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仙凡情未了潮剧属于哪个剧团演出的其女主角是谁
广东省揭阳市潮剧游伏败团演出,女主角是秦凤兰。古装潮剧全剧毅奋潮剧-仙凡情未了传统潮剧广东省揭阳市潮剧团演出,潮剧选厅闭段庵堂会-伯劳东去燕西飞孙小华,潮剧选段单丝独木计难成林燕云,潮剧选段-韩文公冻雪-一封表奏九神颤重天张长城。
Ⅱ 烟花女与状元郎的评论
评《烟花女与状元郎》
林淳钧
1995年,潮剧再一次被搬上荧幕,艺术片《烟花女与状元郎》拍摄的成功,是普及潮剧、振兴潮剧的一桩义举。在当前潮剧剧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这部影片的发行,更是值得高兴的事。这部潮剧影片拍摄是成功的,作为观众,觉得它有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故事情节好。影片是根据明代传奇《绣襦记》改编的,演的是唐代青楼歌妓李亚仙,与常州刺史的儿子郑元和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源出于唐人小说《李娃传》,元明以来,多次被剧作家编成杂剧和传奇搬上舞台。
李亚仙与郑元和的故事,与《玉堂春》苏三与王金龙的故事一样,在我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不少地码察方剧种有此剧目,潮剧传统剧目中也有此剧,现尚存有三十年代唱录的《郑元和落难》唱片,《潮剧剧目纲要》中也有《青竺寺》(《绣襦记》一折)的剧情梗概。五六十年代,潮剧院剧作家王菲曾两次将此剧进行整理,并由潮剧院五团、澄海艺香潮剧团和香港韩江潮剧团演出;此次搬上银幕,又根据电影需要再作修改,并赋以新意。这个故事为何受到历代剧作家的表睐:原因在于它有情节而不离奇,有悬念而不玄乎,场面有紧有松,情节有悲有喜,一环扣紧一环,引人入胜。比如郑元和与李亚仙聚而又散,散而又聚的遭遇;郑元和与其父偶遇而几乎故死、不死之后又颁逢,情节大起大落,富有戏剧性,最后又以好人得到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其道德褒贬与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一致的,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剧目。
二是人物形象塑造好。李亚仙与郑元和,是剧中两个主要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很完美。李亚仙是全剧第一人物,剧本对她着墨最多,通过她在郑元和落难时赠绣襦(暗藏珠宝),以解郑元和饥寒之困,在郑元和沉于恩爱而不求进取时,她又毁容劝学,最后在长亭驿、在公公郑儋面前,尊之以礼,晓之以理,历陈往事,据理力争,有层次的刻划了一位身居烟花丛而心地善良、对爱情坚贞、有理想有抱负的古代妇女形象。剧本对这个正直善良的青楼女子寄以无限的同情,其形象刻划是成功的。
郑元和是全剧的第二号人物,剧本对这个人物的刻划也很有分寸,与一般公子哥儿玩弄女性,始乱终弃不同,他对李亚仙可以说是一往情深,长亭作别,在他父亲威逼之下,不得不在当官赴任,或弃官留住李亚仙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时,他还是表示选择后者。当然,作为纨垮子弟,他也曾沉于美色而不能自拔,最后还是李亚仙毁容,才使他振作起来。影片对这个人物把握得很好。
其他几个配角,如郑元和之父郑儋、鸨母李大妈,以及卑田院乞丐张直、李智,人物形象都很鲜明,特别是张直、李智两个人物,他们虽然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为人迟辩茄正直,富有正义感,热心助人,身份卑而人不贱,他们的行为与品德,远远高于“高贵者”,所以,当戏结束时,他们领唱一曲“连罗呵,连罗呵,花开花落,日月如梭,有志何怕灶陪路坎坷,一曲绣懦人称颂,毁容劝学世沤歌”时,观众无不对他们点头微笑。这里地要归功于戏曲导演林鸿飞和电影导演金作信,他们在发挥戏曲特点和电影特点这方面,配合默契,取长补短,使人物塑造更趋于真、善、美的境界。
三是唱腔音乐好。全剧的唱腔音乐布局比较完整,旋律优美,声情并茂。首先是抒情性强,全剧较少宣叙性唱段,所有唱段多以感情抒发,一些主要唱段,还运用帮唱、轮唱的形式,比较淋漓尽致地抒发人物感情,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其次是节奏徐疾有度,快慢相济,通过节奏变化,表达了人物感情的变化,比如“毁容”一段,李亚仙这一强烈的举动,终于使郑元和醒过来。这段戏人物情绪起伏很大,作曲者陈浩忠通过音乐节奏的慢一快一再慢一再快的变化,较好的表达人物情绪起伏变化。第三是主要唱段的唱腔音乐比较完整,发挥了潮剧唱腔音乐的特色。另外,全剧的唱腔音乐在调式的运用上,也比较注意整体性,在一场戏的唱腔音乐中,基本上是用一个调式,没有凑合之感。还应该提及的是,影片李亚仙的全部唱段,由潮剧名演员王少瑜配唱,其音色圆润清美,感情很饱满,可谓声情并茂,使这部影片增色不少。
