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笔筒的种类及简介
玉双管式笔插
明,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制,色略暗做启。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
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内可插笔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竹雕骑士笔筒
清初,高13.1cm,口径7.2cm,底径8.2cm。
笔筒圆体,镶嵌牛角质底,三矮足。筒身去地浅浮雕一武士纵马奔驰的情景。骏马四蹄掀动,武士挺身回首,双手捧瓶倾倒,水流下注。马蹄四周以浅阴线刻烟尘烘托声势,颇显精彩。此作竹雕纹饰线条洗练,人物与骏马动态准确,如武士的手指、衣纹、幞头、双脚等局部处理亦颇具匠心。
竹雕梅花笔筒
清晚期,高10.4cm,筒径10.3cm。
笔筒圆体,略扁,色近深红,口沿内倾,三矮足。器表浅浮雕折枝梅花。在浮雕的枝干及花朵之内又以阴刻及去地浮雕等技法凸现物象的立体感,风格于疏犷中不乏细致之处。器身有阴刻行书五言律诗一首: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依杖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竹雕人物笔筒
清初,高11.6cm,筒径6cm。
笔筒圆体,口微侈,三矮足。器身下部浮雕一老者袒腹斜坐,酒瓮倾倒,似畅饮的点滴不遗。老者右臂搭酒瓮,左手举蒲扇,眯眼嘬唇,酒意正酣,人物神态刻画得生动幽默。构图场景集中,有大片留白却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器身另一面有阴刻行书题铭:
昨夜群仙宴蓬岛,霞浆潋滟春光好。
寻常一醉三千年,洞口桃花犹未老。
黄杨木雕笔掭
清,高6.5cm,长8.7cm。清宫旧藏。
器形稍扁,圆雕折枝叶片一枚,两侧边缘翻卷,一侧镂雕叶柄弯转叠压,一侧浮雕小蝉伏于其上,玲珑可爱,正面阴刻叶脉数条,背面则以浅浮雕棱线呼应,构思巧妙。器背面尚有阴刻楷书题铭:以虫鸣秋,何为寂寂,金风其凉,独解止息。
笔掭雕刻圆润轻巧,打磨光洁,有象牙般的肌理,刻画物象生动自然,是黄杨木雕文房器物中的佳品。
竹雕笔筒养护有道
新收的笔筒最好不要用水洗。老笔筒在乡下的老房子里一传就是几代人,其表面的包浆和白皮物质,是经受多年的自然因素、温湿度、特定的房屋条件,由竹肌内生出的霉化物,一旦年久,这种霉化物的变化达到极限,就会坚实地附着在笔筒竹肌表面,对笔筒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笔者试验证明:经过水洗的和未用水洗的笔筒,同样在温度25℃至35℃、相对湿度在20%至25%、不通风的条件下观察,用水洗过的生霉长毛、开裂且易回潮,而用大小秃头排笔清理后,未经水洗的.笔筒,既不生霉,也不开裂(见图)。此外,年代久远民间传世的竹雕笔轮迹筒,其附着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须加适量的肥皂水,这样很伤老包浆,而枣红色的老包浆既是历史岁月的见证,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过的笔筒尽管上核桃油,仍然显得干涩。但经清洗后上核桃油的笔筒,不易生虫。是否需要水洗,应视具体雕件而定。对必须要清洗的,清洗时尽可能不要损伤竹肤。
要用带壳的生核桃炸专用保护油,不要用炒过的核桃仁炸油。带壳核桃炸出的油沉积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伤笔筒。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气大,抹上晾干后,笔筒易开裂。因老笔筒的大多数主人历代均有保养,所以,上油时只需用食指轻沾一点,以指尖肤面有油为度,将油抹在另一掌心,两手搓匀后,双手持笔筒把玩,即可达到养护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种刀具修刮笔筒上的附着物,这对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响。笔者从杂志的图片上,就看到有的雕件用刀修刮过的痕迹纯桐如,看上去虽然干净,它已不再是作品的原有风格。不要涂抹任何油漆和化学色料。专业书上虽有上漆一说,其利弊应该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积多年的保养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难干,虽能确保雕件不开裂,但这样做也就不会形成竹子由自然色变产生的美感。
有条件的收藏者,可将藏品放在玻璃罩内密封保管。如无恒温措施,为避免玻璃产生的高温导致雕件开裂,平时可丢一个纸坨在笔筒内,它有调节干湿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两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发笔筒内的热量。木制把柄有吸潮散热的作用,连阴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密封,一旦接触空气或风吹,就易造成开裂。采用此种方法保管,能确保恒温,并定期把玩几下。
最好制作专用的木质内格子柜保管。专用保管柜气温在20℃至35℃,相对湿度在35%至40%时,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离地1米放竹雕件。如气温过燥过高,可在室内放钵水,或放几本书于柜内。如收藏者住楼上,夏季过于干燥时,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与水杯要保持一定距离,要经常检查,没必要时及时取出。也可采用放旧报纸的方法,但报纸的回潮力较强,不宜多。并且要经常把玩和检查,特别是每年六七月梅雨季节要常看,发现长毛,及时用鬃刷清除。
❷ 古代的笔筒叫什么
