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美女
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1)五代四大美女剪纸扩展阅读
1、西施,姓施,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2、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的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3、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
王允得知后其身世后心生一计,设家宴款待太师董卓,让貂蝉与董卓见面。王允又设宴招待吕布赴会,让他与原配妻子相会,并承诺改日让他们正式团聚。之后王允便送貂蝉到董卓家,董卓误以为是王献给自己的厚礼,喜出望外,当晚便共赴云雨之好。吕布得知董卓的行为后,勃然大怒,提剑入堂杀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则是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在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
恰巧为王允瞧见。于是,王允便将貂蝉收为义女,定下连环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养子吕布的关系。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配给吕布,再明着把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貂蝉嫁给董卓之后对吕布暧昧送情,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
4、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 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Ⅱ 古代四大美女都是那四个分别在那个朝代都叫什么有什么事迹流传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1、西施,名夷光,春秋末期农历六月廿四日(阳历7月19日)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2、王昭君于公元前52 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3、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
4、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华阴。
事迹: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3、贵妃醉酒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4、西施浣纱
又被叫为“浣纱女”,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卖柴姑娘,因为长得非常漂亮,每次当她到河边浣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都会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从而忘记了游水而沉到了水底,所以,对于西施的美貌,还有着“沉鱼”的称号。
(2)五代四大美女剪纸扩展阅读:
王昭君她被嫁到了匈奴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丈夫死了就嫁给了儿子,儿子死了就嫁给了孙子,悲惨的身世让人怜惜,后来也是客死他乡。她维护了汉朝半个世纪的和平,昭君出塞的故事也被千古流传。
西施当时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勾践为了复仇,就挑选了西施这个美女献给了吴王,吴王被西施的美貌吸引,无法自拔,整天与西施缠绵于后宫,不理朝政,时间久了国家慢慢变得衰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有了复国的机会,于是一举歼灭的吴国。但是西施却被当做了红颜祸水,越军把她扔到了江底淹死了。