四是演员阵容好,影片由青年演员陈学希、张怡凰领衔主演,主要演员还有朱楚珍、陈秦梦、许仁敬、李义鹏、杨应森、黄盛典等;陈学希于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1987年潮剧《张春郎削发》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他饰演主角张春郎而盛名。这次扮演郑元和,是他在银幕塑造的第二个艺术形象,也标志他的表演艺术登上了新台阶。张怡凰也是汕头戏曲学校的毕业生,已有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她扮演的李亚仙,内在感情很饱满,表演也有分寸,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感情。朱楚珍曾参加潮剧影片《告亲夫》、《闹开封》、《刘明珠》、《张春郎削发》的拍摄,并在《闹开封》、《刘明珠》中扮演角色,是潮剧电影的一位老明星。这次扮演鸨母李大妈,按老旦的戏路表演,轻车熟路,应付自如。陈秦梦扮演的郑儋,许仁敬、李义鹏扮演的张直、李智,都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作为一部潮剧艺术片,它不是完善无缺的,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影片的前半部,情节发展太快,近乎跳跃,一些情节刚出现,就一晃而过,有局促之感;其次,张直、李智两个人物,戏份嫌多了一些,给人喧宾夺主之感。但瑕不掩瑜,这部影片,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潮剧影片。
Ⅲ 广东潮剧一团介绍,广东潮剧一团的发展历程
潮剧一直是流行在广州潮汕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的剧种,也可以说是潮汕文化的传承载体。它是用独特的地方唱腔而形成的表演,广受当地人民的欢迎。也是我国十大剧种之一,那么一直以来潮剧的发展历程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潮剧文化。
剧团先后创作、整理演出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并广泛流传的优秀剧目,如《陈三五娘》、《辞郎洲》、《苏六娘》、《卖罩火烧临江楼》、《辩本》、《扫窗会》、《闹钗》、《柴房会》、《闹开封》、《张春郎削发》、《终南魂》、《陈太爷选婿》、《烟花女与状元郎》、雹樱《葫芦庙》、《德政碑》、《东吴郡主》等。
其中《张春郎削发》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获高度评价;《终南魂》获广东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陈太爷选婿》1993年9月参加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获优秀剧目奖等七项奖,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剧用奖;《烟花女与状元郎》获广东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葫芦庙》获“2000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填补了潮剧在此项目上的空白;《德政碑》2002年获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东吴郡主》2005年获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舞美·人物造型设计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中肆闹,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该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剧目”。陈学希、张怡凰分别荣获第18届、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张春郎削发》和《烟花女与状元郎》拍成电影。此外还有一批优秀中青年艺员获过国家和省的奖励。
Ⅳ 许惠珊是潮剧演员吗
许惠珊是潮剧演员。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握桐东三大剧种之一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惠段消坦珊的《十五贯》桥清《花烛泪》等潮剧受广大听众喜爱。
Ⅳ 潮剧演员郑建英她到底是三姐妹,还是是四姐妹啊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她们共有三姐妹,大姐郑健英(健字你写错了),二姐郑莎,细妹郑薇,她还有一个弟弟。因为我与她娘家是同一个村的人,我叔谈雹凯父与她家是隔壁,我伯母是她的同学,以前她母亲健在的时候肆腔,她还经常回老家,她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曾经三姐妹与方展荣先含唤生(我村的女婿)、吴玲儿共同倡议,举办了潮剧义演,为家乡的新校舍建设筹集资金。
Ⅵ 关于潮剧
潮剧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作为潮州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因为,那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
