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见过现代女子的化妆神技,可你知道古代美女又是如何化妆的呢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的一首诗,诗中完整地描述了古代女子化妆的程序:傅粉——施朱——垂鬟——钗鬓——晕眉——拂花脸——行梳——施靥。
接下来让我们按这一流程,一起来看一看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因古代女子历来崇尚肤色白嫩,所以,敷粉是化妆的第一步。
粉,在我国的 历史 记载中早已由来已久,《韩非子》中有记载:“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有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又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也有一句形容邻家姑娘的美貌时:“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都说明了春秋时期的女子,就已经开始用粉来装扮自己的妆容了。
在古代,不仅是女子喜欢傅粉,男子也很喜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惠帝时期,朝廷里的郎官和侍中都喜欢傅脂粉。还有《魏略》中说曹操的养子何晏不仅人长得俊美,而且还很喜欢傅粉。《三国志》中记载,“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在《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关于何晏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何晏的皮肤太白了,许多人都怀疑他是傅了粉的原因,就连魏明帝也想一探究竟。
于是,魏明帝曹叡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大夏天让何晏吃了一碗热汤面,这皇帝的恩赐自然是无法拒绝的,何晏吃下去以后,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只能拿自己的红色朝服来擦汗。可是尽管脂粉被擦去了,但是何晏的肤色依旧洁白,俏丽如初,原来,何晏不傅粉皮肤也有那么白。
从此,就有了“傅粉何郎”这一成语,用于形容男子容貌俊美,肤色白净。
古代女子用的妆粉,最古老的有两种:一种是以米研碎制成的"米粉";另一种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 "胡粉"。
对于米粉的制作,《齐民要术》中就有详细地记载了制粉的方法,是用大米制成的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然后再加入丁香花揉于粉中,就成了可以用来妆面的米粉,这种类似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
铅粉,据《博物志》中记载,是商纣王通烧铅锡而炼出来的,用来给后宫的嫔妃修饰面容的,又称为“铅华”。比如成语“洗尽铅华”。早期的铅粉并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都是“糊状”,所以又被称为“胡粉”。
后来到了汉代以后,人们便将铅粉脱尽了水份,制成了利于长期收藏的粉末或固体。
南宋时期福州的状元黄朴,在他十七岁的女儿黄升病逝以后,就曾经随葬了许多的粉块,那些粉块都被做成了几何形和各种花瓣形,而且每一块粉块上还有凹凸的梅花、兰花、荷花等纹样。
后因米粉不容易持久定妆,而铅粉用久了又会中毒,所以,后来又有很多人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妆粉。
比如:唐代时期,宫人用细粟米加入西域香料制成的"迎蝶粉";宋代时期用益母草、蚌粉、腊脂等材料调制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清时期宫中嫔妃们用紫茉莉花仁蒸熟后制成的"珠粉"等。
每一个朝代有每一个朝代的 时尚 潮流。
傅了粉,然后就该"施朱"了。
"施朱"其实指的就是"红妆",用胭脂涂脸颊和口唇上,使人的容色更加 健康 有生气。
古代,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胭脂"据说是匈奴"焉支山"的一种红蓝花做成的,又名燕脂。西汉时期,霍去病把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就流传着一首谣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据说,是张骞把胭脂带回了中原,取代了以前用的朱砂。
胭脂的做法是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来,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地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把里面的黄色淘出去以后,便成了颜色鲜艳的胭脂了。
《红楼梦》有一段描写:
另外,在德龄郡主写的《御香缥缈录》(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实录》)中描写,慈禧所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可见,胭脂对女性化妆是何等重要。
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比如:王建的《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便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意思是说杨贵妃红妆之重,连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红色。
虽然这些说法有点夸张,但多少也反映了当时的浓妆之风。
除了面脂,口脂当然在古代也是十分被看重的。战国时宋玉在《神女赋》中描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参则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有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的红唇之美。
