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洛阳26岁女子站猪肉摊卖货走红,此女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因为这个女子长得非常漂亮,处理肉的手法也很熟练。
卖猪肉的女生叫岳小美
岳小美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做卖猪肉的。通过网友分享的一些视频可以看出,孟小美在日常卖猪肉方面也是相当熟练的。因为她爸爸是卖猪肉的,所以岳小美从小就经常帮爸爸卖猪肉,所以她从小就逐渐了解了卖猪肉的生意。起初,她父亲不赞成她卖猪肉。毕竟女孩子家找个稳定的工作比较好,况且卖猪肉需要每天早起摸黑,工作强度也不小。但即使如此,也没有击退岳小美。所以,岳小美经营猪肉摊后,每天早上4点就要起床。天亮前,她已经把摊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岳小美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虽然丈夫也从事汽车维修行业,但她在家里吃喝不愁。即便如此,岳小美也认为自己是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一份收入,这也是她的初衷。
B. 女朋友的肉太嫩了,总有想吃的冲动
尝尝呗,你女朋友一定是个美女,那肉又香又嫩,不吃白不吃,其实我也想吃掉我女朋友,只是找不到机会而已,她的身体香喷喷的,每次和她在一起都会疯狂的闻她那香喷喷的嫩肉,一闻到那味,我真想一口把她吞掉,身体真是太水嫩了......
C. 一个男的把女人杀了然后边看着女人的头边吃她的肉这个电影叫�
《最后之晚餐》是由导演福谷修执导并编剧的一部92分钟惊悚系列日本电影,本片根据大石圭的小说《湘南人肉医》改编。
还请及时采纳
D. 有一部恐怖片就是一个好像是美容师把女顾客的头割下来放在桌对面然后吃那女的肉,这部电影的名字是什么
是日本的 《最后之晚餐》看过的
E. 韩国吃女人肉的电影是什么
失踪
韩国电影
基本简介
本片讲诉了根据连锁杀人事件拍摄。秋瓷炫在片中饰演为了寻找被绑架的妹妹而与杀人魔周旋的女主人公。
秋瓷炫扮演寻找失踪女大学生的姐姐。
F. 肉末面条的做法 炒肉末的做法
今天吃肉末面,香喷喷的特别好吃。这肉末面看着简单,炒肉末还是有讲究的,细节在步骤中讲。这肉末只要炒好了,无论搭配米粉还是搭配面条,都特别好吃。可以利用周末或者晚上把肉末炒好,早上起来煮肉末面条(米粉)当早餐也特别舒服,比出去吃要舒服多了。
肉末面条
材料:细圆挂面、肉末、洋葱、姜、食用油、盐、生抽、老抽、菌菇粉、料酒、豆瓣酱等。
煮肉末面,面条要选好,粗一点儿细一点倒不重要,面条的口感要好,煮好后滑滑的又很筋道的面条最好吃。
做法步骤:
准备肉末,我这肉末是包饺子剩下的,肉末里面还拌有小量酸菜,这个不影响整体的味道,也不必刻意加入酸菜。直接用买来的鲜肉末就可了。
大半个洋葱切切碎,一块生姜切碎或者直接磨成姜泥。
炒锅倒油,不需要很多油,把锅预热,先下入洋葱碎和姜碎炒香,一定要加洋葱,省掉洋葱味道会打折。
接着倒入肉末,拌炒均匀,随后,肉末全都变了颜色,不急着加调料,把炉火转成中小火,继续煸炒,把肉末用带油的肥肉炒出油来,随着小火不断加热,可以看到锅中的油会慢慢多起来,这个过程,把瘦肉末也炒得很香很酥。肉末要小火煸香,一定要小火煸炒,肉末的口感酥酥的香香的才更好吃
等把肉末炒到酥香后,淋入料酒放剁细的豆瓣酱,加盐加酱油加菌菇粉,拌均匀,酌量加一些清水,稍稍炖煮。炖 煮时盖上锅盖。豆瓣酱酌量添加,还可以加一些柱候酱,味道会更赞。
稍后打开锅盖,转大火收一下汁,此时锅中基本没有汤汁,香香的肉末就炒好了。肉末调味时,盐的用量稍多一些,因为要用它拌面条,咸度不够不好吃。
汤锅烧水煮面,放入青菜一起煮,面条不要煮太烂,8分熟就可以。
煮好后把面条捞入碗中,放上炒好的肉末,再把煮面的汤浇半勺在肉末上面,一碗香喷喷的肉末面就做好了,如果喜欢吃辣椒,可以加一勺辣椒油滴几滴藤椒油,非常好吃。
多说几句:
如果一次性炒了较多的肉末,分装成小份冻在冰箱中,吃的时候拿出来蒸一下或者面条煮好后留下合适的汤,把冻着的肉末加入面条中煮透也可以,简单又方便。
猪肉末牛肉末鸡肉末都可以这样做,但鸡肉偏瘦,油脂的量要多一些,要不然不香不好吃。
G. 灵魂摆渡中美女吃自己的肉的演员叫什么名字
高家轩,国内新晋人气女演员,北京典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约演员
中文名 高家轩
外文名 Meega
别 名 高闽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满族
H. 瘦肉面条怎么做好吃呢
