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漫美女 » 美女反串老旦全部视频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美女反串老旦全部视频

发布时间: 2022-05-24 17:31:40

⑴ 戏曲大舞台

戏曲大舞台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着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着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戏曲家: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
可以吗??
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 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 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 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 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 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 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 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 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 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 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 戏曲音乐名词。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 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 戏曲表演程式。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称半霸。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 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 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 戏曲武打中的特技。简称“出手”。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 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 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 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 又称“口面”。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 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戏曲服装。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腹部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⑵ 有女扮男装情节或主角就是女反串男的电视剧或电影

《花样少男少女》
《新白娘子传奇》
《女驸马》
《新女驸马》

⑶ 求那些女的扮成男主角,反串的电视剧或电影或戏剧,是整部由女的反串男主角,并且和女主角发生爱情

电影
《金枝玉叶》 香港片 - 袁咏仪 饰演 林子颖
《金枝玉叶2》 香港片- 袁咏仪 饰演 林子颖 梅艳芳 饰演 方艳梅
电视剧
1995年 《刀马旦》港剧- 盖鸣晖 饰演 高一鸣
2001年 《新女驸马》- 黄奕 饰演 冯素贞/冯绍民
2001年 《寻秦记》港剧-盖鸣晖 饰演 龙阳君
2003年 《金牌冰人》港剧 -盖鸣晖 饰演 令狐喜
2002年 《再生缘》港剧 - 叶璇 饰演 孟丽君
2005年 《肝胆昆仑》港剧- 盖鸣晖 饰演董岚
2006年 《花样少年少女》台剧 - Ella 饰演 卢瑞莃
2006年 《再生缘》内地版- 李冰冰 饰演 孟丽君
2007年 《花样少年少女》日剧 - 堀北真希 饰演 芦屋瑞稀
2007年 《咖啡王子1号店》韩剧 - 尹恩惠 饰演 高恩灿
2008年 《帅男偶像》日剧 - 小嶋阳菜 饰演 陆, 高桥南 饰演 海, 峯岸南 饰演 空
2009年 《原来是美男啊》韩剧 - 朴信惠 饰演 高美男/高美女
2010年 《真假学园》日剧 - 宫泽佐江 饰演 学服
《风之画员》韩剧-文根英 饰演 画工
2010年 《爱在旅途》泰剧-vill 饰演 阿雅/潘雅兰
2010年 《成均馆绯闻》韩剧-朴敏英饰演金允熙/金允植
2011年 《马路须加学园2/真假学园2》日剧-宫泽佐江 饰演 洋服
2011年 《花样少年少女2/花君2》日剧-前田敦子 饰演 芦屋瑞稀
2011年 《日版原来是美男啊》日剧-泷本美织 饰演 樱庭美男/樱庭美子
2011年 《樱兰高校男公关部真人版》日剧-川口春奈 饰演 藤冈春绯