唐代时,人们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早期,人们只是用朱砂点涂嘴唇,后来,人们又在朱砂中加入了油脂和香料,凝成膏状放入盒内,称为“口脂”。到了唐朝时期,女性的唇妆样式也越来越多了。
到僖宗年间,其种类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这些唇妆制式大都符合唐朝人“樱桃小口”的审美观点,后来在这些唇妆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先在唇间点上口脂,然后向两边加以晕染,在唇部中央勾出如花瓣的轮廓,也有勾勒唇形如展翅蝴蝶,称蝴蝶唇。
所谓“垂鬟”和“钗鬓”也就是关于古代美女的发型和发饰了。
古代女子的头发以长发如云为美,所以,每天的发型和冠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增加女子的仪容,又能体现女子的年龄和身份。古代女子的发型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然后再装饰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关于发式的起源,在《事物纪原》中有记载:
意思是从燧人氏开始,头发便扎起来了,女娲的女儿用荆条穿在头发里面,到了尧帝的时候就有了用铜棍横着贯穿打着结的头发,到了舜帝时候就懂得用象牙、玳瑁等作发髻,这就是钗的雏形。
到了周代,《礼记》中明确规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这是成人的标志,所以,此时束发梳髻是最为普遍的发式。
秦汉时期的发式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了,发髻的形式也千姿百态,但总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梳在脑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汉代时期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也称为“椎结”,其样式就像一把木制的棰子。这种发式主要是普通妇女家居时用。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记载着一个故事:
东汉诗人梁鸿娶孟光为妻,出嫁那天,孟光打扮得光鲜亮丽,装饰入时,不料过门后梁鸿七日不理她,后来孟光醒悟,于是“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梁鸿才大喜赞道:“此真梁鸿妻也!”可见,在当时梳椎髻这种发式,是一种勤劳贤淑的象征。
关于描眉,最早《诗经》里面就有:"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而且对于描眉的韵事也有很多。比如:汉朝张敞为妇画眉、唐朝扫眉才女薛涛、虢国夫人淡扫蛾眉等等,都体现了古代女子的"眉情万种"。
对于眉形,每个朝代流行的也不一样。先秦时期,史料中已经有了关于画眉的主要原料“黛”的记录,可见眉妆已经开始风行。
《列子·周穆公》说:“施芳泽,正蛾眉。”又有《卫风·硕人》中描写卫庄公夫人齐庄姜的形象:“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齿如抓犀,蜂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中的“蛾眉”即是对齐庄姜的长而弯弯眉毛的赞美。可见,先秦时期最流行的眉妆是“蛾眉”。
从汉代开始,眉妆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期,眉型从长眉到八字眉,还有以眉色命名的远山眉,以及愁眉十分多样化。
首先流行的长眉,其特点是长和阔,它是从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当然这股流行之风还得归功于汉武帝给宫人螺子黛画眉和“令宫人扫八字眉”。而八字眉又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
其它的眉式如远山眉,西汉人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又据《汉书》记载,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美女赵合德所创的一种眉型,其眉如远山含翠,因其秀美,世人争相效仿。远山黛是一种淡远、细长的眉毛画法,其特色是眉色的不同以往,颜色略淡,细长舒扬,宛如水墨画里一泓秋水后面遥远的连山。
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妻子发明的“愁眉”所取代了。《后汉书梁冀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到了唐朝时期,唐代的开放浪漫,不仅表现在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上,也渗入了眉妆这一细节中,令其变幻莫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初唐时期流行新月眉,眉妆崇尚长、阔、浓,非常醒目。从贞观年间阎立本所绘《步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宫女皆作此妆。
盛唐时代,流行的眉型为长、细、淡,有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阳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
到了中唐时期,八字眉重新流行,和乌唇、椎髻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时世妆”。李商隐亦诗吟“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额捧黄”。
晚唐的眉妆继承了浓和阔的特点,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以及血晕妆、柳眉等 时尚 眉样。“桂叶双眉久不描”的形象在《答花仕女图》中跃然纸上。
宋元两代的宫女和民间女子的眉妆基本是复古的长蛾眉。宋代后妃都偏爱唐代遗风的倒晕眉。倒晕眉,眉尖和眉身仿照月眉,但在尾部晕染扩散,由深入浅,化入鬓发。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的加强,致使女子委顺从命,所以清代女子的眉妆眉头高而眉尾低,眉身修长纤细,楚楚低眉。比如,曹雪芹笔下才高气傲的林黛玉也是“两弯似盛非盛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花脸"即花钿妆面。所谓花钿(diàn),专指古代妇女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在唐代时期最流行。
