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佛之人看到貌美女性应该怎么办我要了义之说
了义的说法末学实在不懂。因为这是圣者的境界。而位阶很高的菩萨或者佛,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凡夫不过是猜测:实在是“以凡测圣”。而只有这样的圣者,他们的看法才能叫做“了义”。因此,末学只能讲不了义的看法。
以下讲讲末学所知,算是随意的“漫谈”:
在欲界天人眼中,人间最美的美女会是什么样的呢?末学记不起是哪部经了,其中讲到:人中最尊贵的国王,与欲界天人站在一起,犹如衣衫褴褛、满身疮痍的乞丐,站在帝王身前(经中是普遍情况,所以不能想象为:俊美的乞丐与臃肿的国王),所谓“自惭形秽”。
末学猜测,人间美女在欲界天人眼中,最大限度,是象我们看到“萌宠”吧:最美的那只小狗。正常的状况,应该象我们看到蠕虫类。因为人与欲界天人,在身体上已经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比人与畜生的差别要大得多:人类色身粗重,是以脓血、粪便等等东西组成(畜生道也是一样)。
犹如蛆虫以粪便为美食,犹如蛇类的交配。如果不是身为蛆虫、蛇类,作为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感受到它们的“美食”与“美女”有什么好处。当然,如果不是身为人类,也无法理解它们的臭秽与卑微。
再说寿命与身量:离人类最近层次的“四天王天”,寿命相当于人间900万岁。人间长寿者,在他们500岁的寿命中只相当于两个昼夜。其身量大约1000米,人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群寿命短促的蝼蚁。
四天王天已然如是,三界28天,层层倍增,人类在他们眼中如何,可想而知。而且,从色界第一天:初禅天开始,天人已经断淫欲,否则不能生此天。何况更高层次的无色界。
这个道理,就像说:从脊椎动物开始,已经不再以粪便为食(狗狗之类的除外)。当然不会纠结于“看到美好的粪便会怎样”的问题。同样的道理,三界诸天,也不可能对人间的美女有什么感觉。
以上是种类之间的差别,再说证量上的差别:
三界众生都是未脱生死的凡夫,因此,得解脱果的阿罗汉,无论种类如何,名为“应供”:应当受到一切人天的恭敬与供养。解脱果已然如是,何况诸贤、诸圣菩萨;何况诸佛世尊。
《维摩诘经》中,从“众香国”(身相上相当于色界天)来的菩萨,要拜访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诸大菩萨。来之前,众香国的佛就告诫:“你们不要因为娑婆世界的佛菩萨身量短小而轻视,他们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在五浊恶世中,入泥入水,不辞辛苦,不惧臭秽,度化恶世众生。所以,众香国来的那些光鲜亮丽,身材伟岸的菩萨们。来到娑婆,一样顶礼恭敬释迦牟尼佛与诸大菩萨。
因此,在三果以上的圣贤来看,不会区分众生是何种类,更不会因“貌美”而有贪爱。
综上:美女是我们这一世的同类,因此,未断淫欲之前,会感觉到她们是美好的。但是,应当懂得:
其一:这是一定条件下的假象(必须具备“未断淫欲”、“生在人间”这两个条件);
其二:对美女的贪欲,一定会障碍修行。
==========================
作为娑婆世界的学佛人,在凡夫位见美女,心生贪着很正常。但是要懂得“知非而改”:淫欲是应断之法,是加系缚之法故;证初果后,见美女而心生贪着也很正常:我见虽断,而习气犹存故,也应当“知非而改”;证二果后,则必须以“薄贪嗔痴”为主修,淫心若不断,贪嗔痴若不是非常淡薄,就没有证三果的条件。
若是修大乘佛法,上述是菩提道上的“副产品”:淫心未断,并不障碍开悟明心(当然,如果贪嗔痴很重的话,以福德未具之故,也不可能开悟明心)。可是,悟后起修。却能很快“薄贪嗔痴”:以真心无一切贪着可言之故,以悟后菩萨转依真心之故(这是悟后的方法)。
至于:“摄伏自己的心”,“心里见与不见一样”,属于心理暗示。一是不太可能;二是自己骗自己(内心并不能说服自己);三是属于“以石压草”的方法,必然会“石去草生”。
所以,根本还是在于“正知见”:了解并如实观行:财色名食睡(五欲)的本质是什么?在人间能带来哪些方便?又能导致哪些现世与后世的恶果?这些贪欲,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出现?在修行道路上,这些贪欲会障碍什么? .......等等问题,如实知。名为“实证”。经由实证,才能解决问题。
以上回复供参考
⑵ 佛教如何看待美女
至于说“佛教”如何看待“美女”,恐怕您只能得到“佛教信徒”的解说。而“信徒”往往也是信仰了宗教的凡人。所以恐怕并不一定具备代言“宗教”的资格。所以仅能是一点参考性的解答。我个人并不具备代言的能力,所以仅仅提供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美女”,也就是“具有美丽形象的女子”。也就是“能让人们感到感官美好的女子”。其在女性的基础之上具备了“美丽”——也就是让人感官愉悦的素质。由此使其女性特征更具备了受欢迎的成分。
