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甘肃哪个旅游景点最好的
陇南——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也是甘肃唯一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南方地区。被称为“陇上江南”。气候和风景都相当不错(当然应该是针对北方地区而言)。而且历史渊源非常悠久。比如杜甫就曾在成县旅居;礼县的大堡子山秦公陵园,是秦王族的四大陵园之一,历史上的“西犬丘”之地,也就是秦人发祥地。还有位于西和和礼县交接处的祁山,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扒帆地方!
旅游资源
01、武都万象洞,国家AAAA级景点。地质公园。
02、文县天池,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四大天池之一,影视拍摄区。
03、宕昌官鹅沟,国家级森林公园。
04、康县阳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阳坝。
05、武都裕河原生态风光,金丝猴保护区,动植物乐园,民俗风情。
06、武都五凤山道教圣地。
07、西和大香山:千手观音妙善的优美传说,礼县道教协会。白雀寺。
08、西和仇池山:伏羲洞,人祖爷伏羲诞生之地。朝圣伏羲庙。
09、礼县祁山武侯祠堂: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经典景观。
10、礼县大堡山:秦始皇先祖的珍贵墓地,中国风水学观摩的极佳地段。
11、武都角弓朝阳洞:唐朝以来开凿的佛、道、儒三教综合洞窟,白龙江边的百佛洞。
12、武都石门九天圣母庙:黄帝战蚩尤,王母派遣九天玄女松天书兵法的传说。
13、武都佛教景点:两水龙华寺、城郊普化寺、城关莲花山寺院、东江清凉寺、三河广严院、龙凤山寺、龙凤佛堂寺、琵琶寺、汉王寺、城郊邬金寺、甘泉铁佛寺等
14、两当张果老登真洞:传说张果老修道成仙的地方。
15、成县鸡山:森林公园。山顶有观音大士、文殊、普贤春首雹三菩萨庙。
16、成县西峡颂:俗称《黄龙碑》,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峡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17、徽县嘉陵江漂流:陇南唯一开展漂流活动的地方。
18、武都城郊崔家梁关公庙:纪念刘备、关公、张飞的祠堂。
19、武都角弓够林坪大禹庙::纪念大禹治水的唯一祠堂。
总体来说,陇南的旅游资源很好也很多芹启,但是实事求是的说,陇南景点很分散不集中,而陇南的交通事业很落后,目前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国道也是以山路居多,交通实在是不方便。住宿倒是比较方便,因为很多县城的宾馆(或者说招待所)的空房率很高,价格也便宜。出租车起步价都是3到5快之间。至于小吃,倒是不少,比如米皮、面皮、洋芋搅团、蕃面鱼儿(就是玉米面的)、浆水面等等等等。虽然我在陇南生活过很多年,很有感情,但是不得不说陇南的经济发展依然很落后,需要好好努力,所以当地人的饮食文化和经济有着一定的联系,以上小吃味道很好,但是制作相对简单,成本低廉。而平常陇南很多乡村人家的饭菜真的可以用极其简单来形容。所以有一句形容陇南的顺口溜:“山清水秀人不秀,鸟语花香饭不香。”亦为陇南的真实写照…………
㈡ 太昊和伏羲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最好有古代文献证明一下哈!!!)
要看问的是哪个伏羲,中国至少有两个伏羲,一个是最早的太阳神:(有巢氏昊天伏羲);另一个是后世女娲的丈夫:(太昊伏羲氏青帝风昊);有巢氏伏羲和伏羲氏风昊这两人都是叫伏羲。如果指的是后一个的话两者就是同一人。
区别只不过(有巢氏昊天伏羲)是上古旧石器时期的中期大巢朝的君主,而(太昊伏羲氏青帝风昊)是中古新石器时期的初期太昊伏羲朝的君主。前者(有巢氏伏羲)的继承者是燧明朝的燧人氏和弇兹朝的织女氏,后者(伏羲氏风昊)和女娲氏风希继承的是弇兹朝织女氏的后代华胥氏。
有巢氏伏羲是约20万年前的人,伏羲氏风昊约一万年前的人,一个是旧石器时代而另一个是新石器时代。
(2)伏羲庙的好看图片扩展阅读:
大巢朝:君主有巢氏昊天伏羲,人王文明始祖,中国根系始祖脊衡坦,是中国上古皇朝时期人王文明的第一位人皇帝王。前期立都苍梧城,后期立都石楼城,远古时期约20万年-约5万年前,纪元为巢皇伏羲元年,一画开天创立了母系社会的原始儒教。
后因气候变异受禽兽攻击,从九嶷山以南的苍梧开始北迁,到达黄土高原山坡处后实行打洞、用石头、树枝挡住洞口的群居方式。大巢朝初期始将会打居住洞穴的有巢氏伏羲推举为皇,以洞穴群居为一户。大巢朝为旧石器时期的中期,大巢朝为母系社会樱桐时期。
男子以打猎和捕鱼为主,女子以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为主,禁止同族同辈男女通婚,群婚。大巢朝第一次诞生了以兽皮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原始华服,同时母系原始儒教文化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大巢朝由此开始进入三皇文明的兴盛时期。此朝人类为早期智人,具有成熟的智能。
伏羲氏,风姓名昊,字伏羲,又称羲皇,青龙文明始祖,中国人文始祖,华夏文明始祖之一,与娲皇风希并称中华始祖,是中国中古帝朝时期青龙文明的第一位先皇帝王。 距今9700多年左右生于成纪。相传太昊立都陈州城,建立了太昊朝,又名太昊伏羲朝(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
纪元为罗奉元年,以青龙为图腾,立朝78位君主传世2716年。太昊于罗奉元年(丁丑,西元前7724年)成为羲皇,颁布了《易经》创立了外儒内法的父系儒教,被尊为至圣先王(孔子是至圣先师)。
其妻风希(又名凤希)字女娲,于女皇元年(乙未,西元前7706年)继位成为了娲皇,被尊为儒教圣母。太昊朝一共有78位君主,每位君主都以《易经》作为日常儒教生活的行为准则,先王圣教由此伴随着人民开始进入五帝文明的兴盛时期。
史载人文始祖太昊源于有巢氏伏羲,因有木德之瑞,故又号青帝。太昊的后代有炎帝、黄帝和蚩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因此形成了后世的炎黄子孙。
太昊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传人,他的祖辈是三任帝嬟移,母辈是四任帝师嬟。太昊生于师嬟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纯血缘伏羲氏族的一位绝顶聪明的男子。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女人为尊,男人从属于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长多数都是女人。