关于花钿的起源,宋高承说: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还有大家所熟悉的《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其实也是花钿的一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而诗中的"轻红"即斜红,也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
据张泌的《妆楼记》记有一个故事: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有一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薛夜来陪文帝灯下看书,没注意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留下了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于是其他宫女也模仿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满头行小梳",梳,乃指齿较疏者,原用作理发;篦,则齿密,原用作除垢。梳篦,统称为栉;梳篦不光是当时的日常用品,同时也可以插于发间,作为装饰。而且梳的品种也有很多,有竹木做的,有金银做的,有玉做的,还有象牙做的等等。
梳篦是古人重要的日常用品,妇女几乎梳不离身,甚至一度形成发间插梳之风气。
很久以前,人们在头上插梳,主要用意不是装饰,而是为了彰显身份。魏晋以后,插梳之风再次在贵族妇女间流行。至唐宋时,这种风尚由皇室贵妇发展到地方官员、富商大贾的家眷以及歌舞姬间,风靡一时。
苏轼有诗云:“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梳子在唐代女子的眼中超越了单纯的实用范畴,更多地承载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和想象,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梳子为云鬓花颜的女子平添了绰约风姿。
由于插梳之风愈演愈烈,梳篦的材料也越来越奢侈,白玉已经满足不了女人们争奇斗艳的需求,金、银、象牙、玻璃等通通被用来制作梳子。
后来,为了遏止这股奢侈之风,朝廷不得不颁布政令。《旧唐书·文宗纪》记载,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曾专门对公主宣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即使如此,这股风潮并未停止,且变本加厉。
到了两宋,插梳风气丝毫不逊于大唐。苏轼在《于潜女》自注中说:“于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陆游也在《入蜀记》中提到,蜀地未嫁的女子“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北宋初期,宫中流行“白角冠梳”,人人争相效仿,宽大的冠梳甚至影响到女子乘轿和走路。宋仁宗对这种风气厌恶至极,下令禁止使用白角制作梳子,且梳子长度不得超过四寸。可是宋仁宗去世之后,奢靡之风卷土重来。
北宋晚期流行“太妃冠梳”,用金银饰之,或以珠玑缀之。各地宋墓出土的金背木梳,应该就是这种奢靡风气的实物缩影。尽管皇帝们三令五申禁止奢侈,却始终未有效果,可见女子对美的执着与狂热。
当然,除了梳子用来装饰以外,古代送梳子还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结发纠缠一辈子的意思。
而且有些地方,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还有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最后的“施靥”即"点面靥",也称"妆靥"。是古代妇女在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或用金箔剪刻成花纹贴在额上或两眉。这样金箔花纹叫"金钿",若用在两颊的,也称"靥钿"。
而且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有各种花样,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最初面靥并不是为了妆饰, 也就是面靥由来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它最早是作为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
根据资料,在古代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的时候,就会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一看就知道这些妃子是特殊时期了,就不会再把这个妃子的名列出来了。
在脸面注以红点的妆饰方法在汉代已有记载,《释名》:
但是,元稹这首《恨妆成》最后一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妆容虽美,却最恨无人欣赏,最后一句,我们仿佛听到了美人的叹息声!
2. 杨幂青色国风连衣裙大片释出,她是你心目中的国风美人吗
杨幂以一袭青色国风连衣裙出现在直播间的时候,所有网友都炸翻了,因为实在太美了,美丽的容颜,加上国风的服饰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是当之无愧的国风美人。杨幂无论是作品,还是私生活都具有非常高的热度,是名副其实的话题女王,无论是时尚剧,还是古装剧都令人非常惊艳。
杨幂这次以青色国风造型将国风和现代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美丽,古典又具有东方韵味,是许多人心中的国风美女。杨幂可甜可咸,无论是哪种风格都可以体现出不一样的杨幂,这次国风的新造型,让杨幂展现出了大家闺秀的另一面。
3. 外国人吹捧的“中国妆”究竟是怎样的