Ⅲ 春秋四大美女你了解哪几个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四大美女”之说,各个时期的着名美女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东周以前,着名的四大美女是夏朝的妺嬉,商朝的苏妲己,西周王朝的盛姬和褒姒。东周时期着名有西施、毛嫱、郑旦、骊姬、夏姬、赵姬、息妫(桃花夫人或息夫人)、文姜、庄姜等。秦汉时期,最着名的美女是赵宜主即赵飞燕、赵合德、虞姬,其次才是阴丽华、李夫人和王嫱(后被文人炒作弄出王昭君的别称来),三国时期着名美女是甄宓、大乔和小乔,后来小说虚构了貂蝉(原型是董卓的一个侍女~因与董卓义子吕布私通产生董卓吕布矛盾导致吕布失手杀死董卓)。两晋南北朝时期着名美女是张丽华、冯小怜、苏小小和绿珠。隋唐着名的美女是萧皇后、武则天和杨玉环。五代十国与辽宋金元着名美女有王皇后花见羞、大花蕊夫人徐惠妃、小花蕊夫人费淑妃、李师师。明清时期着名美女基本上是妓女,其中最着名的是陈圆圆和赛金花。在历史文献和文人中,历史上实际存在美女,知名度最高只有三位~三大美女:西施、赵飞燕、杨玉环,西施是爱国美女的代名词;赵飞燕是苗条美女代表,杨玉环是丰腴美女代表,合称“燕瘦环肥”。六朝唐宋时期,因小说戏剧创作又继续出名的美女有妺嬉、苏妲己、褒姒、赵合德、花蕊夫人,其中花蕊夫人最着名,与原来的三大美女合称四大美女~西施、飞燕、玉环、花蕊。这是真正的四大美女了。明清时期,因为元清两大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汉人杜撰炒作爱国美女,王嫱即王昭君开始出名,罗贯中杜撰了以美色诛杀奸臣董卓的文艺形象美女貂蝉,也非常着名(着名文艺形象美女还有秦罗敷)。明清时期全面返古唯儒专制,文人政治家们思想极其腐朽,以男权宗法专制伦理为标准,大肆批判祸国美女赵飞燕姐妹和妺嬉、苏妲己、褒姒等人。于是赵飞燕成了暗杀皇子的邪恶美女代表,成了卑鄙无耻的下流男权宗法的牺牲品,渐渐被人遗忘。同时,清朝才出现把政治炒作美女王昭君与虚构美女貂蝉,同西施、杨玉环放在一起的说法,后人就牵强附会,认为古代四大美女是这四个人。清末民国更有人把庄子说飞鸟不识人间美色毛嫱骊姬的“沉鱼落雁”,以及五代历史美女王皇后外号花见羞及宋代文艺形容美女王金榜可以闭月羞花的词语,附会牵强地加在这四个人的头上,更加误导世人以为四大美女就是西施、王嫱、貂蝉、玉环。
四大美女还有其它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四大美女是苏妲己,褒姒,西施,赵飞燕;另一种说法是以褒姒、西施、赵飞燕、杨玉环为四大美女。但是这些说法都不如西施、赵飞燕、杨玉环和花蕊夫人着名和典型。
所以,华国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典型美女,知名度最高的四位还是西施、赵飞燕、杨玉环、花蕊夫人,合称华国历史“四大美女”。
Ⅳ 怎样剪古代剪纸 四大美人
古代剪纸四大美人:
1.貂蝉
Ⅳ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很胖
“提到唐朝,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大气、开放,有一种包容的气度。当然,唐代女性也相对来说要丰腴一些,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专宠的贵妃——杨玉环。
后代还有成语,叫“环肥燕瘦”,汉代的赵飞燕很骨感,而唐代的杨玉环很丰腴,说这两位各有千秋,都是非常美的形象。
当然,杨贵妃的形象,从骨肉匀称,变成十分丰腴,还是文人们在作怪。特别是,五代时候编修的史书《旧唐书》里,说杨贵妃“资质丰艳”,这个“丰”字,其实意思是比较含糊的,但后人却认定就是丰腴。
同时,杨贵妃进宫之后,恰好赶上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而其始作俑者安禄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胖子(据说骑马要两个马鞍,一个用来放自己的肚子),所以,文人们就把误国的责任推到杨贵妃的身上,并且,在形象上抹黑她,把她描绘成一个安禄山一般的大胖子,甚至夏天大汗淋漓,如果没有新鲜荔枝吃就过不下去了。
其实,杨贵妃本人,不过是唐代宫廷中的一个牺牲品,初嫁寿王李瑁,后来被公公李隆基看上,入宫为妃。历代文人都以为她红颜祸水,为唐代的中衰埋下伏笔,但其实她不过是玄宗手上的一件玩物罢了,身不由己,仅此而已。
Ⅵ 细纹剪纸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入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建国后,细纹刻纸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图案内容花鸟、人物兼备,其代表作细纹《花乌》《军民鱼水情》、《课余》、《纺织姑娘》等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影响广泛。
乐清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风景秀丽的雁荡山麓,傍依瓯江,濒临东海,隶属温州辖区。西汉初年,东瓯王在此建都。东晋宁康二年,置乐成县,属永嘉郡,此乃乐清建县之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南宋以来,瓯江流域的经济与文化就十分繁荣,宋绍兴元年这里已设舶务,对外贸易与海外交流频繁,民间文艺极其丰富,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尤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倡导下,主张"通商重工",商业意识逐渐崛起。长期以来手工业作为"重工"的主要手段,使这里的民间工艺美术不断地丰富与壮大,并享誉国内外。诸如瓯塑、瓯绣、草编、竹编、镶嵌、米字花边、黄杨木雕、石雕、纸扎、剪纸等。出现了大批技术精湛的民间艺匠。