就是笔筒。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告御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袜蠢岩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档游知。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故这里不加以论述。
❸ 清代笔筒的特点
笔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姿宴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1,清代的笔筒中,从存世的情况来看,瓷笔筒是仅次于竹笔筒的。品种涉及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墨彩、五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干隆的粉彩笔筒,体现了各朝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从器型上看,清早期(顺治、康熙),某些笔筒还保留了明代笔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征;清中期后,笔筒多为直身圆筒。从纹样看,有山水人物、花鸟、松鹤、百寿字等,但贺吵以山水人物故事为多,如虎溪相送、竹林七贤、春夜宴桃李园等。
2,清顺治瓷笔筒传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种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来讲,前者瘦高,后者粗壮。以青花为主。青花花鸟纹笔筒,为顺治时器物,体型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纹饰。康熙时瓷笔筒的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品种极为丰富,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种颜色釉。纹饰内容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节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胎质细腻。无款者迹拍银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见有干支款。
3,雍正、干隆时期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二阶段,传世品较清初要少,但制作精巧,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双联形等。装饰味道较清初浓郁。如粉彩双联方胜型山水笔筒,为干隆时笔筒的典型。这一时期瓷笔筒的品种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各种颜色釉地粉彩及单色釉。雍正瓷笔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干隆则富贵华丽,官窑器物多有纪年款,民窑则为干支款或堂名款。
4,嘉庆、道光时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三阶段,仍以粉彩为主要品种,器型以细高为主。纹饰以人物等居多,较为侧重观赏性。此时的另一特点是雕瓷笔筒开始出现,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黄釉雕瓷笔筒最为出色。如黄釉雕瓷笔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绘成竹节断面痕迹。官窑多有纪年款识,民窑有堂名款或刻工名号。雕瓷的着名工匠有陈国治、王炳荣、汤源和等人。
5,晚清瓷笔筒仍较盛行,但质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泛灰,青花浮于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红彩图章款。素胎剔地笔筒,为光绪时难得一见的精品。
❹ 古代文房四宝之笔筒的历史艺术简介
翰墨雅韵文房奇珍——古代笔筒艺术赏析
笔、墨、纸、砚为我国古代着名的文房四宝,笔为之首,装笔的笔筒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房辅助用具。
明代朱彝尊对笔筒赞誉有加,作《笔筒铭》云汪者:“笔之在案,或侧或颇,尤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笔筒的前身为唐代的笔船、笔床、笔格,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
因小巧精致、使用方便,很快便风靡一时,至明末清初时盛行,成为文人墨客书房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长盛不衰。笔筒材质多样,有瓷、木、竹、漆、铜、水晶、端石、玉、象牙、料器、紫砂、翡翠和镏金等,以竹木笔筒居多。
对其古制,明代文震亨在编撰的艺术鉴赏典籍《长物志》中称之“古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
另载:“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笔筒传世很多,其身上精美的绘画图案,精湛的`雕刻艺术,美不胜收,令人赏心悦目。
武汉博物馆珍藏有不同材质的文房笔筒,笔者选取其中精品及个人收藏珍玩,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竹笔筒:竹是中国有着特殊文化意蕴的植物,与“梅、兰、菊”一起被称为“四君子”,和“松、梅”一起则被称为“岁寒三友”,其象征的高雅品格和坚贞精神,历来为国人所尊崇。竹雕也称竹刻,是以竹为材质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写道:“竹刻者,刻竹也。
