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老年足跟痛,该怎么缓解
很多人都有脚后跟疼的毛病,尤其是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又或是长期穿高跟鞋的人。
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
中老年足跟痛,可这样缓解
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可以经常踮脚。踮脚有利于通畅足少阴肾经,肾经气血通则脚后跟可得到滋养,疼痛也就缓解了。
3、穿舒服的鞋
建议多穿软底鞋、“小坡跟”鞋,鞋跟高度在2~3厘米高为最佳,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
4、使用足跟垫、足弓垫
足跟垫即在稍厚的鞋垫上画出痛点的位置,挖空,在空处垫上药包。可用威灵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药面做成药包。当然也可不垫药包使用。
平足者且有足跟痛者,建议在久站、久行之前垫好足弓垫。
足弓垫在药店可以买到,年青人建议选购硬质足弓垫,中老年人建议选购软质足弓垫。
自制足弓垫需满足卜猜下列要求: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5、勤踩毛巾
膝盖伸直,然后拿一条毛巾置于脚掌前端,二手分别握住毛巾二侧,向内用力拉至筋膜有感觉到被拉扯为止;每次拉扯后停留10秒钟再放松,重复10次。
此动作可雀清舒缓筋膜紧绷,增加筋膜弹性。
足跟痛是生活中的常见病,如果痛的厉害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只是轻症疼痛,可以尝试上述五个办法缓解哦~
② 脚后跟疼需要怎么按摩
1.点穴:用拇指点按承山、三阴交、解溪、太溪等穴,每穴半分钟。
2.松筋:在小腿内侧下1/3至跟腱处,首先使用一指禅推法,约3分钟,然后再使用拿法,重点拿跟腱处,操作3~坦散此5次。
3.理筋:在足跟部找出压痛点,用拇让迅指在压痛点上点揉3分钟,并从压痛点处向足心处用拇指平推10次。
4.结束掘仿手法:在跟腱两侧使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预防跟痛症的方法:
1.适当活动:慢跑、散步、骑车等,保持足跟部关节、韧带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2.减少运动:以足为主的剧烈运动,如跑、跳等是诱发足跟痛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减少剧烈运动。不经常运动者,进行较剧烈的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3.禁烟戒酒:酗酒可造成胃肠道黏膜的损伤,影响胃肠对钙、磷及维生素D的吸收,同时酗酒还对肾脏产生损害,使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下降,排出增加。吸烟可引起肝肾损害,肌肉兴奋性下降。因而戒烟酒有利于防治骨质疏松。
4.常饮奶、荼:喝牛奶可以补充人体内钙的不足,从而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茶中含有丰富的氟元素,有利于钙、磷的沉积,保持骨骼稳定。饮茶、喝牛奶是世界医学专家及营养学家所公认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好方法。
5.莫饮咖啡:咖啡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可促进钙从尿中排泄。尿钙排泄增加,可使血钙浓度下降,从而引起骨质疏松,产生骨刺。
6.多晒太阳:太阳光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线,可促使皮肤产生维生素D3。谷物中含有一种叫做“麦角甾醇”的物质,被人体吸收后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2,而维生素D2和D3是骨骼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刺产生。但晒太阳时,应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阳光暴晒、直晒。
7.鞋垫适宜:高跟鞋可增加足的负担,使足底的筋膜趋于紧张,张力升高,容易诱发或促使骨刺产生,因此应不穿或少穿高跟鞋。中老年人则应选择软底宽松的鞋子,减少足底与鞋子的磨擦。厚软的鞋垫可以缓冲足与鞋之间的磨擦,减轻疼痛。
8.减少挤压:若要参加较长距离行走(如旅游、爬山)等,最好穿软底且弹性较好的胶鞋;若不具备,可加厚鞋垫,以减少挤压。
9.跖屈运动:跖屈是将足趾向足底方向活动,使足背皮肤紧张,典型的跖屈运动是芭蕾舞演员演出时用足尖站立时的姿势。足跖屈时使跖筋膜放松,张力减少,可以缓解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与损伤,有利于无菌性炎症的消退,从而预防和减轻疼痛。
③ 足跟痛怎么治疗,用什么药最好
足跟痛,是以足跟部疼痛命名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通常来说表现为早上起床后落地的第一、第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的缓解。一般有两种足跟痛,一种属真性,指生了根骨骨刺造成的脚后跟痛,痛点很集中;另外一种是假性足跟痛,是没有骨刺增生但是足跟部疼痛且双腿带有乏力的感觉。虽然说走几步路后疼痛会缓解,但是及早的治疗对我们双脚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姿租裂
1、西医对于治疗脚后跟疼常使用口服止痛药,或者使用抗生素、打封闭针的方法,但是这些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虽然疼痛会消失,但是不能彻底的痊愈,而且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控制脚后跟疼的话会造成肠胃不适、肝肾受损的副作用,除非疼痛异常否则不能多次服用止痛药。如果普通治疗方法都没有用,可以选择动手术,比如切除骨刺等,解除痛苦。
2、中医多针对造成脚后跟疼的原因选择治疗方法。一般是选择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的中药治疗。配合外用型胡。足跟迹闭骨fang世帖。
3、通过按摩或者针灸缓解。足跟痛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想治疗好脚后跟疼贵在坚持,而且平时应该注意好保养自己的双脚。
④ 足跟痛是职场女性常见痛苦,是肾气不足表现,如何改善
在以往,足跟痛会表现在年纪比较大的人群身上,当跖筋膜承受了很强的负荷甚至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会诱发炎症,逐渐形成组织退变、纤维化,进而导致跖筋膜炎。时间一长,跖筋膜持续性的牵拉损伤,导致韧带和筋膜的纤维被撕裂,就会形成骨刺。而现代社会,又有着根深蒂固的高跟鞋文化,女性穿着高跟鞋走路非常的优雅,成为了职场女性的标配。而高跟鞋对于足底的健康是具有很大的危害,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开车上下班、出行。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患有足跟痛,而这种疼痛也越来越年轻宏明化,我们对此也要加以重视。
2、掐太溪穴,太溪在我们的足内侧,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即是太溪穴。我们把大拇指指蔽迹告尖立起,不断用力掐按,使足部产生酸胀感并向足跟部放散,足跟疼痛就能有效缓解。
⑤ 怎么样可以有效缓解足跟痛求支招