乐清细纹剪纸的历史
乐清古属吴越之地,又位于瓯江之畔。乐清的剪纸就是在瓯越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诞生的。据考证,乐清的剪纸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五代《武林梵志》有云"吴越践王于行去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至元代《大德乐清县志》(公元1297年-1307年)所载"社里笙歌达旦,能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可见乐清的剪纸历史之久远。早期的乐清剪纸亦以女性为主,故此,有人把剪纸称之为"女性艺术"。古时候有"男居外,女居内"之习俗,或叫"男耕女织"。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准莫过于"巧手"。在农村,谁家的闺女媳妇会剪一手好花,全家都引以为荣。蓬年过节,家里如没有个会剪纸的,就只得向邻居讨花贴。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使民间剪纸更加普及。从女性的童年开始,农村就把剪花织绣作为教育女儿的一种主要手段之一。除了剪"窗花",还有剪花样作为刺绣的底样,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品德。她们用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手法,简单的工具、材料去美化农村,美化生活。
由于乐清位于东海之滨,瓯江之畔,为温州的重要商端口,参与海上作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但海上作业风险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龙神、谒求风调雨顺的活动与故事不断丰富,龙国腾已成为当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节,村村可见"鱼灯"与"龙船灯"(后来也叫"首饰龙")的民俗表演活动,表现"鱼在水中游,龙为海中王"的故事情节。据姜维在《山与海琐谈》中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载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似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道出了龙船灯的形、质与活动形式。乐清的细纹剪纸就随南宋的"龙船灯"相辅而生,相得溢彰,人们习惯称它为"龙船花"。刚开始时的"龙船花"与后来的"龙船花"比较,早期的"龙船花"显得相对粗犷、单纯、古朴。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需求与创造,对瓯越民间文化、海洋文化及农耕文化的感悟、运用与理解,使细纹剪纸日趋成熟、精细、丰富、生动、多样,其民间民俗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厚,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特征,终于使乐清细纹剪纸独树一帜。现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分册中将乐清细纹剪 纸作为极其独特而鲜明的语言个性收编在册。
乐清的细纹剪纸不仅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它还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及其审美趋向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标志。记得我的孩提时代,每逢春节,就可看到纸扎"鱼灯"和"首饰龙"。鱼灯活动都在傍晚天黑之后举行,一组有十几盏鱼灯,一般第一盏为"龙灯",后面跟着各种各样的"鱼灯",在"龙灯"前面还有一人手执"龙珠灯",在锣鼓喧哗声中开始了以龙嬉珠为形式的娱乐活动,有表示"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抬式,互比高低,争奇斗艳。但小时候的我更迷恋的还是"首饰龙",首饰龙一般长为4.5米,高3米,宽2米。以龙为头尾,以船为身,又似层层楼阁,四周布满戏典人物与神话人物。并通过首饰龙中轴滚动(后改为电动)使人物栩栩如生。首饰龙上所有的窗花亦用细纹剪纸装饰而成,精细至极、令人赞叹不已。无论是"鱼灯"、"首饰龙"或"龙船花"都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蓄兴旺、吉祥如意乐清剪纸的发展
