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图片 » 姜氏四大美女照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姜氏四大美女照片

发布时间: 2022-07-12 08:06:57

①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四: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

无语。 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三天三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长城倾倒八百里,惊动了官兵,官兵上报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见她生的貌美,便欲纳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亲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像在为孟姜女悲叹。

② 中国的四大美女分别活了多少岁

1、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她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汉时期。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王昭君大约生于公元前的52年,死于公元前的19年,前后共计33年,也就是说,王昭君死的时候,只有33岁。

2、杨玉环

杨玉环生于公元719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流亡四川,在途经马嵬坡的时候,将士哗变,李隆基没有办法,含恨赐死了杨贵妃,那一年,是公元756年。从719年出生,到756年被赐死,杨玉环一共活了37岁。

3、貂蝉

关于貂蝉活了多少岁,因为貂蝉根本就不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而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

4、西施

西施活了20岁,西施的原名叫做施夷光,因为家住在西村,所以大家一般都叫她西施。战国时期,吴王因为杀父之仇,所以带领军队大战越国。

(2)姜氏四大美女照片扩展阅读

1、西施是春秋时候越国的美人,本名施夷光,春秋时候称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称呼,如齐姜就是嫁到齐国的姜氏女,故史载西施,传名于世。

2、貂蝉是四大美人之中身世最为迷离的一个,甚至至今不能确定这个巧行连环计的美人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她在四大美人当中形象被塑造得最为艳丽和精彩,也非常戏剧化,堪称粉红英雄。

③ 列举中国十大误国女人

夏代:妹喜

传说夏朝最后一代天子的妃子。嫁给桀之后,纵情声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戏。桀还制造了一个“倾台”,供他们俩玩乐。据说妹喜爱听“裂帛”之声,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如此浪费民脂民膏,这在全国人口还没有北京市海淀区人那么多的夏朝简直是不可饶恕的。据说当时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他们指着太阳骂道:“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由于桀专宠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圆百里”的小部落商给灭掉了。

商代:妲己

着名的商纣王的妃子。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但传说多为不可信,尤其《封神演义》,更将其化为“九尾灵狐”,扯得神乎其神。据估计妲己应该和妹喜差不多,都是超级美女,进宫之后纵情声色,导致国王们不理朝政且严重肾虚,同时国家的各种矛盾在当时恰巧又非常尖锐,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纣王据说本来还是很有本事的。据说他力大无穷,刚刚当王的时候很有进取心,东征西讨,打仗很厉害。可惜,一旦误入歧途,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周朝:褒姒

也就是“烽火戏诸侯”中的那个从来不笑的美女。《东周列国志》把她的身世说得很神奇,但是实际上估计也就是“褒”部落的一个美少女,出于政治原因被献给了周幽王。个人认为这个褒姒应该比妹喜妲己要强,历史上没有很强调她的“纵情声色”,而所谓“烽火戏诸侯”则完全因为周幽王这个老色鬼自己发*,看人家不笑就非要逗人家笑,最后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开超级大玩笑来逗人家乐。虽然证据不足,但我还是觉得这一定不是什么褒姒要灭亡周朝的“阴谋”,她不笑估计是性格本来如此和而又身处危险的境地所导致,而周朝的灭亡和这之前不久周厉王造成国家动荡元气尚未恢复加上幽王身边汉*作乱所至。谁之过?臭男人之过。所以,我们得到的教训是:不要总向MM发*,不然你会死得很难看。

春秋:西施

从某个角度说,西施是“英雄”,属于“地下党”那伙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从吴国的立场来看,西施就是处心积虑的“红颜祸水”了。夫差的灭亡和她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当然夫差在战略决策上在战争指挥上犯下了更加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夫差没有最后灭亡越国,西施的枕头风就有巨大作用了。还有,吴国人在当时在人种上更接近“华夏”人。越国在人种上属于马来人越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越南国史》(越南人自己写的)就奉勾践为自己国家的祖宗。所以呢,这个西施也是有“干涉中国内政”的嫌疑的……

西汉:吕雉

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吕后其实并没有像前四位一样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国家灭亡,但她在世的时候压制刘家,扶植吕家,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古人最重视“家族统治”而非常反感媳妇家“篡位”,所以吕后当然要算非常有代表性的“红颜祸水”。另外,吕后手段也太过歹毒,从她对待刘邦的小妾——戚夫人上可以看出来。据说吕后等刘邦一死就把戚夫人手脚全剁掉,挖出眼睛,刺聋双耳,割掉舌头,扔到厕所里做“人彘”。真是残忍,让人难以接受。

三国:貂蝉

性质同西施差不多。虽然董卓是借她的力除掉的,但是她当然也是一个处心积虑破坏人家家庭和睦、政局稳定的一股祸水。当然,如果《三国演义》里面凤仪亭那段历史真的存在的话,貂蝉主要还是被人利用:这祸仍然要算男人惹的。

