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朝时皇宫妃嫔在额头贴的梅花等形状的花纹叫什么
古代以正月初七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有诗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所以是梅花妆
给个图片链接
http://tieba..com/f?kz=238478946
希望能让你满意
② 《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唐女子额头的花瓣是什么寓意
不只是大唐,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女子额头画几朵花瓣的妆容,与女演员们如雪的肌肤交相辉映,呈现出别样的美感,这个花瓣就叫做花钿,是古代女子为了好看而发明的妆容。
若不是古代染色技术有限,只怕女人们能在她们的额头上画出一道彩虹来。只能说不管在什么年代,爱美都是女人们共同的特性。
虽然到了现代已经没有人再在自己的额头上画图案,但是都说时尚就是一个轮回,说不定什么时候“花钿”就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呢?
③ 唐朝时.皇宫妃宾在额头贴的梅花等形状的花纹叫什么
花黄
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 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
以上的说法是民间传说,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
④ 唐朝女子额头上的花纹叫什么
唐朝女头额头好人花饰叫作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额头上的花饰。花钿有红、绿、黄等颜色,但女子饰红色花钿最多。花钿除了有梅花的形状,还有各种小鸟、小鱼、扇子、桃子等形状,十分新颖。额间饰花钿并不是起源于唐朝,据说源自南朝。传说南朝的寿阳公主在屋檐下休息,一阵微风吹来,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间,等她醒来时,发现梅花在她的额间留下了淡淡的花痕,且久洗不掉,因此又叫梅花妆。