据考证,在乐清剪纸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大部分。一是早期剪纸以女性为主体,以美化生活为主流,为剪为主要手段,但题材、内容、手法、形式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剪纸有所相似,并无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至南宋"龙船灯"的出现,打破了女性艺术的范畴,成为男女皆为的民间手工艺术,并且从原来以剪为主变为以刻代剪。所以,也有人将乐清的细纹剪纸叫做细纹刻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足以说明细纹剪纸在工具使用上已起了变化,使乐清的剪纸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回顾乐清的细纹剪纸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宋代。随着南宋"龙船灯"的出现,乐清的细纹剪纸应运而生。剪纸作为龙船灯上的窗花装饰开始演变,从造型语言上变原来花鸟、草虫为主为几何形状为主,常见有柳条纹、砖块纹等。这个时期的剪纸,作为龙船灯上专有的用途,开始变的细腻而富有装饰性,使乐清的剪纸初步形成个性语言,与原来的女性剪纸逐渐拉开了距离,如图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剪纸叫做乐清细纹剪纸的起始阶段,或叫初级阶段。
元、明时期。随着"龙船灯"活动年年频频出现,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民间艺匠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造,使细纹剪纸的语言开始丰富,技法开始熟练,纹样开始精细。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着重讲求对比与变化的形式美,一般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粗内细为常见,外面多为柳条纹,里面一般有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等,如图③。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的细纹剪纸叫做成熟期。
明、清时期。明末清初,随着乐清商贸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娱乐活动有着更高要求。于是在每年春节开始有"龙船灯"的赛事活动。而评判龙船灯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龙船花"的精美程度,这就成为民间剪纸艺匠呕心沥血、精心创作、不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这时,龙船花的纹样除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之外,还有长寿纹、正字纹、鱼鳞纹、双喜纹等。通过民间艺匠的不断创造,使细纹剪纸的纹样增多到几十种,使细纹剪纸艺术的语言更加丰富,技法更加成熟,如图④。所以把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称为高峰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乐清的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手工艺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成立许多工艺美术产家。其中,黄杨木雕、石雕、竹编、草编、米字花边等产品远销国外。乐清的细纹剪纸就是在这个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当地人就是将龙船灯的饰花"龙船花"转化为商品,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把"龙船花"改名为"乐清细纹刻纸",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与地区,深受世界友人的喜爱。
1955年,乐清县黄杨木雕厂成立了剪纸车间,首次将民间剪纸艺人请到工厂,并配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至20世纪70年代,在乐成、象阳寺前村、地团桥头村等地相继成立十几家专业剪纸工厂,孕育出一支庞大的剪纸制作队伍,高者能在方寸之间刻制出2500多个洞孔,因此,被有关专家学者与新闻媒体称为"微雕艺术"、"中国一绝"等。郭沫若先生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透得末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郭先生的这首诗中讲的南方剪纸,尤如是对乐清的细纹剪纸而言。
