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海岸线是什么样子的图片地图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海岸线是什么样子的图片地图

发布时间: 2022-06-01 10:10:22

‘壹’ 海洋的海岸线是什么样的

海岸线即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一般指海潮时高潮所到达的界线。而且这些海岸线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就拿距今最近一次的海平面下落来说,海水在距今大约70000年前开始下落,一直至离现在两三万年前,海面退到最低点,持续时间达四五万年之久。当时的海平面要比现在海平面低100多米,那时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个什么局面呢?我国沿海地区,现在渤海平均水深只有21米;福建和台湾之间的台湾海峡,广东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水深都不足100米。因此,当海平面下降100多米的时候,渤海消失了,台湾和海南岛与我国大陆连成为一块完整的大陆。

同样,由于我国东部的黄海海底大部分露出水面,朝鲜、日本和我国大陆之间没有了海水阻隔,也连接起来。

‘贰’ 中国海岸线百科,急急急!!!!!

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与黄河入海地点的变迁至为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但一方面是西汉以前中上游植被覆盖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输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其主流则于黄骅一带入海,故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于贝壳堤的形成。东汉以后,黄河改由今山东利津、滨州市一带入海。天津附近泥沙显着减少,海岸线由淤泥质海岸转变为沙质海岸,从而形成了第二条贝壳堤。以后黄河在山东入海口的泥沙向北扩散,在堤外堆积了海滨平原。1048年以后,黄河约有80年的时间在天津入海。当时黄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口,不利于贝壳的生长。1128年黄河改四泗、淮入海,从此脱离了河北平原。渤海湾的来沙减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条贝壳堤,标志着19世纪中叶前的海岸线。渤海湾南部海岸,自公元70年黄河改在今滨州市、利津间入海后,三角洲推展迅速。9世纪河口在今滨州市东 70公里。金时置利津县,其东北35公里有丰国镇盐场。12世纪黄河夺淮后,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蚀,有所后退。1855年黄河又改由山东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扩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来黄河在这一地区造陆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运,在渤海湾西岸第三条贝壳堤外堆积了广阔的淤泥滩。
滦河三角洲平原海岸,在公元前2~公元3世纪时尚在今昌黎县北碣石山南附近。秦皇、汉武均曾登此山观海。东汉以后,滦河入海口尾闾在三角洲上时而西南,时而东南,往返游荡,三角洲不断向南伸展。《水经注》时代,海岸已在今乐亭以南。明代海岸西南方约在今柏各庄附近,东南方在碣石山南15公里。19世纪以前,滦河三角洲发展缓慢。乃因清初滦河上游山林为封禁之地。清末开禁,森林采伐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海岸线延伸较快。 1938年以来三角洲每年以200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推进。
苏北海岸 今天在平坦的苏北平原上有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全长300公里的范公堤。这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了全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所在。自冰后期海侵,海水深入苏北平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横向运动堆积成岸外沙堤,沿范公堤两侧由几条沙堤或贝壳堤组成带状岗地,即为其时的海中沙洲。今里下河洼地和运西诸湖均曾为□湖的范围。沉积剖面表明,兴化一带在沼泽湖沉积(厚约2米)以下,便是滨海相粉砂层。
在废黄河北岸平原地带也有沙堤分布,但不及范公堤整齐,堤西在历史时期曾存在硕项湖、桑墟湖等大湖,亦为□湖的遗存。是18世纪以后方被淤成平陆的。而云台山在18世纪以前,则为古称郁洲的海中大岛。
西汉时代在盐渎县在今盐城县城东北角,为产盐地。南宋时大海在盐城县东半公里(《舆地纪胜》)。北宋以前黄河长期在渤海湾入海,淮河的来沙不多,其一大支流泗水(又名清河)亦为水流较清的河道。故其时淮河口深阔,潮波可至盱眙以上。8世纪时(唐大历年间)在淮安、扬州间修筑了一条捍海堰,又名常丰堰。不久废圮。11世纪在范仲淹主持下,重修捍海堰,即今范公堤。可见自西汉至北宋,苏北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
1128年黄河南侵,以后的七百余年,黄河均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涌入淮河。但在最初几个世纪中,黄河分由颍、涡、睢、泗入淮,泥沙在沿程堆积,河口延伸并不迅速。16世纪中叶以后,全河夺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驯治河,大筑堤防,堵塞决口,出现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图上之淤黄河。他采取“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口,海岸不断向外延伸。16世纪初黄河在云梯关(今江苏滨海县西南)外入海。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河口在十套以东约15公里的八滩以外。1711年(康熙五十年)云台山与海州之间渡口淤平,云台山与大陆相连。雍正时河口又移至八滩以外的王家港。1776年(干隆四十一年)河口两岸又涨出新滩数十公里。河口在四洪子。1810年(嘉庆十五年)河口又抵六洪子。19世纪中叶河口已至今大淤尖。废黄河南岸苏北海岸可以盐城县为例,唐宋时大海在城东不到1公里,15世纪在城东15公里,17世纪初在城东25公里,19世纪中叶在城东50公里。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此后苏北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最初废黄河口大约以每年 1公里的速度向后内缩。进入20世纪后降至每年内缩400米以下,自修护岸工程后,内缩渐停。仅连云港市以北海州湾仍在淤涨。
历史时期江苏海岸的变迁
长江口海岸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和东海长期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冰期后海侵,三角洲又渐被海水覆盖,海岸线大致相当今海拔 4~5米位置。距今约 6000~5000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湖、沼泽和滨海低地。长江口在镇、扬以下呈□叭状,口外一片汪洋,以后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堆积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湾。
公元前1世纪长江三角湾北侧沙嘴的南缘,约在扬州、泰兴以南江岸,折东北至如皋、李堡一线。沙嘴前端在如皋以东。其东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将长江主泓分为南北二道。由于主泓流向逐渐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与沙嘴之间的夹江淤积,沙洲并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并岸后,形成了凹入滨海三角洲平原的马蹄形海湾(即新川港前身)。六朝时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沙嘴前端推至如东(掘港),称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与海门间涨出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5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并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马蹄形海湾。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唐时岸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后合为东布洲。北宋前期相继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吕四。南宋时岸线大致在泰兴、狼山、刀刃山、江家镇一线。今海门县东南部和启东县尚未成陆。14、15世纪开始,长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境土地大片坍没。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治三次向内陆迁徒。最后除吕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终于废县为乡,并为通州。清雍正以后又开始沉积,形成海门群沙。干隆年间海门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门县。道光年间,海门以东又出现启东群沙。光绪年间启东群沙并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阳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因而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东南逐个合并沙洲而形成的。