潮剧开场吉祥戏——十仙庆寿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指专门从事潮剧表演多年,得到群众认可,有一定着述的潮剧演员。而不是喜欢潮剧久了,年纪高了就可以成为名家的。 洪妙(男老旦) 秦梦、邱红、陈华、陈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陈学希(小生) 陈文炎、陈光耀、陈丽玉、蔡锦坤、方展荣(丑生)、 范泽华(花旦)、 郭石梅、李有存、李义鹏(-(丑)-生) 芦吟词、黄玉斗、黄瑞英、孙小华(花旦) 、吴清城(小生) 吴丽君、谢大月、谢吟、许云波、姚璇秋、杨其国、叶清发(小生)、张长城(男老生)、张桂坤、郑小霞(花旦) 郑健英(花旦) 郑仕鹏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北杂剧在宋金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当地的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其次,《蔡伯皆》、《刘希必金钗记》,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剧本,说明南戏流传到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戏。”这两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乡音唱南北曲的佐证。 其三,《荔枝记》、《荔镜记》是以潮州民间故事编写,结构完整、手法娴熟、用潮腔演唱的剧本,说明潮腔在嘉靖年间已趋于成熟,那么,它形成的年代,自然应在嘉靖之前。前到什么年代呢?有的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的史料,认为“明中叶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流传在泉州长、漳州、潮州一带”。“明中叶以前”即15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从《荔镜记》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也有4 4 0多年了。
Ⅶ 李玉兰是
李玉兰
编辑本段美术史研究员
李玉兰(1933.7—)别名晨朋,女, 河北易县人。 擅长外国美术史论。1953年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55年留学苏联,196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 回国后在中国美术研究所工作,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教。 曾任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世纪外国美术丛书》主编。出版编着有《20世纪俄 苏美术》、《苏联油画》、《苏联画家十人集》、《苏联当代雕塑》、《丹青碑碣话俄苏》 、《当代南斯拉夫雕塑选》、《俄罗斯苏联油画的引进》等。合作编有《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画》获1998年度“中国出版奖”、《俄罗斯博物馆藏油画》。
编辑本段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玉兰,女,土族,1944年9月生,青海互助人。中共党员。1968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西北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专业毕业。青海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2002.12-2003.1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2003.1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编辑本段潮剧青年演员
李玉兰,1978年考入潮州市潮剧团培训班,师承着名潮剧演员沈雪华学青衣。毕业后,分配到市潮剧团。李玉兰的表演柔美细腻,唱腔圆润,动作准确到位,曾受到潮剧着名导演吴峰的肯定,被认为是在潮剧青年演员中难得的好苗子。二十多年来,她扮演的角色尽管多为青衣和悲剧人物,但也能反串演出飒爽英姿的刀马旦、聪明伶俐的花旦,这些都得益于她勤学苦练打下来的扎实基本功。1990年,李玉兰被市政府授予“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1998年,她因成功地饰演李慧娘而获“广东省青年演艺大赛”银奖。
编辑本段安徽省慈善家
李玉兰,女,57岁,中共党员,安徽省蚌端口市蚌山区天桥街道居民,现经营一个小饭馆。
16年前,还在摆地摊的李玉兰就给“希望工程”寄去600元钱。当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来了印着她资助的两位内蒙古儿童名字的《希望工程救助卡》。从此,她就与“希望工程”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情胡袭缘”。
从1997年开始,李玉兰每月给山东郯城县泉源乡长端口岭村7位老人汇去210元,一年后增加到350元,至今从未间断。2002年春节,她又给老人们买了一台大彩电。