⑷ 李和平的艺术形象

真正看李和平的戏,晋剧移植新编剧目《金子》。
李和平在剧中反串老旦,或又感觉是彩旦,扮演了焦大星之母、花金子的婆婆,没想到这位小生演员竟然把这个人物演到了可与电影《原野》媲美的水平。为了与川剧原创《金子》里的同一个角色对比,我曾从网上视频节目里搜出来专门看了看,显然李和平扮演的“婆婆”,无论是扮相,还是人物,都应该定位在最佳表演的位置。
严格的说,焦母这个角色不太好演。一是瞎子,但她却在嗅觉和听觉上格外的灵敏,如她看不到花金子的模样,可是能感受到花金子的艳丽;如她看不到家里是否有人来过,可是能嗅觉到房内确有生人气味;如她看不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谁,可是能判断出是干儿子仇虎。二是歹毒,从开始怀疑儿子把钱给了媳妇,对花金子搜身,到中间口念咒语,针扎木人,希望花金子早殁和后来手握拐杖,误击孙子绝命于床上,以致最终疯掉,没有一处不是歹毒的面孔、歹毒的言语和歹毒的举动。三是好斗,在剧中她有一段和干儿子仇虎的对话,不仅内容阴森恐怖,充满了不斗不能安生的人物情态,而且口气恶如狼虎,似乎只有把干儿子吞到肚里或送回到牢里才可歇心,所有这些,李和平全做到了,并做到了让观众痴迷忘返的程度。只要你看过这出戏,就一定会对李和平在剧中扮演焦母所表现出的一惊一乍,一笑一哭,一恼一怒,一硬一软,一虚一实,一倒一站,刻入心底,永不退色。
她演的是晋剧《大脚皇后》,在剧中扮演大学士王庸,我一直和学院班子里的同事站在草台子底下把整场戏看完后才离开。
王庸这个角色是李和平的本行,加之属正面人物,在唱、念、做、表几方面,她把握的很得体,很到位,一场下来,仔细回味,确有戏如其人的感觉。我特别喜欢李和平那正宗、激越,委婉中带着奔放,且富有磁力并透着几分娇吟的小生唱腔,无论是表达王庸的自负,还是表达王庸的委屈,包括表达王庸的喜悦,都能恰到好处地通过声腔的穿透力,把王庸在不同境况下的内心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
从《三姐下凡》、《调寇》、《小宴》到《金子》和《大脚皇后》,李和平走的是一条演什么像什么的路子,因为,自上一代晋剧女小生名家王宝钗、郭彩萍、宋云仙、李爱梅渐渐退出舞台后,人们把注意力转到了新生的晋剧男小生张智、王波、李建国、郑强的身上,对于她来说,作为一个已经出了名的屈指可数的女小生,要想在戏曲舞台上长久立住,那就必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据知,李和平现已年届五十,但却仍然不知疲倦地活跃在演出一线,这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种坚守啊!日常里也许我们听不到对她有太多的新闻报道,可丝毫不影响新老观众对她的热爱,直到最近我才知道李和平的母亲原来是前辈晋剧小生表演艺术家杨淑花(艺名“奴子生”),怪不得她能够少小成名,艺技超人啊!
她在清徐剧团的时候最擅长的戏有《调寇》《小宴》《梨花归唐》《三姐下凡》《沉香扇》《杀狗》,《三姐下凡》和《沉香扇》是情绪剧团独有的剧目,非常精彩。
真诚祝愿李和平艺术青春永驻!好戏久久连连!

⑸ 有没有女生喜欢和反串男生交朋友的

没有成长,伴随着我们一生,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获取新知,获得进步,而想要健康成长,不辜负青春年华,却是要下苦功夫的。
成长需要勤奋,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一直是恒古不变的真理。古时候的匡衡,家庭贫困,没有条件读书,但酷爱读书的他并没有放弃,就帮别人打工做事来换取书,看家里面没有灯油,匡衡见隔壁有光亮就挖个洞,借助洞口射出的微弱的光来看书,也就是这样,匡衡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后人把这件事称知为”凿壁偷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喜欢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ǐ huan ,也作喜爱,一指愉快;高兴,二指喜爱,即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喜欢实际上是一种感觉,包含欣赏、仰慕、钦佩、倾心爱慕、爱、崇拜。出自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北游,喜欢无量。”爱是在任何时候都想跟他分享,快乐的时候甚至希望把所有快乐都给了他;喜欢则只有在一起的时候,才惦记着对方。
爱是在几天没有联络的时候,着急得的打电话给他,然后忍住眼泪笑一笑;喜欢是在很久很久没联络的时候,接到他的电话,然后笑着听他说话。
"生死契阔,与子成双;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短短的十六个字里却要包含多少的风风雨雨!
喜欢像是荡秋千,一个人可以自得其乐;爱是跷跷板,必须要两个人一起,享受甜蜜和快乐。

⑹ 京剧里为什么要男生反串女生

首先,更正你的一个概念,戏曲中的反串指的是串行当,不是串性别。如果一个男演员,他本来就是学习和演出旦角也就是女性角色,他在台上就不能叫反串!相反,他如果饰演男性角色才是反串……

