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陶器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陶器的制作方法
揉泥。
揉泥是陶艺创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训练的方法,是成型创作的第一道工序。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贰’ 怎样区分建水紫陶机制壶和手工壶
你好!很高兴看到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从文化价值、工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做个简单答复:
从工艺的角度:
建水紫陶壶泥料手感较为细柔,目数为200-350,泥料细腻,成型不易,机器很难直接成型,需要靠全手工拉胚才能成型,同一个器形的紫陶器皿烧制前和烧制后的收缩比可以高达15—20%,而且不同的器皿收缩不尽相同,这就是影响紫陶成品率的主要原因。
建水紫陶泥料要晾干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用于拉坯,揉泥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让泥料的干湿度均匀。过程中泥料会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其泥料的表面和中心的水分含量就会不一样。如果直接将泥料浇铸或者倒模压制成陶坯,陶坯各个部位的干湿度就会不同,烧制时收缩程度就有差异,进而导致坯体被收缩撕裂。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因素让紫陶作品成为了陶艺匠人们的手作,也正是因为紫陶是陶艺匠人门双手制作而成,紫陶才有了他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叁’ 中国出现的最早陶器在什么年代
陶器历史悠久,中国出现的最早的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距今约两万年。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于2012年发现的。大约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
仙人洞遗址坐落于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先后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
2009年,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团队决定对万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采集了系列碳十四测年样品和地层微结构样品,证实以前发掘的考古地层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原生堆积,不存在自然过程或者后期活动的搅扰,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层位陶器的年代。
由此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3)手工古代陶器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
一、中国南方早期陶器
目前南方早期陶器均发现于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的中国地势第三阶梯的丘陵地区,包括南岭以北的江南丘陵区(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武夷山以东的浙闽丘陵(浙江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和南岭以南的两广丘陵区(广东英德牛栏洞和广西境内的桂林大岩、桂林庙岩、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邕宁顶蛳山)。
这些丘陵地区海拔较低,相对起伏较小,喀斯特地貌发育。现属于亚热带气候,水、热条件优越,且季节分配比较均衡。该区域内植被丰富,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层次结构复杂。
二、中国北方早期陶器
目前,中国秦岭-淮河地理屏障以北地区的早期陶器多发现于华北平原西侧,处在从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区的低山丘陵区域或丘陵外缘向平原的过渡地带。
该区域现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热量资源虽丰富,但气候比较敏感,冬季寒冷干燥,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较为明显,易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水、热条件及植被情况不及南方地区。
三、中国早期陶器的南北分异
中国早期陶器的出现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偏后阶段的重要文化现象,在不到1万年的时间内在我国中东部现今秦岭-淮河南北的广大区域先后不断被使用。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陶器在其滥觞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区域体系,大体能够以现今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以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丘陵区的万年仙人洞和道县玉蟾岩为代表,陶器出现的时代早,器形为圜底釜类器;
北方以华北平原西侧的东胡林和李家沟为代表,陶器出现的时代较晚,器形为平底直腹罐类器。由于陶器制作的复杂性和器形的多变性,南北方早期陶器区域体系的形成,显示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段人群社会网络的复杂性,不同社会网络内部的交流比较频繁,进而形成了南北有别且各自稳定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