简单快手一碗肉末面条,比小馆子里做的还好吃
午饭吃得简单,从做到吃总共也不过半小时,比叫外卖还要快,想想也是一种享受。孩子午饭在学校吃,剩下我们老两口,随便吃一碗都成,早餐通常有蛋有奶,午饭也不用特别讲究,老头爱吃面条,所以午饭经常煮面。虽然是煮面,每天的面条也是不一样的,不用刻意做出不同的花样,面条本身就有许多吃法。
稍后打开锅盖,转大火收一下汁,此时锅中基本没有汤汁,香香的肉末就炒好了。肉末调味时,盐的用量稍多一些,因为要用它拌面条,咸度不够不好吃。
汤锅烧水煮面,放入青菜一起煮,面条不要煮太烂,8分熟就可以。
煮好后把面条捞入碗中,放上炒好的肉末,再把煮面的汤浇半勺在肉末上面,一碗香喷喷的肉末面就做好了,如果喜欢吃辣椒,可以加一勺辣椒油滴几滴藤椒油,非常好吃。
I. 好想象电影里那样,肢解个美女,吃她的肉
挖个刚完成人生旅游者
J. 古时候是不是有个将军叫赵思馆吃美女肉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中国的历史满篇“仁义道德”,但实际上分别写着“吃人”,而更可怕地是他发现原来自己也在吃人!
鲁迅的反思更多的是在国民性层面的,这牵涉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用现代的视角来说可以要归因于没有超越的精神性,这当然是一个需要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反思和研究的问题了。
但是实际上,鲁迅那“吃人”的感慨也并非只是隐喻一下诛如对于焚书坑儒、令妇女缠小脚这些没有人性的传统行为,因为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相食,几乎完全贯穿了三千年的历史。
在这方面有做过专业研究的有黄粹涵先生,他撰写了《中国食人史》和《中国食人史料钞》,美国的郑麒平先生也写了《中国古代的食人》较为仔细地疏理了中国主要的正史中关于人吃人情况的记载。
从吃人行为的原因上,郑麒来先生更多地把它归因于文化因素,即通过食人来表达人极强烈的感情,当然最主要是孝文化,原因是在正史中,关于吃人行为的最大比例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尽孝,最常见的当然是把人肉当药引了。但这方面的食人在笔者看来与其它的食人情况有较大区别,甚至研究时可以考虑分开,因为与一般食用他人的食人行为不同,尽孝的食人往往是被食者主动被父母或丈食用,这种牺牲自己的身体来换回亲人健康的行为在历书中往往是正面的形象,就如同我们常提到的千手观音的故事,据说就是因为她把自己的手做为其父新的药,与是被赏了一千只手。我们不能说这种极端重视孝道的深层文化动机与其它的吃人行为就没有联系,但是作为一种被正面评价的行为,就与其它的食人行为有着评价意义上的本质区别。就除此之外任何一种食人现象,既使在记载中没有对它进行批判,但至少也是有同情和悲悯的。而正因为这种正面性,这种食人才被更多地记载,有的事情甚至次重复记载。在郑麒来对于二十五史及其化一些重要史收的统计中显示,总共的1219条关于食人的记载中,因为尽孝的食人记录多达780例。除去了这种舍已为人的孝文化的因素,郑麒来先生认为还有一种主要的食人动机是与其互补的那就是表达强烈的一种仇恨的行为。这点倒是可能值得研究的,因为郑先生同时指出,中国的食人现象是受到宗教影响极少的--当然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所以食人这种超越伦理底线的行为能成为一种时常出现的复仇形式是值得分析的。
而黄粹涵先生则更多地分析了专制制度对于食人现象产生的推动作用,因为皇权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在制度上一方面因为暴政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机而产生民间因饥饿而产生的食人惨状,另一方面,因为不受制约的权力,使很多人能任意地在较长时间里把食人这种行为合法化、常态化,比如专门把人作为军粮的将军,历史上就有不少。这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度,这个可以让我们从政治的意义上思考制度可能带来的极恶后果。