中国妆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装扮,中国文化五千年诞生过无数美女,不同的美女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历代诗人骚客对美人的妆容评价都是一致的,早的有屈原的“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形容美女的娥眉娟秀又细又长。 近的有陶渊明的“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都是用来形容中国传统美女的妆容的。那到底什么是中国妆呢,就是符合中国审美特色的妆容,不是符合某一时期,而是在整个历史时期来看,画上这样的妆容就是中国的美女。很多国家都有自己传统的美人装扮,比如日本的艺伎跟和服,在日本本地看来很美,可是中国人却欣赏不了,再比如韩国的一字眉,在韩国好多人还故意化妆成一字眉,但是在国人看来,恐怕有些接受不了。在我看来中国妆一定会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黛眉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这句古诗很好的诠释了传统美女所谓的黛眉,形容眉毛像扫过的痕迹一样,古代美女以黛色来画眉,黛色是青黑色,也是一种中国的传统颜色,中国妆的美女一定是有黛眉。
你认为中国妆还有哪些突出的元素呢?欢迎留言讨论。
4. 古代美女如何化妆以宋代为例,了解古代女性妆饰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都有“ 女为悦己者容 ”的说法,无论哪个时代的女性都是爱美的,就如同李白《 清平调 》中所说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正因为一个女人的倾城容貌,才让一个男人把她写进了诗里,对她念念不忘;
正因为女人们对美丽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的女性妆饰方面的文化,得到了很好发展;而宋代是 我国古代妆饰 文化发展比较繁盛的时期,所以,让我们翻开 历史 的画卷,看看宋代女性妆饰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女性的妆饰分为: 发饰、面饰、服饰、佩饰 等,并且中国古代的女性妆饰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原始时期,女性们就会用一些色彩艳丽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美丽,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而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张,女性真正开始会化妆,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期的女性对美丽的追求,不光是为了追求自己的青春美丽,还把会化妆,会打扮自己,当做是一种增加砝码,取悦君王的一种手段,这是女性们最开始学化妆的初衷。
后来,随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女子的地位开始有了 细微的提高 ,别小看这细微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个细微的变化,女性们对化妆的追求,不再是单单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对美丽的追求;慢慢的女性们开始从只对面容的追求, 到向头饰,服饰方面转换 。等到了宋朝,女性的妆饰文化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宋朝的女性妆饰文化。
因宋代,是我国经济大发展时期,国家 繁荣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也因前代带给我们的影响,导致宋朝民风开放,对女子的要求不再那么的苛刻,女性的地位有了显着提高;并且,宋代的女子享有继承权,如果她们家中的长辈死去,她们会和她们的兄长一样, 有继承财产的权利 ,同时在她们的夫家死去的时候,她们也会有权继承夫家的财产。所以,宋代的女性是很富裕的,这也间接导致女性对妆饰的需求更高,对女性妆饰的投资也就更多,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古代妆饰文化的发展。
1. 朴素又不失优雅的“面饰”
在宋代,由于统治者 重文轻武 ,所以宋代大多是文人雅士占主流地位,这也导致宋代的女性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审美,对妆容的诉求不再像前代一样,追求浓妆艳抹,而是向 朴素,淡雅 的方面发展。用我们当代的话来说,就是“裸妆”,意思就是说化妆化的似有若无,好像天然就长这个样子。
身为女性的我们应该都知道,无论哪个朝代, 化妆的第一步都是一样的 ,就是打底,在当代打底的工具被称为粉底液,在宋代则被称为“妆粉”,妆粉从制作成份上看分为两种,分别是米粉和铅粉,而其中的米粉,顾名思义,就和它字面的意思一样,用大米研成的粉末加工而成,《释名》曰:“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 。”并在《齐民要术》里还有对它的详细记载。
而另一个铅粉,它的制作成分里当然不能少了对铅的运用,但是, 我们都知道铅是有毒的 ,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会使人的面部发青甚至发黑,所以,在宋代对铅粉的研制过程中,会加入锡,铝,锌等多种化学元素,来使它达到一种 平衡 ,可见宋代对妆饰技艺之高超。
而在宋代,对于铅粉制作最为鼎盛的地方是在桂林,《桂海虞衡志》曾说:“ 桂林所做最有名,谓之桂粉,以黑铅着槽翁中罨化之 ”女子如果用铅粉化妆,会使容貌增辉生色,所以它又被成为“铅华”,在宋代大多数女性都爱用铅粉,即使它的价格昂贵,也挡不住女性的热情。并且宋代女子在面容上涂粉时,多运用“三白妆”的方式,就是在额头,下巴, 鼻梁重涂白 ,和当代女性对高光的运用有差不多效果。
2.素雅又不失精致的“服饰”
宋代,虽然民风开放,但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女性在服饰上面,并没有承袭晚唐五代的富丽奢华,大胆开放,而是向文人雅士的服饰上靠拢,追求 简洁质朴,素雅恬静 。宋代女性在服饰上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窄,瘦,长,齐的视觉感官,这和文人雅士的服饰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宋代女性在穿着上追求素雅之风,但这并不影响她们的美丽。就如《红楼梦》中所说的:“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而宋代女子儒雅的穿着,更是衬的引人怜惜。