‘叁’ 什么是海岸线

大海与陆地之间有一条分界线,被称为海岸线。海岸线有的弯弯曲
曲,有的则像刀削一样笔直。沿海国家都有海岸线,我国的大陆海岸线
总长度达18 000多千米,而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海岸线总长度达到了
36 735千米。但由于海洋有潮汐变化,海水在昼夜不停地反复涨落,所
以海岸线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为测绘、统计上的方便,地图上的海岸线
是人为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是将现代平均高潮线视为海岸线。

‘肆’ 海岸线,怎么样才能算是海岸线呢

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个基本单元,海岸线即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一般指海潮时高潮所到达的界线。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岸线,称古海岸线。海岸线分为岛屿岸线和大陆岸线两种,但海岸线不是一条线。这句话听起来明显地不合逻辑,但的确是海洋学家的一句口头禅。海洋与陆地的不断变化十分复杂。我们暂且假定陆地是固定不变的,海洋只有潮汐变化。海水昼夜不停地反复地涨落,海平面与陆地交接线也在不停地升降改变。假定每时每刻海水与陆地的交接线都能留下鲜明的颜色,那么一昼夜间的海岸线痕迹是具有一定宽度的一个沿海岸延伸的条带。为测绘、统计实用上的方便,地图上的海岸线是人为规定的。一般地图上的海岸线是现代平均高潮线。麦克特航海用图上的海岸线是理论最低低潮线,比实际上的最低低潮线还略微要低一些。这样规定,完全是为了航海安全上的需要。因为海图上的水深以这样的理论最低低潮为基准,可以保证任何时间,实际上的水深都比图上标示的水深更深。舰船按此海图航行绝对不会搁浅。