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明代中叶以后,在竹返孝雕文化极其发达的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金陵(今南京市)和嘉定(今属上海)两个竹雕艺术中心,清代乾嘉文人金元钰所着《竹人录》记载:“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嘉定朱松邻。”
中国文人士大夫大多钟爱竹子,北宋苏东坡诗云:“无肉让人瘦,无竹让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房之中,用竹子加工成的臂搁、镇纸、墨床、水盂、砚屏、笔觇、笔山等比比皆是,文人尤其崇尚使用竹雕笔筒。
明代晚期的着名文人屠隆就对竹木笔筒情有独钟,在《文房器具笺》之笔筒条中写道:“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困世薯入品。
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凤也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由此可见竹雕笔筒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❺ 古代笔筒的介绍
文竹人物题诗方笔筒
文竹人物题诗方笔筒,清晚期,通高14cm,长7.2cm,宽7.2cm。
笔筒四方式,通体包镶文竹,嵌红木底座,四足。在筒身相对的两面以阴刻技法各刻画一人物:一为文士,背向立,戴高巾,斜持拐杖,伛偻腰身,睁嫌容颜虽只是侧面,但可见须髯及胸,抿唇凸颌,颇显龙钟老态。衣袂轻飏,似有微风吹动,极为生动。衣纹繁复,线条如屈铁,有陈老莲笔意。另一面为一渔人,正向立,粗服跣足,手扶斗笠,钓竿倚于肩上,挺身扬首,面含微笑。两相对比,意味深长。筒身其余二面均阴刻题铭。一为楷书:“昔苍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立宪者莫先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不可尚矣。庚子四月苍溪王竹民刊。”及“王勋”篆书小印。相对一面为行书:“雕镌精巧,似辽东之仙物;图写奇丽,笑蜀郡之儒生。和卿题。”
此器风格清隽,书画皆有可观,文竹镶嵌及阴刻技法尤为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黑漆镶文竹人物纹方笔筒
黑漆镶文竹人物纹方笔筒
黑漆镶文竹人物纹方笔筒,清,高14cm,口径12.4cm。清宫旧藏。
笔筒直角正方形,四角下设象牙足。通体髹黑光漆,外壁四面以文竹镶嵌纹饰,边饰连续回纹,中央单线方形开光内饰高士图,四面人物各异,有倚石读书者,有伫立沉思者,有席地扶书简者,有把玩灵芝者,均长衣阔袖,清高雅逸。
此器纹饰简洁,文人格调极浓。黑漆地上嵌饰的文竹线条清晰醒目,风格独特,韵味清雅高古。
文竹方笔筒
文竹方笔筒,高15cm,口、足边长12cm。清宫旧藏。
笔筒近似立方体,壁稍厚,浅方足,内外均贴饰浅色竹簧,作并排竹竿纹。其纹饰简单,却耐人寻味。竹节以几何化的`“∽”纹表示,各根竹竿的节数不等,“∽”纹的方向呈规律性的变化,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感与动态感,加之修胎讲究,竹节处均微微突起,竹节间则稍稍低凹,起伏均匀,令竹簧不显轻薄,增添了立体感。
此笔筒竹簧片粘贴紧密,拼接细致,过渡圆融,色泽温润,有类牙、玉,尽显独特韵味。在清中期宫廷工艺追求繁缛富丽的风潮中,能出现这种技艺精湛、以简驭繁、风格清新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文竹嵌玉炕几式文具盒
文竹嵌玉炕几式文具盒,清中期,通高28.5cm,长30.1cm,宽13.2cm。清宫旧藏。
文具盒通体包镶文竹。台座为长方几式,正背面均嵌贴龟背莲花锦地纹。四足,正面设小屉五,错落为高低二层,下层中间隔有空洞,洞饰镂雕花牙。每屉均装铜钮,钮上配挂蝠形白玉片,以便于抽拉。
较高的座面上立一木座方瓶,瓶身亦包镶文竹,并贴深色蕉叶纹、卐字不断头纹等为饰。瓶分4节,可拆分成3层小盒,各层均以子母口相合,瓶口部即为盖。瓶口内斜插如意,肩部嵌白玉兽首衔环耳。方瓶旁为一木座椭圆盒,贴饰缠枝莲纹,盖顶镶嵌青玉蟠螭饰件。
较低的座面上置一书函式二层盒。盒盖面阴刻卐字纹地,上嵌玉书签,饰青玉雕蟠螭及染牙丝穗玉佩。盒壁仿书口处粘贴竹丝以悉旦手象征书页之相叠状,颇生动。
此作工艺精益求精,造型多变而富装饰意味,展现了文竹工艺独特的美感。
文竹镂空嵌玉方笔筒
文竹镂空嵌玉方笔筒,清中期,高13.8cm,边长9.4cm。清宫旧藏。
笔筒方体,底附四矮足。筒身每面中央均有镂空长方形区域,镶嵌一青白玉玉板为饰,周围镂雕变体蟠螭勾连纹。
笔筒器形极为工整,线条横平竖直,镂空处虽缝隙狭小,但文竹包镶一丝不苟,通体迟镇几乎不见接缝痕迹。文竹表面的色泽、肌理等都处理得细腻入微,加之其上又施以浅浮雕,乍看直似黄杨木雕刻而成,由此可见清中期文竹工艺的高超水平。此器的玉石镶嵌与文竹工艺结合得恰到好处,秀骨清像,格调高雅。
文竹贴花方水丞
文竹贴花方水丞,清中期,高2.9cm,口径3.4cm,底径6cm。清宫旧藏。
水丞作四方抹角马蹄式,凸口,方唇,平底。通体包镶文竹为饰,口边、足缘及转折棱线处均镶贴深色竹簧。器身每面中央饰变体几何纹样,抹角处过渡的四条窄面则于下部饰如意云头纹。
此器形制乖巧可人,色泽淡雅,为同类制品中较为突出者。
❻ 一个破笔筒为何能拍出954万的天价,马未都还觉得物超所值
我觉得在现在时期,这个笔筒954万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价格,我们经常说价格是价值的一种体现,价格围绕价值在上下波动,如果单纯从笔筒的使用价值来说,它不可能值这么多的钱,那么它有什么附加价值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基本情况:
我们知道过去那些古墓碑,其实就是石匠把当世名人的书法刻上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御激些已经成了我们馆藏的宝贝,随着碑文作者,凿刻者的事件和身份的提升,这些文物的价值也会不断提升。
当然还有附着腊桐在这些藏品上的文化故事,也会让它们的价值继续提升,就像马未都的评语都会让它的价值获得提升。
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谢谢!
