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的图片
⑵ 唐朝美女西施的资料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汉族,今浙江苎萝村人(苎萝村位于现萧山临浦苎萝村,原苎萝乡西施里;一说在诸暨城南)。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 传说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 落雁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闭月 传说貂蝉在花园中拜月时,有云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后王允就对人说貂禅比月亮还漂亮,称为“闭月”。 羞花 传说杨玉环在花园中赏花时悲叹自己的命运,用手抚花,也许是含羞草,也许是别的原因,花瓣收缩,花叶垂下。被宫女看见,就说杨贵妃与花儿比美,花儿都羞得低下了头。 “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四大美女还有一说是褒姒,西施,妲己,杨玉环。并成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杨妃”。 其实西施的美貌我们谁也没见过,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贵妃,其实据考证,她们都有缺陷。 西施的缺陷就是脚比较大。西施是大脚,发明了遮脚裙。貂蝉是一眼大一眼小,应该是比较明显,虽然每个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显也看不出来,但貂蝉的估计是挺明显的。王昭君是溜肩,故发明了垫肩。杨贵妃倒还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审美观,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64,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别的喜欢沐浴。 关于四大美人的缺陷还有另一个版本。传说西施耳朵生得较小,便请匠人制作了耳环,戴上后拉长了耳轮,弥补了缺陷。王昭君两脚生得较大,便请裁缝裁制很长的裙子,长裙拖地,袅娜多姿,把脚大的缺点遮掩了。貂蝉身上有股难闻的异味,便命丫环从后花园中采来鲜花,加工制成香料拭擦全身,顿时芳香袭人,更加迷人了。杨贵妃走起路来步履沉重,鞋声咯咯,使人生厌,便在身上佩戴铜铃、玉器,姗姗行走时,金玉相撞,叮叮当当,别有风韵,刺耳的步履声消失在悦耳动听的金玉声中了。
⑶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是哪个时期的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貂蝉山西并州(今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王昭君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杨玉环唐代蒲州永乐人(山西永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中国的四大美女究竟谁排第一,本来已有定论,不过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蝉再次,杨玉环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⑷ 历史上真的有西施这个人吗
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别以为西施只有美貌和才艺,她还是一位巾帼英雄。在越国被灭之后,她在越王勾践的游说下,决意帮助勾践复国。为了恢复越国,西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用自己的美色,使得吴王夫差沉迷酒色,并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
四大美女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每一位都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西施作为最早的一位美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本是一位弱女子,只因背负了国仇,便舍弃了自己的爱情和好身体,义无反顾加入了复国大计。
历史上的四大美女,都有其过人之处。每一位身上,都有很多传奇故事存在。
⑸ 解密:美女西施真实存在过吗
西施是春秋末期吴越战争中的一个美女,又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因此颇受后人关注。从有关史料记载看,西施姓施,名夷光,因居苎萝西村,故被称为西施。她虽然是个卖柴的小女孩,但貌若天仙,美中不足的是西施有胃病,以致皱着眉头抗击病痛。就是这般病态之美,也是另有一番风韵。村东丑女盲目模仿,从而引出“东施效颦”的故事,使得西施的艳名越传越远。那么,西施长得有多美呢?运用古今词汇很难确切形容,不妨看一看以下事实:公元前485年,这位卖薪女孩被选入越国都城,勾践以厚礼相待,真是越看越爱。而越中士民也想一睹芳容,据说当时谁想看一眼这位美女,须“先输金钱一文",勾践为此发了一笔小财。后来,她又学习了三年舞蹈,更加艳丽照人。大诗人李白对西施之美也曾诗兴大发,赞写的《浣纱记》。剧情以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姑娘的爱情为线索,表现了吴越之战中的一段凄美故事:
解密:美女西施真实存在过吗
这天,范蠡到诸暨苎萝山下的若耶溪访问,遇见了正在浣纱的西施,被她的美貌所倾倒,即以浣纱为表记订下百年之好。不久,吴王夫差领兵打进越国,越王勾践夫妇做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也到吴国为奴,他和西施的婚事就耽搁下来。转眼就是三年,吴王夫差放回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决心报仇雪恨。为了瓦解吴王夫差斗志,范蠡定下“美人计",西施为此到了吴国,以其绝色赢得吴王宠爱,使其松懈了防范之心。勾践经过十年的时间,悄悄壮大了力量,终于把吴国灭掉。功成之日,范蠡激流勇退,接来西施,泛舟于太湖之上,改名隐居去了。
西施作为越国“美人计"的主角,为了国家利益,自甘屈身事吴,在洗雪国耻中做出了特殊贡献,其勇气和胆识丝毫不让须眉。有关西施的种种传说、故事和戏剧情节是美好的,西施姑娘的姿容和德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历史上真有西施这个人吗?自古以来就都有着很大的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西施是编造出来的美女,历史上并无其人。
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曾经反复交战,这段历史国人都很清楚。在吴越战争中确实有范蠡这个人,但根本没有他的情人西施。范蠡,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楚国宛人,字少伯,初与宛令文种友善,其后随其入越,被越王勾践任为谋臣。越国战败之后,他随勾践入吴为臣仆三年,回国后与文种帮助勾践刻苦图强,待机复仇。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乘吴王夫差率师北上争霸之机,乘虚攻破吴都。灭吴之后,他知道勾践可以同苦而不能同乐,他来到了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后再改名为陶朱公,以经商而成巨富。历史上的范蠡大名鼎鼎,而西施只是为他杜撰出来的一位美丽女友。
不错,在吴越争斗的过程中,越国确实使用了“美人计”。传说中,西施是献给吴王夫差的,奇怪的是,在记载春秋历史最详细、最古老的文献如《国语》和《左传》等史书中,只字没提西施,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如果说这些史料共同遗忘或忽视了为越国雪耻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西施,司马迁在写《史记·越世家》时该作一补充,至少给这位可倾国倾城的美人捎带一笔,可是他也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其事。司马迁记载了范蠡去齐国经商时,居陶时又有妻室儿女,也没半字说到西施,可见历史上没有这位非凡的美女。
吴越战争中虽然没有西施其人,然而那时却有“西施”之说。不过,此“西施”不是彼“西施”也。早在先秦诸子着作中,就可常常见到“西施”。如《管子·小仲篇》载:“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其作者管仲(?一公元前645年)系春秋初年人,比勾践时期要早一百多年。这个善用计谋的越王,怎么会把一个一百多岁的老妪献给吴王夫差呢?显然没有这段史实。这位“西施”也比勾践复仇时早了一百多年。由此可见,“西施”是古代对于美女的通称,不是指哪一名美女。如同“姬”是古代对于女子的美称,“西施”也可通.用于漂亮的女人。
既然如此,西施怎样跑上吴越战争的前线,又是怎样成为勾践“美人计”中主角的呢?