而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倒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以现在人的观点看来,求生性的食人仿佛易被理解,而所谓习得性的食人(源于文化、等感情因素)是令人厌恶的,哪怕是为了尽孝,这至少都带有愚昧的色彩,但恰恰相反的是,对官方而言,恰恰是前者是不被认同而强烈排斥的,对后者反而体现了更多的宽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制度的原因,在政治挂帅的背景之下,如果吃现了因饥荒的人相食,这无疑是君主或政府政行失当的体现,是给政府抹了黑的,所以当然会引起官方的反感;相反,无论是为了反应忠、孝、恨的食人行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意味,特别是把政府定性的汉奸当街寝皮食肉(比如袁崇焕),乃是对政府支持的一种表现,这当然会得到君主的欢心了,更不用说把自己的孩子主动杀了给君主(齐恒公)食用这种大忠的行为了。
事实上制度性造成的食人我们应当记忆犹新,最近的就有三年饥荒和文革。三年饥荒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死人事件,其间人相食的行为极多,究其原因是因为政治上的独裁专制,把人逼到了死亡的绝境,巨量的灾民在生命权力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人相食,这用黄麒来先生的说法,叫做求生性的食人。而文革时期广西发生的食人事件就更加注得人注意,因为那时并不存在极端的饥荒现象,食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需要,为了向领袖表忠心,表明自己的阶级立场,对于阶级敌人彻骨的仇恨,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变态的出于口味角度的食人心理存在。
我觉得后一种食人现象更值得被重视,因为这不仅具有制度性缺陷带来的后果,也和文化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各种食人现象中,应该被区别开来的除了上述所说的尽孝式的主动被食外,还有零星的民间刑事犯罪式的食人,因为这种食人现象或属于一种心理变态所引发的犯罪事件(如卖人肉包子),或在极端状态下的一种自救(如船在海上失事漂流者相互食人),即使在如今的文明社会里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而值得注意的食人行为,除了因饥荒引起的大规模食人以外,就是和政治直接有关的食人。
与政治有关的食人行为的核心在于,食人者,或者食人的指使者,担任有政府官职或军队职务,这就使他的食人行为有着某种制度性,至少在本方的利益群众内,是获得承认获认同的,而有的食人行为甚至就是为了做些很多人看(如起义军烹食被俘敌方官员将领),这不但牵涉到个人的食人心理,还有群体心理机制的考察价值。以下就对一些比较典刑的案例进行一些分析。
先从最不正常的恐怕也是最令人发指的食人动机说起,那就是贪恋人肉的美味,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管子.小称》中记载,“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憔蒸婴儿之未尝也。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这短短的记载里至少透露了三个非常可怖的信息,第一,齐桓公,不以吃婴儿为残忍,反而以吃到婴儿肉为满足好奇欲;第二,说婴儿没有吃过很可能已经吃过成年人了,甚至有可能吃人对他来说是一种常态;第三,易牙竟然为了讨好齐桓公以显忠心,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还烹任好送给齐桓公食用。
把这个令人作恶的记载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里看,是有其意义的。首先春秋战国之时,乃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传统社会过渡的阶段,而作为向往成为专制君主的地方霸主如齐桓公,他们的政治心理需求就是拥有至高无上,为所欲为的权力,这个种权力应当扩大到可以反身向已经成形的文明,把吃人这种野兽的行为复辟,也能彰显出他的权力,而另一方面,封建体制向专制体制的转型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消灭宗族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伦理关联,建立一种拥有更高地位的君民、君臣关系,所以易牙的杀子以适君,就为当时的这种社会转型,做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注脚。与此相比,介子推表达忠诚的方式----割肉给他的主重公耳吃----不免还带有生存危机的背景,也就不显得那么令人反感了。
