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潮州大锣鼓的简介
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被西方称之为“东方交响乐”。
潮州大锣鼓作为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广泛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采。每逢年节或地区风俗佳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⑵ 潮州大锣鼓的渊源
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说明那时已有鼓吹乐的存在。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中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字谱记录。嘉靖丙寅年(1566)刊行的《荔镜记》“睇灯”场中,对潮州元宵佳节的描述有“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词句。明清时期,潮州戏曲活动鼎盛,汉族音乐也随之发展,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十分流行。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台榭,进行演奏比赛,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 1951年,邱猴尚、陈松等组成的大锣鼓队,赴广州参加欢迎苏联红旗歌舞团访问广州的演出活动。1952年,他们又到汉口参加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会演,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由邱猴尚司鼓的《抛网捕鱼》获得优秀节目奖。
1953年,潮乐艺人组成了潮州民间音乐研究组。1956年,又组建了潮州民间音乐团,使音乐艺术的发掘研究更进一步。整理出近二十套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锣鼓套,如《六国封相》、《三关》、《双咬鹅》等等。潮州民间音乐团多次参加市、地、省、全国的各级文艺会演,创新曲目《庆丰收》参加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音乐周,荣获优秀节目奖,轰动京华;传统曲目《抛网捕鱼》是潮州大锣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1957年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荣获金质奖章,为潮州音乐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95年,德国埃尔森大学教授卡尔·劳达格一行莅潮访问,市民间音乐团演出了潮州大锣鼓《关公过五关》,被德国教授称为东方交响乐。
2000年,市民间音乐团锣鼓队在无锡市举行的中华鼓王大会中,获优秀表演奖,鼓师陈镇锡获中华鼓王称号。
2004年1月24日,潮州大锣鼓作为中法文化年中国新年大巡游的压轴节目,穿过法国凯旋门前香榭丽舍大道,征服了巴黎观众。
2010年9月16日,潮州大锣鼓参加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荣获银鼓王奖。
⑶ 潮汕大锣鼓的主要作品
潮州大锣鼓十八大套曲目是:《六国封相》、《关公过五关》、《秦琼倒铜旗》、《红迈追舟》、《十仙皤桃会》、《岳飞大战牛头山》、《复中兴》、《抛网捕鱼》、《陈春生告官》《三休樊梨花》、《薛刚祭坟》、《十八寡妇征西》、《黄飞虎反朝歌》、《绿袍相掷钗》、《八仙庆寿》《天官赐福》、《双咬鹅》和《闹鸡》。
传统套曲结构厐杂,不够集中。今人演奏时,常将原来音乐材料大加删减,选取其中的主要曲牌和唱腔进行器乐此加工。如《关公过五关》原有曲牌十三支和穿插的锣鼓段,潮州市民乐研究组整理改编的新版本为:(1)思兄、(2)封金挂印、(3)荒郊策马、(4)梵宇香茗、(5)过关斩将、(6)吹鼓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