就像一楼说的,早年间是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唱戏的,只有男演员,所以戏中的女性角色均由男演员扮演.
后来女演员开始登台,但仍不允许男女演员同台演出,认为这样有碍男女大防.所以有女演员的戏班全是女性演员,也称"坤班",戏中的男性角色也只能由女演员扮演了.(这点在越剧上表现尤为突出,至今越剧演员也基本以女性为主,越剧中的男性角色也由女演员扮演)

至于二楼的观点。我不全部认同。京剧旦角,除了老旦外,都用小嗓,也就是又尖又细又高的“假嗓子”,低音低不下来的问题不算障碍 。但是,男女性在生理上的不同,决定了男性的嗓音比女性宽厚中气足,照京剧行的说法就是比女的嗓子脆媚水。而且,由于京剧原来是男性的天下,从观众到演员,所以它的有些标准都是建立在男性的基础上,唱腔设计和演唱方法也更适合男性演员。

⑺ 男主角由女演员反串演出和女主角恋爱的电视剧,例如,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里面的林青霞

《莲花争霸》是1993年新加坡广播电视局的武侠剧,94年引进内地。《莲花争霸》是90年代红遍全中国的新加坡古装武侠剧,它揉和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与古龙先生的《流星蝴蝶剑》,风格奇诡,最后那个类似东方不败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罗文唱的主题曲《江湖路》传唱一时。白玉川/段素素——
塔琳托娅饰演的白玉川剧照(12张)
塔琳托娅 饰 (反串男二号十分成功,经典中的经典,她是在新加坡的内蒙古人
《一剑镇神州》冯宝宝反串演男主角南宫逸
剧情介绍
东洋武士 为剑道而生 正义之士 为武林而战!
东洋武士无名客,毕生研习剑道。远涉重洋,来到中原,挑战各大门派,先后击败无数武林高手,杀戮甚众,迫使已隐居之中原第一剑客离垢居士出手比试,一决雌雄。离垢险胜半招,无名含恨而去,誓言 七年后卷土生来。但垢终被震断心脉而死;临终遗言只有武林秘笈可对付无名。
其时,正邪两派亦争夺以图称霸中原,而引起连番厮杀。
话分两头,南宫世家长子南宫逸天生异禀,拜离垢师兄离尘为师,尽得离垢家传绝学。后机缘巧合,学得凌家剑谱,武功更臻化境。唯因性情闲逸,无意逐鹿中原,隐居山林,潜心武学。
转眼七年已过,无名重复中土,武功更进。所向无适度,且更杨言,必将血洗中原。武林大起恐慌。眼见武林将遭浩劫,南宫逸毅然挺身与无名决一死战。
南海之滨,英雄云集,屏息以待,南宫无名,剑拔弩张。谁胜谁负,未到最后一招也难分解

⑻ 求男主角是有女演员反串演的电视剧,最好最后是跟女的在一起

孽海花、状元花笑看良缘、都是叶童和赵雅芝演的。刀剑笑也是青霞演的。女巡按、女驸马。刁蛮俏御医、碧海情天、
《骗中传奇》——宣萱(江玉鳞)、苑琼丹(九斤)
《反串》——田海蓉(茉莉&肖月白)
《花木兰》——袁咏仪(花木兰)
《女巡按》—— 孙翠凤(包秀秀)
《再生缘》——叶璇(孟丽君)
《新女驸马》——冯素贞(冯绍民)
《再生缘之天之骄子》——李冰冰(孟丽君)
《天下第一》——叶璇(海棠)
《倚天屠龙记》——每一版(赵敏)
《新梁祝》——董洁(祝英台)
《少年梁祝》——梁小冰(祝英台)
《咖啡王子一号店》—— 尹恩惠(高恩灿)
《是美男啊》——朴信惠(高美男/高美女)
《风之画员》——文根英(申润福)
《茶母》——河智苑(张彩玉)
《帅男偶像》——小嶋阳菜、高桥南、峰岸南(乔装型男团)
追问
亲啊,所以说是扮演男主和女主恋爱,懂?

回答
金玉良缘红楼梦 风之画员 刀剑笑 孽海花 状元花 笑傲江湖之风云再起 之东方不败 都是啊

⑼ 老旦反串伍子胥(反探骊)

陈红/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