这种权力欲望的另一个着名例子就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项羽为了制服刘邦“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没想到刘邦根本不吃这一套,因为恐怕当时欲得天下的“英雄”早就已经突破了血缘伦理对自己的限制,为了至高的权力,根本不用考虑父亲的死活:“吾与英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与刘邦“主动”请求自己的父亲肉以抗拒项羽不同,被迫吃下自己孩子肉的例子也有。当然,这定是以国家的名义。《战国策》记载,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时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于乐羊。乐羊食之。古今称之:乐羊食子以自信。也就是说乐羊吃下自己儿子的肉汤非但没有遭到遣责反而受到了称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的这个举动意味着将国家的利益置于家族的利益之上,在当时那个正在变迁中的伦理观里,是要被赞扬的。
讨论中国的传统制度,并不是要反思如何避免张献忠这样的杀人魔王恰好拥有了巨大的权力,而是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角斗中,往往你必须有张献忠这样蔑视生命的理念,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张献忠、朱元璋之流才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斗争中合理的胜出者。
这种斗争的一大体现就是对于军事的重视,因为军事力量是夺取政权和维持政权的最强有力,也几乎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以兵为器,就表现为为了战斗胜利、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这种不择手段就极端的就表现在把人当作军粮的军部统帅。
在生存性动机的食人现象总还令人有些同情,虽说食人已经超越了普遍人类道德伦理的底线,但毕竟从食人者角度来说,在食人(尸)与生存之间的选择,定是十分痛苦的。可是这其中有一种较为特殊而值得人关注的是把人当作军粮的现象。
遭遇城困时“炊骨易子而食”(秦围邯郸);被兵困时,部队内“阴相杀食”(秦国围赵)等情况在中国历史上的普遍存在,而这种人相食有时还会得到统治者批准,如在汉初兴遭遇饥荒时“高祖(刘邦)乃令民得卖子,及就食蜀汉”。
据说由岳飞写作的“满江红”中有着名的一对句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让人感受到部队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之仇恨,或许以往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军队以对手或者百姓作为食物的现象在中国历上确实非常常见。
《晋书》中记载,后秦将领符登(后为后秦太宗)在作战时,就公然以人肉充作军粮“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幕便饱食,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在缺乏军粮的情况下,符登对众将说你们早上做战,晚上就能以敌人尸体饱食,何愁饥饿呢,而士兵也听从了这个建议,吃死人肉,而且饱食之后非常能战斗。
而隋末的起义军朱粲更是个食人魔王,他拥兵十万到处杀掠,“所过噍类(指活下来的人或动物)无遗”《资治通鉴》中记载说“军中乏食,(朱粲)乃教士卒烹妇人、婴儿啖之,曰:肉之美者无过于人,但使他国有人,何忧于馁!”他不仅从缺粮开始食肉到认同人肉之美味,甚至发展到要各地以人肉作为税收上缴给他供军队食用,直接代替了粮食。(“又税诸城堡细弱以供军食”)。
五代时的赵思绾也是爱上食人肉的将军,他爱吃人肝,《资治通鉴》中记载“赵思馆好食人肝,尝面剖而脍之,脍尽,人犹未死。”把活人取肝而食,等他吃完了人还未死,手段极为残忍和广西文革时的食人有得一比。他还时常以人肉犒军,像杀猪宰羊一般“每犒军,辄数百人,如羊豕法。”
以上的一些将领在史上记载中算是贬义的争权之枭雄,而在一些所谓的正义之师里,食人现像也不少见。