‘伍’ 海岸线是指什么

海洋与陆地的界线。一般把沿海滩涂划为陆地的一部分,而以最低落潮水位线作为陆地海岸线。

‘陆’ 中国海岸线百科,急!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整个海岸的平面格局。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和沉降带,海岸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则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在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的基础上,或发育了珊瑚礁,或丛生红树林,形成了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海岸类型——生物海岸。

平原海岸可分为三角洲与三角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及砂质或砾质平原海岸等3类。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湾)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冰后期最大海侵后,由于流域来沙在河口不断加积而成的。这类海岸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河口较为典型,其他如滦河、韩江及台湾的浊水溪等河口也都有发育。位于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则是三角湾的典型。

黄河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口门附近堆积,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尾闾河段延长,河床纵比降减小,径流宣泄不畅,洪水时易于发生分汊或改道。由于尾闾多次摆动,形成扇形复合三角洲。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在冰后期海侵时均为溺谷式海湾,导致发育过程殊异。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4.86亿吨泥沙向河口输送,水丰沙多,河口沙岛发育,河口边滩不断淤涨。在涨落潮轴线摆荡过程中,有些老沙岛向北岸并靠,新沙岛又不断出现,河口河槽因此而束狭,河道成形,河槽加深,河口逐渐下移。在岸线向海推进过程中,不仅建造了辽阔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内陆架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下三角洲(见长江 三角洲)。钱塘江水丰沙少,年径流量比黄河略低,年内输沙量只有668万吨,不到黄河的1/200,远远不足以建造三角洲,因而杭州湾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漏斗状形态。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多岛式三角洲,珠江流域来沙不多,年输沙量不足1亿吨,但是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停积,故2000年来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然而三角洲外缘并未突出溺谷湾口,口外仍呈三角湾状。

淤泥质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及濒临黄海的苏北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的特点是滩地宽广、滩坡平缓,携带大量细颗粒泥沙入海的河流,特别是黄河,对中国淤泥质平原海岸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渤海湾淤泥质海岸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重返渤海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1904~1927年黄河尾闾改由利津之北的套儿沟—钓口一带入海,大量细颗粒泥沙倾注渤海湾,使淤泥质海岸迅速发展。②辽东湾淤泥质海岸发育的主要供沙来源是双台子河、辽河及大、小凌河。③提供莱州湾海岸的粉砂淤泥物质,除黄河外,还有弥河、潍河和胶莱河等。④苏北平原具有中国最长的淤泥质海岸。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之后,大量细粒物质倾注黄海,成为苏北淤泥质海岸发育的物质基础。1855年黄河北徙,中断了泥沙来源,使废黄河口一带海岸侵蚀后退,并形成两股泥沙流,一股向北漂运至海州湾,使海州湾湾顶淤泥质海岸以每年50米的速度向海外涨;另一股泥沙流向南输送,与长江口北上的泥沙流汇合,使弶港附近的海岸迅速淤涨。

沙质平原海岸此类海岸以中国台湾西岸较为典型,该地区平原宽度多在30~40公里以内,源于台湾中部山地的一些河流流程短、流势急、水量大,其中浊水溪的最大流量接近于黄河的洪峰流量,这些河流将大量粗颗粒物质携至海岸地带,并在台湾海峡强大的偏北风浪作用下,形成一股向南搬运的泥沙流,在岸线转折处堆积而成沿岸沙堤,沙堤内侧为潟湖。在强风吹袭下,沙质平原海岸地带常出现海岸沙丘。此外,从六股河口到滦河口的辽西、冀北海岸也发育了沙质平原海岸。

山地丘陵海岸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海岸、杭州湾以南海岸以及台湾东海岸,绝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海岸,其中台湾岛东海岸发育了断层海岸,其余岸段多为岬湾式海岸。

