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看图片 » 我不像别人一样好看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我不像别人一样好看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7-18 16:41:29

㈠ 我自己长的不漂亮,看见其他人长的漂亮好看觉得自己没有别人漂亮好看,比不上别人漂亮好看

这个也要比呀!

这可是天生的,

是父母给你的遗传,

是没法比的,

这是硬伤,

看淡一野早点就好了,

等都老了,

都是一样的仔源丑颂戚雀陋。

望采纳,

谢谢!!

㈡ 我长的不好看,看到别人长那么漂亮好看,而自己长得不漂亮,比不起别人那么漂亮好看,自己不好看,唉

眼皮是内双、鼻尖不够挺、唇边有点小胡子、毛孔再小一点就好了……每当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我们总能找到脸上的不足之处,甚至会因为“不够美”而焦虑或自卑。


最近的热播网剧《听见她说》,第一集《魔镜》就是关于“外貌焦虑”的。


女主人公,一个极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两小时三十七分钟打扮自己。我们从镜子的视角,看着她连贯地上了妆又卸了妆,看着她因为自己丑而一边独白,一边痛哭流涕。


然而荒诞的是,就算在这集控诉“外貌焦虑”的剧里,弹幕中依旧不断飘过对她容貌的指指点点,质疑妆容太厚、皮肤干毛孔大、眼袋明显……


她在说什么,重要吗?


女生将自己整容成芭比娃娃,在英文社交媒体上一度非常流行。这样做的人很多在后来被确诊为躯体变形障碍。图片来源:Yourtango.com


还有个有点惊讶的事实:人们普遍认为女生更关注外貌,但在躯体变形障碍方面,男女发生率的差异并不大。美国的比例是 2.2%(男)比 2.5%(女)。


看脸的时代凝视女人,同样也凝视男人。


女性的焦虑点分散于体重、皮肤、胸臀腿各各方面,而男性集中在身材不壮、毛发稀疏和私处尺寸三大领域,跟普罗大众关注的部位恰好一致。


虽然觉得自己外形不完美的人不少,但躯体变形障碍确实是病——进入领域权威《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疾病,会对人造成真实而严重的伤害。


这种疾病容易跟抑郁、焦虑、进食障碍共患,也跟自杀意愿、自杀行为的升高有一定关联,严重者会退出社交。另外,常见的问题还包括“过度整容”。


和要“变更美”的一般人不同,整容并不能帮躯体变形障碍者改善心态。


根据不同的研究,一到三成的整容者可能有躯体变形障碍倾向。而德国的大样本研究显示,躯体变形障碍者参与整形的比例是 7.2%,远高于 2.8% 的全民平均水平。


躯体变形障碍者迫切想要通过整容回归正常,但八成左右的人整完之后仍不满意,往往会要求对同一部位反复整形,提出医生达不到的要求,或者马上转移到下个需要焦虑的“问题”。


周围的人会批评他们“整容成瘾”、不务正业。只有这群人自己知道,靠整容试图抚平心中的焦虑却无法抚平,有多痛苦。


社交媒体:让我们对“丑”更焦虑


像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一样,躯体变形障碍不是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


这种障碍与人格特质有一定关系,性格比较完美主义,或有焦虑、抑郁、强迫倾向的人更容易发生。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完美主义就必定会产生外貌焦虑。


另一个与这种问题可能相关的因素,是儿时受到过跟外形相关的讽刺、歧视与欺凌,尤其是针对体貌特征的欺凌。


“你四眼”“你龅牙”“胸大无脑”“你怎么这么胖,都吃成猪了”……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刻下的伤痕数十年后可能还留着。


最近,有个新的风险因素在逐渐浮出水面:社交媒体。


照片越拍越多,美颜越开越大,男生人均八块腹肌,女生个个电眼大长腿,原本分享生活的自拍、直播、vlog,变成了比拼颜值身材的秀场。


然而自拍多到影响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躯体变形障碍的症状表现。有个特别典型的案例,是英国小哥丹尼·鲍曼(Danny Bowman),他曾经确诊此病,并且一直在呼吁社会关注。


丹尼·鲍曼,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丹尼在十五岁时自拍上了瘾,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发两百张自拍,却发现没有一张是他自己看得上眼的。他把这些照片发到网上,又招来了很多杠精,有的说鼻子大,有的说眼睛小。于是,他每天花十个小时找角度,就是为了拍到最完美的一张自拍。


他逐渐开始“外貌焦虑”,陷入了抑郁和强迫,退了学,之前的朋友也失联了。经过规范的诊治,他才恢复健康。


丹尼是英国第一个医学认可的自拍上瘾者,却不是第一个受网络影响的“外貌焦虑”者。


近几年,各国整形科都不约而同地发现,想要整容像明星的越来越少,想要整成“滤镜脸”“网红脸”的越来越多。


此类新闻太过常见,几乎已经不算新闻。


一打开网络,我们就仿佛掉进了俊男靓女的陷坑,看到的所有人都比你更美、比你更帅。


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会改变人对现实的判断,就算理智明明告诉你那些人都开了八层磨皮,你也很难不被其影响。


有研究发现,两者存在相关关系,在这种社交媒体环境下暴露的时间越长,躯体变形障碍的风险越大。


有办法走出“外貌焦虑”吗?