1996年夏天,平时省吃俭用的她由于劳累过度,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得了肺病。在住院的前一天晚上,她从电视上看到安徽省裤指兄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第二天,她让丈夫和照顾她的姐姐先去医院办理住院手续,自己硬撑着病弱的身体,拎了一大包硬币来到区妇联捐款。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清点,共1125.6元。这些零碎钱都是她平时一分一毛节省下的逗返。她平时身患多种疾病,却舍不得花钱看病,吃的药也都是最便宜的。
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儿子去世后媳妇离家出走,只剩老人和孙子相依为命。一天老人突然病倒了,她得知后掏出1700元钱请来医生给老人看病,还安排自己的儿女一日三餐为老人送饭送汤。老人去世后,她又送给刚成年的老人的孙子1000元钱,教他做点小本生意,自食其力。
今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洪灾。受灾严重的蚌山区燕山乡,有46名孩子面临辍学的危险。李玉兰闻讯后,在家庭欠债尚未还清的情况下解囊相助。她在自己的饭馆里办起了少儿图书阅览室,专供那些家庭贫困买不起图书的孩子阅读。
十几年来,李玉兰捐助失学儿童近百名,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市,为社会捐助的各项资金达17万元。
李玉兰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首届中华慈善奖、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和安徽省新闻媒体曾作专门报道。
据悉,李玉兰全家12口人,除了大女婿有工作之外,其余大大小小都指望着这间不足60平方米的小饭店吃饭。而李玉兰自己也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一直吃药不断。就是这样,每当听到需要捐助,她都毫不犹豫捐出“吃饭钱”“保命钱”。
李玉兰说:“打心眼里讲,要多的钱我也没有,都是平时点点滴滴省下捐出去的。一开始老头、儿女都还不知道,是我自己偷偷攒下来的。后来大家知道我就这样,也都支持我了。”
多年来的默默捐助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也使李玉兰的名声渐渐在蚌端口市传开,成了当地的“名人”,先后荣获“蚌山区十佳公民”、“蚌端口市十大女杰”、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人物”、“2005年度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等称号,并且在2005年成为首届“中国慈善奖”获得者。光环之下,李玉兰却依然不改本色。她说:“我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也是靠着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才走到今天。所以,我做的这些好事很正常,也是应该做的。”
编辑本段瑶医药研习者
李玉兰,女,瑶族,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北京德坤瑶医药院(集团)、黑龙江省德坤瑶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从1982年起跟随广西覃氏瑶医第十二代传人覃德坤老先生研习瑶医药。着有多篇论文,并获奖。是《中国瑶医学》、《中国瑶药学》副主编。
编辑本段新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199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历史系,1996年到2007年在兵团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期间在中央党校读党的建设专业研究生,2003年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2006年评聘为副教授,2007年任教研室副主任。2008年调入邓研中心工作,同年转评为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科研成果近四十项,其中发表论文十余篇;负责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六项。
(一)发表论文
1、《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成果》,《新疆日报》2008年7月日理论版。
2、《屯垦戍边中的基本执政理论与范畴》,《兵团党校学报》2085!08年第一期。
3、《党的利益问题探讨》,《理论探索》2006年第三期等
(二)主持课题
1、2007年兵团纪委委托课题《经济转型中国家反腐败经验及对兵团反腐倡廉工作的启示!》,获兵团纪委20077年专项调研奖。)
2、2007年新疆兵团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屯垦戍边中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3、2005年新疆兵团党校系统重点课题《构建兵团惩治预防腐败体系问题研究》
