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用图片(摄影)来表现“语言的力量”这个主题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影像的世界中,可以说,影像就是我们最本真、最原始的生活形态,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嵌在这种方式中,是主角,是旁观者,也是风景。于是,当我们坐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像进行一场宗教仪式一样欣赏一部影片时,无论悲剧、喜剧,无论是皆大欢喜还是有情人终究敌不过宿命,黑暗中片刻的感动,应该源自一种生理上的恍惚,而这种恍惚,又是太过熟悉所致,这也最终造就了我们生存的世界中影像语言的最核心的力量。
影像语言让生活和电影“不分彼此”
艺术的魅力永远来自她基于真实的浓缩、提炼、再造与呈现,不可以是纯粹的真实,但又必须是高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真实”,这种“真实”更容易让我们得到精神与灵魂上的振颤、复苏、惊醒、重生。而关于这些,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有足够的资本与电影相抗衡。电影的叙事、电影的声、光、影、像,无一不是对我们所生活和依存的这个真实世界的最深刻的再现与复制。单单从结构这一点来说,小说、诗歌、美术、建筑、雕塑都有其自身无法逾越的鸿沟,惟有影像,她的表现力可以说是无穷无尽,而且浑然天成,毫无雕刻之嫌疑——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影像的世界中,我们就是影像的一部份,没有什么比影像自身更可以进入我们心灵并将其感动的。
影像语言令情感重现
当然,影像语言的力量并不只是单纯的感性认识,作为一门学问,她包含有大量的理性的成分在其中。这就如同一本本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小说,设计精巧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令我们着迷,但是若没有作者之前对语言刻苦的学习、完美的掌握,以及对种种叙事手法的努力探索,则一切永垂不朽的故事都无从产生,而影像语言的力量源泉,则来自微妙精巧的剪辑以及浑然天成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除了蒙太奇的构建,同样需要认真考虑的还有声画关系的协调。声画关系有三种: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声画对立,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一个极端的例子: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成了犬吠。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影像语言促成文本创新
剪辑和蒙太奇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它可以影响整个画面的特性。镜头景距的变化、运动的变化、角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技巧的变化……画面的方向、视觉的方向、事物运动的方向、地形的方向镜头轴线的方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影片节奏的最终把握,无一不是使一部电影吸引众多观众好评如潮的重要因素。
电影语言的魅力甚至可以超越其本身的文本规则,进而跨越到相关媒介领域做有意义的尝试、带给受众以崭新的观赏体验,不能不说拥有一种其他媒体难以与之抗衡的独特力量。
以上从技术的理论角度谈及影像语言力量的源泉,虽然简单,甚至教条,可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才产生了那些极富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影片,才有了《春逝》中唯美含蓄的东方美学的呈现,才有了《罗拉快跑》所蕴籍的后现代被解构之后的黑色幽默与无奈,电影才得以正式地迈入艺术的神圣殿堂,才有了黑暗影院中我们无数次的欢欣鼓舞与默默地泪水滑落。
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的影像与影像语言,是一种可以包容并超越音乐与文学的更高更完美形式上的人类思想与文化精髓的载体,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形式和终极美感,它的力量,在我们的世界中,在地上延续,在空中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