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皇后簪花什么意思
皇后簪花意思是:皇后戴花饰。为了增加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古代女子会在头上佩戴花饰。除了鲜花外,还有有绢花、罗花、绫花、缎花、绸花、珠花等。如果是喜庆之日,朝廷百官巾帽上都簪花。
唐代周昉绘制的《簪花仕女图》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世稿之交赏毁返尘花游园的景象,其中贵族妇女就头戴花饰,形象地再现了唐朝妇女簪花戴彩的情况。
(1)古代美女头上戴什么花扩展阅读:
斗草簪花,有相互戴插以奇花多者优者为胜,或者互玩斗百草游戏。一种古代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每日只和姊纤禅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致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㈡ 古代女子一般在头上簪什么花
平常人家的一般是簪子,富贵人家多用步瑶。
至于花,大多是娟花,随手簪朵鲜花也是有的。
㈢ 唐朝女人头上贴的花是什么
花黄、花钿
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
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至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
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对镜帖花黄一句。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所以唐代贵妃的“梅花妆”绝不可能被称为“花黄”,皇妃以是皇帝妻子,“花黄”是未出阁的少女所化的妆,不能等同。所以,唐朝皇妃的红梅妆称之为“华的”。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到了隋唐一代,花钿已成了妇女的常用饰物。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从形象资料看,花钿的质地形状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多见。这可能是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遗意。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细”,诗中的翠钿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的。宋代陶谷所着《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此外,花钿还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地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近来反映唐宫生活的电视剧不少,无论是高阳公主、太平公主、武则天还是杨贵妃,在前额上都有一个红色或金色的小饰物,有的就像用颜色点了个花点,那就是所谓花钿了。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彩,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烟烟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采。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唐温庭筠《南歌子》词“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五代后蜀张太华(孟昶妃)《葬后见形》诗“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细”,都是指的这种希罕饰物。
有趣的是粘贴花钿的胶是一种很方便的呵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瞟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妇女用之粘贴花钿,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现在用的不干胶,但却比不干胶的粘贴强度高。
理解了花钿为何物,回头看白乐天的诗句就更显凄凉,花钿虽然是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本不应该惹人注意,轻易也不会自己脱落,那么为什么会“委地”呢?显然贵妃在被勒死的过程中是有过挣扎的,死的过程应该是惨不忍瞩,诗人像是轻描淡写地写上一句“花钿委地无人收”,其中隐含着无比的凄惨,不晓得花钿为何物,就不会对这句诗有更深的理解。
㈣ 清朝格格嫔妃头上戴的花非常漂亮,她们戴花时有什么讲究吗
头上戴的头花,其实是从簪发展而来的,由花和针梃两部分组成。没有针梃那花用胶水粘头发上啊!满族妇女一开始的发型大部分是软翅头,这个时候插些簪子什么的就足够装饰了。
但是随着发型的变化,发式就越来越宽,变成两把头,最后再上架子,变成大拉翅!这样头发面积空前扩大,小小的簪子插上面就显得太寒碜,头花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头花覆盖面积大。
后来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族妇女插的头花也不再流行鲜花了,而是选用一些极精致的珠翠来做头花,用金银打底,显得很是富华奢侈。这个时候女人们头上戴着这些美饰,虽然也有装扮的成分,但更多了一些炫耀在里面。
到了清朝晚期,国力日衰,格格们再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打造奢华的头花了。为了节约开支,她们把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4)古代美女头上戴什么花扩展阅读: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
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
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
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参考资料:头花-网络
㈤ 唐朝女子额头上的花纹叫什么
唐朝女头额头好人花饰叫作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额头上的花饰。花钿有红、绿、黄等颜色,但女子饰红色花钿最多。花钿除了有梅花的形状,还有各种小鸟、小鱼、扇子、桃子等形状,十分新颖。额间饰花钿并不是起源于唐朝,据说源自南朝。传说南朝的寿阳公主在屋檐下休息,一阵微风吹来,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间,等她醒来时,发现梅花在她的额间留下了淡淡的花痕,且久洗不掉,因此又叫梅花妆。
㈥ 女人头戴黄花什么意思
黄吵禅滑花闺女中的黄花指的是古代未出嫁的女性头上戴的黄花或者装饰物。古时未婚女子喜欢在梳妆打扮时用黄色的颜料在额头或者脸颊上画成花纹,而黄花也指菊花,因为菊花在人们心中是有节操的花朵,所以一般未婚的女子戴黄花表示未婚且贞节仍在。
相传黄花闺女这次最早出现在南北宋朝,寿阳公主美丽动人,有次路过梅花树下一瓣梅花落在她的额头,非常的楚楚动人,后来大家都在额头上贴一瓣梅花,因为花朵花期短暂,后来人们用颜料代替,也因为菊花的高节寓意,人们喜欢画黄花。
在古代,未婚的女子都会用黄颜色在额头或者脸上画花纹,黄花就代表着菊花,比喻袭档人有节操,所以人们会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两个字,代表这位姑娘未出升腊嫁,并且保持贞节,还是处女。
㈦ 古时候普通女子出嫁头上戴的冠上一般是什么花
合欢花吧 【意为与心上人和乐美满】 或者海棠 牡丹 都是女子金饰上常见的图案
㈧ 揭秘古代女人头上戴什么“花儿”
步摇冠
《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蝉衣,曲裾后垂交输,冠禅纚步摇冠,飞翮之缨。”《晋书·慕容廆载记》:“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间讹,遂为慕容焉。”
巾帼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