4、2005年新疆兵团政研室课题《建立健全兵团领导干部监督机制问题研究》
5、2004年新疆兵团党校系统重点课题《改革和完善兵团各级党委领导方式问题研究》
Ⅷ 潮州文化的潮剧
潮剧俗称潮州戏,是荃国十大剧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汉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戏剧。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舞台上所有行当,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几种:
⑴“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
⑵“细腻”说。
⑶“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我认为:“三小”说只说对了三分之一。为什么?与其他剧种相比,潮丑有很多人无我有的东西,譬如扇子功(他人无我丰富),譬如项衫丑(以《闹钗》为代表)、踢鞋丑(以《刺梁冀》为代表),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称珍宝,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么风光了。
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的生旦向其他剧种学习了不少表演艺术,有的还能予以溶化,但充其量也是人有我有,难言特色。
我本人是武生出身,然对于旦角身段也颇有一点研究,每到外地看戏学习,总能看到一些生旦的表演身段远在潮剧之上,难免叹服与惭愧并生。两年前到成都观摩川剧汇演,有幸看到川剧学校演出的传统剧目《碧波红莲》。书生与龙女幽会一场戏的生旦身段,便使我五体投地。
“细腻”说——不少人认为潮剧的表演特色是细腻的。单就我们较易看到的越剧和梨园戏说,早以表演细腻、清雅而蜚声海内外。而川剧虽以“辣味”及特技着称,有不少剧目的表演也是细之又细的。至于那些我尚未看到的剧种,若论起细腻来,肯定也各有所长。所以我认为,“细腻”很难说是潮剧特色。
“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的内涵与“三小”说基本相同,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才子佳人易于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不因地域而异,但帝王将相对于“山高皇帝远”的潮州地区,特别是对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潮剧演员来说,势必是云遮雾障,隐约朦胧。因而他们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塑造,其结果最缺乏的就是气势和风度。若“避硬就软”说成立,正像对一个两腿不齐的人称赞其腿有特色一样。
潮剧在表演上有一不大为人注意的特色,这便是形体动作上的“收敛”。“收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手的幅度小,无论是云手、山膀、顺风弦以至“拉山”踢腿等皆如是。二是上身前倾、扣肩、收腹,屁股必然后凸,有人嘲为“长民仓”。此种表演于生、净尤为突出。不信请看:目前常见于壁画、浮雕、屋顶塑像及用于迎神赛会或家庭摆设的“翁仔屏”,几乎无一不以“长民仓”现世。假设一万年后,潮剧已不存在,后代人用当代考敦煌舞的方法从壁画、浮雕上去考“潮剧”,势必以“长民仓”为第一特征。
此种体态,塑造诸如《芦林会》中那个既贫穷、落魄、迂腐,又被家庭纠纷困扰着的姜诗是恰到好处的。但要塑造那些潇洒、得志或桀不驯的人物,显然大相径庭。就连《告亲夫》中的盖良才一类人物也难就其范。
由于交通日趋便利而使剧种的交流频繁,特别是电视的普及,致使自身特色并不多且又善于兼收并蓄的潮剧表演身段明显地被异化了。这对于潮剧的振兴是利是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据说它是由当地皮影戏演变而成,故潮州人称纸影戏。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足,着戏装,并在背后和双手安硬铁线一根操纵表演,使之成为木偶。艺人们仿戏剧舞台,去窗挂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从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当地传统工艺花灯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铁线长1尺, 后加长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纵、演唱、乐工各3人)。舞台一丈见方,离地约4.5尺,台中挂幕帘,操纵者在帘后表演,分头、二、三手。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五 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二、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戏曲语言有“本色”、“文采”之分,而无贵贱之别,“本色”语言接近于民歌、生活,运用得好,同样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