宋代女性受理学的影响颇深,“儒雅”的穿着是宋代服饰的一大特点,同时在宋代,女性多以纤瘦为美,她们在服饰的追求上,多以 拘谨,含蓄,素雅 为主。虽然她们在服饰上不像唐代那么色彩艳丽,但她们也有自己对颜色搭配的独特方式,宋代女性在襦裙上多采用一些明度不那么高的颜色为主,如浅蓝,粉红,杏黄,浅绿等等。她们在服饰的搭配上,下裙要比上襦的颜色要鲜亮,给人一种庄重,素雅的感觉。就如柳永《南歌子》“ 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绛唇 ”中对女子的描写。
1.复杂多变的“眉妆”
自古以来,女人都有着“善变”的代名词,俗话说的好“ 女人心,海底深 ”,每个女性对妆容的诉求都是不一样的,我就拿宋代最富盛名的“眉妆”来举例子。对于女性来说眉的形状,就似“ 画龙点睛 ”一样,是一个人面部整体妆容的点睛之笔,正因为这样,在宋代就有数十种眉妆,如远山眉、柳叶眉、蛾眉、倒晕眉、月眉等等。
其中最为流行和常见的就是远山眉,远山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眉如远山,具体来说就是它的形状细长,眉峰处稍稍向上挑起,给人一种缥缈,庄重的感觉。而 历史 上有名的美女 赵飞燕 ,就是用这种眉妆。在《西京杂记》曾记载:“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可见早在汉代的时候,远山眉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叫法不同罢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远山眉也没有消失,到了唐代它被称为小山眉,而在唐代覆灭后,宋代的建立,才把它更名为“远山眉”。晏殊在《诉衷情》词中写到:“ 露莲双脸远山眉,偏与淡妆宜。 ”远山眉的眉妆,正好符合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故宋代女性多以远山眉作自己的眉妆。
2.“眉妆”原料和手法的变化
宋代女性的“眉妆”总体上多承袭唐代的“去而绘之”的画法。所谓的“去而绘之”的意思就是,女性消去眉毛,再用画眉的工具,画上眉妆。朱翌曾说道:“ 今妇人削去眉,画以墨,盖古法也 ”,这种画眉在宋代是最为常见的。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人,她们追求的眉妆,是那种自然美,她们通过一些修眉的工具,来修饰自己的眉形,然后再用墨,轻轻地描绘,这种工具在宋代被称之为“ 画眉篦 ”,陶谷曾说过:“篦诚琐缕物也,然丈夫整鬓,妇人作眉,舍此无以代之。余名之曰鬓师眉匠。”
由于宋代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所以宋代的商业发展迅猛,经济发达。这导致女性在对“眉妆”材料的运用上,加大了投资成本。在宋代从最初的用黛来画眉,到开始着重用墨来画眉;赵彦卫曾写到:“前代妇人以黛画眉,故见于诗词, 皆眉黛远山 。今人不用黛而用墨。”可见黛逐渐被墨所取代,而墨也就是代表着黑色,这符合宋代女性对素雅,自然的美的追求。并且,由于宋代女性大多都很富裕,所以她们对墨的标椎要求很高,后来还演变成用香墨来画眉。在陶谷所撰《清异录》中,对墨的制作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宋词中曾形容女子画眉“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 ”。可见女性对“眉妆”的追求之高。
随着宋代“妆饰”文化的日益发展和演变,宋代女性们的化妆技术 越来越纯熟 ,正因为女性对“妆饰”的重视,和对自身容貌的重视,导致宋代的女性的幸福指数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朝代之一。如果用当今的话来说,女人幸福度高了,那么她们使我丈夫跟着提升,最后导致从小家的幸福衍生到大家的幸福, 社会 的幸福,国家的幸福稳定。
而女性“妆饰”文化的发展,也给宋代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因宋代女性对“妆饰”的高标准要求,使得很多的商家专门为她们量身定制出适合她们的一些 商业模式和商业手段 。甚至,因为有的“妆饰”在宋代本国并没有,这致使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和外商进行贸易的往来。这为我国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带了巨大冲击,这也间接的促使一些 外来的文化的流入 。并且,在“妆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融入了一些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为宋代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女性“妆饰”的 不断发展和演变 ,为宋代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它的发展也为宋代的 社会 稳定做出了贡献。所以说女子爱美,并不是没有用的,它也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正是因为宋代“妆饰”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后几代王朝的“ 妆饰 ”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中国女性美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就如司马相如在《 美人赋 》中所说的:“ 云发丰艳,蛾眉皓齿 ,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翘翘而西顾”,所以,作为当代女性的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妆饰,自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田天 宋代女性服饰及其文化蕴涵
2.纪昌兰 宋代女性妆饰研究
3.司马相如在《美人赋》
4.陶谷所撰《清异录》
5.晏殊在《诉衷情》
6.《桂海虞衡志》
7.李白《清平调》
8.《释名》
5. 如何评价《长安十二时辰》中女性的妆容
大家在看《长安十二时辰》时,会被其中一些女性的妆容所震惊。
尽管大家可能隐约知道,唐代女人可能脸上就是化成这个样子,但是不太清楚其中的一些讲究和规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唐代女性的妆容”到底是什么样的?
