
宋徽宗赵佶
这是宋微宗赵佶《听琴图》,高松绿竹下一人正坐抚琴,道服褐色,据清人胡敬《西清扎记》考证,此乃赵信自写像,若果如此,这当是中国传世最古老的自画像了。不过学术界多认为此画不是赵佶真笔,而是当时画院画家所作,只是赵佶签名而已。从画像来看,其气度、个性,无疑是一位帝王之类的人物。
张大千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他集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张大千最富于创造性的是人物画,他的自画像有很多都是寓意深刻的绘画佳作。
张大千笔下的自己,清风道骨,神清气爽。
齐白石
齐白石,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齐白石以画草虫花卉见长,人物画也颇有特色,用笔简练,寥寥几笔,人物的神态便呼之欲出。他的《人骂我我也骂人》自画像把自己定型为白眉白须,不图形似而求神似。
徐悲鸿
徐悲鸿是中国近代美术的奠基者,他的绘画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为一炉。这是他年轻时的自画像,脸上还透着稚气,不过,此时的技法已经有中西融合的味道。
这幅《镜中的他们》的油画,是1924年徐悲鸿在法国绘制的一系列以自我为主题的作品之一,前面抱猫的是蒋碧微,后面是徐悲鸿,作品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丰子恺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颇受大众喜爱。这幅自画像中,他把自己的胡子画成了垂柳,饶有趣味。
黄永玉
老顽童黄永玉的画,幽默风趣,我是最喜欢看的。这幅自画像,两个逗趣儿的招风耳,眯缝着眼,缺了门牙还乐不可支,圆滚滚的肚皮,地上放着一个大烟斗。这便是老顽童黄永玉的90岁自画像,手舞足蹈的高兴劲儿简直就是个三岁小孩子!
这是黄永玉65岁时的自画像。
潘玉良
潘玉良是中国一位传奇女画家、雕塑家,她的特殊的遭遇与复杂的经历,赋予了潘玉良某种幽怨的气质。这是潘玉良1940年作于法国的一幅自画像,被公认为其自画像中最美的一幅。这幅画中的中式盘发和极具古典气质的绣花黑旗袍,极好地衬托出她内心的温柔婉约,她迷离的眼神又仿佛透出一丝忧伤,自画像中有凄美,有哀愁,也有馥郁的意境。
这是潘玉良唯一一幅露点的自画像,只有这幅作品,潘玉良终于笑了,她两颊绯红,神态迷醉。如其友人所述,似乎这才是她的野生面目,也许她只有借着酒劲,才能与赤裸而真实的自己达成和解,从而暂别忧愁。这幅画 2005年在香港佳士拍卖,创964万元记录。
陈逸飞
陈逸飞是闻名海内外的当代华人艺术家,他生前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
陈逸飞的自画像只有两幅,这幅名字叫《踱步》,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初,是一幅巨大的画中画。画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画了自己的背影,他凝视着一幅描绘20世纪前期军阀割据、外敌侵略等代表性场景,表现出以人文视角反思近现代史的主题。
这是陈逸飞的《艺术家与众多美女》,画中的男性就是陈逸飞自己,在创作手法上,陈逸飞采用了大色块平涂,这是他在绘画艺术语言上的新探索。
看完诸多艺术家的自画像,有个小家伙不服气了……
大家觉得它的作品如何?