三、抓紧“纵的统一,横的差别”。这是运用语言刻划人物性格、区分行当最重要的一条。“纵的统一”,是说剧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语言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横的差别”则是指剧中各个人之间的语言风格要有差别,而且差别越明显,他们的个性就越鲜明,这和电视荧屏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柱一样,它们之间的边缘越分明越是斑斓好看。 潮剧在50年代以前,舞台服饰(戏服、盔帽、靴鞋、髯口等)实行衣箱规制,由三、四十种特定造型的戏服和盔帽,通过造型、色彩图案的变化,配套使用,适用于周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各种人物的服装穿戴。这套传统衣箱规制的形成,是历代戏曲艺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不断创造的结晶。剧团只拥有几只箱子,装上最少最简单的行头,就能转移于各乡村作巡回演出。这种简单而适用的方式,直至今天仍为我们继承运用。
中国各剧种的衣箱规制大同小异,而各剧种的服饰则各具浓烈的地方色彩。潮剧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成为驰名中外的“潮绣戏服”。例如:衣身以金线绣上大小狮子(谐音“太师少师”)的黑开台(开氅),专为太师和国丈穿用;绣有大小鳄鱼纹样的“红开台”,则是给朝中权贵宦官所穿;穿红蟒或黄蟒的小生角色,必须挂上一个绣有狮子或珍禽、填满金银线的“苫肩”(俗叫“小生苫”)。盔帽则有“射箭眼帽”、“绣状元帽”、“珠笠解元巾”、“痴哥啭”等,这是其他剧种所不曾见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期,潮剧服饰大力进行改革在原来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服饰,创制新的服饰。有些同志担心“潮剧改革越多,剧种的特点越少了”。我认为所谓特点是从对比中产生出来的,特点又带有历史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遗留下来的传统和特点,不过是过去某个时期的创新,而今天我们的改革和创新,或许也就是将来的传统了。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传统的特点看作陈腐俗套,也不要把它看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重要的是要加强研究,去粗存精,以传统作借鉴,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地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潮剧是一个善于“兼收并蓄”、吸取别人长处来丰富自己的剧种,舞台服饰也没有例外。潮剧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汇演,1957、1959年两次上京演出,和全国各大剧种、兄弟剧团互相交流,吸取了人家不少长处。例如,学习京剧的“女被衣”,定名为“京装”;学习上海越剧的服装,冠上“改良”二字,如现今常用的‘‘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还有许多生旦角色的服装,现在已在潮剧舞台上扎根了。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至今潮剧服饰的品类已增加近一倍。这就充分说明,潮剧服饰艺术,也是能够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
当代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服饰,随剧种不同而各有特点:一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京派服饰,多数剧团仍保留着那些古朴、密集纹绣图案和多用原色的浓烈服装;二是上海越剧的服饰,突出其“抒情优美”,纹绣简练、素淡的独特风格;三是广东粤剧,近年来某些剧团恢复了过去盛行过的珠光亮片服饰。潮剧剧团有的偏爱沿用老传统,有的则倾向购买上海越剧服装,有的模仿电视录像片中的服饰,形成以金银箔剪贴而成的“新式戏服”。由于观众层次不同,有的能接受,有的则不能接受。 剧种的区别,除其它表现形式之外,更重要是体现在声腔上。声腔,它的个性很强,是任何剧种都不能顶替的。
潮剧属于高腔系统,称之为曲牌体系。潮剧作曲通常运用四种素材:一是曲牌,一是滚调(也称滚板),一是民间小调(也称小调),一是词牌(或称唱词),但最具剧种特色的要称曲牌。由以上几种音乐素材,形成一个“潮”字,即潮剧音乐唱腔。