晋朝:贾南风

这贾南风应该是所有列举出来的“红颜祸水”中长得最丑的一个了。史载,贾后个子很矬,脸色青黑,眉后有一疵,其丑无比。可是她阴辣险毒,无所不用其极。这里插一句嘴,说说她的丈夫——晋惠帝司马炽。这人是个着名的白痴。有一次他看到青蛙叫,就问:这些青蛙给公家叫,还是给私家叫?(估计他要发工资)还有一次,人家报告:某某地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他问:为什么?答:没粮食。白痴说道:真弱智啊,没粮食,他们不会去吃肉么?那就饿不死了。这样一位白痴,当然斗不过贾后了。贾后把他治的对她服服帖帖,白痴皇帝对她又害怕又喜欢(鬼知道他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个恐龙),以致很少去“临幸”别的女人。

贾后虽然很丑,但是奇妒无比。有一次她听说某妃子怀孕了,居然挺着长戟当飞镖把人家捅死了!同时,这个贾后也内行不修,宠爱“美男子”,搞得短暂的晋朝乌烟瘴气。这还不算,她对政敌也是心狠手辣,频繁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拉了这个灭了那个,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可见这个贾后是多么可恶。

但是,细一想,贾后能干出这些事情来,和男人们的“发*”有直接关系。首先,是杨骏“发*”把她弄上来的,以为这个女人好控制,结果不但没有控制人家,反而让人家把自己的命“控制”了。其次,她的丈夫也太过白痴,如此白痴的一个男人,怎能管好家务,更别说国家了!再者,贾后身边也围绕着很多“*货”,为之出谋划策,甚至出兵出力助纣为虐,这不是发*么?

唐代:杨玉环

杨玉环大家最熟悉了,就是杨贵妃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帝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的美丽,估计是谁都不能抗拒得。而由于她的美丽,“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但如此,“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唐玄宗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玉环的受宠不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杨贵妃当然是“红颜祸水”了。

虽然一般都认为唐玄宗是被杨贵妃“害了”,但我看这个罪过还是唐玄宗本人要大得多。安史之乱首先应该归罪的就是天宝时候唐玄宗的宠幸小人,不理朝政,同时好大喜功,疏忽边防,完全没有了开元时候的进取心。杨贵妃是美女,唐玄宗要宠幸她,但是假如换了一个美女,唐玄宗还会不会干出那种宠爱美女不理政事的情况呢?我看当然会!古代的皇帝,无论是“明君”抑或“昏君”,九成以上都是好色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干隆哪个不是娶了一堆老婆生了一堆儿子?只不过他们那时候各种矛盾还不尖锐,没有因为宠爱女色而直接亡国罢了。这么说来,像杨玉环、妹喜、妲己的事情就好解释了:这个错误80%以上要归罪于那些好色的男人!没有那些人的好色,这些“祸水”不会被推到这么高的位置;没有那些人的好色,这些“祸水”也不会成为国家破败的导火索!所以,危害最恶劣的,是男人的好色!

明朝:客氏

这个人大家不太熟悉,我多说一些,详细介绍一下。客氏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搭档就是臭名昭着的——魏忠贤!

客氏是河北农妇,18岁就被选进宫给小皇子做奶娘。这个客氏一定深谙儿童心理学,朱由校小时候被这个客氏哄得离不开,一离开就大哭大闹不止,不吃不喝。后来客氏凭借着小皇子——小皇帝对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后宫。同时,宫里新崛起了一个太监——魏忠贤。他和客氏一样,会笼络校皇子得心,也能使用手腕,想尽各种方法让小朱玩,最后根本离不开他了。

客氏同魏忠贤一拍即合,居然搞起了“对食”(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的夫妻关系,但是这时候客氏已经有一个“太监丈夫”了,所以客魏对食恐有“破鞋”之嫌)。俩人密切配合,一内一外,牢牢控制小皇帝,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

明朝最后灭亡在李自成——满清手底下,和这俩人在天启朝的穷折腾由直接的关系(和明神宗明光宗有间接的关系),在这段日子里,客氏为害宫内,迫害死了很多妃子宫女太监,几乎导致所有怀孕的妃子流产,包括张皇后!而由于她的支持,魏忠贤为害朝廷,陷害忠良,糟踏国家,鱼肉百姓,具体不多说了,魏忠贤干的坏事情很多书都可以看到。可以说,没有客氏魏氏,就没有明朝的灭亡,没有客氏魏氏,就没有清朝的今天。

但是,仔细分析,客氏的为害作乱,和几个男人的恣意妄为也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就氏魏忠贤——当然他不算完整的男人。而明熹宗朱由校的放任,就难逃干系了。朱由校小的时候离不开奶妈和“魏爷爷”那倒有情可缘,可他后来长大了,没长成白痴,可却尽干十岁以下儿童干的事情。他不理朝政,一心爱玩,并且求新求刺激。他的木工活远近闻名的,可这还不算,他玩的时候还要玩危险的,比如有一次在北海划船,据说他不会游泳,可是不知道怎么搞得居然连划船的太监加上他三个人都掉到水里去了(肯定是小皇帝自己捣乱),最后侍卫仅仅救上来一个人——那就是小皇帝,其余俩太监居然淹死了!多危险啊。还有一次,皇帝居然近距离玩大炮,结果他也没弄好,大炮爆炸,他旁边的太监一只手都被炸飞了,这小皇帝居然没事,而小朱也放得开,哈哈一笑,这事就忘掉了。