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资格被选为部落首领。太昊就是其中一个。公元前7569年,四任帝师嬟病死于宫中。师嬟去世后,族人推荐他即帝位,以癸丑年(前7568)为太昊元年。太昊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生有四子。
长子名重,次子名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这四个儿子后来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执政时,提升葛天氏后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为天栋勾陈柱下史总官,拜为上相。改任长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因为人们习惯于称木正为勾芒,便把重称作勾芒。
此后“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职的代名词。太昊任命次子该为金正,号蓐收,又称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观测。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号为玄冥,负责北方辰星的观测。太昊是伏羲女娲政权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史书上曾留有许多记录。
但由于天灾人祸的损毁,保留下来的很少,我们也只能从史书的引文和考古中获得少量的信拦腔息。太昊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卒于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前7527),终年六十七岁。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清楚地说明,当时伏羲女娲政权所统治的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和东部。
而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及西部高原,同时还活动着其它部族的中华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氏族联盟政权。太昊初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晚年时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
㈢ 堪称“天下第一庙”的伏羲庙,在哪里呢
后来炎帝最后一代与新郑有熊氏的黄帝作战失败,只好称臣,被黄帝封疆于现在洛阳—带。而现在的具茨山、风后岭、天心石等是黄帝时的遗迹,而不是伏羲、女娲的发祥地。建伏羲庙、女娲庙祭拜祖先没毛病,千万要尊重历史是实,不要把河南硬说成是伏羲女娲发祥地。
㈣ 伏羲八卦图大家应该都听过,它是如何出现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传说中的“伏羲三十四二十八夜全貌”,这是伏羲庙中非常珍贵的东西。伏羲大帝画的八卦称为伏羲八卦。这位魔术师伏羲八卦的诞生,手裂是伏羲多年来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和了解。
他还团结了整个中华民族,传授了许多东西,并曾在泰山举行过佛教仪式。琴声能陶冶情操许多人喜欢用优美的琴声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更好地回归自然,让人们历罩的情感得以自然表达。逃秦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控制灵魂,思考任何物体和生物,黑人和白人有共同的需求,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相互对立肢薯闹。阴阳平衡细腻。人们喜欢用流言蜚语来推断发展和计算未来。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源泉。伟大的伏羲皇帝通过自己的实践绘制了这幅神奇的图表。在绘制八卦图之前,伏羲皇帝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天空和地球。例如,当他在晚上看星星时,通常会看到月亮。当月亮出来时,太阳自然会落下。即使你爬到瓜台山的山顶,你也会发现它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陡峭。这里的地面很平坦。
因为之前的百姓没什么文化,但他们想要知道每天的天气,于是伏羲就在树上刻上横线表示天气,不同的天气用不同的横线和数目来区分。
㈤ 一个庙伏羲像放几个
一个庙伏羲像放一尊
素有“羲皇故里”之称的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这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的天水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的纪念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素有“中华第一迹举庙”之誉。
伏羲庙坐北朝南,院落重重相套,规模宏大。院内的64株古树为明代栽植,象征六十四卦之数,现仅存30余株,古树虽历经沧桑,仍挺拔苍翠,浓荫蔽日,为伏羲庙原有的帝皇气象增添了些许出尘脱俗的感觉。
伏羲庙内的戏楼、牌坊、大门、先天殿、太极殿、钟鼓楼等10座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主殿先天殿门楣上高悬的“一画开天”匾额明确而又含蓄地颂扬了伏羲画八卦的功绩。“一”是伏羲所画八卦中的干卦之第一划,乾为天,故谓“一画开天”。
国内虽有不少伏羲庙,但天水伏羲庙却是国内唯一供奉伏羲塑像的庙宇,先天殿内的这尊伏羲泥塑彩绘巨像高达3米,为明代原塑。塑像手托先天八卦太极盘,威仪古朴,目光炯炯,与远古神话中人身姿改碧蛇首的模样完全不同,反而有点天然呆,十分亲民。
先天殿建筑结构精妙,内部空间极为开阔,屋顶天棚被等分为六十四格,内刻六十四卦图,藻井正中绘有太极八卦图,被誉为中国古代以“减柱法”建造大屋的成功案例。数百年来天水地区发生多次七级以上地震,城内古建筑破坏无遗,而伏羲庙却始终安然无恙。
据史书《尚书》记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当年伏羲依据龙马背上的花斑绘制创造出河图、八卦,结束了混沌蒙昧,开启了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而龙马的形象和精神,也被视为炎黄子孙的化身歼差。
㈥ 伏羲庙在哪里
伏羲庙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