说完你就会发现,历史上真正的唐妆要比剧中你所看到的“更夸张”!
《簪花仕女图》
6. 古代女子化妆的步骤
1、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7. 急问什么电影里有美女化妆的镜头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美女化妆的镜头出自迈克尔·杰克逊的MTV——Who is it? 故事里叙述的是一位美女好象服务于一个机构,她每天由很多人服侍,换衣服、化妆,变幻各种形象与身份,然后与各种各样的人物去交往,每一个形象都非常漂亮,令人长久难忘。
杰克逊的这首歌所在的专辑是《Black or White》。
其他的,
如果你能找到《假如明天来临》这部电影,那里面应该有很多女主角化装的镜头,因为女主角经常需要变幻各种形象去行骗,当然这一位也是非常非常漂亮滴。
《办公室的故事》里面开始有一段,说他们办公室里一上班有个仪式就是女员工们化妆,演了好多前苏联的女孩子在办公室里面化妆;可能还会有男人婆一样的女部长化妆之后惊艳的场景,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那种类型。
找找《老友记》,那里面讲的生活细节很多,很可能有化妆的,可惜我现在看得不多,没法提供给你。
你的这个要求太专业,一时也想不出太多,先写这些,插个旗做个记号,有新的再补充。
8. 形容女子化妆打扮的诗句
1. 关于女子化妆打扮的诗句
关于女子化妆打扮的诗句 1.关于化妆的诗句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沈吟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着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着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唐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这描写了女子化妆的全过程
2.描写古代女子化妆的诗句有哪些
1.《八宝装/八宝妆》
年代:宋 作者: 张先
锦屏罗幌初睡起。花阴转、重门闭。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这浅情薄幸,千山万水,也须来里。
2.《点绛唇·妆席相逢》
年代桥绝:宋 作者: 晏几道
妆席相逢,
旋匀红泪歌金缕。
意中曾许,
欲共吹花去。
长爱荷香,
柳色殷桥路。
留人住,淡烟微雨,
好个双栖处。
3.《忆帝京·薄妆小靥闲情素》
年代:宋 作者: 黄庭坚
薄妆小靥闲情素。抱着琵琶凝伫。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转拨割朱弦,一段惊沙去。
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
4.《西子妆慢/西子妆》
年代:宋 作者: 吴文英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着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5.《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3.寻诗
1、两汉·李延年 《李延年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2、唐·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3、唐·杜甫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凯岩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4、魏晋·曹植 《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5、宋·张先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关于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敏孙姿句即写鬓。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
参考资料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一版《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4.形容女生没有化妆也很漂亮的诗句
以下诗句都可以用来“形容女生没有化妆也很漂亮”: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
胪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韦庄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长恨歌》白居易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国风.郑风》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春赋》庾信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杜甫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李白
5.描写“给老婆化妆”的诗句有哪些
1.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1. 出自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2. 出自李隆基的《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译文:你装饰珠宝的高高的发髻,最适合宫中流行的式样。你的脸庞像莲花一样鲜嫩,肌肤白里透红散发馨香。你青黑的眉毛不需人工描画,天生双眉入鬓又细又长。不要倚仗自己有倾国之貌,应该嫁给一个有情有意的如意郎。我和你正当青春年少,千万不要辜负了美好的时光。
6.形容女子只为心爱的人化妆的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