岬湾式海岸具有突出的海岬和深入的海湾,岬湾相间,岸线曲折。海岬处多有海蚀地貌,海湾内则出现海积地貌。①辽东半岛南端,因组成山体的基岩为致密紧硬的古老变质岩,抗蚀能力强,波场物质供应不充分,因而堆积地貌不太发育。②山东半岛南部、福建和广东沿海由花岗岩构成的岸段,因花岗岩易于风化,提供了丰富的波场物质,海积地貌十分发育,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沙坝,在海湾湾口处常因沙嘴和沙坝的发育而使海湾封闭,形成潟湖。有的地方因连岛沙坝的发育而形成陆连岛。在有些沙源丰富的海岸,还因风力作用而形成海岸沙丘。③浙东、闽北岸段亦为山地丘陵海岸,海岸曲折,港湾深入,岸外岛屿星罗棋布成为天然屏障,即便外海波涛汹涌,湾内却风平浪静。当地陆源物质供应较少,由长江倾泻入海,复经江浙沿岸流向南运移的细颗粒泥沙,成为浙东、闽北海岸细颗粒泥沙的主要来源,当地河流也有部分泥沙参与,从而使浙东和闽北沿海形成了一种独特类型的基岩港湾淤泥质海岸。④在辽东半岛东部和粤西海岸,因分别接受鸭绿江和珠江携出的细颗粒泥沙堆积,也发育了规模不一的基岩港湾淤泥质海岸。

断层海岸中国山地丘陵海岸中的断层海岸,以台湾岛东海岸最为典型。在自三貂角至鹅銮鼻长约360公里的距离内,除宜兰、花莲和台东等地出现小片平原外,全属悬崖峭壁。水下岸坡极陡,在离岸30海里之外便降落至深达4500米的洋盆。沿岸山势峻峭,崖壁高逾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岸断崖。

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

珊瑚礁海岸中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诸岛、海南岛沿海、雷州半岛南部沿海、澎湖列岛和台湾南部及其邻近岛屿。①南海诸岛由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组成,这些岛屿大多为环礁类型(见中国的岛屿)。②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沿海的珊瑚礁为裾礁,礁平台宽度从几百米至二千米不等,平台表面有许多浪蚀沟槽和蜂窝状孔穴,大多为侵蚀型珊瑚礁。海南岛的增长型珊瑚礁仅见于一些隐蔽的海湾内。③澎湖列岛是中国珊瑚礁的北界,在该群岛的每座岛屿周围几乎都发育有裾礁和堡礁。此外,台湾南部沿海及其附近的绿岛、兰屿等地也有裾礁发育。

红树林海岸中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沿海,福建和台湾南部沿海也有分布。它们大多生长在海湾和潟湖中,尤以海南岛的红树林最为繁茂,计有红树植物11科18种,而台湾和福建仅有6种红树。中国红树林生长的北界可达北纬27°20’左右的沙埕港。

‘柒’ 中国的海岸线怎么划分呢,1.8万公里海岸线怎么划

中国的海岸线按海岸的形态和成分来分:

1、平原海岸。

2、山地港湾海岸。

3、生物海岸。

1.8万公里海岸线划分:

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

实际我国东部临海,海岸线总长度达3.2万多千米。

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

我国海岸形势大体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及沉降带,表现为上升的山地港湾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的格局;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基本处于同一隆起带,具有较一致的特点,多为海蚀海岸,特点是区折陡峭,地形险要。

(7)海岸线是什么样子的图片地图扩展阅读:

海岸线从形态上看,有的弯弯曲曲,有的却像条直线。而且,这些海岸线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我国的天津市,在公元前还是一片大海,那时海岸线在河北省的沧县和天津西侧一带的连线上,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了几十公里。当然,有时海岸线也会向陆地推进。

仍以天津为例,在地质年代第四纪中(距今100万年左右),这里曾发生过两次海水入侵,当两次海水退出时,最远的海岸线曾到达渤海湾中的庙岛群岛。但经过100万年的演化,现代的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了数百公里。

‘捌’ 中国大陆海岸线与海岸线区别 要图

1、定义

中国大陆海岸线单指中国大陆的海岸线,只是中国海岸线的一部分。

中国海岸线包括中国大陆海岸线、岛屿海岸线。领海线是一个国家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精神而确定本国领海最大范围的边界线,是以国家规定的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到确定距离的分界线,是宣示或确定国家海洋主权范围最外、最远的线。

2、长度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长14247千米。

中国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600km。

3、起止点

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

中国海岸线包含大陆海岸线和岛屿岸线,横跨22个纬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