按摩:先用拇指压在疼痛的点上进行按压揉搓,持续2-3分钟,然后用手掌掌面揉搓足跟部,增加温度,最后手掌半握拳,敲打疼痛的足跟部,大约30左右。
动作锻炼:日常可以采用多踮脚、空蹬车等动作,同时避免长期站立行走,注意厅毕休息,有利于脚跟疼痛的环节。
4
踩毛巾: 双手拉着毛巾的两头,将双脚前脚掌蹬在毛巾上,腿伸直,然后向芹历内发力拉毛巾,让腿内侧有内拉扯的感觉,然后停留10秒钟后放松,并重复10次,这个动作可以增加脚后跟的筋膜弹性,减轻疼痛感。
⑥ 足跟痛怎么办
足跟痛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也就是足底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四、中老年要注意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五、坚持足部锻炼,增强足部肌肉的韧带的力量和弹性。
六、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三十分钟,或者给足部做个简单的按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七、冷敷:剧烈运动或者劳动后纯型,要去冷敷脚,可以减少炎性因子分慧穗泌,减轻疼痛。而后两天,可以采取热敷的办法,也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⑦ 老年人足跟痛,可以按摩哪些穴位来缓解
足跟痛又叫跟骨痛或跟痛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跟骨疼痛,多与肢体劳损和退行性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较多见于女性、肥胖者以及老年人。过度负重、长时间行走或久立的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人到老年,足部血管弹性减低,影响供血,足跟受凉受冻,也都有可能引起足跟痛的发生。对于足跟痛的人们来说,平时应多加注意休息,以减少承重导致做芹的疼痛,症状减轻后也应减少站立和行走,尽量穿软底鞋来减轻足跟压力。
推拿流程步骤1:俯卧位,施术者以单侧手掌的鱼际部位,滚揉患者足底、足跟,以及其周围区域,以拇指及其他四指的指腹,相对着力反复拿捏患侧小腿后侧的肌筋组织,直至足底。
步骤2:以拇指指端按揉抠拨三阴交穴、太溪穴、照海穴、然谷穴、昆仑穴、仆参穴、丘墟穴。
步骤3:单侧手掌向上乎雹握住患侧踝部,以另一只手掌根拍击足跟压痛点。
步骤4:以手掌的掌心摩擦足跟以及足底部。
⑧ 脚跟痛按摩什么穴位
阴跷穴和阳跷穴都起源于脚后跟,阴跷穴起于脚后跟内侧,阳跷穴起于脚后跟外侧,并分别伴随着雹配足少源仔指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上行,两条经脉在肩膀头的凹陷处交汇。经常按揉这里,可使两条经脉戚肢的气血通畅,减轻脚跟部疼痛。
⑨ 脚后跟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纤扮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①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片证实有骨刺者,在跟骨内侧作一切口,进入跟骨,将跟骨内侧骨刺全部锉除。
②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无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内侧切皮竖含口,达跟骨后,将跟骨内侧钻孔7~10个,效果达90%。
③跟骨神经切断术:对于无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此法,不过是一种破坏性手术,将跟骨胫后神经支和腓肠神经支切断。
④跟骨滑囊切除术: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目的是通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摆正,使跟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1、理疗。
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压痛点注射腊 酸强的松龙,每周一次,往往2~3次治愈。跟后滑囊炎常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摩擦损伤引起,表现囊内积液,肿胀压痛。避免摩擦及囊内注射醋酸强的松龙有效。
3、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跟垫痛常见于老年人,跟垫弹力下降,整个足跟下 方都有压痛。海绵跟垫及封闭疗法有效。
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
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
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两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
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达100% 1、足跟痛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效。
2、药浸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尿渍法治足跟痛: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亦效。
4、点穴按摩法治双足跟凉痛: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一般治疗5日后,病愈。注:(此法用于骨质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5、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6、乌梅、醋法治足跟痛: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足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天敷1次,连用一段时间,有效果。
7、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装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
8、鲜苍耳叶治足跟痛: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数次,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续使用。注:一般5-6天见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发展。
9、夏枯草燃笑治足跟痛法: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冼患足3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
10、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天可将剖开一面烘热再敷患处,一般宜晚上敷,治疗期间宜穿布底鞋,适量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
11、鲜川楝叶治疗足跟痛:取鲜川楝叶30-60克,加红糖适量,捣烂成膏状,外敷患足跟,24小时后更换,一般用药2-3次疼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