的美好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剪纸纹样,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到人字纹、米字纹、葵花纹、梅花纹、菊花纹等近百种。其剪纸版面一般分外、中、里三层,外层多为花鸟、草虫、动物之类,中间为细纹,里面为主题图案,有时外纹也为主题图案。这时细纹剪纸在继承传统"龙船花"的前提下进行大变法,变过去单纯作为"龙船灯"上的窗花装饰为居室饰品,也可叫墙花。其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且通过对瓯越文化、海洋文化、农耕文化的觉悟与运用,将民风民俗等语言要素纳入其中,使细纹剪纸更赋予地方文化内涵。况且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乐清细纹剪纸称为鼎盛时期。
纵观乐清细纹剪纸的发展历史,始终是以瓯越文化、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为背景,独具匠心,逐渐趋向成熟,并成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为世人所瞩目。
上个世纪末新世纪之初,随着乐清经济新的腾飞和商品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乐清的细纹剪纸却面临着前所末有的危机,它将面临着灭绝的可能性。如今乐清能善细纹剪纸者已是廖廖无几,他们并且都已步入中老年段,年轻一代的细纹剪纸还是个空白,乐清细纹剪纸艺术这一颗镶嵌在东海之滨的璀灿明珠能否永久地放出异彩,尚是一个未知数。
林邦栋与乐清细纹剪纸
林邦栋出身在一个世代以油彩、纸扎。龙灯等手工业为生的家庭。其祖父林祠明在油漆画、塑佛像、纸扎龙船灯诸方面在当地颇有影响,其文林松亭继承了祖辈的技艺,又在细纹剪纸方面有所发展。林邦栋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喜爱油漆画,纸扎和剪纸艺术。他看着家人神奇的技艺十分着迷,一看就是大半天,而且常常废寝忘食。在13岁那年,父亲见其如此迷恋民间艺术,便开始潜心传授油漆、纸扎和剪纸艺术,二十岁左右他便能独立设计剪纸花纹、并熟练地刻制。
由于他勤奋好、刻意求新,又有一身娴熟的细纹剪纸技艺,于1955年首批被吸收到乐清县黄杨剪纸小组,后发展为乐清县工艺美术厂。在厂三十年间,使他有着充足的时间,潜心研究民间细纹剪纸艺术,设计了剪纸纹样数百种,剪纸作品远销国外。使乐清的细纹剪纸从原来单一用途"首饰龙"上的花饰,发展成为书笺、居室布置等多元用途的独幅作品。到了70年代并以乐清工艺美术厂的剪纸东间为奠基,在全县各地相继成立了几十家专业剪纸厂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剪纸制作队伍。剪纸作品大多数属外贸出口产品。一时间乐清的剪纸遍布全球,成为当地一种产业与文化。林邦栋先生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林邦栋有深远的细纹剪纸传统,但他从不摩古不化;敢于创新,而不失传统本色。传统的"龙船花"剪纸大都以竖长方外形,外部花纹亦以砖块状常见,里面配以细纹,细纹花样的模式不超过20种。林先生凭着对细纹剪纸的执着追求,对技术 的精益求精,对民间文化的深刻领会,通过长期的思考、探索、实践,使乐清的细纹剪纸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外形上有正字形、人字形、十字形、米字形、葵花形等,细纹样式上发展到近百种,从四围的砖块状变化为花卉、鸟兽、人物、风景等。使细纹剪纸更富于动静结合,粗细相间,疏密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如今,他虽然已是古稀老人,但他一旦进入细纹剪纸创作与刻制,依然是精神抖擞,手提刻刀,如鱼得水,动作自如,一气呵成。他的技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可老人从不仅满足于此。他深入百姓生活,非常注重搜集民俗民风、民间传说故事,并将它运用到细纹剪纸艺术之中。使细纹剪纸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细纹剪纸的题材更加广泛而富有民间特色,使细纹剪纸的语言更加丰富灿烂。他所创作的《龙飞大有年》、《多福多财》、《金玉满堂》、《鱼跃龙门》等作品,都充分地展示了传统的民俗偶意。
在人们的心目中,林邦栋还是慈善的老人,令人尊敬的老人。邻里结婚、祝寿、生儿育女、过年过节,老人常刻一些松鹤、寿星、鸳鸯、双喜、龙凤及窗花之类的题材内容送给他们。林老常说:"他们需要什么,我给他们刻什么",可见老人的作品是深受百姓的欢迎。察其原因,是老人的作品即来源于生活,又回到了生活。
回顾林邦栋先生所走过漫长的艺术历程,令人感叹不已。他的作品即代表着一个地方和民族的文化与艺术 特色,并走出地方,走向全国,也走向世界。使我不禁想起一位哲学家说的话:"只要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林老的细纹剪纸已有着鲜明的个性、令人刮目相看。他的作品《鱼跃龙门》、《龙飞大有年》、《细纹剪纸系例》分别获得全国金奖和最高荣誉奖,作品分别在中国美术馆。法国科布伦茨州博物馆展出、收藏和现场表演,《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剪纸艺术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报道了他的细纹剪纸艺术。他已被授予首批"中国剪纸艺术大师"的光荣称号。