你们想想,这样混蛋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么?这种心理素质和这种人生追求,换了客氏,恐怕明朝还要完蛋。这客氏的“红颜祸事”,呵呵,也应该算是男人自己招的。

清朝:慈禧

这个慈禧西太后我个人认为是所有“红颜祸水”中最为可恶,为害最为主动也最为严重的一个了。由于这个女人的自私和无知,中国起码落后了西方50年。具体问题以后有时间再分析。

但是西太后的为害家国,也离不开向她“发*”的男人的影子。

那拉氏怎么得宠的?这个那拉氏本来仅仅是个宫女,要不是她在花园子里唱起南方小调勾引咸丰皇帝,更重要的,要不是咸丰皇帝色心陡起,对这个“南方美女”倾心有加,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被改写。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混蛋者甚少,远非明朝可比,如咸丰,他还是一心要治理好国家,并且有一定的能力的,身边也有大臣辅弼。但是由于他迷上了那个“兰儿”,并且不顾自己身体羸弱,“尽情享乐”,结果才当了十年皇帝,就肾虚而死精尽而亡,留给慈禧一个“垂帘听政”的机会——那拉氏的上台,离不开咸丰的好色。

纳拉氏怎么掌权的?当然是灭掉了肃顺等八大臣之后。但是慈禧可不是穆桂英,她灭掉那八个人还是依*她的小叔子——奕忻的助纣为虐。没有奕忻这种人发*一样的鼎力支持,怎能有“西太后”的作威作福?

那拉氏怎么破坏“百日维新”的?那也离不开荣禄和袁世凯两个“发*”者。这就不多说了。西太后之所以能从1860到1908为害中国近五十年,还和同治皇帝的不争气、光绪皇帝的懦弱以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一帮人的力保有直接关系。这些人才能高则高矣,但是他们愚蠢地不分好歹一心支持“朝廷”——这是谁之朝廷?他们心里当然知道,这是那拉氏那个女人一个人的朝廷!可是他们就是这么*,他们可以杀掉千万个“长毛”、“捻匪”,可以平息“河湟马家军”和“哲的沙尔汗国”,甚至敢于在洋人面前拍案而起,可是却一心一意为这个大祸水卖命效力,怎一个*字了得?!

④ 杨贵妃原名叫什么 封神榜

杨贵妃(719-756),即杨玉环,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今四川崇州)。开元二十三年(735),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宝四载(745),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封神榜里没有

⑤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是指哪是个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是指在汉族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一说天仙配),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四个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
牛郎织女
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

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在河里洗澡,尽情地享受人间的欢乐。她们游玩时,织女遇见了牛郎,二人互生情意,在老牛的帮助下,他们结成了夫妻。牛郎和织女婚配后,男耕女织,夫妻恩爱,一胎双胞,有儿有女,一家四口,生活甜蜜。但是好景不长,这事被天上玉皇大帝知道了,要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拆散了他们的美好姻缘。老牛望着泪流满面的牛郎和痛哭流涕的两个孩子,它也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老牛对牛郎说:“你不要哭伤了身体,还要抚养两个孩子。我有办法为你解难,也是我应该报答你的时候了。待我死后,用我的皮做三双鞋子,你和两个孩子穿上它就可以上天,一家人就可以团聚。”老牛当天就死了,牛郎按老牛说的话做了,他们穿上老牛皮做的鞋,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找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心一狠,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织女就被隔在天河两岸,他们只能相对哭泣。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他们夫妻的恩爱所感动,就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湖南澧州孟姜山周边地区(今津市、澧县分管的嘉山一带),相传秦始皇时,逃役回乡的青年范喜郎与孟姜女新婚当晚,正要入洞房之时,范喜郎又被抓住发往北方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最终哭倒长城,沥血找到了丈夫的遗骨,立誓要把丈夫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她背负遗骨的归乡路上历尽坎坷,在陕西西安府潼关县饥渴而死。当地老百姓为孟姜女的真情感动,收埋他们的遗骸立祠纪念,至今香火不断。孟姜女的故乡嘉山有很多关于孟姜女的文化遗存,实物景点琳琅满目,故事戏曲脍炙人口。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海外华人对故国的眷念。