‘拾’ 94岁黄永玉:不要抱怨你太老,其实是你没趣
黄永玉 ,笔名黄杏槟、 黄牛 、牛夫子。1924年 7月9日 出生在 湖南省 常德县 (今 常德市鼎城区 ),祖籍为 湖南 省的 凤凰县 城。 土家族 人。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曾任版画系主任。1946年,他和张梅溪结婚。 黄永玉、 中国 画院 院士 ,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 安徽 、 福建 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 上海 、 台湾 和 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早大以后一段时间主攻 版画 ,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 [1]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94岁黄永玉:
不要抱怨你太老,其实是你没趣
黄永玉50岁考驾照
60岁随手画了一张猴票,暴涨30万倍
80岁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90岁开个展
91岁撩到林青霞
93岁飙法拉利
黄永玉创作的自成一派的水墨漫画
每每读来,看似玩笑却饶有深意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今年94岁,抽雪茄、玩跑车,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大笑起来,隔几百米都能听见。
开心时,便满地打滚,常常深夜读书写字。喜欢一个人穿着夹克,戴着贝雷帽,叼着烟斗,背着画板像个独行侠,满世界飞,结天下朋友。
黄永玉活成了现实版的老顽童。这个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有时候就是因为功利的聪明人太多,而有趣的好玩人太少。
余五十岁前,从不游山玩水
至今老了,才觉得十分好笑
小屋一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
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左看右睡
我从景阳冈捡回来的
听说他名叫武松
你她妈又吹
我丑我妈喜欢
猫给老鼠喂奶
真是爱的没有原则
也不想一想
她为什么对你这么好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才是豪爽生活
在他90岁的时候
还给自己画了一幅孩子气的自画像
有媒体曾用了一个90后的词“酷炫狂霸拽”
来形容他骨子里的顽皮幽默
让人怀疑你到底是90岁,还是90后
他还喜爱画荷花,已画了8000多张
他笔下的荷花,用色大胆却又高节淡雅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
但他返启画画速度却越来越快
只要灵感来了就像玩游戏似的
吃饭的一会功夫就是一幅大作
当记者问他:“在您绘画创作的生涯中,您对哪件作品最满意?”
黄永玉说:“一只母鸡陆世竖生了蛋,你问母鸡,它生下的第一个蛋和第三个蛋好在哪里?母鸡会告诉你吗?”
黄永玉:喝不喝酒是人和野兽最大区别
款识: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唐慧寂诗。黄永玉于万荷堂。
越饮越清醒
对于酒,黄老更是说自己是个“不喝酒的酒徒”,他认为“酒是人类第二大快乐,它与人类共存亡,只要一天有人便一天有酒 ”,是个实打实的“拥酒派”,他自己爱酒却不常饮酒,因为他酒量实在不高,但他欣赏酒鬼们的那种自得其乐的状态。关于酒,黄老也是妙语连珠:
饮酒图
酒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无孔不入。忧愁要它,欢乐也要它;孤独要它,群体也要它;天气好了要它,风霜雨雪也要它;爱情要它,失恋也要它;诞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恶人要它,善人也要它;当官的要它,百姓更离不开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爱它。
沽酒图
喝不喝酒是人和野兽最大的区别……我和大多数人都不喝酒,我们欣赏喝酒,与喝酒的人为友,我们这帮人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点四,是不喝酒的拥酒派,算不得是野兽派。
不可不醉 不可太醉
酒,我很欣赏,可惜一口就醉。在酒朋友旁边醺得面红耳赤倒是常有的事。但是,我能体会得到“酒”是很妙的东西。
独乐
人生如酒、人生似茶,黄永玉的茶酒画蕴含的那份真性情,的确叫人印象深刻,很多人都喜欢黄老的绘画、文字、生活中透露出的那份幽默与乐观,而他的这种大风趣与天真,正是人生阅历与沧桑的积累,是一种智慧与旷达的精神释放!
1986年作 乐在其中
俗话说,饮酒可成仙,品茶可成道。酒,热烈、香醇,是“精神之液,灵魂之饮”;茶,自然、恬淡,是“最温柔蕴藉、最富诗意的饮品”。喝酒、饮茶是文人挚爱之雅事,在黄永玉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很多茶、酒的影子,每每品味他的这些逸趣横生的茶酒画,就如喝茶品酒一般,大俗大雅,大彻大悟!
丙子(1996)年作 读书品茶
饮茶是人生一大雅事,画家黄永玉也喜欢喝茶,尤爱普洱。茶有禅意,茶禅一味,在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对茶的痴迷、对茶人的描绘,反映了这位已步入耋耄之年的老人,恬静淡雅的文人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