林老不光是位细纹剪纸传人与大师,同样也是一位纸扎艺术稀世传人与大师。1999年为了迎澳门回归,他带领两个儿子一起制作长达2000米的臣龙,被人们称赞为"中华传统一绝",并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1998年他制作的"首饰龙"在"浙江省乡镇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被评为特别奖。1999年云南昆明世博会上,又展现了他精心制作的"首饰龙",今天中外赞不绝口。
细纹人生--细纹刻纸工艺美术师陈余华先生
陈余华先生系浙江省乐清市象阳镇寺前村人,1953年出生,15岁随父(剪纸艺术大师陈朝芬先生)学艺,长期从事中国民间细纹刻纸的创作和研究。现系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乐清市剪纸研究会理事,工艺美术师。三十多年来创作了数百幅刻纸作品,主要作品有《四大美女》、《桂林山水》、《十二生肖》、《独生子女》、《细纹花鸟》、《双鱼》、《冲出亚洲》、《观音》、《连年有余》、《熊猫》、《花蝶》、《九龙图》、《九狮图》、《庆祝港澳回归》等优秀作品远销国内外。
《四大美女》1992年在纪念《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美术展获优秀奖。为继承家父的精湛技艺而学刻的《九狮图》刀法细腻工整,深得行家好评,在象阳首届"浙江民间艺术精品展"中获一等奖。1996年《九狮图》和缩制的《红楼梦》在浙江省乡镇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一等奖,《龙船花》获三等奖,《冲出亚洲》在1999年10月第四届中国黑龙江跨世纪全国剪纸展览中荣获金奖,《双鱼》在2000年9月第五届中国黑龙江跨世纪全国剪纸展览中荣获银奖,《凤戏牡丹》、《熊猫》和《九狮图》1999年12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荣获铜奖,《观音》在"99年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中荣获银奖,《独生子女》获优秀奖,《九狮图》等五件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馆收藏。《连年有余》在"99年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中荣获金奖,2000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中荣获一等奖,并同《九狮图》、《凤戏牡丹》、《十二生肖》、《天女散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以及中国华夏剪纸博物馆、温州博物馆、乐清文物馆、乐清图书馆等处收藏。《花蝶》2001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九龙图》2001年在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赛中荣获铜奖、温州工艺美术世纪回顾展中荣获金鹿奖。他所创作的细纹刻纸在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荣获特别贡献奖。在浙江省工艺美术评审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奖。作品被中国轻工总会会长陈士能同志观赏后,得到高度好评。艺术传略与作品分别载入《中国美术报》、《人民画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纪珍藏版》、《中国工艺美术与礼品图文总览》、《温州民间艺术一百年》及《中国民间剪纸集》等。其艺术历程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摄制并多次播放,2000年10月被浙江有线经济台《非常人家》栏目专题拍摄,2001年5月被温州电视台国际部特约拍摄"匠心细微处----陈余华和他的细纹刻纸"专题片。陈余华先生潜心研究将原有的60多种细纹图案发展到100多种,其所创作的作品刀法既工整细腻,又活泼流畅,被行家誉为"中华一绝"和"剪纸之最"。
我也不算很了解,给你搜了点,随便参考参考吧。。。。
Ⅶ 历史上美女排名。四大美女也排出来。
除了众所周知的 四大美女外 历史上还有其他出名的美女
夏朝:
妺喜(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的王后)
商朝:
妲己(商朝最后一位国王纣的王后)
西周:
褒姒(周幽王宠姬)
春秋战国:
骊姬(晋献公夫人)
南子(卫灵公如夫人,传与孔子调情)
夏姬(陈灵公的情妇,以妖冶闻名)
西施(越王勾践献给吴王的着名美女)
郑旦(和西施一起被献给吴王的美女)
文姜(鲁桓公夫人)
孟赢(楚平王夫人)
秦、两汉:
虞姬(西楚霸王项羽宠姬)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姬)
李夫人(汉武帝刘彻的宠姬)
陈阿娇(汉武帝刘彻的皇后)
卫子夫(汉武帝刘彻的皇后)
秦罗敷(汉朝民间的着名美女)
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夫人)
班昭(斑超的妹妹)
赵飞燕(东汉汉成帝的皇后)