如庄绰的《鸡肋编》中记载关于靖康之变后,乱世饥荒,“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把人做成腊肉随身当做粮食,而且对于各种人肉,他们还根据口味特点有不同的称乎“老瘦男子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可见当时吃人已经到了何种普遍的程度。
还有史料记载安史之乱时,守瞧阳的张巡,兵士共食三万人。“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瘦伤气长安街。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分衰,吾恨不豁肌以啖众,宁惜一妆而坐士视士饥。乃杀以大飧,坐者皆泣。巡疆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论坛,至省掘鼠,者铠弩以食。...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观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这就是着名的张巡杀妾、许远杀僮的故事。食人以做军粮的事件有一特征就是多食妇女儿童,因为这是最没有战斗力的人群。
除了以上两类特别反人类的食人现象之外,还有一种残忍的食人动机也非常具有政治上实用主义色彩,当然这不是出于生理上的原因,而是以食人来渲染仇恨的氛围,以助于战争动援。这类的食人状况非常多,而且大多是由君主或者起义军领袖亲自下令所进行的。
比较有名的是李自成在攻陷洛阳之后,杀了万历的爱子,福王朱棠洵,把他的肉和鹿肉一同烹煮与属下共同食用,并把这汤起了个名字叫“福禄宴”(福指福王,鹿与禄同音)。
有的在战胜之后将被击败者食杀的是同样为了泄恨,当然也能能过此类举动“证明”被食者的罪大恶极,从而反证自身政权的合法性。这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王莽政权崩溃后,他被“县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当然没有食人这么激烈的还有鞭尸、虐尸之类的举动,那就更多了,比如伍子胥鞭乃楚平王;王允将董卓曝尸于街,点油灯。
在这些食人现象中,生存性的食人(饥饿)乃是把被食者当作物,而食人者将自身还原为动物。因为他们扬弃了被食者的人格尊严,同时放弃相信人类灵魂的不朽性。而习得性食人,拥有更多的精神或情感上的因素,这是一种“文明”性的食人,是食人者通过食人这一过程,把被食者,从人还原成物,从而显示出自己在精神上更高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主奴意识之下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
除以上一些特别令人心寒的食人现象之外,中国历史每当改朝换代,人口都会产生大幅的减少,部分地区甚至会剧减百分之九十以上(明末清初的四川),如此的惨烈景象,当然并非是某个人具体的人有意志的指使人相食,而是政治斗争,改朝换代,最必然导致的全社会性的惨状,虽然分析此极端生存困境中的百姓为了活下去食人也是万般无奈之法,但是暴政之害可谓甚极。
特别凶残的以人为食的制度性行为(比如以人做军粮)大多发生在少数民族政权中,不能否认的是中国道德的道德教化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这表现在未到非常极端的环境下,汉族人一般不会大规模、社会性地主动食人。但是,一方面中国专制制度的维持需要有法家式的冷血,所以一些残暴没有人性的将领、官吏往往成为必要的统治工具,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对食人有癖好而居高位者历史上屡见不止;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历史上频繁进行的朝代更替所造成的逼人易子相食的环境那更是层出不穷。而且每次改朝几乎人口都是会遭遇剧烈下降,这似乎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又很难说和中国一乱一治的“法、道、儒”道统无关。而正是这种道统,造成了那种“文明性”的食人。
曾国潘同治二年四月日记中云:“皖南到处食人。人肉始卖三十文一斤,近闻甚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太平天国之乱,使得人肉竟成市场。这是中国历史上将人当物的最血腥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