❼ 为何康熙青花笔筒这么受收藏大咖追捧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康熙皇帝君临天下达六十多年之久,由于他重视瓷器的烧制,特别是文房用瓷的烧制,所以文房用瓷在这一时期的烧制数量和工艺水平都到达了历史的最高峰。纵观近几年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可见文玩清供中将“笔筒文化”推向高峰的康熙青花笔筒特别引人注目,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华夏文明中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作为“笔筒大王”的康熙青花笔筒受到藏家的追捧,则标志着它正逐渐恢复其应有的价值和魅力。
康熙笔筒属藏家难得之物,市场上大量带康熙款和画风的瓷笔筒其实大多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仿造,鉴定两者区别,需要从釉色、造型、画意笔法仔细研究。在笔筒的收藏方面要关注材质、工艺和文化内涵。康熙笔筒为何被市场追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造型多样,绘画题材广泛,款识丰富
康熙青花笔筒的造型千姿百态,既有仿古又有创新,一般常见的是口底相若的圆筒形,另外还有撇口形、束腰形以及竹节式等。另外康熙青花笔筒的造型特征:一是底心出脐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和薄,脐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二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的
由于康熙青花笔筒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它们的纹饰尤其丰富,布局与造型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得非常的巧妙合理。尽管官窑青花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但是民窑青花笔筒在纹饰方面,则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最令人称道的,是康熙青花笔筒的绘画成就。一般按绘画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四个档次,依次为人物故事、山水、动物花鸟、其他各种图案,而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笔筒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其风格模仿名画家的笔法,讲究有立体感和意境美。
康熙青花笔筒的款识,底部既有落款的,也有不落款的,一般为五款,不拘一格,丰富多样。书写款式也很多。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是主要的朝代款,字里行间距离较大。有“大明水乐年制卜穗带”、“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明代款,一般为楷书。民窑青花笔筒多数没有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等。吉言赞颂款有“文章山斗”、“清玩”、“水庆奇珍”等。
二、仿品少
康熙青花笔筒的仿制品比起其他的康熙青花瓷的瓶、罐类要少得多。其造型不仅不“俗”,而且觉得其能够给人以挺拔、大气、质朴以及书卷气之感,完全能被现代人的审美观所接受。此外,笔筒作为古代文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浓缩了修养与做人的品质。
三、兼具观赏和实用价值
其器形一般大小适中,不但有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实用价值,同时又容易收藏和把玩。另外康熙青花笔筒最令人称族散道的是它的绘画成就,其中尤以诗文题赋的价值最高。笔筒在收藏投资市场的最大优势是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与流通,不像木质家具、大型的石雕和木雕这些体积较大物件,收藏起来特别占空间,流通起来也十分麻烦。所以像笔筒这样的小古董,升值方面特有潜力。
四、有官窑款的增值很快
目前市场上大量追逐“清三代”青花,而康熙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景德镇陶瓷业兴盛、工艺优良,因此创造出了最大型芦气的清代青花,其中就包括康熙青花笔筒。它不但胎细、画工好,而且器型品种多、传世量大,因此在收藏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清康熙青花万寿笔筒
有人说,每个笔筒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这其实说的就是文化内涵,所以在收藏笔筒时应最先考虑笔筒的文化内涵,也就是它的艺术性和品相。所以说康熙青花笔筒集艺术价值、使用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它的价值回归也是实至名归、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