那么依照“因果”观念。其具备的这种素质也非无缘而来。而是具有一定的先前原因。作为凡人,我们恐怕不得而知其究竟的缘由如何,也就是由于什么原因让这个女子在出生后就注定会有美丽的形象。但总而言之,其美丽是有其缘由的。如果我们认为其形象是“美好”的,那么也可以映射出其先前的“因”是“善”的。也就是说这个“美貌”是一种“善果”。
而对待“美女”,我们要抑制的是“淫念”。因为“心念”决定了行为的性质。“淫念”则是以自我享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甚至延伸出侵犯的念头。比如“意淫”就是一种意念侵犯以达到自身享受快感的念头。这就已经是“恶念”。虽然可能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行为,但是如先前所说,“念头已经决定了行为的性质”。淫念一但升起,只是用眼看就已经是“恶行”了。因为是“淫心驱动下的眼看”。由此恶因种下,就为恶果奠定了依据。更何况我们更深层做出的举动。
为了抑制“淫念”,则会以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美女影像”,比如近似于“不净观”的视角。以此来审视美女的时候就会发现诸多并不欲求的元素,甚至讨厌的元素。因为我们的内心依然有“美和丑”的分别。当我们遇到“丑”的元素,会自然生出远离的念头,这与遇到美色生贪爱心正好相反。
但是“不净观”并不意味着对于眼前美女的诅咒和诋毁。“不净观”所针对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而并非用于毁谤对面的美女。我们所要抑制的是自己膨胀起来的“淫欲之心”,以前是没有发现这些与美丽并存的烦恼元素,而如今发觉后就会令我们有看到正反两面的眼睛。也就是说“好坏本不可分的状态”,我们过去只是关注其好,而未见其恶。如果见其恶,则自然抑制了对于好的贪恋。
所以一种心态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诚实”,当我们以自己当前的状态觉得一个女子美丽的时候,所要对峙的是自己的淫念。而并不是昧着良心否定她的美丽。我没有勇气去否定“美好的外表”。因为我当前的确是有美丑分别的,当我们塑画佛像,菩萨像时,也会将佛,菩萨的形象绘制得“相好庄严”。而且当中也会有现女身的菩萨。那么这个“相好庄严的女身的菩萨”难道就不是“美女”吗?因为我们内心中存在着“美好”。而当我们绘制鬼怪时则会将他们画得丑陋。因为我们的内心里存在有“丑恶”的念。
对菩萨敬畏,是因为他是菩萨。当我们的内心清净的状态下,会以对待菩萨的心去对待美女。以敬仰的心念去看菩萨的形象,则是善念推动下的举动,性质自然是善。当不清净的状态下,自然乱七八糟的念头就会升起,比如想以自己的快感来侵犯的念头。所以关键在于心清净与否。这要诚实,而不是嘴硬。如果做不到清净,就承认自己不清净,所以需要自律,需要修炼。否则的话上来就以某一种境界来标榜自己,如果我们能够轻易地达到那种境界,我们就不是凡人了,也不用修行了,之所以要修行,说明我们还是凡人...
仅仅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也就是一个小凡夫的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周之处,也希望得到点拨...
⑶ 佛说女人漂亮是什么原因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小业分别经》中,佛陀说到,女人漂亮的原因是因为前世不生气、不恼怒、不瞋恚、不憎恶。
具体经文如下:
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易怒、多恼,即使被说少事,也生气、恼怒、瞋恚、憎恶,表现出愤怒、瞋恨、不满。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丑陋。年轻人,这就是导致丑陋之道,即:易怒、多恼,即使被说少事,也生气、恼怒、瞋恚、憎恶,表现出愤怒、瞋恨、不满。
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易怒、不多恼,即使被说多了,也不生气、不恼怒、不瞋恚、不憎恶,不表现出愤怒、瞋恨、不满。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端庄。年轻人,这就是导致端庄之道,即:不易怒、不多恼,即使被说多了,也不生气、不恼怒、不瞋恚、不憎恶,不表现出愤怒、瞋恨、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