白蛇传
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

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
在峨嵋山经过千年修炼的两位蛇仙,来到人间的西湖,化作美丽的少女白娘子和青儿。她们在雨中遇到青年许仙,白娘子与许仙萌生爱情,结为夫妇。和尚法海认为此乃妖孽为害,遂蛊惑许仙于端阳节以雄黄酒灌醉妻子,白娘子醉后显露蛇形,吓死许仙。白娘子醒后惊痛不止,舍生忘死去仙山盗回仙草,救活许仙。
不料许仙病后初愈,又被法海诱上金山寺。白娘子和青儿赶到,法海却不准许仙出见,白娘子无奈,与青儿调动水族,水漫金山,法海请来神将护法助战,不想中了法海禅师的计谋,被装进了一个很小的钵盂里,压在了雷峰塔下面,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天伦之乐。

梁祝
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飞。
实际上两人相差了八百多年,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祝英台是侠女,劫富济贫,三去太守家盗银,后中埋伏被乱刀砍死,百姓将其厚葬;梁山伯是宁波府银县县官,死后入葬挖墓时,恰巧刨出祝英台的墓碑,风水看好,另择地而葬又不妥,故合葬,立碑,黑为梁,红为祝,有文人心生奇想,敷衍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

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董永卖身葬父,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七仙女一夜织锦10匹,帮助董永改三年长工为百日。百日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

⑥ 孟江女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

孟姜女,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按照一般传说,她是秦国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之夜,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远万里为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花了很长时间才到长城,然而最后却被告知丈夫已经死了,尸体也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放声大哭,最终哭倒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也有更荒唐的传说,如她和秦始皇有感情纠葛。

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事实上她不是秦国人,而是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哭的也不是秦长城,而是齐城墙。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孟姜”,孟为排行第一,姜为姓,是美女的象征性称呼,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如《诗经·小雅·有女同车章》有句“彼美孟姜”。现在流传的故事核心在唐朝的时候已经成型。

撩开古代“靓妹”孟姜女的神秘面纱

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在被人们代代讲述了上千年以后,在不久前有了一个新的名分。她的传说和其他30项民间文学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7日,新华网刊发了一篇名为《专家考证: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的文章。

在历史上,莫非真有孟姜女此人?这个貌美如花的小女子难道确有“哭长城”一事?她哭的所谓的“长城”又是在哪里?一个娇弱女子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哭”法,终于连长城也“倒”了?

孟姜女原是无名氏,最早根本没有“哭”。

“最早记载的孟姜女是没有名字的。她是齐国武将记梁的老婆,称为记梁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向记者讲述。

在《左传》中,最早记载了有关记梁妻的故事。“记梁出战莒国,死了。尸体被运回齐国,齐庄公要求在城门外就进行吊唁。但是,记梁妻坚决不同意。她说,‘记梁是怎么死的?如果他有错误,就干脆不要把他的尸体运回。如果没有错误,记梁就是为国捐躯,那么应该能够到宗庙里面进行祭奠。’于是,齐庄公就按照规矩很正式地进行了仪式。”

故事到此结束了,没有关于“长城”、也没有关于“哭”。施爱东介绍,顾颉刚先生在1927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对此故事起源也有说明。顾老撰文描述,“在这一段记载里,只见得她是一个知礼的妇人。”

孟姜女是怎么“哭”起来的?

那么,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子说齐人善哭,因为孟姜女哭,从而改变了齐国的风俗,导致了一个国家善于唱哭调。但是顾老推测,很可能齐国本来就善于唱一种哭腔,有这种风俗,所以才有了记梁妻的哭。”

施爱东告诉记者,把孟姜女故事的中心放在“哭”上,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天人感应”的需要。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西汉重天人感应。而“哭”能够跟“天人感应”挂钩,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并能够最终在故事中稳定下来。

施爱东认为,任何时代都会用现实的例子来说明某种哲学思想。西汉就借助了记梁妻的故事,使其成为“天人感应”的一个个例。“不过,这所有的研究都只能说是猜测。”他同时强调,至于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这是至今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

孟姜女的“哭”,甚至“崩”了山。

“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孟姜女哭崩了城的最早记载,是刘向提出来的。”施爱东介绍,从此,孟姜女“哭”的威力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崩城”,甚至是到了“崩山”的地步。

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说她哭崩了记城,而且有五丈!三国时候,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记妻哭梁,山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记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据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梁山崩是春秋时的一件大事,从此,梁山崩与记梁妻两个传说结合在一起,除了表现出记梁妻哀哭感天以外,也因为“记梁”的名字中有个“梁”字。不过,崩山的说法后来还是渐渐沉寂了。

“关于哭崩了什么城,最早记载并没有提及。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哭的,也不知道崩了什么城。至于哭长城的说法,是到了唐代才有的。”施爱东说。

孟姜女“哭”千年,唐代才“倒”了秦长城。

自从“孟姜女”和“哭长城”联系在一起,有关“哭的是哪里的长城”这个话题就在民间争议开来。

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在山东境内。又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要不然为什么秦始皇会在一怒之下邂逅这位美娇娘。对此,施爱东表示,“无论是齐长城还是秦长城,这些种种的说法,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秦始皇也是在唐代才和孟姜女挂上关系。至于最早二者是怎么挂上钩的,也都只能推测。”不过,至于为什么故事会和秦始皇联系上,施爱东认为这是寻找共同知识的需要。故事总是会附会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物上。

他解释,任何故事必须依附于大家都知道的知识,才能为更多的人记住。一开始说孟姜女哭的是一个城市的城墙。随着不断传播,需要说成一个为更多人所知晓的地方的城墙。当故事在齐鲁大地流传时,就成了哭崩齐国城墙。传播到全国范围时,就需要孟姜女哭倒一个全国都知道的城墙。这时候,它找到了一个对于全国来说都是共同知识的指认物———秦长城!

