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读书有几种方法如何更好的去阅读
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了解并实践过的一些读书方法,说方法之前,我想说一下:方法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相反,他是需要一直在变化中进行调整的。我个人非常喜欢《人月神话》里面的一句话:‘没有银弹’,我觉得任何一个复杂事情,都不会有一个简单优雅的解决方法,可惜,大多数人只想别人告诉自己,如何简单快速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当然这是题外话)。
我认为,帮助自己解决读书问题的,往往不会是某个单独的一种方法,针对于不同的人,不同情况,读书自然会有不同的方法。
读书的两种目的
同时我还认为无论是任何方法都只是达成最终目标的手段,说到今天的主题读书上面来说,高效读书最关键的point是:”确定你读书的目标”。
读书的目标可以简单的分为如下两种:功利性阅读和非功利性阅读。
1、功利性阅读功利性的阅读一般是会带有一定的目的阅读,比如读考研课本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读理财书籍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财的知识,帮自己多赚点钱等……
2、非功利性阅读如果阅读书籍的人对阅读结果并不抱有功利性期望的,我将其称之为非功利性阅读。非功利性阅读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因为觉得心理学有趣,就翻遍了心理学各个门类的入门经典教材,有个哥们因为好奇日本的性文化,就信陪颂读了很多……
知道乱启自己读书的目标,读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觉得自己丢失了阅读的目标而烦恼和不安和焦虑。我的经验则更多的花在非功利性阅读上,所以今天主要说的是如何非功利性的去读书,当然,可能对读所有类型的书也有用,呵呵。
构造世界的地图
很多时候读书只是为了有趣,就好比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做了一个索引,我称之为构建自己世界地图的操作,而我自始至终都觉得一个人最终能够成长到的高度,是与他视野内地图的疆界成正比的,地图的索引越广,人可能就越利害,当然,从建立对世界的认知的角度来说,读书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王路曾经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说过: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许多一鳞半爪的东西拼成巨大的地图。要让地图变得立体,变得清晰,需要展开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这里,就有必要琢磨一下“读书使人明智”这句话的边界。
大部分普通人的非功利性的阅读,目的只是觉得好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在‘获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索引’这个目标来说的话,把十本书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和每本读了开头就放下,并不会有太大区别。你所见到的就是你的世界,一开始读书,索引就已然建立,这个时候,地图的不断展开才是更有意思的事情。
主题阅读
读书和锻炼是一样的,我们在锻炼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锻炼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锻炼的方法究竟对不对?锻炼究竟有没有效果?如果这些问题自己答不上来,自己也往往无法坚持。
所以针对于三大问题抽象出来这三个要素,锻炼核心问题就是三点:目标、方法、即时反馈,而三点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即时反馈了。
而读书引起及时反馈相对来说比较难,往往最明显的即时反馈是我花了多长时间读了多少书,我了解了什么知识,但一本好书往往是需要反复读的,如果不反复读,可能无法深刻的理解书内的意思,而如果反复读的话,又可能无法引起即时的反馈,这就有些矛盾了。
以战隼为代表的很多人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方法,‘主题阅读法’,顾名思义,就是找到某一个主题的书籍,然后一本一本的去刷,这也就避免了自己一直在啃一本书的焦虑,同时更好的了解这一个主题的知识。因为,某个主题的书,大致内容是相似的,不重复的读不同的书,可以不断的加固自己在这个主题的知识体系。
但这个方法不好的一点是:许多主题其实是没有那么多书可以看的,而且,一本书读的不够深入,读100本会有差别嘛?所以很多时候就需要去精读一本书了。
深读一本书
精读一本好书对人的帮助是非常之大的,李笑来曾经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面说到:如果一本书不值滑郑得你从头到尾认真的去读一遍,那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
学而时嬉之的博主同人于野觉得大量快速的阅读是浪费时间,他使用强力研读法来读书,具体方法是每次把一篇文章读两遍,第一遍通读,第二遍编写读书笔记,按章节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复述这章节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思考。
关于如何更有效的思考书的内容,李叫兽曾经在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里面曾经说过以下三点非常值得大家来借鉴: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尝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强力研读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写作逻辑,从而更彻底的扔掉这本书,以后想到书里面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只需要翻自己当时的读书笔记就行了,学以致用,某过于此。
那么,如果被误导了怎么办?是不是应该从读书一开始就要学会批判性思维?
正确的批判
批判性思维是一件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可以避免自己被人欺骗和误导,但批判也有可能会导致‘事先过滤’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你在接受这件之前,你过滤掉了许多本来应该对你非常有用的东西。伟大的低情商程序员王垠就曾经说过:‘当你仇恨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丧失了学习他的机会’。这是他说的所有话中,我最欣赏的一句。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发声的起点如此之低,以至于你只需要动动手指,发一个140字以内的微博,就可以批判任何事情。而学习的成本依然没有降低,熵减的事情似乎总没有捷径,记忆面包还是没有发明,我们依旧只能捧着一本书反复看数周才可能学会一本书写的东西。而批判让你很爽以后,两相对比,久而久之,你就不想学习了,因为:批判实在是太容易获得满足感的事情了!
关于批判这个事上,看过熊十力骂徐复观的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与大家分享一下:
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 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由此可见,读书之前得先知道这本书写的好的地方并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才能再去批判它写的不好的地方,而不是从一开头就批判。
这种情况有点像以前我在美团的时候,面试的校招应届生告诉我某个页面设计的有问题,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一样。在对业务一无所知的时候,所谓的扣细节,难听的说,思维是不正常的。(当然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是可以理解的)
总得来说,读书的方法有很多,自己找到并思考实践过,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才是我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以上。
❷ 常用读书方法有哪几种
1、泛读: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扮没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
6、略读:略观大意;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即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敬缺烂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亮漏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❸ 读书该带有目的性吗该怎样读书
三是学会跨书阅读。在相同领域中的不同书籍应该要融会贯通,比如说这本书的前三章和另一本书的第四章、第五章有所关联,那就可以将两本书结合起来一起看,这样在相同的观点面前可以比较不同作者的想法、观点的差异性,从而让自己更好的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
如果你觉得观点还可以,感谢点赞,想看作者更多文章,可以关注公众微信号:一路精彩世界(ID:yiluyusheng)
❹ 小孩子应该怎样读书
从浅阅读到深度阅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一般来说,这种能力的基础阶段是在3-4岁的反复阅读中逐渐形成的。
如果反复阅读的阶段,家长能稍微引导和鼓励孩子去注意书中的各种细节,养成孩子专心研究一本书和经常重温一本书的习惯,这个习惯就可以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十分自然地踏进深度阅读的大门。
阅读黄金时期,应该给孩子读些什么书籍?
捌
尽早给孩子朗读。你越早开始,做起来越容易,效果越好。
常常听到有妈妈念叨“我家孩子咋就不爱看书呢?现在这么大咋办呢?”但请还是不要放弃,从孩子的兴趣喜好出发,挑有趣的好书培养和引发兴趣,慢慢来吧。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