赵合德(赵飞燕姐姐,东汉汉成帝的宠妃)
王嫱(又名王昭君,东汉元帝时的宫女,出为匈奴单于为后)
三国:
蔡琰(又名蔡文姬)
大乔(吴主孙权宠妃)
小乔(周瑜的爱妾)
孙尚香(孙权的妹妹)
貂婵(先后嫁与董卓和吕布)
甄氏(魏文帝曹丕的皇后)
两晋南北朝:
绿珠(西晋石崇的爱妾)
潘妃(南齐东昏侯宠妃)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皇后)
张丽华(陈后主的宠妃)
隋唐五代:
宣华夫人(隋文帝宠妃)
萧氏(隋炀帝皇后)
朱贵儿(隋炀帝宠妃)
袁紫烟(袁天罡女儿,隋炀帝宠妃)
袁宝儿(隋炀帝宠妃)
上官婉儿(宰相上官仪孙女,武则天时宫女)
江采萍(唐玄宗宠妃)
杨玉环(唐玄宗宠妃)
关盼盼(唐朝名妓,诗人白居易的相好)
霍小玉(唐朝名妓,诗人李益的相好)
薛涛(唐朝第一名妓)
大周后(南唐后主的皇后)
小周后(南唐后主的皇后)
两宋:
李师师(宋朝名妓)
唐婉(诗人陆游的表妹、夫人)
李清照(女词人)
梁红玉(宋朝名妓,韩世宗夫人,民族英雄)
琴操(宋朝名妓,苏轼相好)
严蕊(宋朝名妓)
元明:
郑贵妃(明神宗的皇贵妃)
客印月(明熹宗乳母、魏忠贤入宫前的情人)
陈圆圆(明朝苏州名妓)
顾横波(明朝南京名妓)
董小宛(明朝南京名妓,诗人冒辟疆相好)
卞玉京(明朝南京名妓)
李香君(明朝南京名妓,汉奸候方域相好)
寇白门(明朝南京名妓)
马湘兰(明朝南京名妓)
柳如是(明朝浙江名妓,诗人钱谦益相好)
满清:
董萼妃(满清顺治宠妃)
灵箫(清朝名妓,诗人龚自珍相好)
顾太清(恪亲王奕绘的王妃,诗人龚自珍相好)
赛金花(清末名妓 )
至于事迹,网络里有,就不多说了。
Ⅷ 五代时期第一美女花见羞,论才貌胜过四大美女,为何42岁就香消玉殒
花见羞即王淑妃(?-947年),五代时期后唐第二代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宠妃,有“五代第一美女”之称,他眉如远山,目如秋水,因美貌如天仙,人们认为再美的鲜花也比不上她,称她为花见羞。
刘知远听说李从益曾经召请高行周等人抵抗而没有成功,就派郭从义先入京师杀花见羞母子。花见羞临死前喊道:“我家母子有什么罪过?怎么不留我儿子一条命,使每年寒食持一盂饭,洒明宗坟上。’听到花见羞抗议声的人们都悲痛不已。李从益死时才17岁,其实在政治上根本不会对刘知远构成威胁。
花见羞出身不高,不过这也养成了她对所有人都谦恭大度的秉性,并能不计恩怨抚养明宗的孩子。正是她的性子,让她们母子在明宗死后于乱世中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花见羞几乎见证了五代所有王朝的兴衰,最后为刘知远所杀,年仅42岁,这位五代时期第一美女从此香消玉殒了。
Ⅸ 四大美女杨贵妃体重140斤,为啥唐玄宗还那么宠爱她因为有绝活
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 身高只有1米6,但是体重138斤。 五代的《开元天宝遗事》称杨贵妃“素有肉体”,宋代苏轼的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一句,后世一些人遂以成语“环肥燕瘦”而附会,认为杨贵妃体态较胖。但是为啥还能称为四大美女,又为什么那么讨唐玄宗喜欢呢?
有很多人说唐朝那个时候富裕,胖子很多,因此对于女人来说以胖为美,这也许是一个理由。也有人说,杨贵妃 是丰乳肥臀的典范,就是肉都长在了该长的地方 。其实杨贵妃有三点无人能比,这才是其受宠的关键。
第一,脸蛋漂亮。
从杨贵妃画像来看,其长相那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真的很漂亮。而且最主要的是,脸上的肉并不多,这是关键。而且,从杨贵妃几十年的变化来看,脸蛋上一直保持很瘦的状态。因此,其虽然胖,但没有胖到脸上。
第二,皮肤白皙
除了审美因素,还有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杨贵妃的皮肤。谁不喜欢皮肤好的人?皮肤好,摸上去就像鸡蛋一样,丝滑柔嫩。杨贵妃的肌肤就是人人羡慕的那样吹弹可破,白皙滑腻,羊脂玉一般的皮肤,让人爱不释手。古代的女子非常爱惜自己的皮肤,特别是皇宫里的女子,色衰爱弛的道理她们清楚地知道,因此护肤一刻也不敢松懈。杨贵妃拥有这样的肌肤,又在精致五官的加持下,想要不获得盛宠都难。
第三,精通音律。
最后一点,她掌握的一项绝活,更让那些后宫嫔妃望尘莫及。 一般来说,体重胖的女人是没办法跳舞的,但是杨贵妃却能歌善舞,身轻如燕。而最为主要的是,长期的舞蹈训练使得杨贵妃整个身躯非常的柔韧和匀称。杨贵妃虽然体重很胖,但是看不到胖,而是一种丰满和丰腴,这一点是任何胖子不能比的。杨贵妃能够获得唐玄宗的芳心,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其体重虽然重,但是,没有胖的臃肿。而有的却是,匀称和丰腴,别有一番风味,吸引力十足。
说到这里,其实指的就是她的多才多艺,这与她小时候的经历有关。要知道玄宗皇帝在这方面也特别热衷,这才有两人合起伙来编排霓裳羽衣舞的可能了!这在古代的后宫里,绝对是独一份的,对于这个体态丰腴、性感风骚的女人,李隆基当然是宠溺有加了!
Ⅹ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贵妃醉酒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