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陈家祠的价值
陈家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工艺装饰特点,表现饥洞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该祠从上至下,从外至里,所有的堂、院、廊、厅、门、窗、栏杆、屋脊,大量地运用了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铁铸等加以装饰。既有镂雕于石栏杆的瓜果、花鸟、云纹,镶嵌于各处的铸铁花等纤巧小品,又有雕塑于屋脊长达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彩绘中最多的是反映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景象,以及菠萝、荔枝、杨桃、木瓜等南方佳果。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工艺之大成,成为中国少见的一座雕塑艺术建筑。
该祠第一排大殿曾为客厅和书塾(中国过去的祠堂多附设私塾);第二排大殿用于聚会;第三大殿则供奉祖先牌位,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两侧,等级森严。祠内是广东全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华荟萃之地,种类繁多,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属、贝壳十余种。这烂哪枯些民间工艺品和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共展一堂,相互辉映,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客来此欣赏,获得美的享受。
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至十九年(1888-1893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着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着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着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 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 “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缓裤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② 广州陈家祠周一闭馆吗
广州陈家祠周一是不闭馆的,陈家祠开放时间为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年,并且是一周七天都接待游客,周末也不会休息。另外,陈家祠每日开放时间为源御8:30-17:30。
③ 广州陈家祠是被迫建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在这"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的羊城广州中,一个精雕细琢的院落坐落在此地,经历了百年风霜,仍不减其魅力。
百粤冠祠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清光绪年间陈氏在此地建了一座陈家祠,后被人称为"百粤冠祠"。其建筑占地之广、雕刻之精美无不彰显着它的地位。"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核并十年书。"这是当年郭沫若先生游至此地,参观陈家祠写下的赞诗,其可见广州陈家祠的精致华丽程度。
④ 十大着名的祠堂
如下:
1、洪洞大槐树·百家姓祠堂: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六百多年来,一直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被誉为“根祖圣地,华人老家”。祭祖堂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为洪洞大槐树景区的一个祠堂,总共供奉着向南迁徙的1230个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也是中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素有“天下华人民祭第一堂”颂拿美誉。
⑤ 中国最豪华的祠堂在哪里为什么说它最豪华
陈家祠内易受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均采用花岗岩石材,其浅灰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上,广州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市。
⑥ 腰市镇的历史人文
商州区腰市镇上集村郭氏家族为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后裔。 该村现保存有完好的郭家祠堂和《郭氏家谱》。
郭建军家保存的《郭氏家谱》编撰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记载了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始祖广意,原籍山西太原府曲阳县,汉授光禄卿,传至郭子仪为第七世,出生在陕西华县莲花寺镇西马村。第十八世郭秀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授命南征,出谋至胜,官至督府,举家由河南省阌乡县西董村迁至商州腰市定居,并建宗祠,以祭先祖。郭秀卒后,葬于商州中乡川,即腰市镇中乡郭村。
郭家祠堂位于腰市镇上集村,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其中过厅、前厅、正堂各3间,厢房4间,戏楼3间,共计16间。戏楼与主体建筑南北之间为千余平方米的大院。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其中前厅西山墙所画一幅壁画高2.5米,宽6米,如今仍可辨认。内容为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收回纥、土藩的功绩故事。绘画近300幅,书法、题记30余处(幅)。绘画形式有描金、水墨、堆彩等。绘画内容涉及八仙侍女,农耕牧养,砍樵打柴,书法绘画,垂钓狩猎,生活宴饮以及狮兽、花卉等。是商洛发现的各类古代建筑中保存较完整,存量较多,极有价值的古代建筑彩绘艺术。答源郭家祠堂内原来还保存有大量朝廷命官,文人雅士,以及郭氏后世的牌匾、楹联,“文革”期间遭到毁坏,现存有少量,内容在《郭氏家谱》中都有收录。祠堂内还存有碑石,《郭氏家谱》中收录有碑文10余通(篇),内容涉及郭氏家族的迁徙,家谱编撰,祠堂创建、重建、维修、购地置业等内容。最早时间为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晚到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在《郭氏家谱》二部中,详细记载了郭氏家族由始祖广意(汉授光禄卿)迄今,已传40代,2000余年的迁徙、传承,特别是以其第七世孙郭子仪为代表的众多郭氏家族后裔历代为朝廷命官的生平业绩。另外,还记有距上集村约5公里处的中乡村郭村郭氏家族墓地等情况。