胪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韦庄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长恨歌》白居易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国风.郑风》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春赋》庾信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杜甫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李白
7.描述女子妆容的古诗词有哪些
1、《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丽人行》唐代: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3、《永遇乐》宋代: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4、《秋夕》唐代: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近试上张籍水部》唐代: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6、《佳人》唐代: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7、《点绛唇》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8、《怨王孙》宋代: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9、《阿房宫赋》唐代: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蝶》李商隐 唐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
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
8.描写美女妆容的诗句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三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眄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
9. 女生怎样穿衣打扮会有大小姐气质
女生想要穿衣打扮出大小姐的气质,那你的穿搭一定是要穿出高贵优雅又很有气场的感觉。下面就给大家安利几组优雅高贵又很有气场的穿搭范本,喜欢的小仙女们可以借鉴哦。
桃桃小姐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家店铺,她们家风格给人的感觉就特别的优雅高贵,穿上她们家的衣服会感觉档次都提高了。尘洞西装外套是我们日常通勤搭配单品,这种基础款单品如何穿出高贵的感觉呢?可以参考这组搭配,淡黄色的西装外套内搭一件白色蕾丝吊带衫,呈现给人的感觉清新大方,又十分的气质。橘色套装上身同哗兄乎样超级气质,内搭波点衬衫,穿出高贵典雅的感觉,也会显得超级洋气。粉色的西装套装搭配高领雪纺衫,优雅又精致,分分钟穿出大小姐气质。
想要穿出优雅又高贵的大小姐气质,其实并不需要太过于复杂的穿搭,简单的搭配也能够穿出气质感。就像这组搭配,杏色的针织短袖搭配一条浅蓝色的蕾丝半身裙,气质又迷人,女人味十足。深蓝色最能够穿出高贵的感觉,利用乱悉一件深蓝色上衣搭配白色直筒裤,高贵又大方。浅蓝色的针织上衣搭配烟灰色西装裤,配上复古红高跟鞋,整套搭配显得优雅知性,气质十足。很推荐小仙女们选择丝绸质地的单品,丝绸质地会显得十分有气质,能够呈现出优雅又高贵的感觉。红色的丝绸衬衫搭配深咖色包臀裙,穿出成熟知性的女性魅力。白色针织上衣搭配浅绿色丝绸半身裙,优雅高贵,特别显档次。蓝色针织衫搭配一条深蓝色的绸缎阔腿裤同样超级好看,搭配一顶法式礼帽,穿出高级大气的感觉。
10. 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从古至今,女子的妆容都是非常被看重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所以为了能够在自己的心上人面前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学习怎样画出一个完美的妆容是每一个女子都不可懈怠的功课。因此,现在网上出现很多的化妆技巧教学视频,对于很多化妆小白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不过对于像小编这样的手残党来说,就算是再好的教学视频也不能拯救我的双手。人们都说,眉是五官之首,要想自己的妆容好看,眉是最关键的一步。画好了眉毛,你的妆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不过小编一直觉得眉毛真的是很难画,画了这么一年多的眉毛,我依然不能够画出好看的眉妆,要不就是太细、要不就是太粗,或者左右不对称都是常有的事。
古时候的女子也会化妆,不过他们的妆容画出来可能没有现在的自然。那时候没有BB霜,没有气垫,没有腮红,没有眼影,更没有高光。但是他们有他们的化妆工具,有他们的化妆技巧和方式。下面,小编既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女子在化妆的时候常用的几种化妆工具。
黛粉,就相当于现代女子用的眉笔或眉粉,是用来画眉毛的。黛粉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的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就成了最初的画眉方式。后来,人们发现黛也可以用来画眉毛,便用黛取代了柳枝。汉朝时期女子多用石黛来画眉。
石黛是一种黑色的矿物质,女子在用其画眉之前,必须先将其放在石砚上面碾磨,碾成粉末状的,再加适量的水进行调和,调好之后,就可以用来画眉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女子画眉就很少再用石黛了,而是改用青雀头黛,是从西域引进来的画眉材料,呈深灰色。到了隋唐时期,女子画眉时用的更多的是螺子黛。螺子黛出产于波斯国,可以直接蘸水使用,不用碾磨,更加方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没有多大的抵抗力。所以女子为了能够让自己喜欢的男子也喜欢自己,通常都会在自己的妆容上面下功夫。古代女子的妆容虽然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很奇怪,但是在当时来看也是一种很漂亮的妆容。小编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古代人的化妆工具,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