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是中国西北地区着名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伏羲庙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漏誉陵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
伏羲庙的门坊和仪门
门坊。门坊又称大门、正门、前门、头门。明弘治三年(1490年)创建,嘉靖二年虚拦、清顺治十年、干隆四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间由原来的3间扩建至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面阔5间计17米,返戚进深2间计5.4米。悬山顶,绿瓦龙吻,质朴典雅。
仪门。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濛”匾,现悬着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清顺治十年、干隆四年重修。
㈦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其故里在哪个地方
伏羲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传说正是因为伏羲和女娲的结合,我们华夏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传承至今。根据记载甘肃省天水市是伏羲诞生的地方,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修建了伏羲庙来表达对伏羲的尊崇,今天就来伏羲庙一探究竟吧。
㈧ 周六天水自驾游去哪里好玩,天水出发自驾2日游好去处攻略推荐
一、麦积山 二、水帘洞 三、甘谷大象山 四、伏羲庙 天水是甘肃少有的山青水绿的地方,一座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使天水成了旅游胜地,而天水这座“小江南”可不止有麦积山石窟哦!下面为大家盘点一下周末来天水,哪几个旅游景点值得去。
一、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冬天淡季,人少。自驾:从天水北道沿北利公路,经甘泉、峡门、至贾家河约23公里,向南转向麦积山公路,继行5公里即达麦积山景区。
二、水帘洞
水帘洞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之峭壁上,是一个拱形自然洞穴。每当雨季,洞顶、洞壁泉水、雨水一齐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帘掩门,故得名水帘洞。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相仿悄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
三、甘局谈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位于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四、伏羲庙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是全国最大最早的伏羲庙。是一处古柏参天,浓荫盖地;庙宇辉煌,亭角挑翘;布局严谨清幽雅静;高墙围绕,芳草添色的所在,委实有着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初祖的宏伟气魄。是天水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备腊渣筑群之一。
㈨ 每年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甘肃伏羲公祭活动每年固定日期的时间是自2008年开始以后定为6月22日(公此吵历)开展。甘肃伏羲公祭活动自从1988年以来,除2008年和2009年受5.12地震影响公祭活动暂停了两年外,期间未有中断。芦毁
每年6月21或22日为夏至交节日,夏至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夏至也就成了极阳之点,正因如此,选择在这一天公祭伏羲。
(9)伏羲庙的好看图片扩展阅读:
一、有关伏羲的后世纪念:
1、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历代帝王曾51次亲自来此祭奠。
2、伏羲摩崖石刻雕像,位于湖北襄阳市,高约70.5米、长约230米的中国最大的山体头像雕像。
3、伏羲庙,位于天水市区西关伏羲路,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经九次重修,形成古建筑群。自1988年开始,每逢龙诞日(农历五月十三日),都在天水伏羲庙举办“天水伏羲文化节”,举行祭祀、朝拜仪式,祭祖活动。
二、伏羲庙:
伏羲庙陪扒备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
㈩ 伏羲庙的景区历史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猛行败文物保护单位。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带仿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枝颤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又因有伏羲庙,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巍然屹立于院子正北高1.7米的砖筑月台上。其高大雄伟的殿内,有伏羲彩塑巨像一尊。藻井顶棚正中绘太极河洛八卦图,四周等分为六十四格,内刻绘六十四卦图。先天殿后面为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原供伏羲,后祀神农,建筑规模略小于先天殿。
伏羲庙各院内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1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周边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人祖爷”。一时,宝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鼓鸣天,善男信女异常虔诚,庙内充满着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伏羲庙门坊又称大门、正门、前门、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