首先提到这件事的是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大概因为书中所描绘的西施事迹比较感人,这位勇于献身的美女知名度才渐渐高了起来。袁康的记载可不可信呢?从《辞海》对《越绝书》的介绍来看,此书记载的多是吴越二国历史,而且采用的是传闻和异说。这样看来,西施事迹的可信程度自然要大打折扣了。
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浣纱》、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范蠡》、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历代诗话》,还有明代戏剧作家梁辰鱼的传统剧《浣纱记》,他们都绘声绘色地写了西施这位并不存在的美女。经过这么多名人一层又一层地渲染,西施变得愈加可敬可爱,俨然是一位以色相救国的“女英雄”了。
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认为,历史上实有西施其人,不容轻易否定。其理由也很充分:
第一,从史料记载看,早有关于西施的记载。如《孟子·离娄下》篇、《淮南子·修务训》篇、《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料都明确说实有西施其人,不能因为《国语》、《史记》中不载西施其名,就否定其他史料的记载。况且在这些典籍中也有勾践实施“美人计”的记载,谁敢保证这些美女里面一定没有西施呢?
第二,从出土文物看,证明勾践时代确有美女西施。王士伦先生《浙江出土铜镜选集》收录有两面绍兴出土的汉代铜镜,镜背均有吴越人物画像。画像内容与题款分别是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和“越王二女”等。其画像故事内容与史书所载完全相合。“越王二女”均着宽袖长裙,身材修长,面容清秀,风度潇洒,应该是西施、郑旦二女无疑。由此也可说明,至迟在汉代前期西施故事就已十分流行,袁康等人只是作了收集整理工作,不能说自东汉以后才有西施故事。
第三,从历史遗迹来看,不宜轻易否定西施其人。据《吴越春秋》卷五记载,当年西施、郑旦这两个山村姑娘人选越都后,勾践恐怕这两个村姑不懂得礼仪章法,特地在城东北小山上修造了土城和美人宫,为两名美女搞特殊的培训。在土城山及念佛桥一带屡有春秋时期印纹陶、原始青瓷及青铜器出土,还有水井遗迹,足以证明史书所载无误。又据《吴地志》、《姑苏志》等记载,吴王夫差得西施后宠爱之至,特择虞山北麓筑石瓮城为其游乐之所。建姑苏台,横亘五里,高见二百丈。又在灵岩山建馆娃宫以消夏,现今山上还遗留有西施洞、馆娃阁、梳妆台、琴台、玩月池等与西施有关的古迹。这些建筑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不能一概说是伪造古迹。
总之,西施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美,对此不宜轻易持怀疑或虚无态度。
倘若历史上真有西施其人,她又为越国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位大美女的结局自然又成了后人关心的问题。有关西施的下落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说被越王沉江淹死。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墨子·亲士》篇:意思是西施之所以被沉人江中淹死,就因为她因美貌给他带来的灾祸。宋代李日方《太平御览》引《吴越春秋》说:“吴灭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鸱夷”就是皮袋,意思是吴国灭亡之后,越王把西施装进皮袋,沉入江中。
二说西施随范蠡隐居外地。唐代诗人李白也持这种看法,他在《西施》诗中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另一位诗人杜牧在《杜秋娘诗》中也说:“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是皮袋,而是范蠡到齐国后自取的名号。
三说失足落水而死。初唐诗人宋之问有《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是说吴亡之后西施回到自己的故乡若耶溪边,在一次浣纱时不小心落水淹死。这种说法似乎是西施最理想的结局,让人觉得可惜,又有怀想的余地。这些说法只是文艺作品,没有任何佐证,也很少有人附和此说,恐怕只是诗人的一种美好愿望或设想。
其实,西施有也好,无也罢,有关这位美女的传说已有两千多年,她在中国民间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怎样评价西施,也有明显不同意见。
有的对她极其推崇,极力颂扬,说她为了国家利益,毅然割舍与范蠡的爱情,勇敢担当起“美人计”的重任。有的认为西施的可敬处不仅在于她是“美人计”的主角,更钦佩她的高超斗争艺术,不如此,吴国难以很快灭亡,她是挽救越国的第一位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