“在哪个地方流传,就哭倒哪个地方的城墙。当然,故事绝对不会一开始就从齐长城变成了秦长城,很可能中间还有过其他的城墙。为什么那些都没有被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别的城墙不是共同知识,不为大家所知晓。”

正是因为如此,原本没有“哭”的孟姜女,从春秋到了唐朝,终于“哭倒”了秦长城。

背景知识

“孟姜女”原意为“靓妹”

最早没有名字的记梁妻,为什么最后会被称为“孟姜女”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告诉记者,“孟姜”一词其实在《诗经》中就已经被多次提到,而且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事实上,“孟姜女”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靓女”。它并非特指,而是一个象征性的通称。

“孟姜女传说”讲述都不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介绍,“孟姜女”传说在各个地方的讲述完全不一样。

广西一带有说“孟姜女”和万喜良不是偶然遇见,而是从小青梅竹马。清代有唱本说,万喜良的父亲是儒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抓。万喜良的父亲跟孟姜女的父亲是好友,于是万喜良就逃到孟姜女家。秦皇岛一带流传的孟姜女传说和项羽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我们听得最多的孟姜女传说,其故事核心在唐朝就基本已经定型。这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就是“哭倒长城”和“斗秦始皇”。这是该传说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

⑦ 古今中外有哪些女名人

中国女名人:
中国最早的女军事家:(商朝)武丁妃妇好
商:纣后姜氏、妃妲己
周:周幽王妃褒姒
春秋:越国美女西施
战国:齐王后钟无盐(女军事家)
秦朝:孟姜女
汉朝:汉高祖后吕雉、汉成帝后邓绥、汉章帝后赵飞燕、汉武帝后卫子夫、陈阿娇、班婕妤(文学家)、王昭君、貂婵、缇 萦
三国:刘备妻甘夫人、糜夫人、魏文帝后甄氏
南北朝:魏孝文帝太后冯氏
隋朝:隋文帝后独孤氏
唐朝:唐太宗后长孙氏、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唐中宗后韦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杨贵妃
五代十国:李煜妻周氏
宋朝:李师师、佘赛花、李清照、梁红玉
辽国:萧太后
元朝:黄道婆
明朝:明太祖后马氏、明万历帝妃万氏、客氏、崇祯帝后周氏、陈圆圆、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唐赛儿
清朝:孝庄文皇后、孝贤皇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珍妃、香妃、康熙帝后赫舍里、秋瑾、王聪儿、林黑儿
民国:宋美龄、宋庆龄、宋霭龄、江青、贺子珍、杨开慧、赵一曼、刘胡兰、冰心、丁玲、林巧稚、杨沫、婉容、文绣、江姐、雷洁琼
当代:舒婷、张抗抗、铁凝、李素丽、顾秀莲、王楠、张怡宁、郭晶晶、邓亚萍、王军霞、李婷、孙甜甜、陈慕华、卢勤、鞠萍、王小丫、倪萍、张海迪、吴仪、宋祖英、斯琴高娃
外国女名人:
伊莉莎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川岛芳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总理默克尔、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加拿大前总督克拉克森、美国国务卿赖斯、苏联女英雄卓 娅、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英国戴安娜王妃、居里夫人、海伦·凯勒、歌星席琳·迪翁