曲牌俗称“牌子”,是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名的泛称。曲牌各有专名,潮剧常用的有几十种。每一曲牌都有其固定的曲调、唱法、句法、字数以及平pE。这种传统曲牌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加工锤炼形成的。这些曲牌之所以能广泛流传,群众之所以能那样地熟悉和喜爱,其根本原因是它集中地、概括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通过纯朴易解的音乐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因而能在群众中产生感情的共鸣。
与潮剧曲牌不可分割的是潮剧打击乐。潮剧打击乐很有地方特色,锣鼓的造型独特,种类繁多,每件乐器都经过严格定音,敲打起来,悦耳动听,表现力强,与唱腔、弦乐能揉合在一处,前人称之为“三股绳”。三者同时并动,互相烘托。锣鼓多产生于曲牌之中,为推进剧情、创造气氛,增添了不少光彩。如果离开了曲牌,锣鼓也就大大地减色了。
曲牌,它是整个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剧本的要求,围绕戏的内容,剧情的发展,特别是人物思想活动去发挥其特长,刻划、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性格化的目的。潮剧很多传统戏的唱腔,在处理上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借鉴。自然,后人不能一味模仿前人,我们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地创造出新的曲牌、声腔,去适应舞台上的新个性。 脸谱是潮剧舞台人物脸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潮剧艺术的组成部分。潮剧舞台上勾上脸谱的人物,主要是净行(俗称乌面)和丑行,其他行当除生行的关羽、赵匡胤;武生的孙悟空、姜维等少数人物外,一般都不勾脸谱。
潮剧与我省的汉剧、正字戏、西秦戏,在历史上属同一个地区的剧种,艺术上互相交流,脸谱也互相吸收。潮剧吸收兄弟剧种的脸谱,在艺人的舞台实践中,随着剧情和人物描写的不同也起了变化,形成潮剧的风格。
潮剧脸谱在创作手法上,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夸张手法;通过变形、传神、寓意,以突出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如关羽、张飞、包拯的脸谱,就以变形、寓意显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潮剧脸谱的基本谱式只有十几种,但由于色彩、线条的种种变化,以及不同演员勾法的不同而显得丰富多彩。如张飞的脸谱,由于不同演员在色彩线条运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潮剧脸谱图象创造的依据主要有几种。一是来源于神话或民间故事。如神怪人物雷神,潮州民间传说雷神会飞翔,是潮剧雷神(雷震于)的脸谱,绘上鸟形、鸟嘴、腰背还要加上双翼(翅膀)。杨戬是《封神演义》中的神将,称为二郎神,曾佐姜子牙打败魔家四将:因有天眼,故脸谱是三只眼。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民间传说他“昼断阳、夜断阴”,故在脸谱上绘上太阳太阴(月牙)的图像。一些人物,因善用某种“法宝”,则在脸谱上绘上其擅用的“法宝”,如孟良的脸谱,绘上一个红葫芦。二是根据人物的经历、身份,通过图案加以标志。如焦赞曾在芭蕉山当山寨王,在脸谱上绘上一叶芭蕉叶。郑思曾在战斗中伤残一眼(也有传说他是上山救人,被野兽爪伤一眼),故其脸谱是雌雄眼。此外,一些观众熟悉的人物的后裔,如张飞之于张苞、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则袭用其父的脸谱。
脸谱作为舞台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与道德褒贬的功能,寓褒贬、别善恶于图象、色彩之中。鲁迅先生说,脸谱是由“优伶和看客共同逐渐议定的”(《且介亭杂文》)。它反映着创作者(艺人)和欣赏者(观众)的审美观念。脸谱的颜色,一般以红色表示忠诚,黑色表示刚直,绿色表示强悍,白色表示奸邪,金银色表示怪异。这与潮州民间以红色表示喜庆样瑞,白色表示邪恶不幸相一致。张飞的脸谱,有的剧种突出他粗鲁的性格,脸谱上绘上猪鼻(猪鼻云),而潮剧张飞的脸谱,却绘上蚨趴的图案,突出他活跃、轻快、喜乐的性格。潮剧女狐精(狐狸精)的脸谱,整个脸谱分成两半,一半是美女的形象,一半是凶残的恶脸,在美女的嘴角,还有一粒美人痣,细看之下,却是一只毒蜘蛛。舞台上也有些人物心地(品质)善良,却以竖眉立眼的凶相出现。人的外表(形象)并不总是与内心(品质)相一致,所谓“菩萨金刚面,魁星锦绣肚”,舞台上这些脸谱的创作,也是艺人与观众审美观的反映。
Ⅸ 潮剧女演员曾馥简介
怎么样用他的增幅简介,我觉得还是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我们大家的使用。
Ⅹ 潮剧金花女刘永什么官
检点都察使。
据源雹手查汕头日报2019年9月4日对潮剧金花女的报雹嫌道,文中写到刘永春闱得中,官拜检点都察使,出巡来到南山,经人帮助后与金花夫妻团圆。
潮剧金花女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自1961年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首演以来,一直为广大戏迷所喜闻乐见。描述了善良的金花肆闭与刘永在屡遭磨难后忠于爱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