如今,腰市镇上集村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区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健全了祠堂文物安全保护制度,并与陕西郭子仪研究分会取得联系,从泰国郭子仪研含举竖究会请回郭子仪画像,为该祠堂增色不少。商州区文物管理部门按省市文物部门的要求,认真调查,整理出了详细的文字、图等资料,准备将郭家祠堂逐级推荐上报国家文物部门,申请谈大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祠堂类建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宗族关系的实物载体,是封建家族祭祖、议事等的公共活动场所。商州境内共发现祠堂类建筑20多处,但不论从其创始年代、建筑规模、保存完好程度,还是祠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来看,都不能与郭家祠堂相媲美。 泉村 (清) 王时叙
豁然开朗是泉村,紫峪黄川俗并敦。
槐柳荫中隐篱舍,桑麻影里见鸡豚。
全诗的意思是,虽处于群山环抱之间,北乡的泉村这一块地方却豁然开朗,土田平旷。它和邻近的紫峪、黄川一样,风俗敦厚。村庄里扎有篱笆的房舍都隐现在槐树柳树掩映的团团绿荫中间,种有桑、麻的田地里常常可以看到村户人家饲养的鸡和猪相互奔逐的影子。
这首诗写的天真自然,没有任何藻饰。语言也浅显明白,和我们日常口语区别不大。确似泉村的旧日甘泉,目与之接,神清气爽;以口尝之,则沁人心脾。个中原因无它,主要是作者情感明朗,没有遮掩矫饰,更没有人为地拔高,仅依照泉村的本来面目(地方好、环境好、人更好)如实写去,初尝似觉无味,咀嚼之后,回甘之味便会津津然生于口辅之间。
“俗并敦”,风俗都同样纯朴敦厚。“豚”(tun):原指小猪,此泛指猪。
⑦ 吴川有什么游玩的地方
1.大型商业综合体——碧桂园鼎龙湾国际弯毕海洋度假村;2.鸡爪湾,省级旅游区;3.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吴氏宗祠;4.象山古寺位于吴川市博普街道象山社区;5.茅山书院吴川有趣的景点如下:1.碧桂园鼎龙湾国际海洋度假村碧桂园鼎龙湾国际海洋度假区位于湛江市下辖的吴川市海岸线东端,东起王村港镇,西至鸡爪湾度假区,南至南海。拥有16公里海岸线,总占地面积16000亩,打造了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国际化大型海滨综合体。2016年12月,被评为国家3A景区。度假村以吴川鼎龙置业有限公司为开发主体,由英国世界级顶级规划设计公司阿特金斯策划,以江海文化和高磊文化为主题,打造生态海洋、人文历史的文化体验目的地。度假村规划了4个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花海世界、水上乐园、临海星级酒店、游艇俱乐樱察部、养生养老社区、湿地公园、渔人码头、温泉小镇等配套功能场所。住宅项目包括沿海别墅、高层住宅、酒店式公寓等高尚生活项目。第二,鸡爪丸鸡爪湾是省级旅游区,蓝色沙滩宽阔,气候温和,水产丰富。十里九湾,一湾一景,有沙滩、沙洲、岩石、河流、湖泊、港湾、森林、渔村,很有亚热带滨海特色。此外,度假村还开展海上跳伞、帆板、快艇、冲浪、钓鱼、蒙古赛马、实弹射击等活动。正月元宵节期间,不仅有空巷狂欢活动,还有着名的“吴川三绝”——花桥、泥塑、浮色。第三,吴氏大宗祠吴氏大埋颂芹宗祠位于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水滩村,占地1200平方米。左侧有一个占地约360平方米的长房小祠堂,右侧有一个占地约400平方米的南宫庙。吴氏宗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祠堂年代久远,1754年(干隆徐佳)重修,1883年(光绪贵妃)大修。吴氏大宗祠与青峰相对,绿水绕门,四方布局,砖木梁结构,画梁,红墙彩脊,青砖白瓦。它由四个大厅和三个天井组成,排列在纵轴上,中间穿插着厢房走廊。规模宏大,大殿宏伟,顶部人字硬峰,山墙脊上黑色底漆五色线条,颇为典雅淡泊。整个建筑的门、窗、屏、墙、脊均饰以精美的木雕、灰雕、陶塑、壁画,梁、拱、脊、丘、雀等处均雕刻精美,各种浮雕、彩绘丰富多彩。南北两侧有厢房,连廊相通。第一入口与左右殿相连,三殿合一,气势恢宏。正殿中大量的壁龛都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内殿状元林昭堂赐匾“让德为风”。神社门口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吴大宗”,陈兰彬书,笔力苍劲。四。香山古寺香山古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博普街道香山社区。它位于波普镇的西南部。始建于西晋太康初年(283年左右),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重建。殿右角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冬、十七年丁酉、咸丰八年(1858年)顾而丹三个碑刻。香山寺建于清代,深16.7米,高约8米,宽19米,有三开间,总面积317.3平方米。中间有四根梅花柱,四根花篮柱,砖砌灰沙摇曳,高约七米。桥台梁木架结构,带驼梳和瓜爪驼峰。正门有两级石阶(跺脚),门额有“香山古寺”字样。玄关宽11.45米,深2.1米,檐下四根梅花柱,花篮柱。脊饰二龙珍珠,二狮凤鲤等石湾青瓷。工艺精湛,制作于清朝咸丰八年。屋顶是民间瓦,地面铺的是规则的方砖。动词 (verb的缩写)茅山书院茅山书院位于吴川市博普街道东江区。王睿是金代的船将军,创建于金太康初年。后被晋代太守杨芳、宋代耿渚等修复。元、明、清三代多次重建。清朝同治年间,中国首任驻美大使、外交官陈兰彬为书院题写“茅山书院”。《茅山书院建址录》载:“王睿,秀才、农家、湖客,家世二千石,以志大着称。自晋武帝时起,益州贼就造了一艘船来宣传吴子豪,并以荣誉封号。后来因为被贬留居读书人,就想建茅山书院当写书处,领乡人讲学,乡人就知道读书了。”到了明朝,一个举人,欧国汉等人经过反复讨论,建立了一个好的书院,并捐资设立宾杏印(奖学金),给家乡的学生入学考试,并在他们到职时以官员的身份颁发宾杏印,极大地提振了当地的文风和求士风气。据《茅山志》记载,明清时期,茅山进贡、养人、作士的有2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