如今,我们被来自 PS 、商业广告、社交媒体的俊男靓女包围,而他们又成了我们互相鄙视、互相攀比的理由。


媒体和周围人的观念共同抬高了被称为“美”的门槛,直到绝大多数人靠天然的容貌和身材都难以达到;而凡是低于“美”的都被认为是“丑”。


看着“美”的人通过外形换来大把的真金白银,而“丑”的人却只能招来咒骂和恶意,谁敢说自己不焦虑?


即使没到患病的程度,现代人也很难不受这种心态的戕害。如果你过度在意容貌,经常为外形焦虑,乃至变得讨厌自己、厌恶社交,我们建议:


1. 就诊,确诊的话尝试心理治疗


与其对疾病的代入感太强,不如去正规医院看看。如果确实情况严重,那就要配合药物和心理治疗,走出困境。


如果问题还没严重到确诊的程度,只是偶尔焦虑,可以试试:


2. 练习分配注意力


在日常生活中,试着主动关注你正在做或者正在经历的每件事情,关注它们带给你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试着去体会那些你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


比如,吃东西的时候,你的舌头、牙齿和两颊是怎么互相配合完成咀嚼这个动作的?进门的时候,你的手臂和手是怎么用力、扭转,用钥匙把门打开的?从家走到学校或者工作地点,你都会闻到哪些味道?


学会集中注意力,你将可以越来越擅长把过多地放在外貌上的注意力,分配到生活中其它重要的事情上去。


3. 停止自我测量或者反复观察的行为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瘦一些,并且常常测体重,那你一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总会时不时冒出一种冲动:想要获知当前自己过度关注的事物具体的状态,在外貌焦虑者身上,可能是体重大小、脸上的痘印是轻是重、左右脸到底有多不对称、小腿到底有多短……获知这个行为可以让我们暂时好受一些,但却无法持久,那种冲动总会再次涌上来;而我们越是轻易地顺应那股冲动,就会越加依赖获知的行为,失去探索其它可能同样有效的行为的机会。


所以,不如试试不去测量,看看会怎么样。可以想见,最开始你会觉得很难熬,因为习惯被打破了;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你会发现,不去顺应冲动,你的心里平静的时间会变得更久,你对观察或测量行为的依赖会变得更小——它是一种更能有效减轻焦虑感的行为。


4. 理智整容、修容


为自己的整容、修容计划定一个界限,并找出这些冲动背后的真实想法,理清“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停了”。还有,少去跟网上那些八级美颜人士攀比。


决定修饰或者修改自己的外貌之前,先想想,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为了和别人攀比吗?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赞吗?为了让自己感觉更自信吗?为了受人喜爱吗?受不了自己身上的某种缺陷?或者是为了能看上去和别人一样?


多想几遍,你的目的是否能通过改变外貌来实现?除了这个方法,你还有哪些别的选项?如果容貌改变了依然达不到目的,你将会进一步做些什么(而不是“更彻底”地整容)?


5. 停止社交孤立


亲人、朋友和同事并不会因为你长相的瑕疵而不愿和你交往。如果你总是隐藏自己,可能反倒会让他们以为你不想出去、不想社交,让关系逐渐变得疏远,不如多出去走动走动。


如有“不化妆就不能见人”的思维,试着素颜出街检验一下这个认知是否正确。


美,和真、善一样,本来是人类天然的追求和向往。如果对美的追求成为补偿自卑的工具,美可能就悄然消失了。


一切追求美的行动都应该以开心和健康为目的,而不是以攀比、治愈自卑、模仿他人为目的。


或许商业的阴谋试图将所有人的审美统一起来,但人的美并不存在标准模版。我们不需要因为外貌美才自信,我们自信了,在别人眼中才美。

㈢ 为什么有的人瘦了反而不好看啦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瘦了颜值会提升好几个档次,但是有的人瘦了,却反而没有以前好看了。

我觉得有的人瘦了反而不好看最显着的就有两个例子。一个就是韩国女星朴信惠激亮。一开始认识朴新惠是看了韩剧继承者们。不得不承认里面朴信惠的颜值是真的无可挑剔真的是盛世美颜。水灵灵的大眼睛,肉嘟嘟的小脸蛋迷倒了一大片粉丝。可是有一点无法否认朴信惠在里面的身材确实不怎么好,她和李敏镐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明显的发现朴信惠的腿和李敏镐的腿一样粗。所以就有很多粉丝吐槽说朴信惠胖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