⑧ 民间有哪些美丽的传说

蚕花娘娘,源于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太湖边住着一户人家,男人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了,家里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儿,喂养着一匹白马。女孩一人在家,非常寂寞,一心盼望父亲早日归来。一日,女孩摸着白马的耳朵开玩笑地说:“马儿呵马儿,若是能让父亲马上回家,我就嫁给你。”白马闻言竟点了点头,仰天长啸一声,随即挣脱了缰绳,向外飞奔而去。没过几天,白马就驼着女孩的父亲回到了家中。此后,那匹白马一见到女孩就高兴地嘶叫起来,同时跑到女孩身边久久不肯离去。女孩的父亲发觉后,悄悄地盘问女儿,才知道女儿当初许过的承诺。父亲心中替女儿着想,于是趁女儿不在家时,一剑射死了白马,还把马皮剥下,晾在了院子里。女孩回到家中,见到晾着的马皮,知道出了事,连忙奔过去抚摸着马皮伤心地痛哭起来。忽然,马皮从竹竿上滑落下来,正好裹在姑娘身上。院子里顿时刮起了一阵旋风,马皮裹紧姑娘,顺着旋风滴溜溜地打转,不一会儿就冲出了门外。等女孩的父亲赶去寻找时,早已不见踪影了。几天后,村民们在树林里发现了那个失踪的姑娘。雪白的马皮仍然紧紧地贴在她身上,她的头也变成了马头的模样,爬在树上扭动着身子,嘴里不停地吐出亮晶晶的细丝,把自己的身体缠绕起来。从此,这世上就多人们称之为“蚕”(缠)的生物,而且塑造了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的形像,放在庙里供奉,谓之“马鸣王菩萨”,而江浙一带的蚕农都喜将蚕神称为“蚕花娘娘”。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传说干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干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干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干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沉鱼 落雁 闭月 羞花的美丽传说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我国古代民间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嫱、貂禅、杨玉环的雅号。
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曾受越王勾践之命,前去侍奉吴王夫差。有一天,她去河边浣纱,她那窈窕俏丽的身影惊呆了游鱼,竟使游鱼忘记了游动,沉入水底,固有“沉鱼”之说。
王嫱即王昭君。西汉时,为了沟通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她受命和婚匈奴。在出塞的路上,她触景生情弹起了古琴,那如泣如诉的琴声,竟使飞雁听后忘记展翅飞翔,从高空跌落地上,故称“落雁”。
貂禅,有名无姓,在《三国演义》中可称美绝。她拜汉献帝大司徒王允为义父。有一天,貂禅在后园拜月,忽然,一片彩云遮住了明月,恰好被王允出来看见。王允高兴万分,便向外人夸耀说:“我女儿比月粱姑溃��拿廊荩�叩迷铝林荒芏憬�评铩!惫视小氨赵隆敝�啤?
羞花指的是杨玉环,即杨贵妃。一天,她在御花园赏花散步,指袖之间无意触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卷了叶儿,宫女们不知是含羞草,误以为杨贵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于是就传开了。后人便称她为“羞花”。
古代的四大传奇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

夏夜纳凉,望着碧海青天、闪烁银河,遥指隔河相望的牵牛、织女星,听着老祖母永远也讲不厌的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会有着这样美好的记忆——如今,青年一代对这些越来越隔膜了,“孟姜女争风吃醋,丑小鸭吃肯特鸡”,物欲世界,光怪陆离,使一切都走样变味,人们又开始重提“自然”和“回归”。愿牛郎织女的故事不被“摇滚”,为人们多少留一点清纯。�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为天空纺织美丽的云锦。牛郎是一个勤劳朴实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说话,告诉牛郎,某天仙女们要到湖里去洗澡,让他去抱织女的衣服,然后再还给她,向她求婚。就这样牛郎织女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这一美好姻缘。牛郎听老牛的话,披上牛皮,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赶,王母娘娘拔上发簪一划,一条天河就活生生地把这一对夫妻分开。天河再宽,只能隔开他们的身,可分不开他们的心。他们隔河相泣,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到天上去,为这一对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桥铺路。——所以表演牛郎织女故事的戏剧,也叫《天河配》或《鹊桥会》。
这就是中国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然而,这种形态的完成却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
《诗经》《大东》篇就记载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跂(q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

说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镜子也该有光。三角排列的织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摆动着梭子织布。然而织啊织啊,总不能织成纹章。而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箱。据任昉《述异记》:织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头忙于织布,十分辛苦,天帝怜其独处,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他们婚后贪欢废织,天帝发怒,仍将织女遣归河东,只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从这里,或可看出《诗经》牛女故事的影子。�
汉魏之际,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爱情故事已经成形。《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得最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水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赋》、陆士衡《拟迢迢牵牛星》、谢惠连《七月七日咏牛女》等,都咏过牛女的故事。�
汉末应劭《风俗通》已记载了七夕喜鹊搭桥的情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从南朝梁代宗懔(lǐn)的《荆楚岁时记》可见,在民间风俗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与妇女的乞巧风习,已经结合起来。乞巧活动由来已久,《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而且这种活动也不限于“七夕”,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融为一体。到了唐代,这一故事和风习已由民间传到宫庭。《长恨传》云:“天宝十载,(杨贵妃) 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夕……时夜殆半……独侍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白乐天《长恨歌》亦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了清代戏剧家笔下,杨李题材则径以《长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受人们群众喜爱,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民丰富着、发展着,使它越来越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于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经过世代积累的创造,才形成今天这样的面貌。�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着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古
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传�

《白蛇传》也是由人民群众经过几百年的世代积累创造出来的美丽传说,它至今仍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祭塔”等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连金山寺、雷峰塔、断桥等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多半也得力于《白蛇传》。�
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在这之前的传说中,白蛇精都是凶狠的妖怪,它玩厌了男人还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题不过只告诉人们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她执着地追求着爱情、自由和幸福,坚贞不二。比起来许仙则是个软耳朵,而且有点负心。他一听见别人闲话,就动摇变心,几次让人甚至请人用法术驱除、收服白娘子,最后是他听从法海教唆,亲手将妻子用钵盂罩住,永镇雷锋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矛盾。从《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这一传统题材演变的痕迹。�
在白娘子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反封建的主题被逐渐突出。清代初年的戏曲《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法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成为破坏白许婚姻的罪魁祸首。“盗草”、“水斗”的情节强化了白娘子的性格,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她在所不辞。许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白氏虽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击伤情,太觉负心了些。唉,恩怨相寻,一场懡忄罗(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尘心已断,愿随师父出家。”这是他最后的自白。�
到了弹词《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明确起来。“许仙心内来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与你无涉半毫分。你今休得来生事,拆我夫妻两下分。”鲁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弹词《义妖传》,“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几百年来,正是无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不断创造,使得《白蛇传》在艺术上不断升华,完成其批判封建主义、歌颂自由与爱情的主题。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传,50年代以来,由于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国,形成“天仙配热”。时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会上,“夫妻双双来相会”和“我挑水来你浇园”,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的脍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无其人?他的故事产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湖北《孝感县志》(光绪8年)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丧母,汉末遭黄巾之乱,奉父流落该处,佣耕为生,后来乃有了卖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 “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顺治、康熙间修的《孝感县志》同样说是“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到了五代后唐时,又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孝感者,因孝而感动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志中,突出的是一个“孝”字。�
着名笔记小说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记有董永的故事。“汉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亡,无葬,乃卖身以供丧事……”�
魏曹植长诗《鼙(pí)鼓歌五首·灵芝篇》歌咏孝子的故事,也写到董永:“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可见在汉末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其产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也记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 ‘能织耳。’主曰:‘为我识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刘向,西汉宣、成间人,着名经学家、目录学家,他之所记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迟也应发生在西汉中期。

⑨ 古代的四大传奇爱情故事是什么

牛郎织女�

夏夜纳凉,望着碧海青天、闪烁银河,遥指隔河相望的牵牛、织女星,听着老祖母永远也讲不厌的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会有着这样美好的记忆——如今,青年一代对这些越来越隔膜了,“孟姜女争风吃醋,丑小鸭吃肯特鸡”,物欲世界,光怪陆离,使一切都走样变味,人们又开始重提“自然”和“回归”。愿牛郎织女的故事不被“摇滚”,为人们多少留一点清纯。�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为天空纺织美丽的云锦。牛郎是一个勤劳朴实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说话,告诉牛郎,某天仙女们要到湖里去洗澡,让他去抱织女的衣服,然后再还给她,向她求婚。就这样牛郎织女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这一美好姻缘。牛郎听老牛的话,披上牛皮,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赶,王母娘娘拔上发簪一划,一条天河就活生生地把这一对夫妻分开。天河再宽,只能隔开他们的身,可分不开他们的心。他们隔河相泣,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到天上去,为这一对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桥铺路。——所以表演牛郎织女故事的戏剧,也叫《天河配》或《鹊桥会》。
这就是中国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然而,这种形态的完成却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
《诗经》《大东》篇就记载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跂(q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

说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镜子也该有光。三角排列的织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摆动着梭子织布。然而织啊织啊,总不能织成纹章。而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箱。据任昉《述异记》:织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头忙于织布,十分辛苦,天帝怜其独处,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他们婚后贪欢废织,天帝发怒,仍将织女遣归河东,只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从这里,或可看出《诗经》牛女故事的影子。�
汉魏之际,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爱情故事已经成形。《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得最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水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赋》、陆士衡《拟迢迢牵牛星》、谢惠连《七月七日咏牛女》等,都咏过牛女的故事。�
汉末应劭《风俗通》已记载了七夕喜鹊搭桥的情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从南朝梁代宗懔(lǐn)的《荆楚岁时记》可见,在民间风俗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与妇女的乞巧风习,已经结合起来。乞巧活动由来已久,《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而且这种活动也不限于“七夕”,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融为一体。到了唐代,这一故事和风习已由民间传到宫庭。《长恨传》云:“天宝十载,(杨贵妃)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夕……时夜殆半……独侍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白乐天《长恨歌》亦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了清代戏剧家笔下,杨李题材则径以《长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受人们群众喜爱,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民丰富着、发展着,使它越来越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于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经过世代积累的创造,才形成今天这样的面貌。�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着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古
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传�

《白蛇传》也是由人民群众经过几百年的世代积累创造出来的美丽传说,它至今仍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祭塔”等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连金山寺、雷峰塔、断桥等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多半也得力于《白蛇传》。�
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在这之前的传说中,白蛇精都是凶狠的妖怪,它玩厌了男人还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题不过只告诉人们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她执着地追求着爱情、自由和幸福,坚贞不二。比起来许仙则是个软耳朵,而且有点负心。他一听见别人闲话,就动摇变心,几次让人甚至请人用法术驱除、收服白娘子,最后是他听从法海教唆,亲手将妻子用钵盂罩住,永镇雷锋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矛盾。从《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这一传统题材演变的痕迹。�
在白娘子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反封建的主题被逐渐突出。清代初年的戏曲《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法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成为破坏白许婚姻的罪魁祸首。“盗草”、“水斗”的情节强化了白娘子的性格,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她在所不辞。许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白氏虽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击伤情,太觉负心了些。唉,恩怨相寻,一场懡忄罗(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尘心已断,愿随师父出家。”这是他最后的自白。�
到了弹词《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明确起来。“许仙心内来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与你无涉半毫分。你今休得来生事,拆我夫妻两下分。”鲁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弹词《义妖传》,“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几百年来,正是无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不断创造,使得《白蛇传》在艺术上不断升华,完成其批判封建主义、歌颂自由与爱情的主题。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传,50年代以来,由于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国,形成“天仙配热”。时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会上,“夫妻双双来相会”和“我挑水来你浇园”,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的脍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无其人?他的故事产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湖北《孝感县志》(光绪8年)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丧母,汉末遭黄巾之乱,奉父流落该处,佣耕为生,后来乃有了卖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顺治、康熙间修的《孝感县志》同样说是“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到了五代后唐时,又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孝感者,因孝而感动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志中,突出的是一个“孝”字。�
着名笔记小说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记有董永的故事。“汉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亡,无葬,乃卖身以供丧事……”�
魏曹植长诗《鼙(pí)鼓歌五首·灵芝篇》歌咏孝子的故事,也写到董永:“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可见在汉末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其产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也记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识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刘向,西汉宣、成间人,着名经学家、目录学家,他之所记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迟也应发生在西汉中期。

⑩ 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把四部里面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和她们各自的区别

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

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跂(q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

说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镜子也该有光。三角排列的织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摆动着梭子织布。然而织啊织啊,总不能织成纹章。而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箱。据任昉《述异记》:织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头忙于织布,十分辛苦,天帝怜其独处,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他们婚后贪欢废织,天帝发怒,仍将织女遣归河东,只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从这里,或可看出《诗经》牛女故事的影子。�
汉魏之际,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爱情故事已经成形。《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得最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水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赋》、陆士衡《拟迢迢牵牛星》、谢惠连《七月七日咏牛女》等,都咏过牛女的故事。�

汉末应劭《风俗通》已记载了七夕喜鹊搭桥的情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从南朝梁代宗懔(lǐn)的《荆楚岁时记》可见,在民间风俗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与妇女的乞巧风习,已经结合起来。乞巧活动由来已久,《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而且这种活动也不限于“七夕”,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融为一体。到了唐代,这一故事和风习已由民间传到宫庭。《长恨传》云:“天宝十载,(杨贵妃)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夕……时夜殆半……独侍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白乐天《长恨歌》亦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了清代戏剧家笔下,杨李题材则径以《长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受人们群众喜爱,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民丰富着、发展着,使它越来越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于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经过世代积累的创造,才形成今天这样的面貌。�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着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

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传�

《白蛇传》也是由人民群众经过几百年的世代积累创造出来的美丽传说,它至今仍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祭塔”等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连金山寺、雷峰塔、断桥等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多半也得力于《白蛇传》。�

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在这之前的传说中,白蛇精都是凶狠的妖怪,它玩厌了男人还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题不过只告诉人们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她执着地追求着爱情、自由和幸福,坚贞不二。比起来许仙则是个软耳朵,而且有点负心。他一听见别人闲话,就动摇变心,几次让人甚至请人用法术驱除、收服白娘子,最后是他听从法海教唆,亲手将妻子用钵盂罩住,永镇雷锋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矛盾。从《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这一传统题材演变的痕迹。�

在白娘子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反封建的主题被逐渐突出。清代初年的戏曲《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法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成为破坏白许婚姻的罪魁祸首。“盗草”、“水斗”的情节强化了白娘子的性格,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她在所不辞。许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白氏虽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击伤情,太觉负心了些。唉,恩怨相寻,一场懡忄罗(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尘心已断,愿随师父出家。”这是他最后的自白。�

到了弹词《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明确起来。“许仙心内来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与你无涉半毫分。你今休得来生事,拆我夫妻两下分。”鲁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弹词《义妖传》,“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几百年来,正是无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不断创造,使得《白蛇传》在艺术上不断升华,完成其批判封建主义、歌颂自由与爱情的主题。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传,50年代以来,由于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国,形成“天仙配热”。时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会上,“夫妻双双来相会”和“我挑水来你浇园”,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的脍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无其人?他的故事产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湖北《孝感县志》(光绪8年)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丧母,汉末遭黄巾之乱,奉父流落该处,佣耕为生,后来乃有了卖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顺治、康熙间修的《孝感县志》同样说是“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到了五代后唐时,又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孝感者,因孝而感动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志中,突出的是一个“孝”字。�

着名笔记小说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记有董永的故事。“汉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亡,无葬,乃卖身以供丧事……”�

魏曹植长诗《鼙(pí)鼓歌五首·灵芝篇》歌咏孝子的故事,也写到董永:“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可见在汉末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其产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也记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识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刘向,西汉宣、成间人,着名经学家、目录学家,他之所记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迟也应发生在西汉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